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朝后期以来清代诗学研究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鲜论文,诗学论文,清代论文,后期论文,概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91(2005)02-0001-14
一 引言
韩国研究中国文学,起源相当久远,中国文学以汉文学之名传到韩国,其历史已近二千年。然而中国文学传来以后,韩国汉文学也独立发展,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学性格。故朝鲜朝徐巨正(1534-1591)已提出了其独立性,说:
“是则我东方之文,非宋元之文,亦非汉唐之文,而乃我国之文也。宜与历代之文,并行于天地间,胡可泯焉而无传也哉。”①
如此韩国汉文学虽用汉字记录其文学内容,然韩国汉文学应有其独到的思想和文体,所以可以评价韩国和中国两国文字的异同点。观中韩两国诗史的变迁样相,大概以古朝鲜霍里子高妻丽玉容所作之《箜篌引》为始,然或曰为汉人之作,朝鲜李德懋证之,说:
“箜篌引,汉武帝时所作……卫满时,亦或为四郡后时,霍里子高妻丽玉容,名甚尔雅,殊异于夷俗名字,鄙俗不可究之类,亦自中国而来居者。”②
此作无论为汉人所作,或韩人所作,都为中韩两国诗学关系的重要文献。其后,三国时代,前秦僧顺道传授佛教于高句丽(372年),并立太学,教授儒学,可以说这是中韩文化交流见于典籍。新罗时代是唐古诗传来的滥觞期,新罗真平王43年(621年)初与唐国交往,始接受唐文化,新罗又遣子弟留学长安,文化交流益趋频繁。今《全唐诗》载录王巨仁、金真德、金可纪等诗,③ 由此可见罗唐两国文化的交流,已较前朝为盛。到中唐时,新罗遣留学生至唐,归国后,出仕官职,所以新罗时代仿佛东方之唐。中唐诗人钱起、李益、吉仲孚、耿炜等又作送客归新罗类诗,可知其间友谊敦睦。如此众多新罗文人入唐学诗文,回国之时,不但缅怀唐人之友谊,而且将其所学传于本国,故杜甫、李白、白居易等诗人之作,也已传诵于新罗人之口。例如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说:
“鸡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由此可知唐诗已广泛流行于新罗,而韩国汉文学,始发轫于崔致远。此后千馀年间,韩国汉诗直属于唐风,流风所至,以致于朝鲜朝末。盖高丽时代,诗风尤近于唐,高丽李穑指出,说:“文法汉,诗法唐。”(《牧隐文稿》卷9)崔滋又论之,说:“汉文唐诗于斯为盛。”(《补闲集》序)然自从高丽中期,就开始转向学宋诗,高丽李奎报谓之,说:
“方今为诗者,尤嗜读东坡之文,故每岁榜出之后,人人以为今年又三十东坡出矣。” 《白云小说》
如此高丽文人都入宋元。而入第者,莫不读宋人诗。朝鲜徐居正述之,说:
“稼亭牧隐父子,相继中皇元制科,文章动天下,今二集盛行于世。牧隐之于稼亭,犹子美之于审言,子瞻子由之于老泉。” 《东人诗话》
至于朝鲜朝五百年,朝鲜诗人多与明清诗人互相接续,或崇唐宋诗,绵绵不已,其风格不绝。说到清代诗学与韩国汉文学的交流关系,其黄金时期就是从大约十七世纪即朝鲜朝英正祖时代前后开始的,所以其有关资料也是从朝鲜中后期的文献中,部分抽出而参考。然而其资料范围也有限,从众数文人的文集里,难找朝鲜人评清代诗文的文章,可查找者,只有朝鲜诗话丛编与黄玹、李建昌文集等朝鲜末期典籍而已。最近我在集中搜集有关资料当中,直接体验此种学术上的状况,不禁有可惜之感。写本文的过程中,幸好在李德懋《清脾录》及《东诗丛话》(作者未详)几种资料中,找出不少有关王士祯等的评价资料,这些资料搜集工作,相信会带给学界不少贡献。
二 朝鲜朝清代诗学论评资料与其论旨
高丽国灭亡之后,李成桂承继高丽而开国朝鲜(1392年),以儒教为国教,与明朝扩大文化交流,④ 使之发扬,其文学也再度盛行。到了朝鲜中期,清朝建国以后,自然与清代文化相接,进而文学也积极地进行了互相交流。朝鲜在外交政策上尤其加强与清朝的关系。到了朝鲜后期,许多朝鲜门人以书状官等之名称长期居留清国⑤,其中朴趾源、朴齐家、金正喜、申纬等大文人就与清代大文豪翁方纲、李调元、吴嵩兰等交流,很容易接受清朝的文学思想等文化,所以其文学交流也就活泼地开始展开。而观朝鲜人的诗学资料(大部分是诗话类),可以说与清代诗学有关的内容即是朝鲜英正祖以后写出来的。今先依据作家的诗论观点,将其重要的内容抽出而分析论旨于下。今传来的韩国诗话不止于几百种,其历史溯源于高丽李奎报《白云小说》,到韩鲜前期,徐居正作了《东人诗话》,而朝鲜中期洪万宗编纂《诗话丛编》,合集自古以来的各种诗话。今有1980年代忠南大学赵钟业教授编辑《韩国诗话丛篇》12册,此功绩非常卓越。故此种资料乃根据诗话丛编与韩国诗话丛编两种书,专门抽出与清代诗学有关文章而概观其内容。先看李德懋《清脾录》⑥(卷1-4)和《东诗丛话》⑦,其批评清代诗学者最多,在韩国内清代诗学研究资料中,可以说是最具分量的。
1.钱谦益
朴汉永(1870-1948)《石林随笔》⑧,说:
“绍介清朝史之公论有云:清初诗人,以钱谦益、吴伟业为最。二人皆明遗臣,而尝仕清,然其诗在启、祯之际,实可称为大家,即清诗人中亦未能或之先也。牧斋明末为礼部尚书,仕清为礼部侍郎,兼秘书院学士,已而以疾归江南十馀年。其诗出入李杜韩白苏陆元虞之间,才力富健,学问鸿博。所著者有《初学》,《有学》二集,乾隆朝诏毁其集,以励臣节,故沈归愚《清诗别裁》忌讳而不录其一首。然其诗沈郁而藻丽,高情逸致,或以为在梅村之右,固不可以人废言也。”
《论旨》:朴汉永论钱谦益诗,其论点乃寸铁杀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无一首举列牧斋诗,因为谦益为反清义举者,然而汉永好评谦益诗格,说:“其诗沈郁而藻丽,高情逸致。”可以说此评语相当公平。
2.王士禄
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35《清脾录》(卷4)指评王士禄诗,⑨ 说:
“西樵王士禄,渔洋之兄也,赠冒巢氏诗,有“姬人水楼焚香侍,秋响扁舟抱膝听”之句,杜茶村赏之。冒巢氏因作秋听图,余尝爱此诗潇朗妍澹,恨不读其全集,别裁集所载零星,沈归愚曰:阮亭诗学所从出也。”
《论旨》:王士禄,王士祯的长兄,可以说王士祯少时学诗,乃与王士禄有密切关系,沈德潜也在《说诗睟语》记述其相关性。李德懋评王士禄诗潇朗妍澹,此以直接看士禄诗《八月十五夜》,而比较其评语:
把酒邀明月,清光遍薜萝。
芙蓉秋水寂,丛桂小山多。
—雁归湘楚,繁星点绛河。
虚堂弦索静,独和越人歌。
《清诗汇》卷26
3.王士祯
在朝鲜朝诗话资料中,叙述王士祯诗者最多,可知当时最热门的清代诗人即是王渔洋,现在按年代次序列举其评句。
①朴趾源(1737—1805)在《杨梅诗话》评述《渔洋诗话》,说:
天启中金叔度由登州入贡,邹平张忠定公馆之于家,刻其诗一卷,颇多佳句。《感旧集》注云:“康熙己未遣侍卫狼曋,太学生孙致弥往朝鲜采诗。大抵律绝居十之九,古诗歌行,略见梗概而已。”又曰:“张华东公刊金叔度朝天录一卷。”
《论旨》:此文大概与《渔洋诗话》31条有关系,渔洋引评朝鲜文人金尚宪(字叔度)的诗《过东方曼倩故里》、《蚤春》等,渔洋自己作《论诗绝句》中“澹云微雨”句,直接传受金尚宪诗的灵感。故《渔洋诗话》记述了“记得朝鲜使臣语,果然东国解声诗。”
②李德懋(1741—1793)⑩ 在《青庄馆全书》卷32中《清脾录》(11) 卷1,说:
