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污染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

微污染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

缪晶广[1]2004年在《微污染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排放的污水量也不断增加,水环境不断恶化,缺水城市数目越来越多。强化水处理技术发展,保障供水安全,对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安全饮用水角度,提出以生物接触氧化与扬水曝气器联合技术对我国北方地区微污染源水进行改善。较全面地论述了生物接触氧化技术。通过分析主要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论证了天津市饮用水源水进行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的可行性。设计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生物接触氧化试验工艺流程并进行了试验研究。 试验研究表明,在温度为18~23℃条件下采用接种挂膜启动,一周时间后挂膜成功,NH_3-N去除率基本上能够稳定在50~80%;COD_(Mn)去除率稳定在10%~15%。 针对天津市水源水质进行了水处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0~25℃条件下各项水质指标均有良好的去除率,COD_(Mn)去除率为10~15%左右;氨氮去除率为40~70%;浊度去除率为10~25%;藻类在高藻期去除率为15~30%;总铁去除率为20~80%;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后出水pH值略有降低。 实验数据表明,各项水质指标去除率随有效停留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最佳有效停留时间建议采用1.0~1.5h。 试验中拍摄了填料表面生物膜不同放大倍数显微图片并对有关微生物进行了分析。 论文总结分析了实验研究结论,为后续试验研究和生物接触氧化与扬水曝气器联合技术研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王福龙[2]2006年在《“生物接触氧化+气浮”和“生物滤池+沉淀”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滴水湖以大治河为补充水水源。由于水源水质(劣V类)的约束,目前滴水湖大部分水质参数处于贫营养—中营养水平,并且总体水质有向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因而,如何确保滴水湖水质符合景观水的要求,防止或应对水华发生,确保这颗水上明珠永放光芒,是上海市及港城领导关心的一件大事,也是摆在水处理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根据国内外的工程经验,提高补充水水质并加强湖水水力调活、减小湖水置换周期是控制藻类生长,提高湖水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尽快建立一套补充水处理系统,确保滴水湖补充水及滴水湖的水质,并使其长期满足滴水湖功能要求已显得尤为迫切。 本课题的目标,是针对滴水湖景观水处理的目的,以连接大治河和滴水湖的D港水为源水,在现场选用“生物接触氧化+气浮”和“生物滤池+沉淀”等几套处理工艺进行实验,同时,对关键参数进行调整,模拟多种工况,通过测定源水中的浊度、氨氮、COD_(Mn)、藻类、叶绿素a、总氮、总磷、铁、锰等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提出合适的滴水湖补充水处理工艺,能运用到工程实际中。本课题对保护水环境特别是保护滴水湖水质、研究探讨一条实用、高效的滴水湖补充水处理技术、对国内人工湖水体保护技术的发展和今后国内类似案例的人工湖水体水质保护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本课题对水质净化厂微污染源水预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工程设计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1) 总的来说,生物接触氧化池处理效果好于生物滤池;气浮池的处理效果优于沉淀池,且其抗冲击负荷的能力也强;除了总氮和COD_(Mn)以外,“生物接触氧化+气浮”和“生物滤池+沉淀”出水污染物浓度都能达到Ⅱ类水标准;但相对而言,“生物接触氧化池+气浮”出水的各个污染物浓度均小于“生物滤池+沉淀”出水的各个污染物浓度(特别是对藻类、叶绿素a和浊度),出水浊度值小,能控制在6NTU左右,满足滴水湖作为景观用水的要求。 (2) “生物接触氧化+气浮”对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好于“生物滤池+沉淀”。生化部分主要去除对象为氨氮、COD_(Mn),物化处理对氨氮和COD_(Mn)也有去除效果,但主要的去除对象为藻类、浊度、总磷、铁和锰。 (3) 建议实际预处理工艺宜采用流程:生物接触氧化池+气浮池。

东刘成, 陈洪斌[3]2009年在《微污染源水生物处理的研究和应用》文中认为针对我国水源水质日益恶化的现状,总结了微污染水源水的生物处理技术,包括现有传统工艺的生物强化过滤作用、源水生物预处理工艺以及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中的生物作用等,综合分析评价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在工程应用中的实践效果,并对微污染源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陈汉辉, 孙国胜[4]2000年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微污染源水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概述了生物接触氧化法净化水质的原理、水质处理效果、主要影响因素、国内应用情况、优势和局限性 ,指出传统工艺处理微污染源水已不能满足要求 ,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与传统处理工艺结合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改善自来水水质的方法。

