香港产业结构与转型分析_香港经济论文

香港产业结构与转型分析_香港经济论文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经济的城邦特色和外向性特点导致了香港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形态。伴随着香港经济几十年来的起步、腾飞、繁荣与困境,它的产业结构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在CEPA的签署背景下,香港更面临着新的机遇挑战。从香港产业形态的演进发展中,我们能得到许多经验启示,也可以做一些趋势的预想。

一、香潜经济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形态

香港的三次产业是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ISIC)的标准划分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和采矿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公用事业(含电力、煤气和自来水)、建筑业、大多数含有加工性质的工业。第三产业指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务部门,包括:(1)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2)运输、仓库及通讯业;(3)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5)楼宇业权。

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1)50年代前经济恢复及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时期;(2)50-70年代本港工业化时期;(3)70-80年代工业多无化及服务业增长时期;(4)80年代以后制造业北移、产业结构高度轻型化时期。在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的阶段,香港本地制造业很微弱,单一发展模式的风险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促使香港从50年代起积极发展本港制造业,在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方面取得飞速发展。誓港经济在1960-1969十年间年增长率超过13%,1969年香港人均GDP达到858.9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70年代香港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达9%,工业进入多元化时期,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80年代后,香港各种经济指标已不断逼近发达工业国家水平。此间,本地制造业由于成本上升、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失去了原先的巨大优势,大量向中国内地转移,第三产业成为香港的主导产业,香港经济呈现出“服务经济”的明显特色。

据上表可看出,早在1950年,看港第三产业就已高达79.7%,在50-70年代的工业化阶段中因致力于本港制造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份额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60%以上的水平。从1975到1980年香港GDP实现了2000美元到5000美元以上的飞跃,这主要得力于本港工业化的发展,此间制造业始终居于30%以上的水平。1980年以后,香港的产业结构开始向轻型化和服务经济方向转型,第三产业飞速增长,从1980年的67.1%升至1997年的85.2%,同时伴随着第二产业的大幅下降,从1980年的31.8%降至1997年的14.6%,原有制造业大量迁入华南地区,此间香港经济持续强劲增长,1997年人均GDP较1980年增长了6倍多。1980年到1990年及1990年到1997年的两个阶段中,人均GDP都实现了翻倍,伴随着第三产业份额分别上升7.4%和10.7%。据世界银行资料,香港的人均本地生产总额到1994年已达到世界第四位,仅次于卢森堡、美国和瑞士。若说80年代前香港经济的增长主要归功于制造业的兴盛,那么8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发展则主要得力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伴随着服务业国际化和多功能经济中心国际地位的确立,香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为生产活动服务的)已超过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在香港第三产业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中起列举足轻重的作用。1983年以来,香港的服务业经济以每年实质17%的速度增长,远较世界任何其他地区为快。从1984年至1994年,香港金融业、保险、地产和商业服务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长;而批发、零售、出入口、食肆和酒店以及运输等则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1987年广义贸易业(批发、零售、出入口、食肆和酒店)超越制造业成为香港经济的最大行业,而广义金融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1994年及1997年都超过了广义贸易业。1999年开始由于金融危机和金融地产业问题的影响广义金融业又落后于广义贸易业,但若将运输仓储通信和广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看作是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一直都占据服务业中的主导地位。而且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如商业服务中的作为中介的会计、法律、咨询、广告、营销等行业的快速增长适应了香港经济多功能定位和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80年代初,香港确立了亚太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日益巩固。香港是500间银行的基地(其中85间属于世界100间顶级银行之列),世界第八大和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二大外汇市场,和世界第三大黄金市场(《香港优势》,恩莱特)。香港是整个亚洲地区的基金管理、股票分析和融资策划中心以及重要的商业服务中心。很多世界重要的顾问公司、法律咨询和会计公司都以香港作为自身业务的基础。总而言之,香港经济增长趋势带来了制造业外移和产业轻型化的特征,而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又促进了香港经济增长和金融、贸易、经济中心多功能世界级中心城市的确立。

表1 香港人均GDP及产业结构

年份 人均GDP(港币) 人均GDP(美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

-

- 3.6 16.7 79.7

1960

-

- 4.1 33.9 62.0

1965 3866 - 2.6 39.7 57.7

1970 5813 - 2.3 36.0 61.7

1975 11040

2235

1.6 32.1 66.3

1980 28086

5644  

1.1 31.8 67.1

1985 50014

6419

0.7 29.6 69.7

1990 103010 13225 0.34 24.1 74.5

1995 178078 23019 0.14 16.0 83.8

1996 188163 24329 0.13 15.4 84.4

1997 207194 26762 0.13 14.6 85.2

1998 195585 25253 0.13 14.9384.94

1999 188622 24313 0.1

14.6385.27

2000 193299 24811 0.07 14.2385.7

2001 188847 24214 0.08 13.4 86.52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产值结构来源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汇编》