渔洋论诗:王渔洋论诗绝句,“铁崖乐府气淋漓,渊颖歌行格尽奇。耳食纷纷说开宝,几人眼见宋元诗。”余尝爱此诗之公平博雅,暮秋获稻南郡归路雨中,入白云山中,谒本庵,龙村在坐。本庵曰:“败菊寒雨草堂,孤烛绰有清致。子有秋诗,使我听之。”余于袖中出诗卷,一一读之,两长老有时颔可,读到“痴人谈古诗,喜斥元明代。何如是元明,茫然失所对。”本庵微晒曰:“政道吾辈也。”顾谓龙村曰:“何如是元明。”龙村即对曰:“格律非唐配。”本庵曰:“何如非唐配。”龙村呵呵而笑曰:“茫然失所对。”余诗偶与渔洋相符,而长老雅谑,足使余诗发光一时。”
《论旨》:李德懋崇仰王士祯诗,所以李德懋平素尽力学习渔洋风格,其诗风近似渔洋诗格。宋永珠的《王士祯与李德懋的诗论比较试探》(《冲击与调和》东方比较研究丛书1992,详细分析两人诗的性格。
③李德懋在《青庄馆全书》卷34《清脾录》卷3,说:
“王阮亭: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后避雍正讳,改名士正,亦号渔洋山人。济南新城人,顺治乙未进士,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善为诗,大率清秀闲雅,澹静流丽,迄今百馀年,无一人异辞,尊敬之极,书尺笔话,渔洋二字,必跳行而书。惟赵秋谷执信,以冯定远诗为宗匠,著谈龙录,诋谋渔洋。雍正乾隆之间,亦有王峻者,时时侵斥,此真蜉蝣辈耳。何足撼渔洋也哉。少时见重于牧斋,学殖日富,声望日高,牧斋曰:“贻上之诗,文繁理富,炫华佩实,感时之作,恻怆于杜陵,缘情之什,缠绵于义山。其谈艺四言,曰典,曰远,曰谐,曰则。沿波讨源,平原之遗则也。”截断众流,杼山之微言也。别裁伪体,转益多师,草堂之金丹大药也。徐憺圃乾学曰:先生于诗,择一字焉必精,出一辞焉必洁,虽持论广大,盖取南北宋元明诸家之诗,而选练矜慎,乃墨守唐人之声格。”施愚山闰章曰:“先生论诗,于其乡不尸祝于鳞,于唐人亦不踵袭子美。其诗举体遥隽,兴寄超逸,殆得三唐之秀,而上溯于晋魏,傍采于齐梁者,又延接众流,喜事奖借,单词之善,辄嗟咏不辍口。”沈归愚德潜曰:“或谓渔洋獭祭之工太多,性灵反为书卷所掩,故尔雅有馀,而莽苍之气,遒折之力,往往不及古人,老杜之悲壮沈着,每在乱头粗服中也。”应之曰:“是则然矣。然独不曰懽娱难工,愁苦易好,安能使处太平之盛者,强作无病呻吟乎。”历观钱徐施沈之评品,其诗之大略可见矣。善乎李姜山之言曰:“东国人,心尘眼窄,类不能知诗,而至於清,则不问其人之贤否。诗之高下,动辄以胡人二字抹掇之。果如是,则党赵吴杨,俱不得为中原风雅之主,终未克于蒙古女真之产矣。故地之相去,隔一衣带,而如贻上者,至今犹不识其为何状人也。假使贻上,出自满洲,身隶八旗之统,善于诗,则爱其诗而已。何必摒其胡而及于诗也哉。余酷嗜贻上诗,尝以为非徒有明三百年无此正声,求诸宋元,亦罕厥俦。虽上跻唐家极盛之际,必不下于岑储韦孟之席,知诗者亦不以为过也。姜山为诗,心摹力追,登堂入室,余尝推毂为东国。”渔洋以赠诗曰:“姜山明澹且研哀,伪体诗家别有裁。眉宇上升书卷气,渔洋流派海东来。”陶谷李相国集,始现蚕尾集,王士祯著,而不知其诗之如何。李槎川,尝得邵子相选本三册而为帐中之秘,故槎川之诗,能脱几陋之习,良有以也。槎川没后数十年,其书流落为姜山所藏。带经堂全集之来东,终二十馀年,而藏之者不过二三家,亦不识其为何人。余尝从人借读,洋洋巨观,目瞠舌呿,自恨相见苦晚,于是有诗曰:“好事中州空艳羡,尧峰文笔阮亭诗。”遂詑张夸震于冷斋姜山楚亭诸人,举皆咀嚼浓郁,耳濡目染,流波所及,能知王渔洋于天壤间者,亦稍稍相望也。今仅五六年,其表章之功,余亦不让焉。故姜山有诗曰:“俗子唯黄巧索瘢,风怅萧飒不成看。中州胜事谁空羡,愁务东邻李懋官。”贻上先室张氏,邹平人,江南镇江府推官万钟之女,都察院左都御史谥忠定公延登之孙。崇祯末,金清阴先生,航海朝京,道出济南,时张御史罢官家食,先生因万钟得谒,御史一见倾倒,序刻其朝天录一卷,故贻上每表章先生,尝著论诗绝句,历言古来诗人卅馀首,而其论先生云:“澹云微雨小姑祠,菊秀兰衰八月时。记得朝鲜使臣语,果然东国解声诗。”其首两句,盖先生诗,而考集中所载,微雨,作轻雨,菊秀兰衰,作佳菊衰兰者,独少异也。夫贻上之于诗,一言足以轻重天下士,而嘉赏先生如此之多,则先生之风流文采,亦可以想见于后世矣。
《论旨》:论王士祯的生平和诗风,其诗风清秀闲雅,澹静流丽。钱谦益称之,说:“贻上之诗,文繁理富,炫华佩实,感时之作,恻怆于杜陵,缘情之什,缠绵于义山。其谈艺四言,曰典,曰远,曰谐,曰则。”此评语是相当有道理的,但是赵执信写作了《谈龙灵》,评斥渔洋的神韵说,立所谓反神韵派,此也是可以重视的理论。而王士祯与朝鲜文人相交,其风度高雅,故他们都崇仰渔洋。
④申纬评王士祯诗的论诗诗
申纬(1769-1845,号紫霞)(12) 是朝鲜时期登上诗文学顶峰的后期大家,他不仅留下了四千多首诗作,在书画艺术上也表现了出色的才华,不仅在国内,在清、日本等国也是颇有名望的翰墨天才。申纬直接接受清朝诗文学思想,坚信“由苏(苏轼)入杜(杜甫)”是诗学之正道,致力于诗学,终于成为朝鲜第一诗人。申纬特作了《论诗绝句》35首,其论点接受了王士祯的论诗思想,所以申纬探讨王士祯的诗论,是很自然的。例如申纬评王士祯《唐贤三味集》,在《奉睿旨选全唐近体讫,恭题卷后,应令作八首》中第六首云:
神韵论唐恐未臻,罔闻实事讵知真。
王韦韩杜难偏废,共是开门合辙人。
《申纬全集》第3集
此说谓以神韵说论唐诗,恐怕未臻至善;对王士祯在《唐贤三昧集》中收录王维和韦应物而不收录韩愈和杜牧,表示了不满,而申纬《次韵筱斋,夏日山居杂咏二十首》中第13首云:
阎毛王汪擅场殊,唯有兼工竹垞朱。
近日覃溪比秀水,更添金石别工夫。
《申纬全集》第1集
在自注中说:“王士祯工诗而疏于文,汪琬工文而疏于诗,阎若璩、毛奇龄工于考证而诗文皆下乘,朱彝尊事事皆工,虽未必凌跨诸人,而兼有诸人之胜,此纪晓岚之说也。”自注中说:“王士祯工诗而疏于文”,其实申纬尊崇王士祯的诗和诗论,也承认了在诗方面乃是王士祯独擅。
⑤金正喜(1786-1856)《阮堂论诗》(《韩国诗话丛编》第11册),说:
“诗道之于渔洋竹垞门径不误。渔洋纯以天行,如天衣无缝,如华严楼阁一指弹开,难以摸捉。竹垞人力精到,攀缘梯接,虽泰山顶上,可进一步,须以竹垞为主,参之以渔洋,色香声味圆,全无亏缺。至如牧斋魄力特大,然终不免天魔外道。”
《论旨》:在诗道方面,渔洋诗纯粹,如天衣无缝,羚羊挂角。
⑥作者未详,《东诗丛话》卷2,说:
“王渔洋士祯,明末清初人也。张吏部九一九徵题渔洋过江集曰:“笔墨之外,自具性情。登览之馀,别深寄托,此亦其清远。”而同时施愚山有言王渔洋论诗法如华严楼阁弹指即现,又如仙人九城十二楼,缥渺俱在天际,此亦许其清远而不许其勍杰也。”
《论旨》:渔洋诗法清远,缥渺俱在天际。
⑦《东诗丛话》卷2,说:
“刘吏部(体仁)论渔洋诗如仙人啸树,其异在神骨之间,又如天女微妙偶然动步,皆中奇舞之节。”
《论旨》:渔洋诗风具有仙的超脱意识,其弟子俞兆晟在《渔洋诗话》序中,说:“既而清利流为空疏,新灵寝以佶屈,顾瞻世道,惄焉心忧。于是太音稀声,唐贤三昧集之选,所谓乃造平淡时也。”此语句即表现渔洋诗之内涵意识。”
⑧《东诗丛话》卷2,说:
“曹祭酒谓王渔洋曰:‘杜李韩苏四家歌行千古绝调,然语句时有利钝。先生长句乃句句用意无瑕,可攻拟之。’”
《论旨》:王士祯所把握的唐诗传统的另一方面是蕴藉平淡,代表这一方面把握的是其《唐贤三昧集》。这部诗选大量选录王维和孟浩然一派的诗,而没有选李白和杜甫诗。但是站在历史的客观立场上,他认为杜甫的地位高于王维和孟浩然。王士祯《七言古诗选》以杜甫为宗建立了七言古诗的系统。他所列出的杜甫的继承者,在唐代只有韩愈一人,而在宋代有欧阳修、苏轼等。曹祭酒论王渔洋长句诗,先列举四家诗者,也有相关的意义。
