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论文_刘爱新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论文_刘爱新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应各庄小学 066400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情境创设最根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找准学习的切入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做好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因此情境的创设必须自然、真实、符合学生的实际。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创设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好玩、好动、思维直观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好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尽快地将学生带入数学学习的氛围中,而且对学生理解新知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情境化教学思想的运用是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通过情境创设提供具体的、生活的、有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完成数学知识学习。

一、创设生活情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比如在数学活动课教学高斯求和公式时,先讲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年纪小小的他做1+2+3+…+98+99+100时不急于盲做,而是努力思考,终于又对又快地算了出来,使老师也十分惊奇。正是因为他从小爱动脑筋,后来成了著名的大数学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也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简便的方法,也做一个聪明的小高斯。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的学生都活跃起来,积极思考,不久也找到了规律。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穿插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圆周率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三、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恰当地为学生设悬念、提疑点、揭疑团,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可首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可能会有哪些特点?学生猜想:对角可能相等,对边可能平行,对边可能相等……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这些特点吗?然后通过手中的学具进行验证,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几分钟后,学生会争先恐后地举起自己的小手,都希望第一个把自己的验证结果告诉大家。

四、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年龄特点,对客观事物好奇、爱动的心理特性,在教学中适当地开展一些有声有色的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当数学与儿童游戏揉合在一起时,孩子们感受更深的是:数学,有趣!如在讲“空间与图形”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设计“猜一猜”的活动:在讲桌上放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让男生闭眼,然后同时翻动两个教具,再让男生睁眼,猜一猜有什么变化。结果男生一致认为长方体动了,而正方体没动。这时,可以让女生说出变化情况,然后提出一个令大家思考的问题:为什么男生看到长方体动了,而正方体没动呢?引导大家思考、讨论并动手验证,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感悟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五、创设猜想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积极性。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猜一猜”对小学生而言是新鲜有趣的,创设猜想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玩心”,在跃跃欲试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对新知的全身心投入,以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

六、创设动手情境,在实践中理解感知数学。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主要是通过对实物及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在“克和千克”一课中,引导学生建立数感、亲身感知物体的重量、增强体验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此,在课堂上应安排学生亲自去称量身边物品的重量,能掂量的尽量让学生用手掂量一下,并做好记录。在整理中进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排列,看一下什么物品的重量用克作单位比较好、哪些用千克比较合适。这样的动手活动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真实性。

论文作者:刘爱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论文_刘爱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