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创新环境分析及其提升对策
杨映琳1,刘燕平2,王文斌1,周资行1
(1.兰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甘肃 兰州 730030;2.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构筑新时代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兰州市经济发展的主体方针政策。近年来,拉动兰州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作用趋弱,创新驱动发展紧迫性愈发凸显,通过创新环境的优化和提升集聚创新技术、人才和要素资源刻不容缓。基于2012-2017年兰州市创新环境基础数据,采用SWOT分析的手段,对兰州建设创新环境进行定性定量研究,较为客观地找出兰州创新环境的优势长处和薄弱环节,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指出要在充分提高思想自觉的基础上,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政策落地、健全优化支撑平台、提升扩大人才优势、完善释放企业活力、拓展深化投融资能力,更好推进“科技强市、创新兰州”建设。
关键词: 兰州;创新环境;SWOT分析;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十二五”以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兰州经济发展步伐减慢,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传统意义上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作用逐步减弱。表现在,投资规模出现萎缩,单位投资所贡献的GDP明显下降,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的空间越来越小;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不高质,生产要素过多集中于中低端产品,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受到严重制约;出口集中在低端产品且规模不大,对经济的拉动效果正在衰退。现阶段,兰州市经济运行中潜在生产率下降,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高潜在增长率是关键。马克思指出,技术创新不断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1],熊皮特指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创新[2],因此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才能抑制潜在生产率下降、消除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不断推移,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而集聚创新技术、集聚创新人才和要素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环境的优化和提升。
关于创新环境的概念,国外研究较早,提出了许多观点理论[3-4]。国内起步于上世纪末,有关学者在区域创新、知识创新、产业成长、科技政策、绩效成果与创新环境相关作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5-9]。综合国内国际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认为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其中,信息、交通等属于硬环境,而社会文化、政策制度等属于软环境。本论述通过近年来兰州创新环境相关分析,客观认识兰州市创新环境的现状,挖掘影响兰州市创新环境营造的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兰州市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为更好推进兰州创新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1 兰州市创新环境现状
兰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具有科技、教育、人才和金融的优势,“创新驱动、创业带动”的潜力巨大。近年来,兰州把创新创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结合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动和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2012-2017年兰州市创新环境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矿体平面分布特征[注]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苍峄铁矿带矿田构造及找矿方法研究报告,2017年。,自北向南分为5个含矿带,矿带宽度一般在数十米至百米,矿体数目众多,长度在十几米至数千米,厚度1~10m,最厚可达30m。一般厚度变化在5~25m之间。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顺层分布于含矿建造内,局部具有舒缓波状弯曲,分布稳定。以第Ⅰ,Ⅱ,Ⅲ含矿带最为发育(表1)。矿带展布形态受太白向斜和石闫背斜的控制,3条含矿带均受白水牛石断层和东石门断层破坏,致使北西盘呈阶梯状下降,南东盘抬升接受剥蚀,断层构造破坏了矿体的连续性,间接控制了铁矿体的赋存和分布[5]。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2012-2017年兰州创新环境整体趋好,各指标基本上都表现出正向加强趋势,特别是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有效量等指标出现翻番。但R&D经费投入强度和登记科技成果两个核心指标向上的动力不济,波动较为明显。这说明兰州创新环境的关键基础并不稳固,支撑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的后劲不足。与西北主要城市,特别是与西安市相比,兰州的创新环境软硬件水平差距很大,需要直面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奋力追赶。
表1 2012-2017年兰州市创新环境数据
2 SWOT分析结果
基于以上数据,结合区位环境、政策环境、科技资源、企业创新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五个方面对兰州市创新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2.1 区位环境
兰州市地处西北地区甘肃省,既不沿江也不沿边,一直以来,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兰州市各方面发展能力就处于中下水平,尤其是创新环境方面,受制于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对于创新的人文环境吸引力度较弱,接受发达区域的辐射非常有限,自身创新环境建设落后,产业的相对优势不突出。加之,有利于创新的资源易被西安、成都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虹吸,外部阻力始终较大。
2.2 政策环境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它一般由动作动词体现,包括发出动作的“动作者”和动作“目标”。心理过程表示的是“情感”、“认知”、和“感觉”这类非动作过程,表明人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关系过程指的是一个物体(如人、物、情形、事件等)与另一个物体的关系。言语过程表示人们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行为过程表示人们生理活动的过程,如笑、哭、做梦、呼吸、叹息等。存在过程指某物或某人的存在情况,一般只有动作的参与者而没有动作目标。