⑨《东诗丛话》卷2,说:
“王渔洋士祯年二十八以诗贽于钱虞山谦益,虞山一见,欣然有似李惠寰之悦虞裳诗钞,虞山赠王渔洋古诗一篇之内有‘骐骥奋蹴踏,万马喑不骄。勿以独角麟,俪彼万牛毛。’其后士祯追慕虞山有诗云:‘少年薄技悔雕虫,拂拭当年荷钜公。红豆庄前人去久,花开花落几春风。’红豆,虞山庄名也。”
《论旨》:王士祯通过辨体方式,一方面继承七子派的诗学,崇汉魏盛唐,另一方面也继承钱谦益一派的诗学,肯定宋元诗,与钱谦益一派相一致。何焯《义门先生集》卷6《复董讷夫》说:“新城五七言古诗之选,又道听于牧斋之绪论,而去取失当。”其实,七言诗选则大体与牧斋相一致。
⑩在《东诗丛话》卷2,本来引述王士祯诗40馀首与其评文,内容精细而准确,可以说是一种关于王士祯诗的选注本,其中自选14篇文章如下:
(1)王阮亭《题寒山寺》诗二首:“日暮东塘正落潮,孤蓬泊处雨萧萧,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枫桥在吴县西,东塘在枫桥之东。王阮亭此绝脍炙,今古殊不知下绝不让四绝一头也。其第二绝曰:“枫叶萧条水驿空,难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阮亭此二绝乃寄赠西樵礼吉而作。故此绝三四及之。按诗话张继《枫桥夜泊诗》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后人为半夜钟声。诗话辨之曰:姑苏寺钟声鸣于夜半,又云有姑苏之承天寺至夜半则鸣钟,其他皆五更钟也。
(2)《雨夜宿圣恩寺诗》:“梅树初花石涧流,满山香雪送行舟。三更萧瑟湖边雨,百尺高寒水上楼。师子窟中岗翠合,法华山外瞑烟收。霜天欲晓鲸音起,万壑声从何处来。”师子窟疑本文作狮子窟,阮亭一生诗语务欲脱宋入唐,然第三三更萧瑟四字,音律低轻,终乃明清气韵。第七鲸音钟声也解见晋张华《博物志》。
(3)阮亭《竹枝词》多得美体如邓尉。竹枝词:“枫桥估客八山来,蝶子多从木渎开。玛瑙水盘堆万颗,西林五月熟杨梅。”木渎,港名。西林,地名。
(4)阮亭《雨宿山家诗》:“杏岗山下雨萧萧,山店寒更断丽谯。遥忆清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杏岗,山名。丽谯,楼名,又城门名也。又“方诸玉具碧云间,也拟游仙驾鹤还。一夜潺湲林陵雨,白羊门外失茅山。”方诸,山名,在会稽东南七百里,天上仙宫有大方诸小方诸之名。按渔洋精华录注此诗者,玉具未详,然玉具者恐玉立之义。白羊门在句容县,即城门名。阮亭绝如老坡,多用人名地名,如此绝三四连用或名二门名一城,如此清新,人正难能也。
(5)阮亭长歌元有长处,或以短词用长歌体,尤得艳绝,如《馆娃宫歌》。
(6)阮亭《题香山寺月夜诗》:“明月出东岭,诸峰方峭然。残雪尚在地,掩映西斋前。竹色既闲静,松阴媚沦涟。清晖一相照,万象皆澄鲜。”此时憩寂者,宵分犹未眠,五六仿谢灵运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之句,然其一二同一景致。
(7)阮亭《题卧佛寺诗》有“禅房鸭脚古,别院桫椤阴”之句。鸭脚即今之银杏树也。桫椤一名裟杂,裟杂树来自西域种于卧佛寺。卧佛寺在唐即兜率寺也。裟罗树今不知名何,而大抵近来诗人在山寺题诗辄用裟罗树者,可见其引景无实也。
(8)阮亭《裂帛湖杂咏绝句》:“水轩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尽作双。忽忆梦回闻柁鼓,一枝柔舻破烟波。”第三“忽忆梦回”四字终未解义。鵁鶄以凫胫高交睛而孕故名之。
(9)阮亭绝句之结语,多得潇洒,如《雨中度关诗》,“西风忽送潇潇雨,满路槐花出故关。”
(10)读至王渔洋诗,“花辰逢暮雨,寒食减征衣”之句,内仗只是平格,外仗方可谓王渔洋句语每得如此,则何恨不若陶谢辈。
(11)王渔洋《岳下作》结联:“买山随处好,终日恋清晖。”此语虽涉平淡无警,自有咀嚼生香。
(12)《姑苏台怀古》诗颈联:“雨过糜城空碧草,春深鹤市半青芜。”海翁曰:“第五六联碧草青芜之对仗,殊忌犯景。”
(13)渔洋《馆娃宫歌》末四句:“回首秾华能几时,羡君一舸逐鸱夷。五湖淼淼烟波阔,何处黄金铸范蠡。”杜牧诗有“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鸱夷乃范蠡,而此结又范蠡,殊可疑。
(14)清人以王阮亭长歌推为近古,而殊不知《竹枝词》、《怀古》等绝冲艳无比也。如《骊山怀古》八绝尤属清旷雅博。
《论旨》:上记各评语或推赏,或摘疵,不一而足,时有所见,乃为中国评句所未及谈论者。笔者简论上记各诗:(1)解释诗之来源和地名。(2)解释地名,第3句不入唐风,而不免明清诗风。(3)解释地名。(4)解释地名,而多用人名地名,但是诗风清新,别人难能。(5)渔洋长歌有长处,如《馆娃宫歌》,与(13)项有关系。(6)此诗近似谢灵运。(7)解释地名和语句,此诗用佛语,尤表达其脱俗味。(8)“忽忆梦回”句未解义者,或其内涵是含有寓意的。(9)渔洋绝句清新温婉,自然入妙,富有韵致。(10)此诗句外平内深。(11)此诗句外表冲淡温婉,内涵含蓄蕴藉。(12)此诗颈联诗中有画,脱离俗界。(13)与(5)项同。(14)与(3)项相关,《竹枝词》描写美丽,其含意清雅。
(11)李建昌(1852—1898)《宁斋诗话》,说:
“凡作书为诗须无意于佳乃佳,须以神韵意思为善。严沧浪论诗如‘镜花水月,玲珑透彻,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渔洋诗如五龙鳞爪东现西没。”
《论旨》:王士祯诗歌以神韵为主流,《渔洋诗话》(卷上)曾说:“笔墨之外,自具性情;登览之馀,别深寄托。”而赵翼《瓯北诗话》(卷10)也说:“阮亭专以神韵为主……蕴藉含蓄,实是千古绝调。”
(12)黄玹(1855—1910)《论诗杂绝》14条,说:
“模山范水境生层,怜汝风骚绝世能。一部精华堪下拜,带经堂里炯孤灯。”
《论旨》:此诗即论王士祯诗诗,第1联说神韵味,第2联说文章鸿博。
4.翁方纲
申纬称诵翁方纲之诗:
①《出栅次斗室扇头韵》:“真才实学访其人,只有覃翁迥绝尘。镜古鉴今卒汉人,不将门户立名新。”《次韵翁覃溪方纲余小照》:“老坡禅偈答周邠,取作斋名写作真。问五百间第几榻,清风净扫置斯人。”《覃溪书清风五百间警修堂二匾双钩摹成喜题》一首:“书到香光救弊难,故须力斡一重关。青蓝忠惠翁师际,圭枭僧虔子敬间。古法收归珠黍妙,今人揣作龠盘看。双钩未可轻凭眼,明月神来涌指端。”
《论旨》:上记第1首诗中对翁方纲敬慕不已,大概申纬亲炙翁方纲的教益,而第2首诗中“五百间”与“清风”句即翁方纲书赐“清风五百间”及“警修堂”二篇给申纬,申纬喜之,作第3首诗。如此申纬得中国传统诗画法,从40岁以后,其诗风为一变。(13)
②《覃溪以今年正月二七日亡讣至以诗悼之》:“少系浮槎碧汉边,先生顾笑梦依然。东京世远难徵古,南极星漂已葬仙。翰墨缘深庚午后,儒林运厄戊寅年。谷园秘妙传苏脉,诗旨微茫刺剧笺。”
《论旨》:申纬闻翁方纲的逝世,悲戚不已,作挽诗以悼之,此可知申纬大受翁方纲诗画的影响,后为朝鲜诗坛的巨峰。(14)
③金某氏《海东诗话》,说:
“翁方纲大清中朝人,游于方外,以名笔鸣于世。其《落花诗》曰:‘当当万片水流东,元与枝头未着同。前事都成舟觅岸,后缘宁有絮回风。迷离触起群香外,来去循环解脱中。道眼空明公认取,肯随时即赏葱葱。’”
