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国内外严峻形势新挑战,国民经济进入局部动员状态(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经济论文,严峻论文,局部论文,动员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实行局部动员经济的措施
当前我国单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难以充分利用大量的社会闲置资源,因为,市场经济的原则只关心是否有钱赚,不管是否存在着社会资源的闲置浪费。我国实行动员经济应借鉴“三平”的原则,特别是计划工作中物资平衡的丰富经验,对于过剩的生产能力和人力资源,都为其找到实现社会价值的有益用途。我国实行局部动员的基本思路,是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而计划调节也不应排斥指令性计划。当前,我国对国有企业的大量闲置生产能力,有必要采取指令性计划进行物资平衡,银行给予必要的生产周转资金支持,这样能迅速帮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避免银行巨额设备贷款变成坏账,有效地保护社会生产力,防止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节省政府和银行的资金投入,保证资金的安全运用和及时回收,扭转通货紧缩不断加深的趋势,而且防止再次出现通货膨胀。
有人计为计划调节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面对战争重大威胁时,世界各国都普遍采取计划调节措施,正是为了充分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美国资本家曾强烈反对罗斯福新政,害怕政府干预限制其谋私自由,但二次大战爆发后,生死关头顾不上反对社会主义,居然也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计划调节。罗斯福实施战备动员经济之后,生产管理局曾广泛采用指令性计划,不仅充分保证了旺盛的物资需求,而且还为政府节省了大量战争经费。二战时期美国经济增长比平时高数倍,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大加快,这说明指令性计划并未导致效率低下。二战后美国继承了战备动员经济的经验,举足轻重的国防、航天工业部门,始终保持了相当高的计划性。
当前,我国迎接国内外的严峻挑战需要进入局部的经济动员状态,但是,仍然应采取从实际出发的稳妥态度,既不能搞“一哄而起”的盲目冒进,重犯建设规模超过实际国力的错误,也不能采取消极观望的保守态度,又犯建设规模远远小于实际国力的错误,造成闲置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无法胜任迎接国内外挑战的时代重任。我国做好局部经济动员的工作,并不需要进行大量的舆论宣传,而是要踏踏实实地调动闲置资源,切实有效的克服紧迫的经济困难,围绕着国家战略目标有效地运转。
关于我国如何确定扩大基建投资的最佳规模,我在1997年底撰写的一篇政策建议中,提出应先调查全国各地闲置社会资源状况,再在各地试点不同规模的投资启动力度,观察其实际效果然后作进一步的调整,这样能尽快趋近符合客观实际的最佳力度,既能充分消除社会人力物力资源闲置,又能防止通货膨胀的最佳投资启动规模。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建议没有受到有关方面重视。1998年3月,我国政府曾提出3年基建投资1万亿美元,折合每年投资25000亿人民币,但是,实际上政府基建投资仅为1000亿人民币, 倘若说10000 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太大了, 那么1000亿人民币的投资规模显然太小了。尽管政府扩大基建投资成效显著,但是,实践证明其实施的力度明显不足,耽误了克服通货紧缩等紧迫的困难,逐步扩大规模耗延误时机不是好办法。
我国进入局部的经济动员状态,应该采取以下积极稳妥的步骤:
第一步,政府应尽快进行全国范围的详细调查,了解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闲置状况,包括闲置的生产能力和工厂设备,滞销积压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过剩的铁路、公路运输和发电能力,未能充分利用的社会基础设施,大批下岗待业职工和企业富裕人员,政府部门的多余管理干部和科研人员,金融机构缺乏投资机会的大量资金,等等。
根据现有的闲置社会资源的数量和结构,围绕着紧迫战略目标进行初步的合理利用规划,优先考虑重点的社会基础建设项目,特别是水利建设、交通、生态保护等等,还应优先考虑国防工业和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新疆、西藏等战略敏感地区,促进我国的国际地缘战略利益,援助朝鲜、中亚等重要周边国家,发展长远的合作互利关系等等。
规划中应继承计划综合平衡积累的经验,对各种建设项目所需的资源数量进行准确测算,包括机械设备、原材料、人力和资金等等,优先选择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就业的建设项目。计划初期有必要提出一些控制数字的设想,但是,具体确定扩大建设投资的最佳规模,应该依据闲置人力、物力资源的数量,坚持建设规模与实际国力相适应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消除生产过剩的局面,同时避免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政府部门进行了社会闲置资源的调查,拟定了保证物资平衡的建设计划之后,国有银行应该为建设计划提供特殊信贷票据,附加建设单位购买社会闲置资源的条件,包括大量过剩的工业品、消费品和劳动力。解决经济动员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不应采取提高税负或压缩政府开支的办法,以免加重企业负担和导致市场需求萎缩。中央银行或国家财政应提供适当的利息补贴,以较少的代价调动数额巨大的闲置资金,支持专业银行为基础建设提供特殊政策性信贷,通过乘数效应扩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就业,从而导致政府税收和正常货币供应大幅度增长,远远超过中央银行或国家财政的利息补贴。倘若闲置资金不足以充分启动闲置资源,中央银行就应进行特殊的货币发行。银行为动员闲置资源创造的特殊信贷,不同于一般的货币发行或银行贷款,用于特定的项目而且有充分物资保证,不会冲击市场供应或引起通货膨胀。
