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问题研究_中印边界论文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界论文,中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中印边界问题历来是政治地理研究注目的重点问题。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中印边界问题的形成和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中印问题的实质进行深刻地剖析;阐明中印边界争论的主要问题是“麦克马洪线”的认同问题,并对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提出了有建设性的设想。

关键词 中印边界问题;麦克马洪线;西姆拉条约

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有着二千多年的交往史。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曾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发生困难。因此,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

1 历史背景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见“中印边界示意图”),西段是我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接壤部分,历来受中方管辖,有争议的地区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英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寻找一条侵入新疆腹地的途经而占领的,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图都是未定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才第一次画成已定界,并将争议地区划入印度版图。目前,除巴里加斯1954年后被印军侵占外,全部在我国有效控制下。中段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沿喜马拉雅山脊向南,到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为止,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历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除桑、葱莎早期被英印当局侵占,成为遗留问题外,其余地区都是1954年以后才被印度侵占的。现除乌热外,全部争议地区皆为印度控制。东段指从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点起向东至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边界。印度在50年代初以武力强占了传统习惯边界线至喜马拉雅山脊之间这一地区,这块中国领土约有9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于我国浙江省,是中印边界最大争议地区。中印边界全线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英帝国主义统治印度晚期,由于英属印度当局对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进行阴谋活动,播下了边界争端的种子。

中印边界示意图

英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早就虎视眈眈,并企图假借印度之手从我国西藏打开中国之门,1888年与1903年,驻印英军曾两次发动侵藏战争。1911年中国发生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英帝国主义利用此时机,公开地进行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侵权运动。在此历史背景下,1913年十月,印度西姆拉举行了英国、中国、西藏地方政府三方会议,英方在此会议期间,在会上会下,公开的或私下的场合,猖狂地展开了分割我国领土的活动。当时,中国中央政府拒绝在西姆拉条约上签字,反对英方的无理要求,而在会外,当时担任英属印度外务大臣麦克马洪背着中国中央政府的代表在德里同我国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以秘密换文的方式于1914年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东段“麦克马洪线”,企图把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对于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政府从未予以承认。[1]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这条线到1937年才在英属印度政府出版的地图上作为“未标定界”首次出现。至于西姆拉条约和德里秘密换文,则是英国政府在1938年采用篡改1929年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印度与邻国的条约、契约、证书集)中有关西姆拉会议的记述的卑劣手段偷偷地抛出来的。而实际上,英属印度当局越过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直到印度独立前夕,英属印度当局还远未全面控制到“麦克马洪线”。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继续向“麦克马洪线”推进。例如在门隅地区,印军1951年越过色拉侵占达旺,强迫一直在那里行使管辖权的我国西藏地方政府撤出,1953年前将其控制逐渐扩展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1954年在“麦克马洪线”以南我国传统习惯线以北地带为主体的地区内设置了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以加强控制,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图第一次把“麦克马洪线”画成已定界,并抹掉长期以来一直注明的“边界未经标定”的字样,这个“特区”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归印度外交部领导,直到1972年1月改名为“阿鲁纳格尔”中央直辖区。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闭幕式上,印度别有用心的安排一个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雪狮舞和孔雀节目。闭幕式的指示灯亮出“阿鲁纳恰尔邦”字样,发给记者说明书印有“阿鲁纳恰尔邦,”全场广播也以俨然正式领土(邦)的身份出现,企图把中印边界的双边争端引进世界政治问题的多边争端之中,使其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合法化、永久化。1986年12月8日-9日,印度议会两院通过一项法案,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12月11日中国政府郑重声明,绝不承认非法的“阿鲁纳恰尔邦”。

2 中印边界争端的发展过程

2.1 八十年代前中印边界争端发展

2.1.1 1951年2月初印度军队强占达旺,1953年前后逐渐控制到“麦克马洪线”,1954年成立“东北边境特区”,同年4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与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讨论两国边界问题。其后在《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关系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首次出现了“五项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条文。后在6月中印、中缅总理的联合声明中,被推广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指导原则。1959年11月7日中印边界冲突各方退回双方实际控制线以内。