《论旨》:翁方纲自身便是一个著名的学者。他博通经术,尤其擅长金石书画之学,撰有多种有关著作。而他在诗歌创作中,也大量倾注学问,甚且每每夹以考据。一般诗人所谓以学问为诗,具体表现主要是在作品中多用书卷典故,而翁方纲的诗歌则好似以韵语形式来做学术文章,可以说是真正的以学问为诗。然上记金某的诗话中的“游于方外”句是从何处来的?此句难能理解其真意。
5.金圣叹
①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34《清脾录》卷3,说:
“金圣叹诗语曰:郑谷‘石城昔为莫愁乡,莫愁魂散石城荒。江人依旧棹舴艋,江岸还是飞鸳鸯。’之诗,千古人,只知李青莲欲学黄鹤楼,何曾知郑鹧鸪曾学黄鹤楼也。人生世间,前浪自灭,后浪自起,有何古人纯是,今人只如舴艋鸳鸯,明是一场扯澹而升牛山,犹有挥泪之老翁。此亦甚为不远时务也。圣叹慧眼,不独知诗,洞观阎浮,令人每每洒落快绝。”
《论旨》:金圣叹是清初著名的评点家。他的评点对象涉及诗歌、小说、戏曲、传记等不同的体裁样式,但他注重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即文法。他所谓文法讲的是叙述理论,所以他的评点学可以说是一种叙述学理论。他以起承转合论诗,主要在律诗一体。他把律诗与八股文联系起来,认为它们之间有共同性,他《鱼庭闻贯》之《答徐翼云学龙》(《金圣叹全集》第4册),说:(律)为法律之律,非音律之律也。自唐以前,初无此称。特是唐人欲以诗就士,因而又出新意,创为一体。二起二承二转二合,勒定八句,名为律诗。金圣叹在起承转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律诗分为两解,前解为起承,后解为转为合,给律诗分解则是金圣叹的独唱,他的慧眼在评诗上也是寸铁杀人的。
②李圭景(1788—?)(15)《诗家点灯》,说:
金人瑞《贯华堂诗话》,尖纤多出意外之语,作诗者亦可悟入。(1)有曰:“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儒者则又特以生平烂读之万卷,因以与之裁之成章,润之成文者也……。”(2)又曰:‘写山僧必写其置酒,写美人必写其学道,写秀才必写其从猎,写武臣必写其读书。谓之翻尽本色,别出妙理。’(3)又曰:‘笔墨之事,真是奇绝,都来不过一解四句,二解八句;而其中间千转万变,并无一点相同。政如路人面孔,都来不过眼鼻耳口四件,而并无一点相同也。’看此诗话,则学诗者自有明心见性之妙悟矣。”
《论旨》:上记的几个评文都是金圣叹所论评的独到的文章(《鱼庭闻贯》之《与家伯长文昌》),乃分析其文章:(1)诗歌不过是人不能不说出的一句话,诗人(儒者)对这种说话的方式加以润饰,使之成为艺术化的表达,这是诗人的独特本领,但就其原本而言,则同于日常的说话。(2)强调作诗上之学识和观察力。(3)按照金圣叹的分解理论,律诗前解为起为承,后解为转为合。前解与后解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个意义转折。
6.李调元
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34《清脾录》卷3,说:
“李雨村调元,字羹堂,一字杭塘,四川罗江人。……清丽诗情似断霞,可见同辈推许之甚也。羹堂著作等身,有看云集二十四卷,井蛙杂记十卷,制科谏言十卷,尾蔗轩闲谈十卷,五代诗词百卷,又有蜀诗选蜀巢。蜀巢者,记张献忠事,羹堂诗步武腾骧,遣幅展拓,每一读之,襟抱豁如,雄秀博达,浩无端倪……今见君圆于诗,瓣香当在是矣。后又序者云楼集,历说蜀之诗人,如唐之太白、拾遗,宋之眉山,元之道园,明之升庵,以接于羹堂,仍推奖,以为奇气蓬勃,骎骎乎溯汉魏而上。”
《论旨》:李调元所为诗文,天才横逸,不假修饰,超脱沿袭而合于黄山谷、陆放翁。他曾与朝鲜使臣相交。(16)
7.袁枚
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34《清脾录》卷3,说:
袁枚字子才,李雨村称之曰:“子才当今第一才人。”子才著述甚富,年今七十馀,以庶吉士,改上元知县,官止于此,然天下知与不知皆称道。余尾蔗轩闲谈,备言奇事,取工怀古。其《博浪城诗》云:“真人采药走蓬莱,博浪沙连望海台。九鼎尚沉三户起,六王才毕一椎来。虎龙有气黄金尽,山鬼无声白璧哀。大索一句选撤手,此君终竟是奇才。”(编者按:此诗的后四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之《袁枚全集·小仓山房诗集卷一》作:“黄金宫阙神仙远,白璧光阴山鬼催。此日西风如力士,当年还击布帏开。”)《杜牧墓》云:‘萧郎白马远从军,落日樊川吊紫云。客里莺花逢杜曲,唐朝春恨属司勋。高谈泽潞兵三万,论定扬州月二分。手折芙蓉来酹酒,有人风骨类夫君。’雨村又曰:‘袁子才蒋士铨俱翰林,而高蹈不立朝,放荡于山水江湖。’”
《论旨》:袁枚乐山乐水,其诗横逸,弗可方物。袁枚自己论诗与天性之关系,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甫长于言情,太白不能也;永叔长于言情,子瞻不能也。”(17)
8.徐石麒
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34《清脾录》卷3,说:
徐石麒,(18) 字宝摩,嘉兴人。天启壬戌进士,官吏部尚书,朱竹垞曰:归田之日,药堂榜曰:可经。及乙酉城被围,城破,自经于堂,始信公之就义立志已久云;其《夜发静海至直沽诗》“禾黍高低美夕曛,樯灯零乱破黄昏,树蒸夜气三分雨,帆里秋烟一叶云。静海金钲鸣古戍,直沽牙闉驻新军。援远已竭东南力,何日辰韩报策勋。”隐然有望于我国,势固然也。林云凤,字若抚,长洲人,当万历壬辰东援,有《忧边诗》曰:‘孙纶阁下议东征,为遣元戎出大明。边月晓悬弓鈏影,阴风秋散鼓鼙声。沧溟万里波臣国,紫塞三千浪子兵。奏凯未闻狼援绝,不知平怀几时平。’读此诗则神皇之顾属至矣。安得不望其报策勋也。二诗关系甚重,故为之拈出如此。”
《论旨》:徐石麒诗充满忧国爱民意识,其风格近似钱谦益。
9.李光地
《清脾录》卷33,说:
李榕村光地,近世之醇儒也,康熙朝入阁也,其诗朴而奇,如《重阳前晴暖》诗:“九月难逢妍暖时,庭花蓓蕊紫黄枝,新霜霮对轻涂屋,微月清泠缓照楣。”《恭和圣制》:“繙书五夜希停手,任道千秋独仔肩。”《编纂朱子》:“王淮阴毁毒,侘胄显排挤。林栗攻堪笑,季通别不啼。”
《论旨》:《清诗汇》卷36,说:“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安溪人。康熙庚戌进士,改庶吉士,受编修官,官至文渊阁学士,谥文贞,有榕村集。”又说:“诗不甚措意凝重,称其为人。”李德懋评其诗朴而奇,其理由或与其品性之正论全善有关。
10.吕留良
①《清脾录》卷33,说:
康熙时,既颁《觉迷录》,而吕留良《晚村集》不复传于天下,吴月谷琼入燕,潜求之不得,先王癸酉,俞参判汉萧以副使入燕,求之。有一士怀《晚村诗集》抄本一册,潜来馆中,泣而传之,仍持献于先王;自是士大夫家稍稍謄录。诗皆幼安、渊明之志,皋羽、所南之悲,令人掩抑,涕泪横集。其《季臣兄病卧欲荒园》:“兄弟联翩迳一门,当时佳丽又芳园。那堪荆棘铜驼影,又哭冬青杜宇魂。祖父岂知新室腊,儿童还记义熙元。残身直与天心迕,踯躅吞声不堪言。”……若以诗品论,藻思妙绝,而味胜者也。
《论旨》:徐世昌《清诗汇》卷39,说:“吕留良,初名光轮,字庄生,后字晚村,浙江石门人。诸生有东庄诗存。”而又说:“诗纯用宋法,风调雅近黄叶村庄而益以苍坚,颇多警策,惟以自处殷,顽不循汉法。”李德懋论诗藻思妙绝,其评语与中国诗评相异,此又可以参考。