香港产业结构转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更替理论。据世界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实践,在后工业化阶段后,服务业必然占主导地位,2000年世界主要城市纽约服务业比例达96%、伦敦达85.8%,东京达78.1%。这些城市依靠自身发达的服务业提供着在整个国家GDP中举足轻重的份额,香港在这方面也已体现出相似的趋势和特质。

二、香港产业结构及其转型的问题

香港的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许多人就将香港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一蹶不振和增长乏力归因于香港产业结构的极端化和单一化。香港的增长主要是依赖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制造业逐渐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离岸形式。人们认为今天香港经济面临的困境就在于丧失了制造业优势,单纯倚赖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金融地产业,在产业结构的轻型化过程中,使整体经济失却了制造业基础的依托,服务业也因此失去可服务的基础对象,产业的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动力,并增加了由金融和地产业所引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相比之下,由于新加坡仍然重视自身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发展,因此能比香港更快地摆脱危机,保持经济增长动力。那么香港产业结构问题究竟在哪呢?

首先,根据成熟的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理论,如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以及库兹涅茨、钱纳里、塞尔奎因等人所做的实证和标准化研究,再加之国际实践经验的验证,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必然虽波浪型变动,最终将是第三产业占主导优势。而后,我们再根据香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制造业

从统计数据来看,香港的制造业在衰落,经济越来越单纯的依赖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金融地产业;但许多研究者指出,这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由于统计概念上的混淆造成的。香港制造商的产量实际上大于香港本身统计数字所显示的状况。恩莱特等人就指出,尽管制造业的雇佣人数下降,但从1982年至1993年,制造业雇员的人均实质增殖额上升了3.3倍。制造业的产量由1980年的41亿美元上升至1992年127亿美元。这些数字还未概括香港厂商已经发展出的规模宏大的生产网络。1996年,香港本地制造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雇佣了500万工人,在其他地方雇佣的工人也数以万计。香港借此克服了关键性的资源限制,发展出在香港所不能达到的规模。香港厂商在成衣、电子产品、玩具和手表方面仍然保持了世界领导地位。香港商家虽在香港以外完成了生产,但大部分重要的如策划指挥、贸易融资、运输、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仍是在香港进行的,他们将高增值和需要精确专业知识的产品继续留在香港,而大多只是将低增值和劳动密集的工作程序分散往中国大陆。香港统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却夸大了香港制造业的衰退,例如,实际的生产程序移离了一个生产设施,则和生产设施相关、原来被划分为制造业的工人便会被划分为服务业工人。这样,虽然香港仍保留了与移出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程序,但由于生产环节的外移而被全部纳入服务业的统计范围内。恩莱特甚至认为香港的经济转型并不是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所谓避免效仿香港模式以防制造业会被削弱的担心是多余的。

表2 80年代以来服务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

年份 服务业 批发零售、进出 运输仓库 金融保险地产 社区、社会 楼宇 非直接计

 合计 口贸易及酒店业 及通讯业 及商业服务 及个人服务 业权 算的金融

1980 67.3

21.3 7.4

23.012.0 8.9

-5.3

1983 67.4

20.4 8.2

17.715.911.1

-5.8

1985 69.5

22.7 8.1

16.116.610.4

-4.6

1987 70.2

24.3 8.6

18.014.4 9.9

-4.8

1990 74.4

25.1 9.5

20.414.410.5

-5.5

1993 81.2

27.1 9.5

26.115.510.6

-7.5

1994 83.3

26.3 9.6

27.015.611.9

-7.2

1995 83.7

26.810.0

24.816.913.0

-7.7

1996 84.3

26.8 9.8

25.517.212.7

-7.7

1997 85.1  

25.7 9.1  26.517.413.5

-7.1

1998 84.9

25.0 9.2

24.619.314.2

-7.4

1999 85.3

25.2 9.6

23.920.913.8

-8

2000 85.7

26.410.2

33.720.512.6

-7.8

2001 86.5

26.710.2

22.521.813.1

-7.9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2003修订版)

其次,关于产业空心化。真正的产业空心化是指制造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下降以及制造业生产能力相对下降和国际竞争力的下降(苏显扬与陈添枝)。香港制造业发展的优势之一在于它有广阔的腹地,在商务成本上升的压力下,香港厂商将制造业的生产环节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移至内陆成本低廉地区,这样的“产业空心化”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若是这样的演进过程导致了统计上显示的产业结构轻型化,这本身是无需担心的。虽然这可能在表面上降低制造业的比例,但实质上并不会从根本上削弱制造业,正是那些由制造业分离出来的关键支持环节及由此引发的多元服务业的发展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制造业会因这些高端程序的集中化和专业化分工而受益。因此仅从简单的表面分工结构来评判经济中产业的结构和地位优势是不足够的。且香港的金融、保险、通信、仓储、地产、咨询、法律、会计、广告、营销等多元服务业蓬勃发展,吸纳并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成为支柱性产业,这会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巨大辐射和服务功能,在为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服务的同时创造高附加产值,增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这样的产业更替转型是合理、有益的。