2.1.2 1960年4月中国总理周恩来访问印度。1962年10月22日中印双方再发生大规模边境冲突,随后中印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对话中断达26年之久,直到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才结束了自1954年尼赫鲁访华以来34年间印度最高领导人同我国交往的空白。

2.1.3 1976中印恢复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我国提出“向前看”。从1962年到1976年中印关系一直比较紧张,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中断达14年之久。1979年印度外交部长瓦杰帕伊访华时,我国又向他提出积极建议。

2.1.4 1981年6月黄华回访印度,就边界问题交换意见。1981年12月10日至14日中印双方在北京举行了会晤,中方代表团长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印度代表团长为贡萨尔维斯,进行了关于边界问题的谈判。1984年印度派兵进占克什米尔高原无人地带,1985年在中印边境与中国边防部队开始了“眼球对眼球”的对峙。1987年印度国防部长称南亚地区目前的形势部分是由于中国有意识地极力在南亚邻国中鼓动对印度的消极态度而形成的,因此印方军事人员不断地越过双方的实际控制线,进一步蚕食中国的领土,占了一些点,时而派遣军用飞机侵犯中国领空,还在中印边境地区集结军队,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2.1.5 1990年中印边界地区形势又趋紧张,中方采取克制和不喧染态度。1991年2月1日至6日,印度外长维迪亚·查兰·舒克拉对我国进行访问,这是12年来第一任印度外长访华。印方表示将遵守两国总理1988年12月就边界问题达成的谅解,并期望中印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尽早就此召开会议。

2.2 八十年代以来印度的态势

2.2.1 八十年代以来印度在其周围地区的军事活动引人注目,引起周围国家的关注。有关国际问题专家指出,印度关于外部威胁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西方一外交官认为: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梦想成为军事强国,印希望被视为主要的世界强国,这就是目的。

2.2.2 据报道,印度的国防预算自八十年代以来翻了一番,已达到其国民经济的承受极限。1989-1990年财政年度的国防开支在85亿美元的水平上,加上各种隐蔽性开支,实际国防开支为110亿美元。自1986年以来,印度成了世界最大的武器进口国。1986年,印度购买了52亿美元的武器,超过两伊的总和,是巴基斯坦武器购置费的2倍。

自1982年以来,印度在军事研究与发展上的开支预算翻了两番。目前印度正生产世界上一流的轻型战斗机,许多科研人员正从事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的研究。印度目前兵力有136.2万,居世界第四位,印度的远距离侦察机可巡航到非洲和澳大利亚,其现代化的战斗机架数是巴基斯坦的5倍,已拥有中程导弹。

分析有以下原因:

2.2.2.1 政治上的原因:美俄维持军事存在和出售军火,是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地区性矛盾纠纷重新露头,使战略力量正在重新分化组合,印度企图填补苏美留下的真空。

2.2.2.2 军事上的原因:美苏的军备发展刺激了先进技术的扩散,印度则企图掌握大规模武库来增加军事上的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从国家安全这个最高利益而言,“威慑战略”导致了印度军事力量上迅速增长,印度国内种族宗教矛盾造成其政局不稳定。在邻国,它认为不可忽视的强大对手有二个,一是巴基斯坦,二是中国。[2]所以,近20年来,印度竭尽全力增强军事力量,以求达到其“威慑战略”的目标。

3 中印双方边界问题的分歧点

3.1 印方

3.1.1 喜马拉雅山顶形成的分水岭是中印边界东段的天然边界,并得到1914年西姆拉条约和英国与中国西藏地方代表换文的确认。

3.1.2 麦克马洪线是中国中央政府、西藏地方代表和英国三方代表共同划定的,该线以南地区历来由印度管辖。西藏当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在这个地区行使过管辖权,在那里的部落也丝毫没受到过西藏文化、政治或其它方面的影响。

3.2 中方

3.2.1 由中印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东段传统习惯线,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