②成海应(1760—1839)《兰室诗话》,(19) 说:
吕晚村罹赠静狱,覆其家。诗集中《如此江山图》及《钱墓松歌》,皆思明室而作,感慨悲恻。尝《赠漂海朝鲜人》诗曰:“矮矮茅檐可隐居,乾坤城郭非吾庐。囊里无钱可当酒,山中有客只烹蔬。天和日暖锄春韭,夜静风恬读古书。世事悠悠忘我老,看花随竹数游鱼。”其诗虽不甚佳,其义亦多郑思肖画兰之意。
《论旨》:吕留良为抗清义人,故离俗伴山水,其诗大多表出合自然的气风,如《登真如塔》:“难寻平地荡胸云,试上苕晓借夕曛。洞磴盘旋人不见,阑干笑语远偏闻。春从浦草青边长,水到湖楼绿处分。乍昖僧房梅气发,四方八面水沈薰。”
11.毛奇龄
《清脾录》卷34,说:
“毛西河奇龄全集,诗文高华逸宕,今若摘句:‘平田千蝶舞,深居一驱鸣。紫门啼鸟细,村迳覆萝长。’……皆佳句也。
《论旨》:在《清诗汇》卷44中,说:“西河天才丽,诗多伫兴。”同书又说:“中年以前所作豪宕,哀感多。”此评与李德懋相通,大有客观性。
12.李锴
《清脾录》卷33,说:
“豸青山人李锴,字铁君,奉天人。……盖锴,如松之族曾孙也,故近世沈归愚德潜编《国朝诗别裁集》有曰:“豸青山人系勋臣后,当得大官,乃偕其配隐于盘山,有武攸绪风。既老,岁至京师,然一二日即归,人罕见其面。诗古奥峭削,自辟门径,高者胎源杜陵,次亦近东野。“归愚之言,颇寄微意。岁庚申,金潜斋益谦入燕,遇铁君于旅次,相视莫逆,证为知音,尝扫席焚香,出示一诗,歔欷感叹,自不能已。其题为《秋山旧作》:“几上残编倦不收,溪边沙鸟默相求。看书忽下千秋泪,临水翻增万里愁。老去襟怀偏忆远,古来词赋已悲秋。塾中同学今谁在,独许青山照白头。”其手书者,今藏于宋注书俊载家,李槎川作跋,笔法磊磊劲逾,当在逸品。《睫巢集》若干卷,亦来东国。”
《论旨》:徐世昌《清诗汇》卷72曰:“李锴,铁君,号荐青,汉军旗人。乾隆丙辰举博学鸿词,辛未举经学,有《睫巢集》。”而举《睫巢集》,又云:“睫巢集……浸淫乎汉魏初盛唐诸家,而归宿于少陵。其品亮以洁,其志宏以远,其气廉以平,其诣邃以深。”当时朝鲜文人爱诵铁君诗,可以说其诗格已达于盛唐风。
其次,朝鲜人评清代诗论,如神韵说,性灵说,格调说等,其论点相当有价值:
①委巷诗人张之琬《枕雨堂集》卷3,说:
“诗出性情,世无无性情之人,故无无诗之人,然性情受之天,而气质有清浊之分。诗有声律体裁,而趣向风昧,有截然人而之不同,故诵其诗,其性情不可掩焉。”
《论旨》:如果诗无性情,其诗也无生命。
②黄玹《黄玹全集上》答李石亭书,说:
“今足下,一则曰大家,二则曰古法,不知现在之为李石亭,而抢头顿足,必欲广索千载之上下,所不知何人之假面,而力戴之,其亦可谓惑矣。”
《论旨》:必须脱离大家的傲慢感和古老的模拟方法,而切实尊重性情。
③黄玹《梅泉全集》卷4诗集自序,说:
“大抵古之诗,出乎性情之本善,成乎风化之渐渍。风雅颂以导之,比赋兴以畅之,一唱三叹,蹈之舞之。非如后之词人,咏客之所结构裁剪开阖藏束,愈工而愈入淫丽,愈巧而愈归于俚屈者也。故任其天真,而毋加粉脂之累饰,超其色相,毋被丹青之误点。如龙章凤姿,天质自然,虽不巾不带,拖着山野间衰朴气味,而使金门玉堂一属贵公子,猝然遇之,不觉屈膝,则诗道可谓思过半矣。”
《论旨》:从性情之本善,能表出灵感。人为的修饰却是愈工愈入淫丽,愈巧愈归于俚屈。
三 近半世纪间清代诗学研究论著与其特性
这几十年以来清代诗学研究状况比其他诗学,例如唐宋诗或魏晋诗,其进行度相差甚远,幸而进入1990年代以后,我们较容易看到有关清诗与清代诗论研究的成果,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目前正在高涨的对现代文学的研究热情至少要波及到清代,然对清代诗人,其研究对象少而又少,到现在可搜集其相关资料者只几十种而已,兹简述其大概面目如下:
1.诗思潮一般
在韩国,可以说清代诗学研究的水平并不是很高,其研究范围也只限于所谓四大诗论而已。但近来已开始重视诗研究的理论问题,进而更需要提高对中国传统诗论的理解,因此其研究热情愈来愈高,此现象是相当令人鼓舞的。李相玉写作了《清代考证学与诗次韵》(《金声均博士华甲论集》1969)以后,在1970年代,发表了车相辕的《清人诸派的文学理论》(1970)和许世旭的《清代诗话的类型》(1972),而到了1980年代,继续发表关于四大诗论和晚清诗论的文章,吴瑛植的《翁方纲之肌理说研究》(国立汉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5),宋永珠的《神韵诗论的批评和反响》(《中语中文学》11辑.1989),元钟礼的《性灵与神韵之美的考察》(《中国文学》32辑1999),和彭铁浩的《格调说神韵说性灵说之相关关系》(《中国文学》41辑.2004)等是应当注意的,而在晚清诗论方面,也要看重的就是崔钟世的《晚清宋诗运动浅考》(《中国语文学》13辑.1987),金进瑛的《清代诗传统序说》(《中语中文学》11辑.1989),闵正基的《晚清时期文学观理解之一端绪》(《中国文学》25辑.1996),金永文的《清末诗界革命上的传统与近代》(《中国文学》37辑.2002)等。
2.诗话的诗论
盖论中国诗论,其最重要资料则以清诗话为其中心,故郭绍虞《清诗话续编》序曾云:“诗话之作,至清代而登峰造极。清人诗话约有三四百种,不特数量远较宋代繁富,而述评之精当亦超越前人。”韩国清诗话研究者只不过20馀人而已,在研究论文方面,许世旭早已写了关于清诗话之分类和其起源的《清诗话之类别与其渊源研究》(《省谷论丛》3辑1972),开启了韩国对清代诗学研究的重视。而柳晟俊近10年间集中研究清诗话,成果颇富,是这一领域的代表学者。柳晟俊本来是唐诗研究者,1991年为美国哈佛(Harvard)大学的客座教授,在渡美滞留当中,他切感对中国诗论理解的必要性,一路迈进,把其诗论内容开始应用于唐诗等中国诗学,到现在其成果已经有200多篇论文与90多本著作。故清诗话的体系的研究分量,也是柳晟俊所写的最为可观。关于清诗话研究方面的专门书籍只是柳晟俊所作之《清诗话研究》(国学资料院1999年韩国文化部选定“1999年度优秀学术图书”)和《中国诗话的诗论》(《青思想》2003年)两本而已。《清诗话研究》一书为用韩文写作之韩国初有诗论书,其准备时间近5年。其内容目次如下:
《秋星阁诗话》之作诗六则,《蠖斋诗话》之唐诗论,《姜斋诗话》诗译之《论旨》,《漫堂说诗》与悟后境说,《谈龙录》之神韵说反论,《一瓢诗话》与中唐诗论,《贞一斋诗说》之论唐诗,《说诗菅蒯》之格调说反论,《诗学纂闻》之论唐诗,《香石诗话》等三种诗话之唐诗现,《清诗话》百种解题。
在上记书中要提到的就是为读者的便利,特别选定清诗话中重要的诗话100种而详细说明了各诗话书内容。另外《中国诗话的诗论》一书是为一般大众读者而写,比较平易地只用韩文叙述其文章,高中生以上都能读解其内容。柳晟俊所写的这方面重要论文目录如下:
《蠖斋诗话》之论唐诗略介(《中国语文学》第6辑,1983)。
《贞一斋诗说》之论唐诗(《中国研究》第8辑,1984)。
《姜斋诗话》诗译之《论旨》试析(《外大论文集》第20辑,1987)。
《诗学纂闻》之论唐诗考(《中国研究》第15辑,1994)。
汪师韩与唐诗观(《中国文学》第23辑,1995)。
清代吴雷发与其诗观考(《外国文学研究》第1辑,1996)。
《说诗菅蒯》与其诗论(《东方诗话论丛》1996)。
《谈龙录》之神韵说反论考(《中国研究》第17辑,1996)。
黄培芳与其《香石诗话》之唐诗观(《诗话学》3-4合辑,2001)
黄培芳与其诗话三种之唐诗观考(《中国学报》37辑,1997)。
黄培芳之《香石诗话》考(《教育论丛》13辑,1997)。
