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滨水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水质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各种景观的设计更是相互不协调,没有充分发挥滨水景观亲水性的优势。海绵城市概念要求在滨水景观设计时,充分利用滨水区域的自然特点,保护滨水区域原有的生态体系,实现人类、自然、土地以及水资源的和谐相处。因此,本文对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应用
滨水区域是连接陆地和水域的主要部分,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滨水区域景观设计时,要特别注重对其排水系统的设计,否则就会增加该区域的地表径流量,导致周围水系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甚至产生比较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它要求其景观生态系统具有像海绵那样的弹性,最大限度地控制流入江河湖泊的降雨量,实现滨水区域中水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
1海绵城市具体概念及滨水景观的特点
1.1海绵城市具体概念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的具体概念与海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海绵的吸水特性较强,可以大量吸附水资源,海绵城市由此得名。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变化,城市内建筑面积的不断扩大,绿化面积不断减少,导致环境不断恶化。海绵城市的观念使水的储蓄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那么在设计海绵城市时就必须具备海绵城市的重点,即海绵体,除去河流或湖泊等蓄水结构,还需要设立和配应相关措施,比如雨水通过海绵体下渗过后,花园和绿地更能有效地发挥出对水的净化、储蓄、回收作用。通过借助其他渠道排除剩余水源,促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得以改善,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实际作用。
1.2滨水景观的特点
滨水景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建立起各类的设施,使得其具有综合应用的能力。滨水景观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是各类人群主要的活动场所。除此之外,滨水景观具有生态敏感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对于建设出众多的生态景观植被,为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满足人们进行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2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
2.1防洪安全原则
城市滨水区具备多重功能,其中防洪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在对有洪水威胁的区域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师们必须以防洪安全为基本前提进行设计。城市河道是城市雨水汇集与排放的重要地区,不当的驳岸设计将导致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应根据城市的防洪排涝需求,确保人们参与滨水区相关活动的安全性,同时,发挥城市河道排涝作用。
2.2生态保护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生态保护”工作,既要合理地部署在区域内有限的资源,也要保护该区域内的美景和自然生态。诸如生态岛、亲水河岸以及大量利用乡土植物等设计思路,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不断传递着尊重当地历史、重视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
设计时首先应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对水敏感性区域,比如坑塘、天然湿地等进行充分保护;结合现有场地蓄水能力和当地气候条件,利用调蓄技术分散雨水,使下渗量和蒸发量大致相当,达到动态平衡;利用生态滞留措施对建设时产生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和净化,从而保持该区域水文特征,使开发前后达到平衡。此外,在规划设计时融入当地人文文化,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保护和尊重地域特点,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新形象。
2.3实用性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要具备实用功能,通过主题公园和文化广场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休闲、游赏等优美环境的同时,又将历史和文化再现,并融入人们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多样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河道沿线的公共绿带,其公共性、功能的多样性、亲水性都决定了设计应以打造丰富的景观环境为目标,同时,应充分考虑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融入城市人文元素,丰富景观空间构成。
2.5可行性原则
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地标建筑、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城市管网、给排水等系统,最小限度介入现有场地,提升和优化城市景观。在充分考虑当地水环境保护及水涝控制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当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地貌特征、土壤类别和水文特征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径流控制目标,选取合理的径流控制方案,配置出适合当地特点乡土植物。
3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3.1修复水文地貌
城市滨水区通常因为自然条件较好而成为城市的发源地,兼具防洪水利等多种功能,在进行设计时应注意发挥其对于改善城市水循环的作用。可通过塑造变化的地形、调整水流、净化水质、提供多样湿地、丰富水生环境、提供少量水池和滞留区等方式为不同生物创造栖息地,调整水体底层的性质,提供富含有机质的粘土层,最终保持水体的稳定性。
3.2保护自然风貌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景观设计师们不断追求的景观设计境界。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广设密林、还原自然生态景观、确立自然生态区、避免人类活动对生物生存需求的过度干涉、建立不允许入内的观赏区、降低湿地和水系的密集度以及侵蚀度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风貌,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和亲近大自然。
3.3恢复生物多样性
恢复生物多样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滨水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固土、涵养水源等。可考虑通过恢复植物多样性和本土性,为生物提供栖息基底,多样化的水系微生物栖息地,最大程度将植物群落复杂化;以投放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的方式重建水生动物群落,吸引鸟类等动物,为其提供安全栖息地。
3.4保持生态可持续性
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应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的发展要求,追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遵循滨水区的自然发展规律。以滨水区景观的开发为导向,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为核心,使人类与自然的活动能够和谐统一,实现滨水景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处的生态主要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内容。城市滨水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注定了其设计必须要保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设计时,首先要明确保护自然水资源这一前提,在此基础上,从整体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布局,尤其注重开放空间的设计和运营不能以破坏水资源为前提,同时改进滨水廊道的设计,把控水体环境质量,尽可能地减少不透水区域,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
3.5注重地域特色构建
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地域持色,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不同的地区性质和地域特色左右着城市滨水区的设计定位,社会发展进程引导着滨水景观设计的方向。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地域特色的载体,见证了城市的发展。通过对地域环境与景观的整合,形成符合地域地理特色的滨水景观,有利于重构滨水地理景观、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展示城市人文历史风俗。
结束语:
海绵城市理念在建设滨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在当前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社会形态下,为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效地减少城市水污染问题。同时,我们要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作出调整,更快、更好地让海绵城市理念最大化地体现在滨水景观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1]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余薇薇.门窗.2015(09)
[2]海绵城市环境下的滨水景观设计探讨[J].乔峤.住宅与房地产.2017(17)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探究[J].祁亚楠,高嘉许.现代园艺.2017(08)
论文作者:施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城市论文; 水景论文; 海绵论文; 水区论文; 景观论文; 自然论文; 概念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