3.2.2 西姆拉会议没有讨论过中印边界问题,西姆拉条约没有中国中央代表签署,并无法律效力。

3.2.3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和当时的西藏地方当局背着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方式产生的是非法的。

3.2.4 处于麦克马洪线到东段传统习惯线之间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其居民是藏族或与藏族有密切血缘联系的民族,从17世纪中叶起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辖,英国在那里没有行使过管辖权,1944年后才侵占一小部分地方。

综上可以看出,中印双方长期以来在中印双方边界问题上一直存有严重分歧,而双方最重要的分歧点则在于“麦克马洪线”的合法与非法上,这一问题的确认,将是解决双方争端的关键点。

4 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及问题的展望

4.1 中国政府一贯立场

4.1.1 中印边界问题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在印度独立前制造出来的,但是印度独立后我国同印度之间的问题性质发生了变化,是两个新独立国家之间的问题,处理此问题须着眼于团结反帝的共同利益。

4.1.2 边界问题既是历史遣留,处理须既考虑历史背景,又照顾当前的实际情况,双方不应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对方,而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友好谈判,互谅互让,求得双方都公平合理的全面解决。

4.1.3 全面解决此问题之前,维持边界现状,中方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为争取谈判解决,不越过这条线。同时,也反对印度方面改变边界现状的种种作法。

4.2 中印边界问题的展望

中印边界问题自1976年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以来,有了频繁的接触和较高级别的会晤。特别是继1988年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和1991年12月李鹏总理访问印度以后,两国在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基础上,为寻求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途径,作了不懈的努力,开始走上了睦邻友好的道路。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印边界问题解决的时机已臻成熟,1993年9月,印度现总理纳拉辛哈·拉奥访华成功地拉开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帷幕。纳拉辛哈·拉奥访华期间,中印双方签署了关于边界问题等四项文件。其中,关于边界问题的文件规定:在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两国边界问题应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双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双方严格尊重和遵守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此外,双方将把实际控制线地区各自的军事力量保持在与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相适应的最低水平。同时,双方将通过协商制定在实际控制线地区的有效信任措施,任何一方都不在双方确定的区域内进行特定规模的军事演习。

中印关于边界问题的文件,确定了问题解决途径的基调,即“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也表明了两国政府对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诚意,从而在中印关系进程中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尽管中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存在着长期性复杂性,但我们相信,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印重修于好那一天,一定会到来。因为,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意义重大且深远。

4.2.1 中印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解决边界问题,发展友好往来关系是两国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特别是近年来,为缓和整个亚洲紧张局势迫切需要为经济发展与繁荣作出努力。

4.2.2 中印两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已成为两支不可低估的力量。特别是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同期,印度在经济自由化的进程中也迈出了历史性大步。伴随两国经济发展,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双方可相互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因而,摆脱过去的“失常”而进入正常状态,不仅会进一步加强两国关系,也将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作出贡献。

4.2.3 中印两国不仅都是亚洲重要组成部分和主宰力量,且在世界政治舞台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两国的许多历史经验相似,在许多国际问题上持有共同的或相近的看法和立场。因而,结束冷战,加强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促进亚洲和平与繁荣,推动亚洲国家共同体的建立,乃至于整个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们坚信,中印两国的边界问题,只要双方出于诚意,共同推进这一和平解决的进程,那么,中印两国的边界必将继续成为一条安宁的边界。

[1]国民党政府曾就英国逐步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于1946年7月、9月、11月和1947年1月四次照会英国驻华大使馆,1947年2月照会印度驻华大使,1949年11月18日国民党政府驻印度大使罗家伦照会印度外交部,否认印度政府所认为有效的西姆拉条约。新中国一再申明中印边界未定,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1951年2月初印度强占达旺时,西藏地方政府曾向印度驻藏官员提出抗议。

[2]因为印度感到它本身并不是1962年前想象的那么强大,且近年来中国与其邻国加强了军事与政治上的联系,特别是南亚各国加强了与中国联系,以平衡印度势力在地区内影响,使印度无时不感到“中国威胁”存在。

标签:;  ;  ;  ;  ;  ;  ;  ;  ;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_中印边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