赵璇[5]2008年在《新型生物介质净化微污染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饮用水源普遍受到了严重污染,传统的净水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去除原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因此,微污染原水的处理技术已成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生物接触氧化法原水生物预处理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着重研究了不同生物介质对微污染水体的预处理效果。首先,采用快速排泥挂膜法对阿科蔓介质、组合介质和弹性介质进行挂膜试验,并对叁种介质的挂膜速度、对污染物的去除率、生物量、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阿科蔓介质和组合介质的挂膜速度较快,效果较好,是微污染水原水质改善的较为理想的人工介质。其次,通过对挂膜成功后的阿科蔓介质和组合介质在相同工况下对TN、NH_4~+-N、COD_(Mn)和TP的去除效果进行了比较试验,从各项指标的去除效果上看基本都是阿科蔓介质优于组合介质,且出水指标有明显提高。最后,对阿科蔓介质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阿科蔓介质对不同营养盐浓度水体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当水温较低时,水中DO较充分,氨氮和有机物去除率保持稳定;随着水温的上升可提高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率,且水温对氨氮的去除率的影响高于对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当进水NH_4~+-N平均浓度为2.5mg/L,COD_(Mn)平均浓度为8mg/L时,将停留时间从2h提高到4h时,对各项水质指标的降解都有明显的提高,但再将停留时间增加到6h、8h时,对有些指标的降解作用并不明显;COD_(Mn)和TOC去除率随着DO的增加而增加,但变化不大,而DO对NH_4~+-N和TN去除率影响较大,对于本试验而言,较适宜的进水溶解氧浓度为4.0-6.0mg/L。通过研究显示了采用阿科蔓介质生物接触氧化技术预处理后的微污染原水至少可以达到地表水叁类水质标准,对微污染原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在微污染原水的净化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秦媛[6]2003年在《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水源水污染日益严重,传统的常规净水工艺系统难以与之相适应,不能有效地去除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氨氮以及亚硝酸氮等污染物,特别是无法去除预氯化和出水加氯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因而近年来生物预处理去除污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弹性填料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去除污染技术由于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方便稳定、去除污染效果好等一系列优点,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关注。本文采用弹性填料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工艺与后续常规净水系统优化组合对微污染密云水库水源水进行了实验研究。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活性炭过滤工艺系统净化北京市密云水库受污染源水。结果表明:在源水水质为浊度0.48~5.80NTU、NH_4~+—N0.01~0.32mg/L、NO_2~-—N0.003~0.050mg/L、COD_(Mn)0.96~3.37、色度5度的条件下,当生化柱1的HRT为1.325h时,稳定阶段对源水的浊度、NH_4~+—N、NO_2~-—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18.7%~58.3%、32%~73%、43%~63%,对卤代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为6~20%。当生化柱2的HRT为1.57h时,生化柱2对源水的浊度的去除率是12.4%~56.2%,在增加进水NH_4~+—N浓度时,生化柱2的NH_4~+—N去除率是26%~97%,对卤代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在5~48%之间,平均去除率为21%。并对生物接触氧化去除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对生物接触氧化净化密云水库微污染源水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去除源水微污染物,主要是填料上的生物膜对源水的净化作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主要是好氧贫营养菌,依靠生物吸附、生物絮凝、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以及硝化等共同作用去除污染物。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工艺与常规净水系统优化组合工艺染源水经济高效、技术可行,在我国微污染水源水的净化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喻文熙, 李怀正, 施蓓, 邢邵文[7]2003年在《大型微污染源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工程的设计及运行》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某大型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治理微污染源水的工程。该工程处理规模400万m~3/d,设计水力停留时间55.4min、气水比1.0。工程于冬季启动,启动期约1个月。在随后2a连续稳定的运行中,氨氮的总去除率分别为81.7%和84.3%,生物处理池的单位填料的氨氮年均去除负荷为0.069~0.089kg/(m~3·d)。最后指出了此类大型工程设计及运行中应重点考虑的一些问题。

陈汉辉, 孙国胜[8]2000年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微污染源水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概述了生物接触氧化法净化水质的原理、水质处理效果、主要影响因素、国内应用情况、优势和局限性 ,指出传统的自来水处理工艺处理微污染源水所提供的自来水水质己不能满足要求 ,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与传统处理工艺结合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改善自来水水质的有效方法 ,显示了可观的应用前景。