《岭南诗话汇编》上之《粤岳草堂诗话》与《香石诗话》(《中国研究》20辑,1997)。
《一瓢诗话》与中唐诗说(《外国文学研究》4辑,1998)。
《秋星阁诗话》之作诗六则考(《中国研究》21辑,1998)。
宋牧仲与《漫堂说诗》之悟后境说考(《中国学研究》14辑,1993)。
清代李沂诗观与二种诗作守则考(《国际地域研究》秋季,1998)。
清诗话《漫堂说诗》考(《诗话学》创刊号,1998)。
清代前期诗话要解(《教育论丛》1998)。
清代雍正以后诗话要解(《中国研究》22辑,1998)。
《诗学纂闻》之唐诗体韵论考(《言语与言语学》24辑,1999)。
《诗学纂闻》之唐诗评新考(《外国文学研究》7辑,2000)。
赵执信《谈龙录》如何评价神韵说(《中国文学理论》1辑,2002)。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之唐诗诗体论与风格论(《中国文学理论》2辑,2003)。
上记目录中选观比较重要的两篇论文,先观《黄培芳与其诗话三种之唐诗观考》的内容:介绍香石诗的特性,以此为基础来了解他的诗话。黄乔松评价香石的诗,其诗清真,浪漫自然,正是所谓“诗人之诗”。香石诗中有唱酬诗,因为主要在广东一带活动,和友人有关系的作品甚多。而通过描写山水景物道出香石对友人的超脱意识,由此可了解到香石的品格。香石的咏物诗推崇传统的比兴法,另外亦坚持“诗必以物比兴,其志亦远,其情愈深。”(《粤岳草堂诗话》卷一)的作诗态度。香石亦留有描写百姓疾苦的社会诗,如《兰阳》,此诗的自注中写到”前年河患,全县淹没”,道出了他担心黄河的水患下的国民生活的忧虑之情。又有《暑病吟》(其四),强调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只有辛勤务农,才有丰年,宣传人定胜天的意识。写到上天也会被精诚感动,欣下甘露。从此诗中可以了解到香石的积极的改善意识。黄培芳(1778—1859)《香石诗话》分成两卷,最真实地表露了香石的诗观。从“自序”中可以得知这诗话的主旨的根源在于诗教。其唐诗人观即据于此种诗观而来,评价盛唐诗与中唐诗的浪漫与现实意识,可知其诗评系由王渔洋神韵说而出来的。
次观《〈诗学纂闻〉之唐诗评新考》的内容:诗话之体,顾名思义,宜当为一种有关诗之理论著作也。溯其渊源所自,可类推至钟嵘《诗品》,甚至孔孟论诗之片言只语。然正言以说之,只能以欧阳修之《六一诗话》为最早本。其后经元明诗话而来至清诗话,其写作之质量上面,又可观可言也。清代《诗学纂闻》一卷乃汪师韩撰也。师韩字抒怀,号韩闻,又号上湖,浙江钱塘人。雍正癸丑(1733)进士,官编修,湖南学政。汪师韩论诗较切实,与一般诗话摘句述事者不同。此诗话共三十九条,皆为论诗语与评诗之源流语。汪师韩先总结古人说诗主张,归依三要点:“其始作也有感焉,诗以言志,而理情性也;……。其方作也有义焉,周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其既成章也有我焉,一人有一人之诗,一时有一时之诗,若诵其诗,可以知其人,论其世也。”汪氏各论唐代四家诗,如杜甫《戏为绝句》、刘长卿《别严士元》、韩愈《辛卯年雪》等咏物诗,而刘禹锡《金陵怀古》等诗,其论评点皆据于沈德潜格调说而摘出其长处,其论据极有客观性也。例如评杜甫诗第三章云:“‘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五字相连,言卢王亦近风骚,但劣于汉魏之近风骚也。又一解: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九字相连,言卢王比之汉魏则劣,然其于风骚之旨则近矣。”则是也。而又例如评刘禹锡诗,云:“至于芦荻萧萧,履清时而依故垒,含蕴正靡穷矣。所谓骊珠之得,或在于斯者欤。”汪氏特标举情字,为陆机之诗缘情而绮靡一说辩诬,而过分强调曲而中,肆而阴,则也可产生诗歌晦涩朦胧、难见性情之弊端矣。然而汪师韩之偏狭观点根据于经书诗教之《论旨》可言避免其弱点也。而王士祯的诗话有金圣姬《王士桢的〈渔洋诗话〉研究》(外大硕士论文,1999),叶燮的诗话也有朴瑾浩《叶燮〈原诗〉研究》(庆北大硕士论文,1988),梁忠烈《叶燮〈原诗〉中的诗作论研究》(韩国外大硕士论文1988),崔炳学《叶燮〈原诗〉之诗论体系研究》(国立汉城大硕士论文,1989)等论文。在袁枚的诗话方面,可重视崔日义《袁枚〈续诗品〉的诗论体系考察》(《中国诗与诗论》,1993),《袁枚〈续诗品〉的创作原理论考察》(《中国文学》20辑,1993)和李汉祚《〈随园诗话〉之妇女子诗》(国立汉城大《文理大学报》,1967)等。
3.作家研究
3.1钱谦益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大文豪,其文学和文论导引了清代诗学,故其诗学上之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以钱谦益为首的虞山诗学一方面继承了公安派的性情优先诗学,但他在性情方面主张有政治社会内容,改变了公安派的异端倾向;在审美方面主张在传统中求新变,改变了公安派的俗化倾向。钱谦益把他的诗学推原到中国诗学最古老的“诗言志”命题,他说:
《书》不云乎:“诗言志,歌永言。诗不本于言志,非诗也,歌不足以永言,非歌也。”(20)
钱谦益关于诗言志这一命题的认识乃是他的整个诗学系统的逻辑起点。他从诗言志这一命题来确立诗歌的本质,而确立诗歌的本质在当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故他的诗歌本质就是言志,他说:
“夫诗者,言其志之所之也。志之所之,盈于整,奋于气,而击发于境风识浪奔昏交凑之时世。”(21)
而根据上记所说的理论来看韩国学者所写的文章,可知其论调大部分只止于钱谦益之言志说,李丙镐的《钱谦益文学之重要观点》(《中国文学》第8辑,1981),《钱谦益文学评论研究》(台湾大硕士学位论文,1982),和姜正万的《钱谦益的主情论与创作实际考》(《中国文学研究》第11辑,1994),《钱谦益的反前后七子论考》(《中国文学研究》第9辑,1992),《钱谦益的诗本质论考》(《中国文学研究》第10辑,1992),而梁忠烈的《钱谦益之诗有本说研究》(《中国学研究》第6辑,1991)等即是其例文,而姜正万的《论钱谦益和东林的关系》(《宁夏大学学报》,1994)和《钱谦益抗清悔恨和复明活动问题考》(《中国人文科学》第12辑,1994)也是探讨了钱谦益生平的爱国意识和反清义举,包括与其诗之关系性。此外,沈庆昊《燕岩之钱谦益论》(《汉文教育研究》第2辑,1988)比较分析了朝鲜朝朴址源的清初诗论,而柳晟俊的《钱谦益诗选》(文以斋,2004)是评选其诗70首而用韩文译注的文库本。
3.2王夫之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哲学家,也是重要的诗学理论家。王夫之对于古典诗歌审美传统作了总结,但他的诗学价值观是以古诗为基准建立起来的,其诗学体现的是汉魏六朝审美精神,而不是唐诗的审美精神。他的诗学强调抒写情感,这就是诗的内在性。王夫之的内在性立场在其以意为主的命题中已经表现出来了。他说:
毋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22)
