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玲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二科 广西钦州 535000)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42例行THA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1:1比例分为参照组(n=71,采用常规护理)和干预组(n=71,采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参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可将其作为首选护理方案积极推广使用。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3-0177-02
深静脉血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早日恢复正常,还会导致肺栓塞等情况,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必须采用一种科学有效、安全性高的护理方法,预防DVT形成[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42例行THA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目标,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42例行THA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目标,其中男患者80例,女患者62例,患者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5.9±3.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32例,股骨颈骨折9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0例。按照1:1比例分为参照组(n=71)和干预组(n=71),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具体包括严格遵照医嘱进行各种相应的护理操作,做好病房环境干预,术前、术后增强基础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具体涵盖以下内容:
1.2.1 术前护理干预措施
(1)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护理人员在术前要仔细评估患者是否存在DVT的可能性,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或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和肥胖患者一定要进行准确评估,将DVT形成的原因、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2)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在术前应指导患者掌握助行器的使用方法,协助其进行深呼吸、床上大小便、有效咳嗽等相关锻炼。(3)认知干预:在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术之前,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增强其对髋关节置换术及深静脉血栓的了解程度,明确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诱发机制。为患者进行适当补液及补充血容量治疗,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避免发生血小板粘附的情况。此外,护理人员还要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功能锻炼,特别是腿部肌肉的锻炼,除腿部外,对身体其他部位也要加强练习,通过进行有效的锻炼措施,显著增强下肢的活动强度,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以免发生血液在体内不正常滞留的情况,进而引起深静脉血栓。应用皮牵引固定患肢,做好骨折部位的保护措施,避免发生再次损伤现象;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可以积极主动的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
1.2.2 术后护理干预措施
(1)生命体征观察:完成手术之后,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将其下肢肿胀程度、皮肤和体温作为重点观察目标,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皮肤温度明显下降或颜色发绀的情况,就要高度警惕DVT的可能,及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2)体位干预和静脉护理:术后当天给要抬高患肢,使其两腿保持外展形态,将床头摇高,嘱患者不可进行屈髋或屈膝等动作,以免血液回流引起DVT;准确穿刺静脉,防止损伤静脉内膜,连续输液的时间需要控制在48h之内,输液过程中发生不畅现象切勿挤压,可遵照医嘱适当采用甘露醇作为保护静脉的药物。(3)用药指导和康复锻炼:遵照医生指示对部分患者进行预防性用药护理,术后12h予以2500U低分子肝素钙,间隔24h重复给药,持续10d左右。用药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者手术切口、消化道恢复情况及因引流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早期进行术后活动可有效预防消DVT,术后6h可指导患者适当进行踝关节背屈及足趾运动,收缩10s后放松,每次15min,每天4次;术后6~12h可进行腓肠肌被动挤压运动,每次30下,间隔2h进行1次;术后1天可指导患者活动股四头肌静力收缩锻炼,每天进行3组;术后第3天可指导患者在仰卧位状态下进行屈膝屈髋锻炼,初期幅度要控制在20°左右,但最大幅度<90°;术后第4天可适当对肌群静力收缩活动进行外展训练,每次3组;术后第7天嘱患者对上述训练项目要连续进行;术后第8天允许患者进行单独站立、拄拐走路;术后第14天对患者进行穿衣锻炼;术后第21天指导患者进行局部负重训练,逐渐向完全负重过渡,根据其恢复效果对行走时间进行调整。(4)饮食干预指导: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增加粗纤维食物和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增加饮水量,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保证血管壁的完整性不被破坏。此外,护理人员要对患者侧肢体的活动、肿胀及感觉情况进行严格观察,做好预防措施,及时给予血容量补充。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
1.3 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试验之中涉及到的全部数据录入至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器之中,采用(%)描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两组比较行χ2检验,如结果显示P<0.05,则充分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71例患者中,共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23%;参照组71例患者中,共14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72%;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n(%)]
3.讨论
目前,临床针对髋关节疾病如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主要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而DVT是此种治疗方法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且性质较为严重,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严重降低了其生活质量[2-3]。通常情况下,静脉瓣膜损伤或者血液高凝、滞缓是导致DVT的三大常见原因,患者行THA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再加上机体在手术刺激之下容易形成应激高凝,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血小板的黏附功能,大大降低纤溶功能,加快血栓形成,其中髂骨静脉和小腿静脉丛最容易形成DVT。因此,对行THA治疗的患者做好DVT的预防护理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5]。
形成DVT之后患者主要表现出患肢疼痛、肢体肿胀等临床表现,围手术期给予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DVT发生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药物指导、静脉护理、体位指导、康复锻炼等护理措施,有利于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避免形成DVT等并发症,提升其生活质量[6-7]。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23%明显低于参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9.72%(P<0.05)。由此可以充分证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可将其作为首选护理方案积极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筠,张劼.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5(10):2694-2696.
[2]姜苹,巫娜.护理干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0):101-101,102.
[3]包浩月.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02(13):244-245.
[4]张荣兰.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09(6):119-120.
[5]石秀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其护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1(2):152-153.
[6]沈海浪,李彩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5):442-443.
[7]袁辉辉.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13):1178-1179.
论文作者:周凤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关节论文; 静脉论文; 发生率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下肢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