局部动员经济意味着企业的高效运转,但长期困扰企业的三角债是拦路虎,必须将清理三角债列为当前首要任务,立即开展全国范围的清理连环拖欠工作。三角债的危害性远远大于一般高负债率,是生产流通梗阻即将触发金融危机的症兆,俄罗斯爆发全面金融危机的前兆之一,正是三角债拖欠在企业间蔓延扩散。我国应继承1991年清理三角债的成功经验,采取果断措施治理大规模三角债拖欠,这样才能保证局部动员经济的顺利实施。
第二步,我国应拟定不同力度的经济动员方案,先在不同地区进行启动经济的试点。局部经济动员与需要进行试点的原因,是任何计划方案都不可能是完善的,我们一方面通过市场调节减少计划压力,一方面通过试点来矫正计划方案的缺陷,力求使计划与市场相互取长补短,促使两者能更好地结合发挥调节作用,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克服市场经济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从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尽管我们拟定计划事先进行了周密调查,筹划建设项目和物资平衡进行了计算,但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仍然难免存在很大差距,计算工作利用的生产函数和技术系数,难以精确反映企业生产过程和产业间联系,特别是经济模型难以准确预测市场供求关系,因此,我们也有必要“摸着石头过河”,先在不同的地区试点力度不同的方案,观察其启动社会闲置资源的实际效果,以及对市场供求和物价因素造成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我们修正主观想法的缺陷,探索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最佳方案和力度。
各地拟定的基础建设和物资动员试点方案,由专业银行提供特殊的生产性信贷的信用票据,中央银行或财政提供必要的利息补贴,施工单位用其采购本地区的闲置资源,这样有利于节省交通运输费用,测算对本地经济产生的实际影响。供应社会闲置资源可以考虑采取许多种方式,或者由建设单位直接向生产企业进行采购,或者由指定的物资、商业企业统一负责供销。应该规定按平价采购闲置社会资源,限制重要物资的物价和批零差价率,对物资、资本市场的投机涨价征以重税,严防投机商扰乱市场误导资源分配。我国各级政府的物价管理部门,应该拟定适应经济动员的物价管理条例,这样能避免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还能节省政府和银行的大量资金。
实践证明,客观的最佳力度往往会超出了主观想象,例如,罗斯富新政虽缓解了经济萧条,但是,规模远远超过新政的二战动员经济,才促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萧条的阴影。1998年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基础建设计划,10000亿美元的方案也许规模过大,而实践证明1000 亿人民币规模过小,倘若各地试点了不同规模的方案,现在对最佳启动力度就能作到胸有成竹。
第三步,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点工作,应及时将各地情况汇总上来,进行比较分析并且总结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例如,某些地区发现力度过则应适度减小,某些地区发现力度过小则应适度加大,敞若某些地区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则应积极稳妥地进行推广试点的工作,以检验其成功经验的稳定性和适用范围,作为拟定全国动员启动规划的重要依据。尽管试点工作耗费了一定的时间,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同时试验了不同力度的方案,试点工作进行得深入细致,从全国来说能较快探索出最佳方案,达到既能消除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象,又能避免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最佳状态。
全国各地还应进行一系列配套试点工作,包括政府机构职能的调整,动员国有企业投入高效运转等等。对于全国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地方经济的骨干性国有企业,特别那些分布在国民经济关键性产业,如机械、冶金、仪表、电子等行业,长期以来曾是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柱,银行曾为其提供了大量设备贷款的企业,应该优先作为领先和扶植的对象,为其适当生产保证产品出路,银行为其提供必要的生产周转资金,促使这些企业开工充足效益良好,从而保证政府财税来源稳定增长,银行及时收回贷款降低金融风险。
国家应试点通过减免税费和贴息,支持修建、购买中低档经济住宅,这样充分启动房地产市场效益巨大,包括刺激社会需求改善居住条件,搞活国有企业促使其资产增值,扩大税源、稳定金融和增加就业,远远超过减免的土地税费和利息补贴。但是,绝不应用刺激房地产泡沫扩大需求,鼓励少数富人购买多套住宅投机,这样必然步东南亚、日本泡沫后尘,重蹈我国1992年房地产泡沫复辙。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人为制造股票、房地产泡沫,虽能暂时刺激虚假社会需求,最终必然造成更大经济衰退。
尽管不少国有企业陷入了经营困难,或因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产品滞销,或因泡沫经济的盲目投资所拖累,背上了难以消化的历史包袱,政府应将其历史包袱暂时统一挂账,先帮助其开工充足恢复正常运转,银行提供封闭贷款保证其资金周转,待其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并稳定后,再对其历史欠账区别对待分类处理,有些连环债务通过治理三角债,注入清欠资金帮助解开债务链,有些债务调整期限逐步偿还,对于泡沫经济遗留下来的损失,政府的政策失误也应负有相当责任,应考虑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分担注销。