王夫之所谓以意为主是从诗歌的诸构成层面之间的关系上说的。这些理论是与诗学体系比较有关系的。柳昌娇(淑明女大)根据王夫之所谓以意为主的理论来叙述王夫之诗学体系的诸现象,其内容是相当有意思的,举其论题如《王夫之诗学体系上的诗歌形象论》(《李炳汉教授回甲论集》,1993)和《王夫之诗学体系上之诗人与世界》(《中国文学》第20辑,1993)等。另一面高真雅(韩国外大)的《王夫之对杜诗之批判的见解考察》(《中国学研究》第25辑,2003)提示王夫之的杜诗观,本来唐代的七律并不都是歌行体而出,尤其是杜甫的七律并不合歌行的传统,王夫之也没有全盘否定。他肯定了那些继承了五言古诗审美传统的作品,说杜甫”真以古诗作律”(23),认为杜甫的律诗继承了古诗的传统,这是王夫之肯定杜甫七律的重要依据。王夫之称“七言之从谢出者,唯杜陵一人耳”(24),认为杜甫的七律继承了谢灵运诗歌的传统。但是王夫之对于杜甫的七律并不是全面肯定的。杜甫的夔州以后诗是他所不喜的,尤其是杜甫晚年对诗律的讲究更是受到王夫之的抨击。高真雅的文章提到此问题,集中探讨王夫之的杜诗观,这也是可以参考的。
3.3王士祯
王士祯是康熙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王士祯早期诗学主张,是他在《丙申诗旧序》中提出了诗歌的四个审美原则,即典、远、谐、则。“典”,即典雅,体现出强烈的壮肃性。“远”作为诗歌的原则之一,与早期神韵说的旨趣是一致的。“谐”是指诗歌音律的和谐。王士祯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丽与则”语出扬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则”,即正,实际上通于“典”,这里则是强调对于诗歌的重要性。而与王士祯的诗学相关联,金进瑛(釜山外大)曾于10馀年间集中研究了渔洋诗和诗论,其成果不少,其中例举《王士祯诗论考》(国立汉城大硕士学位论文,1981)及《王士祯诗论研究》(国立汉城大博士论文,1992),虽然属于硕博士学位论文类,但其内容大有创见,而对引用文的韩译也是正确的。琴知雅(延世大学)有两篇论文,其一就是《王士祯之杜诗观再检讨》(《中国语文学论丛》第10号,1998),则叙述王士祯对于杜诗的新观点。王士祯论诗并不持正统的儒家诗学立场,所以他论诗不强调诗歌的政教作用;他虽然在理论上不贬杜甫,但他也不宗法杜甫,例举《唐贤三昧集》,其文集无一首杜甫诗。在韩国也有三篇比较王士祯与韩国汉诗的论文如宋永珠的《王渔洋神韵说与李炯庵诗学比较研究》(台湾师大博士学位论文,1988)和《王士祯与李德懋的诗论比较试探》(《冲击与调和》东方比较研究丛书Ⅱ,1992),琴知雅的《王士祯与申纬诗学上的杜诗观考察》(《东方学志》,1999)等。上记论文都根据王士祯的神韵说,比较论评朝鲜朝文人诗,而且从朝鲜朝文人的文集里,搜集评价对王士祯诗与诗论的尊崇意识,所以其内容和论调还未至于新境地。
3.4.叶燮
分野研究者金海明只有一路迈进研究以《原诗》为主的叶燮诗论,其成就相当高,其发表论文目录如《诗歌发展上之叶燮的变换论与进化论》(《中语中文学》11辑,1989),《叶燮之诗歌创作理论》(《东义论集》13辑,1986),叶燮诗论研究(延世大博士论文1990),和《叶燮关于诗歌流派的历史继承论》(《中语中文学》13辑,1992),《中燮关于诗歌创作的主客观条件》(《文镜》4辑,1992)等。
3.5沈德潜
研究沈德潜者,意外不多,其大部分又限于诗论分野,其论文目录如车相辕的《格调派诗论》(1975),李桂林的《沈德潜诗论初考——以古诗源批评观点为中心》(《省谷论集》11辑,1980),元钟礼的《从依永和声论格调和声》(1981),和李富卿的《沈德潜诗论研究》(外大硕士论文1994)等。
3.6袁枚
性灵说是袁枚诗歌理论的核心。性灵说最基本的含意,大抵不外乎性情要真,笔性要灵这两个方面。它首先要求诗歌抒写个人的性情,这种性情必须真实,符合诗人的自我。其次它要求诗人具备一定的天分,在创作中发挥这种天分,努力创新,自成家数。这些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它与格调说、肌理说的对立论争当中。袁枚的性灵说强调诗歌抒写个人的真性情,在思想内容方面不受封建正统思想和伦理道德的约束,在艺术形式方面不受以往任何时代的传统格调限制。此部分研究者中,崔日义比较活泼,此又极限于诗论,在国内,分析袁枚诗数千首,还没有一篇文章,这真是可惜之事。在此举列与袁枚诗论有关的论文目录如崔奉源的《袁枚论诗文之研究》(《中国学报》18辑,1977),金政六的《袁枚之性灵说与其先声》(《中国语文学》3辑,1981),许文瑄的《性灵说研究》(《兰香中文》1辑,1988),崔日义的《袁枚诗学理论研究》(国立汉城大博士论文,1995),同人的《清代袁枚诗论之诗论史上的位相考察》(《人文学报》21,辑1996),和宋永珠的《袁枚的性灵说上之诗鉴赏论法》(《中国语文学》23辑,1994)等
3.7郑燮
纯粹研究清诗人者中,郑燮诗部分比较多,郑燮为扬州八怪之一,而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其诗取法白居易、陆游,不用僻典陈辞,喜用白话,然雅而不俗。故其作品中充满人道主义与农村色彩。国内论文内容大多不脱郑燮诗的写实性和艺术美,今观其研究目录有柳晟俊的《郑燮与其诗词研究》。(《中国语文学》3辑,1981),同《郑板桥诗之风格一面》(《华山志》2辑,1983),同《郑燮诗考》(《外大论文集》17辑,1984),金美亨的《郑板桥诗研究》(台湾辅仁大硕士论文,1987),金仁洙的《郑板桥诗研究》(延世大硕士论文,1987),和柳晟俊的《清代郑板桥诗之写实味与绘画美》(《里门论丛》23辑,2003)等。
3.8龚自珍
龚自珍的诗歌现存约600馀首,其诗歌闪烁着悯酒思想的光辉,表现了个性自由解放的美好愿望。他非常注重“童心”而他的诗歌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和黑暗现实,深刻反映了封建末世的衰朽本质。国内这部分研究者也稀少,其研究目录如李鸿镇的《龚定庵诗考》(《中国文学》4辑,1977),崔钟世的《龚自珍之己亥杂诗译注(1)》(《李允中教授停年纪念中国学论集》,1994),和崔钟世的《龚自珍之己亥杂诗详注(2)》(《中国语文论丛》1辑,1988)等。
3.9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著有《人境庐诗草》10卷。公度本来是政治家,其所热心者在政治,故其诗歌受政治倾向的支配,其作品能紧密连系现实,相当深刻广泛,而真实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公度无时不在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诗中有所反映,表现其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甲申中法战争时,写有《冯将军歌》,以澎湃的热情,歌颂冯子材的英勇抗敌。而公度反对拟古,崇尚个性,提倡诗体革新。关于黄遵宪诗的研究者,崔钟世是独步的,其研究范围与观点广而深,然他的研究内容还没有独创的见解,这从他的一贯的论文目录可以看出,如《黄遵宪与其纪事诗小考》(《中语中文学》5辑,1983),《黄遵宪之锡兰岛卧佛诗》(《中语中文学》8辑,1986),《黄遵宪之南汉修慧寺千佛塔歌注释》(《中国语文论丛》1辑,1988),《黄遵宪之将军歌四篇注释》(《中国语文论丛》2辑,1989),《黄遵宪诗之渊源》(《中国语文论丛》7辑,1995)。关于黄遵宪诗的研究还有严贵德的《公度古体诗的结构分析试探》(《全州大论文集》9辑,1980),姜东勋的《黄遵宪诗研究》(高丽大硕士论文,1990)等。