支持政策逐渐完备但作用发挥不全面。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兰州市先后制定了“1+8”的科技创新改革政策,组建总规模20亿元的兰州科技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兰州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企业研发机构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按照相应的标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2017年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创业孵化人才扶持,对产业化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不足的以及具有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给予不低于贷款利息总额50%的贴息优惠,×积极扶持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大学生在兰州市的自主创业。除此之外,×积极促进成果的优化,形成激励转化机制,设立了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对高等院校给予一次性20万元经费资助用于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撑、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但这些政策和资金的精细化程度×稍显不够,有时出现落实难、执行难的问题,有效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同时,政府扶持“重数量、轻质量,重资产、轻服务”的初级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各项扶持政策,全力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是提升我市创新环境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全面梳理既有支持政策,并加强宣传推广、普及知晓,在全面有效落实“双创”工作“1+10”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和补充制定,实现各项政策的系统化。做好顶层规划,做好创新创业规划编制,统筹协调创新布局,抓紧研究制订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跨层级、跨部门、集中高效的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做实过程激励,围绕科技成果处置、科技人员激励、产学研合作、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企业科技创新等重点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积极先行先试,并给予资金支持与奖励。注重“出口”扶持,研究出台重大新产品首台(套)、首购、首试等奖励补贴政策,帮助创新者解决创业初期对外营销和内部管理等问题,积极支持市内符合条件的创新主体的创新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真正使推进创新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要研究制定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强化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体系建设。加快知识产权系统社会信用体系和联合征信系统建设。用知识产权战略的各种手段,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引进、联合研发、投资并购和海外专利布局,开展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评估。
新时代,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兰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2010年,科技部批复建设兰州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2年国家设立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2018年国务院同意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军民深度融合、实现绿色发展、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探索示范,同时享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这一系列的举措体现了国家对于兰州市创新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
创新主体日益丰富但活力优势不突出。兰州有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先导区和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率先崛起的强大引擎。近年来,基于创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通过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兰州市着力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活力,2017年“三区”建设了40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基地),孵化面积达到119.4万m2,在孵企业近万家,安置就业3万余人,成为吸引省内外企业创新和高校毕业生创业的重要基地。×构建了科技企业、众创空间、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大众服务、特色农业六种类型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到37个,进入种子企业和团队130余家。甘肃省股权交易中心科技板块的设立,一批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落户试验区,“投贷联动”、“贷股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得到推广,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够。高校院所与双创企业、孵化平台和众创空间等的耦合度不高、协同创新不足。目前,我市孵化器的条块分割明显,在设备、人才、技术、成果、服务等方面尚未建立联动机制和完善的开放共享网络,各类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统筹利用。共建的研发中心和转化基地,从数量到质量都与预想有差距,深度融合的产业链、创新链、创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尚未形成,“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无缝对接的创业链条”×未联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欠缺。
2.3 科技资源环境
综合上述分析,兰州市的创新环境优势和机遇明显,但是劣势和威胁更为突出,需要充分重视,立足优势机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下力气补齐创新创业环境短板,为兰州更好推进创新创业持续夯实基础,提供动力。
