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送教上门”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影响残疾儿童的因素走向多元化,“送教上门”是对中重度适龄儿童因自身和家庭的多种原因不能走进课堂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不能走进课堂,其实质是要到家庭。“送教上门”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要因时因地制宜,动态变化。
关键词:送教上门 送教对象 定位 送教内容 支持和配合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里明确提出: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为此,我校积极响应号召,开始实施“送教上门”工作。在实践活动中本人感触很深,总的感受是“送教上门”势在必行。
一、对送教对象准确定位
“送教上门”是对中重度适龄儿童因自身和家庭的多种原因不能走进课堂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不能走进课堂,其实质是要到家庭。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在课堂上,而是深入残疾儿童的家庭。为了节省人力、财力,尽可能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要对“送教对象”进行准确的排查。
1.对我县残疾儿童的摸底。“送教上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仅仅依靠特殊教育学校,想要掌握全县的适龄残疾儿童的资料,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送教上门”活动领导组,我们大力依靠教育、文化、民政、残联等政府职能部门,从他们那里收集到全县适龄残疾儿童的基本信息,然后与相关的中心学校对接并安排教师逐一登门核实,逐一进行鉴别。在走访中,我们综合各种因素,甄别出哪些适龄残疾儿童确实因为家庭和自身的因素,不能入校,我们就把这类残疾儿童作为“送教对象”,并给他们办理好学籍,确保他们的受教育权。
2.认真评估“送教对象”。确定了送教对象,那么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准确的评估,了解这些孩子的详细情况,以利于有针对性地送教。为此,我校把教师分成四个组,把每一个送教孩子与一位教师结对,安排相对固定的“送教”教师,并由该教师进行细致的评估,以此作为今后送教效果的评价起点。我们从“感知觉、体育运动、语言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等方面设计评估表,从而作出一个合理、尽可能准确的诊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精心准备送教内容
1.制定送教计划。根据送教前的综合评估情况,我们制定了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对本学期的送教有一个系统的安排。如:本学期的送教总目标、每次送教的内容、送教时间的划分。这样就注意到送教的连贯性,做到内容的衔接。既避免因随意而造成间隔时间过短,残疾孩子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现象,又免得因送教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忘记较多或学习兴趣锐减的情况。
2.认真备课。按照学期送教计划,我们每次送教前,根据所掌握的送教对象实情,精心备课,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一些预案。然后,“送教小组”再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交换心得,使每一次的送教做到胸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三、取得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1.争取多方面的支持。“送教上门”主要是依靠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但要顺利地开展,还必须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有人力支持,也有财力支撑。如教师人员的调配,工作量增加的补助,往返的车旅费等。另外,这些重度残疾儿童体能康复、感觉统合训练器材的配备,也需要残联等职能部门给予家庭适当的补贴,否则,会使“送教上门”流于形式。
2.选配送教教师。我们首先自己要提高认识,不要认为这些残疾儿童不要送,这是他们家长的事;不要认为每次送教,花了那么多的钱,效果又不很大;不要认为去送教,家长又不配合,不热情的;还有的受了“家长拒绝”的委屈就直接不去了。所以在“送教”中,一方面,我们选择那些能吃苦,业务精湛、品德优秀的教师去;另一方面,我们注重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要他们把“送教”当作送爱心,送温暖,更把“送教”当作善事来做,使他们认识到这些残疾儿童是为我们这些健全人承担了本该承担的苦楚而活着的,从而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把送教变为自觉行为。
3.取得家长共识。“送教上门”取得实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配合程度。我校确定的“送教对象”绝大多数是农村的,这些家庭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意识不强,家境不宽裕(基本上都生养了第二胎),他们认为只要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有人在家看着他们就行,还读什么书,上什么学。为此,我们取得当地村委会、乡镇中心学校配合,协同做家长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我们在送教时,一方面以教师自己的言行打动家长,一方面在送教中有意识地向家长灌输、渗透一些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周春梅 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及其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7,(17)。
[2]旦智塔 关于特殊教育专业差异性特点的几点认识[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06)。
[3]余源 白俄罗斯特殊教育评介及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06)。
[4]林利华 张悦歆 西藏特殊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7,(21)。
论文作者:陈秀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2月总第2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特殊教育论文; 教师论文; 残疾儿童论文; 学校论文; 家长论文; 对象论文; 家庭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2月总第25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