3.10王国维
国内研究王国维者,只有下面几个短篇的论文,其目录如车相辕的《文学革命的先驱王国维》(1970),李哲理的《人间词话研究》(1982),和洪在玄的《王国维古雅说研究》(《中国人文科学》11辑,1993),李丙镐的《王国维境界说之渊源与含意小考》(《中国诗与诗论》,1993)等。
其外,关于其他作家的研究还可以举列断片而重要的几篇论文如黄泰运的《顾炎武的诗和文学观》(国立汉城大学硕士论文,1971),李炳汉的《刘熙载之诗论体系》(《中国文学》10辑,1983),柳晟俊的《戴震与其古韵杂记》(《言语与言语学》12辑,1986),和朴三洙的《庞垲诗义固说诗论试探》(《中语中文学》17集,1990),徐义永的《梁启超文学思想小考》(1981),金学主的《梁启超与诗界革命》(《鲁城崔完植教授颂寿论集》,1991),柳晟俊的《姚际恒对诗集传注解之论点考》(《诗经研究》3、4合辑,2004)等。上记中,关于庞垲诗的文章都是国内唯一的,向后须要扩大其研究分野。庞垲是一位宗法杜甫而与王士祯论诗倾向不合的人。他论诗著作就是《诗义固说》,其论诗一方面强调性情礼义,另一方面在表现方式上强调赋的方式,有鲜明的以文为诗的倾向。朴三洙的这篇论文以这样角度集中分析庞垲的诗论,可以说是相当合理的。
四 结语
韩国的中国诗歌研究成果多达2400多篇,(25) 值得肯定的是,尽管韩国的中文学研究人员数量不多,年龄不大,但研究成果却相当丰富,其中70%以上产生于1980年以后。研究主题更加广泛,形式日趋完备,研究方向已经形成多样化,诗歌研究水平高于其他领域。研究范围也向唐代前后扩展,已经下延至宋明清三代,许多学者已开始重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韩国学者对清代诗学之研究,在整个中国诗学研究中,质量不高,地位也未受到足够地重视。因此终可实现独立之总整理工作。在本文的开端,首先回顾了半世纪间韩国国内对中国诗研究之全体状况,所占份量不小。这部分虽不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但为理解韩国研究中国诗之重要性,具有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说这部分更具有价值。
韩国正式研究清代诗学,虽是从朝鲜后期开始的,但其水准微弱,而且还是停留在诗之引用或叙述生平之阶段。这点可在李德懋的《清脾录》或《东诗丛话》叙述的资料上查知。但有关这类的评语,在朝鲜有相当数量之记录,可想而知在这时期对清代诗也有相当的重视及肯定。但也应指出其对象从王士祯开始,不过仅局限于几个人,论理性不足。现实虽然如此,但朝鲜朝之资料在本文是初次搜集整理,其价值很高。写本文的过程中,发现朝鲜朝后期开始重视对清诗的研究,乃是受到朝鲜朝英正祖时代,实学派登场的实事求是学风影响。朝鲜朝诗学的主流是根据唐宋诗的,其脉络也象征韩国汉诗的风格。由此可见,在朝鲜朝后期找出对清代诗学的评价,可说是韩国汉诗史之特征。
从1945年,从日本的统治下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独立,达半世纪以上,在中国诗研究方面都以唐宋诗为主。实研究清代诗学之成果,在比率上是相当低的。因此以上所提到的几点,其研究之量与质比其他部门,不算很高,研究对象也极其有限。清诗学研究著作,仅柳晟俊的《清诗话研究》一部,论文的主题也以王士祯、袁枚、沈德潜、翁方纲、王夫之、黄遵宪等六大诗论为主,以及着重若干的诗话分析,如跟纯粹的清诗话研究比较,有相当低调的倾向。其理由已提示过,清诗研究脱离了诗研究的对象中心轴,但以研究学问之均衡的发展及研究对象之价值来判断,确实需要大幅度扩展。在这一方面,完成此项工作虽不充分,但为了振作日后的研究工作,因此可自评此是极适当的工作。为了振作,在此提示以下几点。研究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主要体现在:(1)引用诗文的韩译不准确,误译不少,急需提高读解水平,以保证成果的可信度。另外还要提高对注释重要性的认识;(2)古典诗歌研究人员的比例正在减少。优秀人材流向语言及现代文学等领域,希望能涌现出大批专门研究某种主题或某一作家的专业研究人员;(3)忽视诗话、散文、小说等方面的传统理论,往往倾倒于美学等西方文艺理论;(4)应提高人们参与韩国汉文学研究的意识,保持以韩国汉文学为主的研究态度。
注释:
①《东文选》目录附东文选序。
②《青庄馆全书》耳目口心书。
③柳晟俊《韩国汉诗与唐诗之比较》,第1篇《新罗汉诗与唐诗》参考。(青思想社2002年)
④柳晟俊《韩国汉诗与唐诗之比较》第2篇,《高丽汉诗与唐诗》参考。
⑤朝鲜中后期也活跃地进行与清朝的文化交流,徐世昌《清诗汇》(卷200)又载录一百多首朝鲜文人诗,其详细内容参考柳晟俊《韩国汉诗与唐诗之比较》第3篇《朝鲜汉诗与唐诗》。
⑥李德懋《青庄馆全书》载录《清脾录》(奎章阁本)
⑦作者未详,此书成为本集4卷及续集1卷等共5卷,其中论中国诗人诗,特地评王士祯诗数十首,其论评颇可观,与中国诗论相异,自有价值。
⑧朴汉永,早已出家,法名鼎镐,其论诗相当允平而深奥。
⑨徐世昌《清诗汇》卷26(世界书局),云:“王士禄,字子底,一字西樵,山东新城人,顺治壬辰进士,官吏部员外郎,有考功集。诗话:西樵为渔洋长兄,沈归愚渔洋诗学所自出。其诗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⑩李德懋,字懋官,号炯庵,雅亭,青庄馆,婴处,东方一士。全州人。著有《青庄馆全书》。
(11)《清脾录》4卷收在《青庄馆全书》卷32至35。此书共177条,其中80多条论韩国汉诗,70多条论中国诗,其他十多条论韩中诗之比较。此书名由来自贯休《古意》诗“乾坤有清气,散入诗人脾渔洋序”句也。
(12)申纬研究的主要资料:孙八洲《申纬诗文学研究》(民族出版社1996),柳晟俊《王维诗比较研究》(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13)柳晟俊《王维诗比较研究》pp.219—220参考。
(14)孙八洲《申纬诗文学研究》pp.97—98参考。
(15)圭景字伯揆,号五洲,啸云,洌阳居士,完山人。李德懋之孙.
(16)《中国文学大辞典》p.1581参考.(世界书局1975)。
(17)《随园诗话》卷6。
(18)《中国文学大辞典》(世界书局)1277p:“1644年前后在世。字又陵,号垣庵,湖北人,流寓扬州。清世祖顺治初年前后在世。精研名理,沈谧寡言。善画花卉,工诗词,兼制曲……顺治二年,清兵陷扬州,石麒冒死入城,取出其所著书残本。自后,遂隐居不应试。
(19)成海应,字龙汝,号研经斋,昌宁人。《兰室诗话》此书收录研经斋全书中。
(20)《初学集》卷32,徐元叹诗序。
(21)《有学集》卷15,爱琴馆评选诗慰序。
(22)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卷2,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3)《唐诗评选》卷4《杜甫秋兴》其八;“蓬莱宫阙对南山”一首评语
(24)《唐诗评选》卷4,郎士元《冯翊西楼》评语。
(25)此统计可以参考柳晟俊《韩国国内中国诗歌研究之概况》(《中韩文化研究》国内中国唐诗研究动向)(《南京师大学报》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