常丽春[9]2002年在《官厅水库微污染水生物膜法预处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官厅水库曾是北京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受上游及库区周边地区点源、面源污染物的严重污染,水库水质不断恶化。1997年官厅水库退出北京市饮用水供水系统。近年来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北京市政府提出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功能。 本研究旨在通过官厅水库入库水和官厅水库下游叁家店水库水的水质特性分析和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在常温和低温条件下对两类原水中COD、NH_4~+-N、TN等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效果试验研究,从技术上探讨在官厅水库上游或下游设生物膜法预处理的可行性,为改善官厅水库水质提供技术支持。 本研究包括生物膜法处理官厅水库入库水和叁家店水库水两部分。前者研究了生物接触A/O与Biostyr两种工艺,后者只研究了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主要取得以下结论: 1.官厅水库入库水水质污染严重,基本为劣Ⅴ类水,水质成分复杂,水质变化幅度大、冬季水温低且持续时间长,是北方地区受严重污染的地表水水源的典型代表。 2.生物接触A/O工艺对官厅水库入库水中COD_(Cr)、NH_4~+-N、TN等污染物有显着去除效果。在最佳工艺条件下,COD_(Cr)出水可稳定在25mg/L左右,NH_4~+-N出水<0.5mg/L,TN去除率平均为16.0%(最高为38.1%)。说明采用该工艺恢复官厅水库水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3.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官厅水库入库水原水水质是影响生物接触A/O工艺去除效果最主要的因素,进水COD_(Cr)负荷、进水NH_4~+-N负荷和进水C/N对COD_(Cr)、NH_4~+-N的去除效果有明显影响。 4.针对官厅水库入库水原水水质变化大且对处理效果影响较大的特点,提出采用“进水负荷”作为生物接触A/O工艺设计和运行过程中主要的控制参数。建议进水COD_(Cr)负荷<0.6kgCOD_(Cr)/m~3.d,NH_4~+-N进水负荷<0.08kgNH_4~+-N/m~3.d。 5.生物接触A/O工艺可以在低温下运行,对NH_4~+-N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本研究低温试验表明,在0~3℃的条件下,当反应器处于稳定状态后,进水NH_4~+-N浓度为10mg/L时,出水可稳定<0.5mg/L,NH_4~+-N去除率稳定在95%以上。 6.对Biostyr工艺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启动挂膜快,处理负荷高,效果好。Biostyr工艺与生物接触A/O工艺相比,在原水水质条件相同和水力负荷是生物接触A/O工艺的1.5~3.8倍的条件下,COD_(Cr)和TN的去除效果基本相当,而NH_4~+-N去除率高约20个百分点。因此Biostyr工艺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新工艺。 7.叁家店水库水COD_(Mn)基本上是常年超过Ⅱ类水质标准,NH_4~+-N只是在冬季

牛天新[10]2007年在《新型生物膜反应器修复城市地表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地表水的污染状况,人们采用了不少修复方法,其中利用生物膜方法进行地表水修复具有效率高的特点。而生物膜活性的高低,往往与生物膜载体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生物陶粒作为生物膜载体,但其存在流态和反冲洗的问题,并且结构复杂,操作管理不便。本课题采用蜂窝陶瓷作为生物膜载体,制成气升式内循环生物膜反应器并用来修复受污染的城市河道地表水。实验分别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反应器的启动挂膜特性,结果表明蜂窝陶瓷非常有利于形成生物膜。通过该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受污染的地表水,考查了HRT与NH_4~+-N去除率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了最佳HRT为50min,此时反应器对NH_4~+-N、TP、COD_(Cr)、TOC、NO_2~--N、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2.8~95.8%,2.1~45.6%,4.3~56.7%,6.6~37.7%,26.1~60.3%,10.9~80.8%,对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UV_(254)的去除率为3.7%~35.7%。此反应器与厌氧陶粒滤池组合连用,可最终去除水中总氮。实验中还重点考察了各种因素对氨氮去除的影响。通过实验还发现,蜂窝陶瓷载体的特殊结构和天然水体的来源导致其生物相极其丰富。分析结果表明陶瓷载体表面易于微生物附着,蜂窝增加了传质效果,这是该反应器能高效去除氨氮的主要原因。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将反应器进行放大研究,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运行数据和参数。此外还将该新型生物膜反应器与流化床反应器在挂膜和去除氨氮效果方面做了比较研究,证明该反应器在水体修复方面,具有出水水质好、动力消耗低的特点。此外还分别将该新型生物膜反应器扩展应用于较高氨氮浓度水体的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深度处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证明,作为修复地表水的一种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微污染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D]. 缪晶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2]. “生物接触氧化+气浮”和“生物滤池+沉淀”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试研究[D]. 王福龙. 同济大学. 2006

[3]. 微污染源水生物处理的研究和应用[J]. 东刘成, 陈洪斌. 净水技术. 2009

[4].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微污染源水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 陈汉辉, 孙国胜. 云南环境科学. 2000

[5]. 新型生物介质净化微污染原水的研究[D]. 赵璇. 昆明理工大学. 2008

[6]. 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方法的研究[D]. 秦媛. 北京工业大学. 2003

[7]. 大型微污染源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工程的设计及运行[J]. 喻文熙, 李怀正, 施蓓, 邢邵文. 上海环境科学. 2003

[8].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微污染源水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 陈汉辉, 孙国胜.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0

[9]. 官厅水库微污染水生物膜法预处理工艺研究[D]. 常丽春.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2002

[10]. 新型生物膜反应器修复城市地表水的研究[D]. 牛天新.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微污染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