水资源论证 水资源论证是指依据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综合规划以及水资源专项规划,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取水、用水、退水的合理性以及对水环境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专业活动。我国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根据《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水利产业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水资源论证法规。
课程导师作为辅导员的有效补充,一般协同开展大学生教育工作,因此两者工作定位应该呈现错位、交叉和融合的整体特点[5]。笔者一直担任相关专业的课程导师职责,每周有一次教学任务,在课间休息时会与学生们沟通业余活动等问题,通过沟通拉近师生距离;此外,课程导师有开展班风学风建设、班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等职责,平时学生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会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与课程导师交流。课程导师制度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实现了师生双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创新资源不断增加。2012-2017年兰州市R&D投入强度总体上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兰州市专利申请受理数、授权数稳步增长,年均增长18%、21%,且比重达到整个甘肃省40%左右。万人拥有专利数从2012年的4.54件增长到2017年的10.77件。2017年发明专利有效数也比2012增长19%,达到4015件,授予发明专利权907件。
企业市场主体需加强。创新驱动的主体是企业,但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首先,多数中小企业以跟踪模仿为主,独立开发能力差,缺少技术储备和后续产品;部分新兴创新型企业有一定创新潜质,但创新能力不强,亮点不突出,对技术进步发展方向把握不清、不准。其次,受经济形势和市场大环境影响,整体上适龄劳动人群整体创业的意愿不高,希望创业、愿意创业和敢于创业的人数比例较低,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自主创新创业比例不高,市场主体不足与流失,制约了兰州市创新创业持续发力。再次,受现行体制及其惯性制约,院所教研缺乏市场导向。兰州市高校院所教育科研目的的市场化倾向较弱,对诸如智能制造、特种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等创新学科专业的实践创业重视不够,执行不到位,缺乏“双创”落地的能力魄力。建立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动力不足、转化率偏低,市场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研发相对滞后。
2.4 企业创新环境
研发环境有待提高。兰州市有R&D活动的单位数和兰州市R&D人员增长能力有限。R&D活动的单位数从2012年197个增长到2017年的220个,其中R&D人员从2012年的18 728人增加到2017年的22 742人,平均增长仅4%,增速较慢。企业研发机构少,活动强度低。2017年,兰州市有研发活动的企业研发机构仅百余家。在由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公布的《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总榜上,100个城市中兰州市创新环境排名从2012年的34名跌至2016年的44名。兰州市创新环境整体水平处在中间且近年来有所下滑。尤其表现在政策环境和研发环境上,2016年其排名分别是78名和72名,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兰州市创新的政策和研发环境格外滞后。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关标准[10],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为创新能力较强;投入强度在1%~4%为创新能力中等;投入强度小于1%为创新能力较低。由于受我市工业结构的影响,煤炭、钢铁、有色冶金等支柱产业受国家去产能政策影响,企业研发投入整体较低,一些企业出城入园,在搬迁的过程中,项目无法按期实施。而且这些企业中多为央企,兰州只是作为生产地,不进行研发活动。2017年虽然兰州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不断上升,为72.21%,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4%,处于创新能力较低水平,技术创新能力需要提高。
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创新的前提是要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各类人才的保障[11]。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甘肃省至少有4 000多名高级科技人才流失。近10年,兰州市仅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重点科研单位、高校跨省调出的高级人才达到500人,而同期从外省调入的人才数量不足调出的二分之一。同时,人力资源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不突出,引进人才的手段僵化,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用人环境缺乏公平和效率观,也不善于创造舞台和机会,并且高管创新意识欠缺,缺乏创新的长远目标。“等、靠、要”的惰性比较严重,在创新精神中缺乏主动性。培养层次普遍较低,高精尖人才输入源狭窄;另外引进人才的政策不完善,没有激发本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没有有效疏通实用性操作人才流通渠道。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算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尚未夯实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受尊重”的基础,“就近培养、就地提升”的良性循环×未形成。
科技成果不断增强。2017年,兰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位居全省第一,共签订技术合同4 881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6.14亿元,较2012年增长16%,成交额和增长量均名列全省第一位。各类研究开发机构从2012年增加到2017的274个,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也从28 458家增加到52 514家。新组织申报成果转化基地和企业研发机构24家,兰州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6%,充分发挥了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的效力。从2012年以来,兰州科技投入逐年上升,R&D经费内部支出从29亿元增加到46.91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10.19%,兰州市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2.5 投融资环境