国有企业还应借动员经济的东风,试验各种改善经营增强活力的办法。值得指出,任何经济工作的试点,无论是投资启动或企业改革,都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同时试点多种不同的方案,根据实际效果客观分析利弊,这样才能较快摸索出效果好的方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仅仅试点公司制一种方案,因效果不理想耽误了改革。二是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充分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扩大试点检验了稳定性和适应范围,才能逐步在全国正式推广。前几年进行的许多产权改革,实践证明未能提高企业效益,还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后果,违反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原因是未经充分试点并获得成功,就一哄而起在全国范围推广,尤其在通货紧缩困难时期,容易产生负面连锁反应。当前应该暂缓这些产权改革,待经济明显好转时再试验。
国有企业应该继承80年代的成功经验,优先试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措施,探索政府和企业进行密切的合作,发挥各自在宏观和微观上的优势,作到既有政府的统一计划协调,又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精神,保证宏观经济运行“活而不乱”。局部动员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不断进行经营责任制的创新,包括合理吸收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成功经验,兼顾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面利益,发挥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独有优势,广泛调动广大职工多创效益的积极性,纠正片面强调产权损害职工利益,甚至造成尖锐劳资对立的错误倾向。
随着局部动员经济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效益都会明显改善,此时应有条不紊地试验产权改革,包括对效益良好的国有企业,加快股份制或公司制改造步伐,通过股票上市或吸收法人投资,广泛筹集社会资金加快技术改造。值得指出,我们不应期望众多的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或公司制改造来摆脱困难,因为,只有经营素质和效益良好的国有企业,才具备股票上市和吸收法人投资的条件。倘若违反客观经济规律,搞“包装上市”或“拉郎配”,就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的意义,在于帮助效益好的企业广泛筹集资金,进一步巩固和加快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并不是效仿西方的私有股份公司,摆脱政府监督并不服从计划指导,忽视职工利益只顾追求股东红利,而是兼顾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既能顾全大局服从政府计划指导,又能灵活利用市场发挥主动精神,成为更加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优越于私有股份公司的崭新企业。
因此,国有企业试点股份制或公司制改革,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绝不出售公有产权搞私有化,二是保证国有产权拥有绝对控股地位,相对控股的界限模糊应该严格审批,待有充分把握之前一般作为个案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股份化不滑向私有化,形成优越于私有股份公司的新型企业。在大多数竞争性行业中,国有企业必须保持充分优势,才能保证政府计划的贯彻执行,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避免市场经济爆发周期性危机。80年代,我国坚持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无论在垄断性或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均拥有着压倒性优势,不仅没有妨碍市场机制运行,还有效避免了重大比例失调,保证了国民经济协调高速增长,国有企业的效益一直稳步增长,从未出现严重亏损或职工下岗。实践证明,这才是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不应抛弃本国的成功经验,盲从相信西方提倡的产权明晰药方,无论是俄罗斯或中国等国的经验,都充分证明了片面的产权改革,非但不能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能造成尖锐的社会矛盾,甚至导致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境。
值得指出,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的主张,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大规模私有化,甚至远远超过了俄罗斯和西方国家。许多西欧国家在竞争性领域中,如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为,国有企业拥有重要优势地位,二战后经济增长明显快于美英两国,社会平等和福利状况也更为优越。80年代美英右翼政府发动保守革命,大肆鼓吹自由放任和私有化政策,是出于人为地制造经济金融危机,打击国内的社会改良进步运动,削弱和控制别国的工业金融命脉,谋求建立单极世界霸权的战略目的。实际上,即使是具有自由放任传统的美英两国,为了摆脱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动员经济赢得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正是领先加强政府的计划调节,大力推进国有化和发展国有企业,如英国曾在大多数工业领域推行国有化,将大多数重要工业企业收为国有。
当前,我国克服通货紧缩和社会失业,迎接国内外严峻形势的挑战,也必须依靠国有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时代使命,是通过大大加强国有企业的力量,加快关键性和支柱产业部门的发展,尽快提高我国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抗衡美国霸权威胁,保卫和平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的主张,不仅无法纠正国民经济的失调,还会产生一系列强烈的负面效应,加剧通货紧缩和生产过剩困难,增加社会失业等不稳定因素,削弱政府的财税来源和调控能力,甚至会瓦解我国的工业和国防实力。
