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镜下不同止血方法应用于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有效性比较崔理论文_李有鹏,谢斌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人民医院 甘肃武威 733000)

【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不同止血方法运用于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2014年8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160例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以不同止血方法为依据分组:A组(40例,予以热凝止血疗法)、B组(40例予以注射止血疗法)、C组(40例予以止血夹止血疗法)、D组(40例予以热凝、注射、止血夹联合止血疗法),同时观察、比较4组临床疗效。结果:D组总有效率97.5%,均比A组87.5%、B组82.5%、C组82.5%高,(P<0.05);A/B/C组总有效率比对,发现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D组治疗满意率92.5%,明显高于A组80.0%、B组77.5%、C组82.5%,(P<0.05);治疗后对入选患者展开3~6个月追踪随访,无1例伴发并发症。结论:临床对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展开专业治疗时,需首选内镜下止血疗法,尤其是联合疗法的效果更显著,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内镜下止血;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096-01

作为临床内科较常见的急症之一,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病死率相对高,而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则属于上消化道出血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目前以内镜技术、内镜下止血疗法治疗,可大大改善临床疗效,且不同止血疗法运用后效果均有差异[1]。为此,此次研究对象选取160例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展开分组比对,现将研究结果展开如下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选160例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男女例数比:86例/74例,20岁~75岁,年龄均值(45.56±6.50)岁;根据内镜下不同止血疗法为标准分成:A组(40例,予以热凝止血疗法)、B组(40例予以注射止血疗法)、C组(40例予以止血夹止血疗法)、D组(40例予以热凝、注射、止血夹联合止血疗法)。入选的160例患者行胃镜检查,均确诊患有上消化道出血,全身内有重大肝脏功能损伤、生命体征均保持稳定;完全排除心脑血管严重、糖尿病史、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对4组患者以上临床信息展开对照,发现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60例患者均选去甲肾腺素盐水将病灶创面冲洗干净,便于观察、操作病灶,对患者予以内镜下不同止血疗法:

(1)A组予以热凝止血疗法:选热活检钳、氩离子凝固术于病灶相距大约0.5cm区,予以氩气电凝治疗,当导管的前端出现紫蓝色火光时做止血处理,当病灶表面的颜色变成黄色或是黝黑色时,可将腔内的烟雾洗干净,以产看病灶具体出血状况;(2)B组予以注射止血疗法:选NM-200L-0423的注射针于胃镜下以1:10000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出血病灶附近黏膜,于病灶出血区注射;(3)止血夹止血疗法 :止血夹选HX-610-135L ,通过内镜活检孔道把血管夹直接送到出血部位,合理调整止血夹位置,并于病灶对准,对其作负压处理吸引直到创面收缩,以将止血夹夹闭的病灶释放,认真查看病灶出血状况;(4)D组予以热凝、注射、止血夹联合止血疗法:以不同患者病灶实际出血情况,选用2至3种止血疗法联合治疗。

2.结果

2.1 比对2组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后,D组总有效率97.5%,均比A组87.5%、B组82.5%、C组82.5%高,(P<0.05);且A/B/C组总有效率比对,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认为,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属于临床较危重的一种病症,如若患者患病后血容量异常或是持续下降,则就很有可能会伴发急性周围循环严重障碍等病症,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临床需要把握好具体的最佳手术时机,对患者展开内镜治疗,但在实际内镜治疗过程中,因不同患者的出血情况均表现出显著差异,采用的止血方法也各不相同。临床目前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方法较多,主要包括电凝止血、注射肾上腺素、钛夹止血、联合止血等疗法,临床需针对不同患者选取最佳止血疗法,以改善患者病情,促进其及早康复。当前,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内镜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于内镜下选取适宜的止血疗法的成功率不断提升。据相关实践研究结果证实,患者于出血初期(24小时之内)临床对其行内镜下出血疗法治疗,临床疗效确切。

本次选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160例,以不同止血方法将其分成A/B/C/D四组,各组40例:A组(予以热凝止血疗法)、B组(予以注射止血疗法)、C组(予以止血夹止血疗法)、D组(予以联合热凝、注射、止血夹止血疗法),结果发现D组总有效率97.5%,均高于A组87.5%、B组82.5%、C组82.5%,(P<0.05);A/B/C组总有效率比对,结果明显无差异(P<0.05);D组治疗满意率92.5%,均比A组80.0%、B组77.5%、C组82.5%高(P<0.05);治疗后对入选患者展开3~6个月追踪随访,无1例伴发并发症。充分表明,联合热凝、注射、止血夹止血疗法在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应用有效性更佳。

综上所述,临床为改善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对其展开各项治疗工作时,选用联合疗法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及满意率,同时还能有效防治并发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温在博.用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法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4(6):201-202.

[2]冀文敏.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21(1):110-111.

[3]许朝霞,陈玉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镜检查时间与疗效的关系[J].养生保健指南,2016,26(48):180.

论文作者:李有鹏,谢斌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  ;  ;  ;  ;  ;  ;  ;  

关于内镜下不同止血方法应用于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有效性比较崔理论文_李有鹏,谢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