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茹 高美雯 黄杏梅 金建玲 杨向军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江苏 苏州 215006)
【摘要】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heart rate,DC)、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各指标,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及DC、DRs等新指标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我院符合研究标准的4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观察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接受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间DC、DRs及心率变异性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DC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DC、DR2、DR4及心率变异性指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DC与HRV各指标显著相关。结论:心率减速力能够定量反映自主神经功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可能是以迷走神经减弱为主。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率减速力;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085-02
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heart rat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Zhao Ru,Gao Meiwen,Huang Xingmei,Jin Jianling,Yang Xiangju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city,Suzhou,215005)
【Key words】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heart rate;Heart rate variability;Autonomic nerve
心率减速力和连续心率减速力是近年来发现并提出的新名词[1],是一项通过24小时心率的整体趋向性分析,从而定量评估受检者迷走神经张力高低的技术。众多研究[2-4]集中在探讨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预警价值,均得出肯定结论,研究者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减速力和连续心率减速力降低,DC降低越明显,猝死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越高。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本文旨在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是否发生改变,以及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这些传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连续选择自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病房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平均(40.5±25.6)岁,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及超声心动图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标准。随机选择同期在同一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4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平均(38±20)岁。各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接受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离线采用深圳市博英医疗仪器科技有限公司BI动态心电图工作站进行分析,由两名高年资医生进行数据分析,人工去除记录中的干扰及伪差,计算机自动分析得出DC、DRs相对值(包括DR1~DR10)及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包括:RR总体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数(pNN50)。以上指标的单位均为ms、DRs相对值和pNN50是百分数。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变量间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r表示相关系数。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包,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间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之间的比较
两组相比,观察组的DC、SDNN、rMSSD、pNN50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间DR1~DR10数值比较
两组间DR2、DR4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DR1、DR3、DR5~DR10的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见表
2.3 观察组DC与HRV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观察组DC和HRV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的散点图如图1~3所示。统计分析得出观察组DC与HRV各指标SDNN、rMSSD、pNN50呈明显正相关(rSDNN= rrMSSD= rpNN50= ,P<0.05)
2.4 对照组DC与HRV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对照组DC和HRV各指标的相关分析的散点图如图4~6所示。统计分析得出对照组DC与HRV各指标SDNN、rMSSD、pNN50呈明显正相关(rSDNN= rrMSSD= rpNN50= ,P<0.05)
3.讨论
心率变异性作为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检测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时域指标SDNN反映整个自主神经系统对心率的调控作用;rMSSD和pNN50反映迷走神经张力,
心率减速力的概念于2006年由德国慕尼黑Georg Schmidt和Bauer A首先提出,该指标定义为:Holter记录的24小时心电信息中,凡相邻的两个心动周期中后一个周期较前一个心动周期延长时,为心率出现减速现象,由于心率减速主要为迷走神经负性频率调节的结果,因而成为迷走神经功能评价的定量指标。在心率减速力检测与应用中发现,单周期心率减速力的数值越大、减速力均值越高的人群,心脏性猝死与死亡人数将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心率减速现象连续发生是,即连续2~10个心动周期逐跳减慢现象者,都与良好的预后相关,因此Schmidt教授于2012年又提出连续心率减速力[2]的概念,连续心率减速力是指Holter记录中连续出现心动周期逐跳延长的现象,是迷走神经对窦性心律在短时间内负性频率的调节结果,是对心率减速力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心率减速力降低提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对人体的保护作用下降,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本研究中,两组间DR2、DR4有显著性差异,而DR1、DR3、DR5~DR10的差异无显著性。可能原因是:(1)样本量太少,存在抽样误差;(2)DR2、DR4指标相对其他指标敏感性高;(3)随着DR相对值减少,数值几乎成倍减小,差异性不易显现出来。
对有明显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者,应用受限制。
综上所述,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机制中,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可能参与其中,且以迷走神经功能减退为主。同时,我们也看到,DC、DRs作为定量检测迷走神经功能的一项新技术,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Bauer A,Kantelhardt JW,Barthel P,et al.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heart rate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cohort study.Lancet.2006.367(9523): 1674-81.
[2] Guzik P,Piskorski J,Barthel P,et al.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 for postinfarction risk prediction.J Electrocardiol.2012.45(1):70-6.
[3] Bauer A,Barthel P,Muller A,et al.Risk prediction by heart rate turbulence and deceleration capacity in post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4 independent trials. J Electrocardiol. 2009. 42(6): 597-601.
[4] 王凌,吴志忍,林荣.115例心率减速能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重庆医学.2014.(24):3192-3194,3198.
论文作者:赵茹,高美雯,黄杏梅,金建玲,杨向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心率论文; 变异性论文; 指标论文; 迷走神经论文; 肥厚论文; 心肌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