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所有,分级管理可以下放资产经营权,但是,资产处置权则应实行集中管理。任何出售国有产权的行为,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严格审核,而且只能例外的个案处理,凡是违反上述原则的改革措施,无论已经发生或今后打算采取,政府一经发现都应该坚决加以纠正。否则的话,还可能发生地方误解中央改革精神,出现廉价出卖国有企业的错误风潮,腐败领导趁机大谋个人私利,更为严重的是会像戈尔巴乔夫那样,从提倡股份化迅速地滑向私有化,导致企业经营秩序陷入混乱,国民经济长期陷入严重衰退之中,社会财产和收入分配严重两极分化,形成擅长掠夺不愿从事经营,甚至操纵政府的垄断资本集团。正像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先生撰文所指出,俄罗斯的改革失败教训证明,无论如何出售拍卖国有企业,都是一种不费力气的容易改革。特别是廉价卖给送给亲戚朋友,私有化寻租远远超过其它腐败行为,这种强盗式掠夺公共财产的作法,不仅无法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还会将企业效率低下局面固定化,阻碍进一步改革的深入进行,甚至形成阻碍民主的垄断势力。
五、实行局部动员经济的好处
消除通货紧缩巩固社会稳定 我国实行局部的动员经济,能有效地克服当前困难,消除通货紧缩和生产过剩,解决职工下岗和失业矛盾。当前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都是市场经济出现严重失衡,各种社会资源大量闲置造成的。我国实行局部的动员经济,直接动员闲置资源投入运转,无论是机器设备和积压物资,还是下岗职工和闲置资金,均能运用于实现价值的用途,促使国民经济恢复协调发展,是治疗当前经济病症的特效药。国有企业效益经历持续多年的滑坡,1999年在出口下降的困难形势下,竟然奇迹般出现了2.8倍增长, 初步验证了中国式新政的效果,倘若我们及时地实行局部动员经济,多年来难以治愈的种种社会顽症,不难出现药到病除的神奇疗效。
当前,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存在较多矛盾,许多面向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措施,不仅给人们造成越来越多的痛苦,而且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我国实行局部的动员,不仅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还能促进改革与社会稳定,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由于局部动员经济能调动社会资源,从闲置状态投入有效的运转,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大幅度提高,8%的增长目标仿佛垂手可得,20%的增长速度也是完全正常的。 当然,这属于释放潜力的恢复性增长,正像国有企业的2.8 倍反弹一样。1939年罗斯福实行动员经济之后,工业生产3年中增长了1倍,出现这种超常规的奇迹般增长,正是因为存在大量闲置生产能力,经济动员有效地将其释放了出来,而且高效率地运用于推动经济增长。
局部动员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有效克服通货紧缩和生产过剩,解决职工下岗和社会失业矛盾,改善国有企业效益增加政府财政税收,减少失业救济增加社会保障资金,因而能消除长期困扰人们的社会痛苦,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局部动员还能有效促进经济改革,随着国有企业效益的显著改善,企业拥有更多的财力调动职工积极性,不断完善经营责任制深控潜力,国有企业面对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需要筹集广泛来源的社会资金,更多国有企业具备产权改革需要和条件,股份制、公司制改造也就水利渠成,根本不需要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对困难国有企业进行包装上市,也不需要人为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造,强行搞“拉郎配”干扰经营秩序。由此可见,我国实行局部的动员经济,能有效解决各种社会顽症,解决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矛盾,形成相互和谐统一的关系。
加强国防建设抗衡美国威胁 我国进入局部经济动员状态,不仅有利于加强国防建设,本身也具有强大的威慑力量,意味着中国已攥紧了拳头,随时准备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打击台独分裂祖国行径,抗衡美国的军事干涉威胁。中国表现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能够震慑美国反华和台独势力,迫使它们对反华行径三思而后行,不战而屈人之兵。实行局部动员经济之后,我国政府能以较少的财政经费,调动更多人力物力资源,以当年制造“两弹一星”的精神,迅速加强国防高科技工业建设,形成抗衡美国霸权的威慑力量。我国应拥有更多的各种核弹头,飞越太平洋的洲际战略导弹,以及遨游海洋深处的核潜艇。我国还应加强常规军备建设,生产更多的精密制导巡航导弹,先进的歼击机、轰炸机和舰艇,加速海陆空三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我国还应大力发展宇宙航天工业,作好下一世纪爆发太空战的准备。
我国实行局部的动员经济,有利于通过发展国防工业,缓和通货紧缩和生产过剩,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帮助国有企业克服困难。美国等西方普遍将发展国防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用以缓和市场经济的经济危机,刺激社会需求和增加就业机会。加强国防并不意味拖经济建设后腿,因为,加强国防不仅会刺激经济需求,还有利于保卫和平的经济建设环境,防止美国像对付南斯拉夫那样,大肆摧毁其工业企业和社会基础。我国实行局部动员经济,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军用与民用相结合的政策,能够正确处理好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防止前苏联集中计划体制的弊病,片面强调国防而忽视了民用工业。