金融市场发展不景气。有效的投融资环境是创新的“催化剂”[12]。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影响和威胁全球金融稳定的风险因素在不断增加,特别是贸易战的不断升级对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构成负面影响。同时,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仍然偏高,为了促进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金融监管不断增加。而创新的发展需要更为自由的发展环境,也离不开有效的投融资环境。长期以来,兰州的专利实施率较低,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提供资金支持与包装上市服务,这也对创新环境的建设产生障碍。
企业创新资金来源仍然比较单一。主要以企业自有资金为主,辅之以银行贷款和政府资金的支持,而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创新资金的渠道×不畅通,通过股市筹资、发行企业债券、风险投资的比重明显偏低。近年来,我市创新创业融资有了长足进步,但科技与金融结合仍不紧密。虽然通过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万企计划”、“万户小微信用担保贷款”工程以及新三板“361行动计划”等政府投入资金行为,解决了一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投资主体单一,大多数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仍是银行信贷,金融产品与服务品种较少;在政府融资并吸纳社会多元投资方面,与全国先进城市×有一定差距,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较少,资本渠道相对狭窄,融资成本居高难下。
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一直以来兰州市政府对于创新环境的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创新环境建设的经费偏少。2017年兰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4.53亿元,较2016年增长2%,但对于战略新兴产业投入的资金仅为0.54亿元,用于双创的创业创新空间、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创新环境等建设的资金较2016年略有下降,仅为1.7亿元。
我们则用手中画笔用心记之,以最详细的记录成丘壑于胸中,因此我们可以做到得心应手,提笔落墨之际即可写出其山水物象的笔墨特征。
创新环境的服务质量不佳。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等服务上相对滞后,创新创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延沓,加之高效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未建立,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又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创业潜在主体的积极性,降低了创新创业潜在动能。目前兰州市已建立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基金近10个,而且有的规模不小,但是基金使用的成本高、门槛高、程序复杂的问题比较突出,加上缺少好的投资项目吸引,缺乏懂经营、善运作的“操盘手”,实际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存在一定的闲置状态,×没有起到“种子基金”的作用。
表2 兰州市创新环境现状SWOT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2017年兰州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04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6家,被认定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骨干企业3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353.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比2016年提高了0.9%。
3 优化兰州创新环境的对策
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较为客观的找准了兰州创新环境的优势长处和薄弱环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对强化我市创新环境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3.1 切实推动制度政策落地
产业转移持续加速推进但质量不高。兰州市作为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城市,正在大力推进产业承接,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承接产业转移是国家产业发展的政策倾向,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兰州市经济工作的战略任务,兰州市在电力、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对东中部地区产业和资本的转移具有很强的吸附效应。目前兰州市创新创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有色冶金、石油化工、高效农业等传统产业和智能汽车、水性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为主的基本格局,但产业转移中的企业大多发展潜力不大,且与兰州的当地企业关联不紧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科技金融等“互联网+”相关产业占比不高,影响了创新创业在最广泛人群中的参与热情;同时成本小,科技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创新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高端、便捷、实用的科技服务产品相对较少。“三产”和“互联网+”的支持不足,可能使兰州的创新创业后劲乏力。
3.2 健全优化科技平台支撑
要通过打造创新型城市、搭建共享开放载体、构建重点项目库、健全科技服务、疏导交流互通、提升孵化能力和促进成果转化等多元平台的建立与优化,延伸城市创新创业广度与深度。
一是全力打造全域创新平台。紧紧围绕科技部评价指标体系,有针对性的对兰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动态分析,进一步做好兰州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任务,全力打造创性型城市,搭建全域创新平台。
蛋白质凝胶电泳方法[5-6]:(1)先制备8%分离胶,再制备5%浓缩胶;(2)用微量进样器往凝胶梳孔中加蛋白质电泳待测液15 μL、标准蛋白Marker。(3)电泳先用电压60 V 浓缩后进入分离胶,再增到120 V 至电泳结束。(4)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甲醇-乙酸溶液脱色及凝胶成像。(5)降解菌的判别依据为蛋白质条带有无表示Cry1Ac蛋白已被降解与否。