原有制造业的转移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香港本地传统制造业的空心化,这并无不妥。但香港应该反思的是,在这些产业转移之后,制造业内部出现了更替的断层,没有那些及时满足国民经济新增长出的各种高端需求的新兴制造业的发展和补位,使得香港的整体制造业在国际竞争力上出现了式弱,也使得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升级受到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优化发展的滞后直接影响到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力。香港并不是因为失却了制造业而出现颓势,而是因为缺乏具有竞争力、填补产业更替转移空白的高端制造业来适应并创造经济增长所必需的高端需求而增长乏力。这是一种“制造业升级的空心化”。高端制造业虽然可能在总体产值结构中不必占绝对优势,但其高附加值、集中专业化及产业辐射度却可构成产业经济的优势竞争力。

从表3看出,香港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发展规律,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以上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失去竞争力,技术密集型产业建立起来,并向高技术产业转变。而香港人均GDP已达到过2.5万美元,但仍未建立起技术密集型产业,遑论高技术产业了。即使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如专业、科学、量度及控制用的设备与摄影及光学用品制造业生产值也只占到总值的2.43%。

2.关于服务业

香港原先凭借自由港地位和宽松的商业环境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金融地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香港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增长,但金融风险危机也致使香港遭受诸多挫折,1999年开始香港广义金融业再次落后于广义贸易业,因此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加强监管预警越来越重要;但这并不能成为削弱金融业的理由。面对2001年服务业的全面衰退,香港更应重视原本优势服务业的巩固以及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的扶持和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依靠制造业的升级化和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等一系列产业结构变动,香港经济仍然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基础架构和继续增长的动力。例如,金融性中介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可以维护香港金融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增加了高附加值服务业的比重,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同时香港也应注重服务业多元化及结构调整,由于传统的低知识含量的行业仍占很大比重,今后香港应更注重应用开放的环境、制度创新和优秀人才资源提升服务业内部结构水平,发展更加多元的现代高增值性服务业。此外香港还应通过优质服务业的输出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2001年服务输出占本地GDP的26.6%,但近年来,香港服务输出增长率出现下降,特别是1997和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而在香港经济繁盛阶段,服务输出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甚至达到过近30%的水平。服务输出应继续成为香港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表3 2001年香港制造业主要行业规模及产值结构

制造业主要行业 就业人数 生产总值(百万元) 产值比例(%)

服装 257642650613.37

纺织品251432623313.23

电子零件 149662229511.25

食品制造业2369915524 7.83

其他机械设备 1200810313 5.2

化学

5814 8574 4.32

运输设备

8245 8180 4.13

其他制造业 8700 8146 4.11

非金属矿产制品 2730 6870 3.47

其他专业、科学、量度及

控制用的设备,与摄影及 4318 4813 2.43

光学用品制造业

所有制造行业 197878198246 100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

三、CEPA环境下香港产业结构的发展

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因此内地将自2004年起对原产香港进口金额较大的273个税目的产品实现零关税,并将不同程度地向香港开放17个服务行业。这种服务贸易将允许人员的跨境流动,其与资金的流动促成了内地投资与要素市场对香港的开放。CEPA的签署是希望在香港经济低靡之际为其拓宽市场。它对香港产业结构发展的意义有如下两点。

一是对本港制造业在一定时期内将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香港制造业产值和出口总额已大大降低,本港制造业份额很低,其余制造业大多利用内地低廉的土地与人力资源而采取离岸形式。在缺乏香港本地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阶段,内地市场向香港产品的开放对本港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甚微。但是如果香港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离岸生产和本港制造业的技术升级结合起来,则可以充分地利用内地的资源优势和CEPA的优惠政策促进本地制造业的发展。CEPA的签署及其中对“原产香港”的概念上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将能为香港制造业内部的更替升级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强大的推动力。但这关键要看香港本地对此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充分地利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并不是简单地在香港大量扩展生产基地,而是在香港和内地实行明确的分工合作。

二是这是香港服务业发展的大好机会。香港服务业的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内地的服务业方面则大大落后于香港,而且正希望较为成熟的服务行业输入能提升内地服务业的质量水平。CEPA的签署可使香港先于其他国际现代服务业进入中国内地市场,香港可以借此政策提供的开放便利,通过服务输出对内地进行服务业的梯度转移,在利用内地拓宽的市场空间进行服务业对外投资以加强自身经济增长动力的同时促进本港服务业的升级。此外,在内地的全面开放过程中,对相关服务业的需要和要求将日益发展和复杂化,这反过来将促成香港服务业的高水平发展和生存能力的增强。对于香港来说,它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升级发展的链条中所处的地位将是,一方面继续通过开放的环境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服务业技术理念及新兴服务业元素,一方面向内地充分地进行适应性渗入,在产业更替演进的充分动态转变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服务业竞争力,以形成推动香港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

标签:;  ;  ;  ;  ;  ;  ;  

香港产业结构与转型分析_香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