我国还应通过加强国防建设之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既定方针。国防的科研开发能刺激科技进步,美国二战中的重大科技发明,推动了战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应通过实行局部的动员经济,大力加强国防民用高科技产业,调动充分资源推进科教兴国战略,许多国有企业可改造成科研试验厂,广泛吸收政府企业的多余科技人才,既能消除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安排科技干部防止宝贵人才流失,又能大大充实科研创新物质基础,开发军民两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国防及民用国有工业的技术改造,更好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我国国际地缘战略利益 美国具有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野心,因此,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地缘政治利益,到处都想扩大经济军事势力范围。中国虽然不谋求霸权,但是,为了建立公正的国际秩序,保卫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也有自己的国际地缘政治利益。新中国成立后,曾支援抗美援朝、援越,挫败了美国包围中国图谋,在周边地区建立了缓冲屏障。前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之后,朝鲜在经济军事上陷入孤立境地,原有的贸易合作关系发生中断,许多工业企业陷入停产状态,农业反复遭受洪旱灾害饥荒严重。倘若朝鲜半岛的局势能够维持稳定,美韩朝三方都会需要中国的合作,有利于增加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倘若朝鲜爆发激烈的社会政治动荡,驻韩美军可能直接开到鸭路江边,缓冲屏障消失形成直接军事威胁,我国延边自治区也可能出现不稳定局势。
二战后,美国因战时工业生产过剩陷入萧条,后来为谋求其国际地缘战略利益,曾通过马歇尔计划扶植西欧、日本,这种冷战压力下被迫进行的近乎无偿援助,反而为美国过剩产品扩大了销路,促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恢复增长。当前,我国面临着通货紧缩和生产过剩,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严重积压,我国应借鉴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经验,调动部分过剩生产能力和多余物资,向朝鲜等重要周边国家提供援助,既能促进我国的国际地缘战略利益,还能加速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
有些人认为朝鲜对改革态度不积极,因此不应同它扩大经贸合作。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遏制封锁中国,曾扶植蒋介石、李承晚的独裁政府,向台湾、南韩提供大量经济军事援助,以贸易优惠待遇扶植其出口加工业。中国志愿军曾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应该体谅朝鲜在强大压力下的处境,尊重它根据国情选择改革的道路。有些人认为朝鲜困难是经济体制造成的,提供援助帮助它也不会见效,这种看法有片面性。实际上,朝鲜建国50年来,从未发生过类似的严重饥荒,取得了相当工业化建设成就,其人口仅仅相当于北京市,能自己制造军火、导弹和卫星,当然这样作的代价是很大的。朝鲜作为小国面临着美国强大封锁,缺乏经贸分工合作很难长期生存。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无论从国际的人道主义,或从自身国际地缘战略利益,都应设法从长期经贸合作的角度,帮助朝鲜克服困难保持稳定。
中国应考虑派遣工农业经济专家,详细考察朝鲜的实际经济困难,采取计划与市场结合并举的办法,安排一批拥有过剩能力的国有企业,同朝鲜形成贸易分工合作关系,向其提供紧缺的关键性设备、零件和原料,帮助其工业、能源体系恢复运转,有针对性兴办合资工农业企业,从事共同开发矿产资源,委托其进行来料加工,转包一些出口加工类业务,帮助朝鲜赚取外汇发展外贸关系,合作进行粮食、畜牧、渔林业开发,还应利用过剩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采取实物长期贷款或以工代赈的形式,帮助建立抵御旱洪灾的水利设施,开展军事合作提供一般武器装备,缓解朝鲜工业生产军火的压力,从而用更多资源生产民用产品。
70年代,中国还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霸,无私提供援助帮助独立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正是在众多第三世界国家支持下,中国挫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反对,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成功突破封锁重返国际政治舞台。正因中国具有国际大国的影响力,迫使西方国家对中国刮目相看,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环境。当前,西方强迫第三世界推行自由化改革,许多国家陷入困境社会贫困加剧,中国仍应继承以前的优良传统,采取政策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开展同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缓解社会贫困培养自主发展能力,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共同反对霸权,争取建立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抵御台湾经济外交维护国家主权。