二是完善开放共享研发平台。全力推进兰白自创区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创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路径,努力把兰白自创区建设成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支撑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并以兰白自创区和兰州新区为核心,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区为支点,围绕产业链需求,成体系地建设和提升研发平台和创新平台,集聚研发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投资资本、重大创新成果等创新要素。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带来了深刻变革,土地整治项目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的平台管理模式。针对土地整治、土地资源管理等全过程,从项目前期规划到施工管理,全程收集、加工、存储各类资料及信息,构建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土地规划、利用、整治综合管理。在推进土地事务管理,统筹土地利用,高效管理土地资源中有着重要作用。袁轶等人在成都市某建设企业开发创建了土地开发整治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由软硬件设备层、数据体数据层、平台软件层以及用户层构建而成,可实现土地统计、土地利用查询等土地资源管理业务[7]。
2.2 缓解肿瘤患者心理痛苦 缓和医疗不仅关注患者躯体症状的控制,同时也重视心理和灵性层面的需求,一个完整的缓和医疗团队往往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心理精神问题的治疗方式包括音乐治疗、按摩治疗、灵气和愈合触感等。有研究显示,来自医疗团队和牧师的综合心理治疗会降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使晚期患者获得更好的总体健康状况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得分[17]。
三是扶持推进孵化创业平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投资为主”的原则,有目的的规范推进多种类型的创新孵化器发展,开创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创业服务专业化的新局面。政府引导扶持孵化器,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作用,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孵化器。鼓励科技创业、支持孵化器(众创空间)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扶持政策,强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建立和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政策干预,明确政策并落实全方位的财政补贴奖扶。
四是巩固提升成果转化平台。高等院所具有智力、人才、项目和设备的优势[13],要督促高校院所迎合市场需求,立足市场导向,构建新型教研体制,投身创新创业。要允许和鼓励高校院所发明成果所得收益的“按劳分配”,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收益,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重点支持民生领域技术的转化应用,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使科技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民众。
五是完善优化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各类社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引导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形成覆盖全市重点产业的科技服务产业链,帮助创业者吸引更多的科技、管理、营销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创业团队,迅速放大创业优势,减轻创业者在法律、技术交易等制度性交易成本和成果转换等方面的压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开展科技保险。
六是稳步做大交流互通平台。近几年兰州科技大市场和科技成果交易会取得了良好成效,反响积极。要继续办好兰州科技成果交易会,运营好兰州科技大市场,强化创业投资、融资担保、技术交易、仪器共享、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管理运营机制,着力打造一流的交流和交易平台。继续提升兰州科技成果交易会办会层次,举办科技博览会,积极为科技创新交流、成果展示、技术交易等搭建好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3 持续夯实科技人才基础
“人才是关键”,坚持引进人才与调动人才存量积极性并举,立足产业导向、依托平台需求、发挥政策优势,着力优化创业条件、生活环境、社会保障等基本服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一方面,要立足产业导向需求。深入贯彻“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发展行动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围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有机对接,巩固现有的人才优势,逐步建立起人才输入与流通的供给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科技金融、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方面的高精尖人才,出台优惠政策、夯实智力基础、力促潜力发挥;用政策稳定人才资源、扩展人才储备,逐步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以大学生村官为重点,培养一批特色种植、健康养殖、农机农艺融合等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双创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区域需求。大力推进以兰白自创区、兰州新区、高新区和经济区为重点的人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以及高素质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立足创新平台建设中人才聚集的优势,建立人才奖励激励机制,发布行业推进创新创业英才名录,给予重点支持。加强创新平台孵化资金(基金)的统筹配置和分类管理,体现平台需求,营造分等排名,争先创优的创新氛围,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构建以人为本、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实现创新人才和创新平台双提升,努力打造创新平台建设生力军和创新人才发展新高地。
3.4 用心打造企业导师团队
创业经验是企业成功创业的重要一环[14],目前兰州市的技术创业者缺乏对企业和员工的管理经验,缺乏市场拓展能力,要构筑良性机制,弥补创业经验的硬伤。一是建立创业培训导师制度。做好顶层设计,出台导师扶持计划、工作方案、实施细则、进入退出机制、考核检查标准和奖励激励措施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建立健全创业导师制度。二是健全创业培训导师队伍。以创业企业家、行业大家、创新领域专业人士和某一专业领域具丰富经验的科技专家四类人员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广覆盖的常态、网格、系统的创业培训导师队伍。重点建立孵化器创业培训导师的完整人员配备和有效发挥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聘请创业导师,激活创新“细胞”,筑牢底盘、稳定大盘;推进创新创业的社会深度咨询和贴身服务,成立商务服务中心,多方联动,各司其职,多途径、多层次开展咨询辅导服务,助力创新创业在基层快速成长。三是构建陪伴型培训导师格局。目前兰州市创业培训导师机制可以说是从零开始,首先要加快实现一个创新创业孵化器要至少配备一个导师团队,一个企业至少配备一个导师的目标,实现最基本的一对一咨询,点对点服务。今后要在此基础上,加强信息互通、交流共享,构建活跃充沛的以一个导师(团)为主多个导师(团)为辅的陪伴型创业导师大格局。
