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七万亿储蓄存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储蓄存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这两年国家刺激消费的措施不断,银行的储蓄存款也开始了分流,但储蓄存款总量仍呈稳定上升态势。央行统计资料表明:今年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5万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8%。今年上半年储蓄存款累计增加532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1837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313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759亿元,在新增储蓄存款中定期储蓄存款占58.8%。居民外汇储蓄存款增加26.3亿美元。这七万亿元储蓄存款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这是某报上一篇文章的标题,很醒目,也很令人“恐慌”,尤其是银行的人看了之后。它是从七万亿元储蓄存款分流的角度谈的。该文指出:“我国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近期将在市场亮相。其净值年增长率希望能达到10%至15%。它的目标十分明确——7万亿元的银行储蓄存款。”有专家估计五年之内银行储蓄将下降10%,即6700亿元。长期以来,储蓄存款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开放式基金数量越来越多,储蓄大量分流,银行今后利润何在?笔者感到“恐慌”,细想下去这“恐慌”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储蓄存款大幅下降的“恐慌”,二是经营理念的“恐慌”;三是储蓄岗位员工大量下岗的“恐慌”。
虽然储蓄存款总量达到了7万亿元,但储蓄分流明显确实是事实。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今年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以储蓄存款为最主要金融资产品的家庭占比继续下降,而以国债、股票为最主要金融资产品种的家庭占比呈上升趋势。本季调查对象中,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品种为储蓄存款的占61.2%,分别比上季和去年同期上升3.5和1.8个百分点;为股票的占12.1%,分别比上季和去年同期上升0.1%和2.9个百分点;为人寿保单、基金、企业债券等其他品种的占14%,比上季下降1.2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上升1.4个百分点。
我们知道,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要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都具有这一功能。如果社会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都很健康,那么、银行可以有效地承担起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中介职能。但是,现阶段中国的信用制度十分不完善,社会信用基础欠佳。在这种信用制度基础上,如果社会资金的绝大部分通过银行体系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有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是造成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二是在大量银行资产无法贷出的同时,最需要资金的中小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却难以得到银行融资。显然,这对国家和储户最终都不是好事。对银行而言也是如此。银行吸引不来存款是一种风险,贷出去的资金收不回来是一种风险,吸引来存款而贷不出去同样是一种风险。因为银行实行的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即有多少存款才能发放多少贷款。同理,贷款的总量和存款的总量也应该是相适应的,否则银行只付存款利息而不能从贷款里收利息,就只能做赔本的买卖了。所以,在1万亿元的资金贷不出去及大量资金违规进入高风险的股市的情况下,储蓄的快速增长可能就意味着银行经营风险的扩大,银行经营风险的扩大就意味着银行盈利减少、亏损甚至破产。这样来看,在现在的情况下,如果储蓄存款增的太多太快,银行倒有可能真“恐慌”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银行借此机会转变经营理念,在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上下工夫,一方面会消除储蓄大幅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可增强银行功能和盈利空间,为走向真正的现代化多功能商业银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七万亿元储蓄存款将来可能的分流对银行来讲是好事还是坏事现在不好说。
从趋势上看,储蓄存款的增长可能还会维持一段时间,但从更长时期看,随着投资渠道不断扩大、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未来储蓄的下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这样的变动将对国民经济和银行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旦储蓄增长趋势发生逆转,同时银行体系又拥有高额不良资产,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转将面临很大困难;储蓄高增长逆转还将导致国有部门的信贷流入中断,并可能对经济增长方式和路径产生巨大影响。因为一旦趋势逆转,就只能通过技术进步的补偿来维持高增长的持续,否则,就得接受较低的增长率并面临由此产生的社会压力。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已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现在的7万亿元储蓄尽管对目前的消费市场是一大打击,但它表明人们对未来改革的不确定性预期已作好了准备。进而言之,这7万亿储蓄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改革不断推进中的一个绝好的社会稳定器。7万亿储蓄可能是我们做一件事情时的阻力,也可能是我们做另一件事情的动力。一切就在于我们站在什么位置,从哪个角度看待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