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六大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发展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育理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在幼儿教育观、健康发展观和评价标准中,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
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现代国际社会对现代化幼儿教育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它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方式和手段的运用,评价标准的制定,因此,如何看待儿童、对待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根本也是最直接的体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在理念上产生一种共识:在未来社会里,不仅仅需要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长,更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认幼儿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价值,相信每一个幼儿有发展自我的潜能,而不仅仅以动手能力、智力水平、家庭背景来衡量评价幼儿。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世界幼儿教育界的共识。未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在幼儿教育的全过程,出现幼儿园心理保教人员、社会幼儿心理健康辅导机构与科研机构共存,人人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目标:将从单纯注重幼儿智力向注重培养幼儿智力与培育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并重
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是国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与要求。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国际教育会议,会上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叫“学会关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与人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together)。“学会关心”和“四个学会”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对世界各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及今后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注重幼儿个性品质与社会性品质培养的重要根据。在个性培养方面,各国比较重视发展儿童的兴趣才能,教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独立,培养创造性。在社会性品质形成方面,尤其强调交往、合作、关心、劳动、学会做人等。社会性品质与个性品质的培养两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承,这是促进幼儿与心和谐、全面发展,健全人格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三、教育模式:由整齐划一趋向以幼儿为中心,关注个性、差异教育,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照搬中小学模式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幼儿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较低,且心理活动有明显的形象性与不随意性的特点,因此,在计划、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脱离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去按中小学模式进行,而只能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其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地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幼儿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其次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
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是根据幼儿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创造性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已在经济发达国家兴起,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并将成为未来幼儿教育革新的重要标志。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强调“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有个体取向,主要是培养“健康的自我”。但由于个体的发展存在差异,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速度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而且在对个体的观察中我们会发现,儿童个体经常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智力的问题,也不是道德品质的问题,更多的是其自身成长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关注幼儿富有个性特色发展的过程评价,通过建立“个体发展档案”了解幼儿的需要与发展,发现每个幼儿成长的特点和潜力。
四、教育内容: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发展性为主
发展性为主模式是将全体幼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幼儿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幼儿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卫生咨询工作开始,从解决幼儿的心理障碍入手的。但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全体幼儿为服务对象,发展为主、治疗为辅将成为共识。
五、教育队伍:教育者的专业化程度将有所提高,培训时间和频次将延长和增加,由兼职趋向专业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应成为每一位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为了使幼儿通过教育,在身心上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教师需具有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了解幼儿心理特征的能力、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建立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程度的提高,师资培养力度的加大,在未来的工作中,教育者的专业化程度将有所提高,培训时间和频次将延长和增加;有更多的省市地区将制定保教(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等方式颁发资格证书,提高准入门坎,以保证保教人员的专业水平。
六、教育规模: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立体化、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
从纵向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出生开始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所依靠的基础和起点对外发人类潜能,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发挥着奠基性作用;从横向上看,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学校围墙之外的家庭、社区、社会大环境都属于教育的范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教育,它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实现多方位立体式的开放,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将各种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与配置,才能达到整体大干部分之和的效果,应构建起以幼儿园教育为主渠道,以课外教育为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和体系,真正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特别是幼儿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将由现在的少数实验幼儿园逐步扩展到一般幼儿园,由重点幼儿园逐步扩展到普通幼儿园,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中小城市和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直至建立相应制度,步入正规化、制度化,从而得以全面实施,获得普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