3.5 拓展提升投融资层次水平
稳定和及时的资金支持,是创新创业的有效保障。在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严格遵照国家政策,积极推动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建立,加大政府财政对环境建设投资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支持作用。
该疾病知识库利用“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数据,构建了2459种疾病知识库。通过正则表达式与自然语言处理结合进行数据相关检索,自动返回相关疾病列表及详细信息,其中包括疾病名称、所属科室、常见症状、常见病因和治疗药物等,用户根据系统返回信息进行自我诊断。疾病知识库如图5所示。
一是鼓励多元投融资。吃透用好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各类金融资本、风险投资支持参与创业投资,开展科研技术、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制定自主创新权责清单、负面清单,大力推进科研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调动各方力量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给予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适当财政支持。引导社会投资创业,加快推动天使投资发展,鼓励社会各类资金参与天使投资;推动融资租赁企业、信托投资机构和典当机构与创业者合作,拓宽创业初期固定资产投入渠道,满足创业者不同成长期差异化融资需求。扶持新三板股权融资,继续围绕重点创新型企业上市公司储备库企业,强化辅导培育,加大政策扶持,协助有条件企业完善相关申报备案手续,推动上市并给予奖励,推进企业自主股权直接融资。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专利、版权和商标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参与方给予适当补贴或风险补偿。探索发挥基金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简化流程,降低门槛,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创新基金、发展专项资金等促进作用,探索以发行“创新券”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二是改革政府投入。“因材施策”,分类指导公益性研究项目与竞争性研究项目,做到统筹兼顾,更多投向能够产业化的科研项目。对于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以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集成等公共科技活动,采用“前补助”方式支持。对于以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可考核的竞争性科研项目,更多地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扶持,改“前补助”为“后补助”,鼓励和引导研发企业采取先行投入或政企联合投入的方式,待项目实施成功后按再行申请剩余政府补助。
该村 “十星级文明户”付家文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号召,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打造了一座高标准“五星级”厕所。“过去,夏季厕所里的苍蝇特别多,又脏又臭,冬天下雪,又冷又滑。再看现在,家家户户的厕所漂亮又干净,舒心得很。”说起改厕,付家文由衷支持。
三是完善风险投资。进一步完善风险资本的投资机制,引导带动社会风险投资,提高创业者积极性和抵御风险能力,切实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依据兰州市的具体情况,要着手建立一个适宜风险资本投资的环境。首先,用政府风险资本吸引各方投资,同时辅之相关政策;其次,采取政府贷款担保措施,支持诸如“政银贷”的公共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投资;再次,筹集风险与补偿基金,同时做大做强风险投资经营公司,鼓励大公司创设风险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最终逐步实现以政府风险投资为主向社会风险投资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2]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4.
[3] A-Smith.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Vol.1,London and New York,1964.
[4] DENISM.Innovative Milieux and New Generation of Regional Policies[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8(10):1-16.
[5] 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1999(1):12-16.
[6] 贾亚男.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与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1.
[7] 盖文启.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J].学术研究,2002(01):60-63.
[8] 邱成利.创新环境及其对新产业成长的作用机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04):5-7.
[9] 马圆圆.创新环境、科技政策与技术创新绩效[D].广西师范大学,2011.
[10] 岳鹄,张宗益.R&D投入、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1997~2006[J].当代经济科学,2008(06):110-116.
[11] 陈国政.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上海经济研究,2013(02):52-59.
[12] 李习保.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8):13-24.
[13] 侯鹏,刘思明,建兰宁.创新环境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地区差异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1):73-80.
[14] 李苗苗.创新环境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 F127;C93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672-6375.2019.01.012
收稿日期: 2018-12-03
基金项目: 2017年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兰州市创新环境比较分析及其提升策略研究”(2017-4-27)。
作者简介: 杨映琳(1969-),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国民经济和政策研究。
标签:兰州论文; 创新环境论文; SWOT分析论文; 对策建议论文; 兰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论文;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