加强水利建设抵御洪灾威胁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严峻威胁,迫切要求实行局部动员经济,迅速大大提高防洪抗洪能力。的确,动员全社会力量抵抗外来威胁,包括侵略战争和自然灾害等等,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31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国民党政府自称动员了数百工人,10部水车和数千条麻袋,沿江各大城市均受灾惨重,而1954年,仅武汉参加抗洪的大军就有20多万人,1998年全国动员抗洪大军800 多万,比解放前大大减少了生命财产损失。
但是,我们不能将特有的动员优势,仅仅用在事后抗洪抢险上,而更应用在兴修水利设施,事先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90年代洪水连续多年造成巨大损失,充分说明了水利建设的严重滞后,我们必须将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放到防御战争同样的战略高度,因为洪水和战火都是同样的无情,1998年特大洪水中,万里江堤经过长期冲击浸泡,很难再抵御同样严重的洪水,全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堤坝,都是按20年一遇的标准建造,广大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多是人民公社时代修建的,60%以上已严重老化失修,无法应付自然气候环境变化下,特大洪水频繁发生的严峻威胁。
水利建设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据计算效益投入比高达100∶1,但是,倘若单纯依靠市场经济的调节,很难调动大量过剩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无法直接赚钱的水利建设。因此,我们应实行局部的动员经济,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办法,迅速动员资源投入水利建设,加固大江大河的防洪堤坝,修建一大批蓄洪大中型水库,同时清挖淤泥、疏通河道,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自古以来,兴修水利,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大禹治水,传为千古佳话。日本占领台湾时期,为了掠夺当地资源,也兴修了一些水利设施,无意中有利于普通百姓,这是台湾省人痛恨日本统治,不如东北人、朝鲜人的原因。我国政府通过广泛动员,大大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无疑将广泽恩惠于民,必然有效提高政府的威望。
支援落后地区促进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同西南内陆边疆地区间差距扩大,如何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成为重要战略问题。如何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存在困难,特别是当前通货紧缩的条件下,落后地区经济更是首当其冲,生产过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落后地区加工企业更难生存,从事自然资源采掘开放的企业,也因原材料价格下跌陷入困境。新疆、内蒙、甘肃少数民族集中,当地经济困难职工纷纷下岗,影响人民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容易被人利用激化民族矛盾。中亚各国经济改革陷入困境,穆斯林分裂主义势力活动猖獗,随着边疆省份扩大开放发展边贸,毒品、武器走私活动容易泛滥,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潜在隐患。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未雨绸缪及早消除社会隐患。
二战结束后,美国当时的庞大工业生产严重过剩,只顾本国私利四处倾销激起强烈反对,后来冷战压力迫使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以近乎无偿援助的低息长期贷款,帮助西欧、日本和韩国的经济重建,反而促使美国摆脱了严重的经济萧条。我国实行局部的动员经济,也应借鉴马歇尔计划的成功经验。在冷战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能超越平时狭隘自私的思维方式,以战略气魄援助其它国家经济重建,甚至包括日本、德国的前敌对国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的泱泱大国,更应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在通货紧缩和生产过剩的条件下,果敢地拟定中国自己的“马歇尔计划”,支援落后地区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民族团结遏制国内外分裂势力。
我国进入局部的经济动员状态,应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办法,动员大量闲置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发放长期的低息贷款或以工代赈,支援西南地区以及落后农村地区,加强水利、交通等社会基础设施,改善自然生态和吸引投资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仅能缓解生产过剩增加社会就业,还能为沿海发达地区培育巨大的新兴市场。经过充分论证之后,还可考虑加速大西线调水计划,促使曾孕育古老文明的黄河上、中游地区,恢复从前水草丰美森林覆盖的原貌,实施再造一个中国的宏伟计划。西南边疆的战略敏感地区,应防止市场波动影响社会稳定,无论是生产就业和发展边贸,还是扩大同中亚地区经贸关系,都应充分依靠国有企业的力量,防止异己力量崛起失去控制,消除毒品武器走私泛滥的温床,防微杜渐遏制国内外分裂势力,避免重演阿尔巴尼亚改革失败,南阿边境毒品武器走私猖獗,最终爆发科索沃暴力分裂活动,美国趁机侵略南斯拉夫的悲剧。
