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政治课教学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话语权论文,课教学论文,政治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话语权是指说话的权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把教学的目标放在学生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因此,课堂教学的话语权理应由师生共同拥有。但是,由于政治学科的知识点多、原理复杂、课时紧,许多教师养成了一味灌输的习惯,以致形成教师霸占话语权的现象。新课改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生动的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教师霸占话语权的现象,把政治课教学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要在政治课教学中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创设互动氛围,让学生思考、表述
新课改对传统教学的突破之一,就是强调并重视教学双方的互动,使双方在平等的前提下,充分享受自己的话语权,并通过话语及行为等信息的有效交换,最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学互动的氛围,让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观点,充分发挥思维的求异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五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问;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用现在的语言表达,就是要让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究,积极表述。而这些,都离不开互动氛围的创设。
能促使中学生积极思考、表述的互动氛围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问题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困惑、问题,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探索问题的本质,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二是探究性。传统教学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学生学习得很被动。新课改强调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互动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开放观点,阐明理由,平等讨论,验证结果,总结规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更难以创新。新课改要求促进学生生动发展,着眼点就在个性彰显上。为此,政治课教学要营造有助于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互动氛围,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讲出心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话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传、授、解”上。于是乎,多少年来,课堂上“以讲代学,一讲到底”的风气“蔚然成风”,教师霸占话语权“顺理成章”,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了以下一些“怪”现象:书上的每个字都认识,但组成一句话后就不知其究竟;读上去朗朗上口,可就是领悟不了其蕴涵的意义;预习时似乎已理解的内容,教师讲解后反而增加了诸多困惑;平时“不厌其烦”地看、念、背,考试后却发现错误率仍然很高……凡此种种,与教师缺少正确的学生观不无关系。而只有真正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才能完成教师的角色转换。
新课改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一定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引领者,改变单一的灌输教学,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倾听学生的不同声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的课堂发言出错时,教师更不能霸占话语权,而要继续给学生陈述的机会,以找出出错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之原有,生活之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除用好教材提供的范例,政治课教学还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综合能力。
设计生活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品漫画、演小品就是很好的办法。生动、幽默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有话要讲,有感需发,甚至是“一讲而不可收”,创造性地进行演绎。此情此景,必然震撼教师的灵魂,独霸话语权之心自然泯灭。寓教于乐,不但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形成完美健康的人格,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课教学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对学生的表述教师要予以持续的激励
当一个人不断得到激励时,其信心和潜能就会被充分激活,大大提高办事效能。全球最富影响的“卡内基成功训练”的精髓就是激励——他人的激励和自励。由于知识、阅历和能力的欠缺,学生常常会在课堂表述中出现短暂的失语现象,此时,教师的激励,尤其是持续的激励,如几句“你做得很好”“你能行”“你可以做得更好”的激励之言,如同醍醐灌顶,会让学生刹那间增强自信的力量。当然,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也许会有些许不适,甚至会产生课堂秩序的失控感。但如果不让学生获得表达的机会,必使“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成为一句空话,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感受心灵的愉悦和发展健康的人格。
二、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不等于让优等生独占话语权
教师在深入化话题时确实需要几个对话者,然而这些对话者如集中于几个优等生,必会产生话语权被优等生所独占的现象,而中等以下的学生如果丧失了本应该属于他们的话语机会,必然使得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新理念大打折扣。因此,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把“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落到实处。
三、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不等于教师放弃话语权
政治课教学应当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话语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而非此消彼长的冤家对头,发挥老师的主体作用不可或缺。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就要本着“精讲原则”,做到“三讲,三不讲”:多讲易错点、易混点、联系点;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仍然不会的不讲。从而辩证地实施教师的话语权。
要把政治课教学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转变观念是前提,策略细化是保障,但宗旨只有一个:为了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理想地达成教学目标。
标签:话语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