防范爆发全球大萧条的冲击 1999年上半年,在出口幅度滑坡的不利情况下,国有企业的效益出现了明显改善,这一方面说明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出口面临着为越多的困难,一方面也说明扩大国内需求的特殊意义,对民族工业生存和增加就业至关重要。8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扩大开放的同时注重保护国内市场,国有、集体和三资企业都蓬勃发展。1992年以来,我国片面强调市场与开放的作用,忽略了计划与保护的重要性,外资企业猛增挤占了国内市场,国有企业效益连年下降,职工下岗人数急剧上升,银行坏账积累潜伏隐患。这种状况应引起重视及早纠正,以免出现拉美的“社会贫困化增长”,即引进外资扩大出口之后,经济增长反而导致了社会贫困。
1999年政府的扩大内需政策初见成效,我们应沿着实践指明的方向乘胜追机,进一步进入局部动员经济状态,为国有企业开拓充分的市场空间,彻底克服亏损困难和职工下岗矛盾,纠正盲目引进外资的负面效应,弥补出口下降造成的需求萎缩,做好防范爆发全球大萧条的准备。当前,有些人为美国股市暴涨所迷惑,误以为世界经济形势高枕无忧。实际上,美国泡沫经济症状越来越严重,繁荣鼎盛意味着已濒临崩溃,泡沫崩溃的历史经验足以为鉴。我国尽快实行局部的动员经济,不仅能有效克服出口萎缩的困难,还能为防止爆发全球经济大萧条,及时修筑一道抵御冲击的防火墙。一旦大萧条导致全球市场需求萎缩,我国不仅能迅速动员启动充足国内需求,抵消出口大幅度萎缩造成的影响,还能像当年前苏联利用大萧条那样,大量采购国外廉价的机器设备、原材料,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和技术进步,大大提高我国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
当前,在通货紧缩和生产过剩的条件下,我国正丧失吸引外资的市场吸引力,新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多年下降,来华外资企业也因市场萎缩纷纷撤离,我国进入局部的动员经济状态,扩大国内需求并消除严重生产过剩,能大大提高我国市场的国际吸引力。但是,我们应吸取以前盲目开放的教训,珍惜国内市场资源谨慎扩大开放,还应利用市场潜力作为谈判战略筹码,同团结世界各国共同反对霸权,遏制台独维护统一的战略目标挂钩。我国实行了局部动员经济之后,即使长期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能动员国内资源保证高速经济增长,一旦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市场,国外过剩产品涌入冲击民族工业,局部动员经济能有效启动国内需求,一定程度上缩小大量进口的强烈冲击。
调整国有企业合理战略布局 80年代,我国大多数工业领域中,国有、集体企业占绝对的优势,能较好服从国家的计划指导,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国有企业效益一直稳步增长,亏损面保持在10%左右的低水平,从未出现职工下岗等社会问题。1992年经济过热中,私营、外资企业数量迅猛增长,所占比重3年猛增了3倍—5倍。私营、 外资企业不愿进入投资大的基础产业,大量涌入市场饱和的加工行业,大大加剧了重复投资和生产过剩,工业结构和经济效益不断恶化,企业破产和职工下岗日趋严重,社会收入差距也显著扩大。
当前,我国无论是贯彻中国式新政政策,或是实行局部的动员,扩大社会基础建设启动内需,克服通货紧缩增加社会就业,加快关键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加强国防工业抗衡美国霸权威胁,国有企业都必须发挥主力军作用,因为,国有企业才能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而不单纯追求狭隘的产权利益,勇于采取力挽狂澜的“反周期”行为。无论从工业产值、投资和实现利税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都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分布在冶金、建材、机械等国民经济的关键行业,能够通过广泛的产业间联系产生强大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摆脱经济疲软的困境。因此,当前的任务不是降低国有企业比重,而只有大力发展国有企业才能摆脱困难。我国进入局部的动员经济状态,不仅能动员闲置的社会资源,迅速帮助国有企业摆脱困难,还能提供大量新发展机遇,促使国有企业重振昔日雄风。
有些人认为当前必须依靠民间资本,但实际上,民间私人资本属于敏感的跟进资本,经济繁荣时可能导致过度投机,而通货紧缩时则纷纷撤退加剧萧条,如1937年美国经济一有风吹草动,私人投资立即下降了50%。因此,当面临通货紧缩和生产过剩,战争和自然灾害威胁的困难时期,无论是任何国家都必须依靠国有企业,扩大公共投资来克服经济困难,这正是大萧条、二战期间,西方国家大力推行国有化的原因。二次大战后的重建时期,无论西方或南韩、台湾,国有企业都起带头军作用,公共投资充分拉动了经济增长,民间私人投资才纷纷跟进。当前中国也面临同样的情况,民间私人资本正纷纷撤资,正是国有企业拉动着经济增长。
有些人认为国有企业应退出竞争性行业。实际上,几乎所有关键性产业都属于竞争性行业,包括金融、、机械、冶金、高科技等,这些产业对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增强国家实力和国防建设至关重要,倘若国有企业退出所有竞争性行业,意味着中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权,可能落入少数人或外国资本手中,而中国新兴民族资本力量薄弱,因此,命运很可能是重演解放前的悲剧,外国资本控制着中国经济命脉,民族资本在市场夹缝中苟延残喘。
有些人认为凡是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都应采取各种方式退出,但实际上,国有企业困难不是所有制造成的,而是1992年泡沫经济造成数千亿元损失,超过了国有企业80年代亏损10倍以上,引起一系列泡沫后遗症的连锁反应,导致经济失衡和市场疲软造成的。国有企业顾全大局的社会稳定功能,恰恰有利于缓和泡沫后遗症的各种症状,而国有企业退出必然导致经济的恶性循环,美国1929年大萧条的教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前通货紧缩的困难形势下,私营企业正在纷纷退出,国有企业一有困难也要退出,宏观形势必然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触发经济萧条。倘若凡是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都退出,那么就几乎要退出所有的行业,但是,这样不但加剧泡沫经济的后遗症,而且退出之后便毫无出路可言,结果不但是国有经济的全面瓦解,还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崩溃,因此,国有企业的退出应该作为个案处理,以免形成“兵溃如山倒”之势,引起需求萎缩和宏观形势恶化,加剧各类企业的经营困难。机械、冶金、化工、通讯等行业,具有技术复杂和固定投资大的特点,需要进行产业间的密切协调合作,私人资本缺乏进入能力和动力,倘若推行了国有企业退出的错误主张,意味着失去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产业。
实际上,几乎所有竞争性行业中,都有大量经营出色的国有企业,包括纺织、家电、饭店、餐饮等等,因此,不必人为设置不准国有企业经营的障碍。实际上,国际上并没有行业进入或退出的标准,80年代,美英大肆鼓吹的私有化浪潮,恰恰是国有企业退出垄断战略性行业,包括煤气、水电、通讯和交通等公用事业,是出于意识形态和谋求私利的目标,许多发展中国家受骗上当,如乌克兰将国有工业企业廉价卖给外国,拉美国家出售战略性国有企业偿还外债,结果乌克兰的工业城市变成了死城,拉美国家公有事业收费标准猛增数倍,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由此可见,倘若我们将西方国家作为规范标准,盲目地追随其鼓吹的所谓国际潮流,也会重蹈拉美、前苏东国家的灾难复辙。
当前,大多数国有企业面临着严重困难,不具备大规模股票上市的条件,采取包装上市办法必然影响社会稳定,强迫推行产权行多元化只能“拉郎配”,必然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因此,所谓引入民间资本是不切实际的主张。对于经营状态良好的国有企业,应根据股票市场的资金供应能力,有条不紊地通过股票上市筹集资金,但是,其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有企业,而不是以出售国有产权的方式退出。无论经营好或坏的国有企业都要退,无论是国有实物资产或股票都要卖,但是,这样必然造成政府税源的重大损失,还会堵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出路,结果必然是动摇公有制的主导地位,隐蔽地用民间私人资本取而代之。所谓以民间资本取代国有资产,股权出售和“靓女先嫁”等主张,用社会化或多元化来包装私有化,实质上是对公有制丧失了信心,寻找各种隐蔽借口变相搞私有化。
其实,这些人是将私人资本看作民间资本,而将全体人民拥有的公有产权,看作是与人民利益对立的官僚资本,但是,私人有产权单纯为了谋求最大私人利益,而国有资产才是全民所有的民间资本,从其一贯的经营目的和行为来看,始终是为了全社会和劳动者的利益,具有脱离了狭隘产权利益的高尚品质,绝非许多人隐晦认为的官僚资本。旧中国公司制、股份制的私营企业曾广泛存在,却未能实现工业化并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正是所谓“产权模糊”的国有、集体企业,以撑起民族工业的脊梁和保障人民生活为己任,仅用数十年实现了西方数个世界的工业化历程,建立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实力,因此,国有企业不是产权模糊的落后企业制度,而是成功挽救中国命运的现代企业制度。
有些人主张国有企业的退出方式,应通过股份化和公司化改造,采取出售股权、多元法人投资,贷款购股或持股基金会等形式,还认为这样做不同于俄罗斯的私有化,后者只采取了“分”和“送”形式。实际上,俄罗斯私有化的主要形式,正是对小型国有企业出售折卖,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股份化。俄罗斯私有化的初期阶段,是对股份化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私有化凭证的形式分配股权,而后来则偿试了所有上述产权改革方式,包括出售股权、法人购股,以及贷款购股和持股基金会,用社会化或多元化包装私有化,等等。但是,事实证明,后来各种私有化方式造成的恶果,甚至远远大于初期的私有化凭证分配,出现了政府和企业的腐败领导人,纷纷利用手中职权进行私有化寻租,以更加模糊复杂的产权重组形式,进行“贵族强盗式的野蛮掠夺”,导致俄罗斯的企业投资连续下降,大量资金被非法地转移到海外,形成了控制经济命脉的寡头阶层。
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先生撰文最近指出,“俄罗斯在1995年后在臭名昭著的“贷款换股份”,实际上变成了不合法的私有化”,“向私人贷款用来购买这些企业,或按照贷款换股份协议,以政府企业股份做抵押向政府申请贷款。谁拥有银行的控制权或特殊关系,谁就能大量廉价收购或掠夺国有资产。金融特权就意味着收购国有企业的特权。表面上腐败不那么直接,程序比政府官员将国有资产直接送给朋友还要不透明。由于存在腐败和利用职权,由此形成的私有权削弱了国家利益,危害了社会秩序”。叶立钦上台曾经以“反腐败”为号召,但现在正沸沸洋洋的洗钱丑闻,牵涉了他的家族和几乎所有政府高官,都涉嫌将巨额非法财产转移到海外个人账户,美国《新闻周刊》以“盗窃国家”称呼俄罗斯。
斯蒂格利茨还批评了西方鼓吹的持股基金会,“当认识到股权过于分散问题时,西方通常建议成立投资基金,就象华盛顿共识在捷克推行的,这个“解决问题方案”的明显问题是,凭证投资基金比它们所拥有公司,本身还存在着更大的“公司管理”问题,大多数人认为凭证投资基金将完成监督的任务,但由谁来监督监督者呢?改革的结果是凭证投资基金,变成了高度权力滥用的工具”。
由此可见,任何出售国有产权的改革方案,尽管不是采取直接分或送的形式,都必然给政府和企业的领导人,提供的谋求私利的动力和机会,促使他们打着改革的高尚幌子,间接通过不透明的暗中交易,以合法形式进行强盗般的掠夺。改革者即使最初可能是纯洁的,产权交易潜在的谋私刺激和机会,也会促使改革者忘记社会初衷,丧失关心企业经营的动力和耐心,而倾心于利益更大的资产掠夺,最终导致改革者的变质和堕落。产权改革者的腐败寻租行为,会远远大于国有企业经营者,一个是水渠管理人一时多用些水,而另一个是永久掠夺整个水库资源。近年来我国进行产权改革中,尽管中央反复强调不搞私有化,各种改革形式不以出售为主,但是,各地领导总是误解中央的精神,廉价出售赠送现象泛滥成风。正因如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不宜过快推广,必须经过较长时期的试点,反复观察正负效果并总结经验。
标签:国企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资金计划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新挑战论文; 产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 通货紧缩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