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现实启示论文

列宁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现实启示论文

列宁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现实启示*①

杨 烁 孙迪亮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日照276826)

摘要: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刚刚孕育而生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新物种”的具体实际,形成了他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列宁不仅阐明了社会有机体的逻辑蕴涵,而且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包括自觉意识性、动态演变性、对外开放性。列宁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启示主要在于:坚持全面协调、多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切实顺应民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发展路径;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惠共赢。

关键词: 列宁 社会有机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理论又是方法,它提供给我们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的方法论思想。透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当前,虽然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研究已经颇为深入,特别是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文本挖掘、理论内涵及其现实价值等方面,已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略显不足的是,对列宁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关注和研究较为匮缺。事实上,列宁非常重视马克思从生命有机体角度研究人类社会的方法论思想,他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提出了许多科学的富有创见性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列宁对社会有机体的逻辑蕴涵的理论界定

有机体原本是生物学领域的概念,又称为机体或生命有机体,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的总称。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受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实证主义者孔德、斯宾塞等人把人类社会比作生命有机体,进而逐渐形成了“社会有机体”这一概念。列宁对社会有机体的逻辑蕴涵的界定与阐释,既承袭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相关内容,又结合历史实际实现了新的科学发展。

就社会有机体的内部构成而言,它并非“可按长官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1](PP162~163)而是由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共同构成的具有内在发展规律的活的机体。其一,人口因素是社会有机体存在的前提与意义,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主体部分。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有机体是统一共生的,没有人也就无所谓社会有机体。列宁认为,人“生活在各种不同的、历史地更替的、由社会生产制度因而由分配制度决定的社会机体中”,[2](P414)社会有机体是人的活动场域,社会有机体之差异、社会形态之变更归根到底皆在于人,而“人类的增殖”同样受到“各种不同的社会机体的结构”[3](P811)的决定。其二,地理环境因素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地理环境因素为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提供了必需的物质资料,是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要的物质保障。列宁非常重视地理环境因素尤其是自然资源对于社会有机体的重要意义,强调要用先进的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天然富源”,以此推动社会有机体的发展,造福人类社会。其三,经济因素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骨骼”,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蕴含着社会有机体的质的规定性,对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都起着决定作用。列宁一度将经济因素视为医治社会有机体病症的药方,并致力于把俄国整个经济体系“变成一个使亿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4](P437)无可否认,经济在任何时候都是理解社会有机体的钥匙,是定国安邦之基础。其四,政治因素是经济因素的集中体现,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政治上层建筑。列宁认为,政治因素一旦“患病”,将会“使整个机体都受了感染”,[4](P450)相反,政治因素愈是好转,那么“整个社会机体也就能愈是迅速地康复起来”。[4](P443)此外,列宁还将“既不陷入错觉,也不灰心失望”的共产党员视为“一直保持着机体的活力和灵活性”[5](P640)的重要力量。其五,文化因素作为社会有机体的灵魂,同政治因素共同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上层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进程。文化因素的这种促进或制约作用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事实上,三者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相配合而发展,任何一方面发生变化都要求其他方面及时作出回应,而社会有机体的发展也正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不断进行改造和完善的结果。

静脉血栓发生部位依次为:小腿肌间静脉36例,胫后静脉30例,腘静脉23例,腓静脉18例,股浅静脉15例,股总静脉9例,大隐静脉8例,股下肢静脉7例,小隐静脉3例。

社会有机体作为一个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的范畴,它所包含的上述五方面因素既各具其功,又有机统一。其中,人口因素是能动主体,成为社会有机体的“细胞”;地理环境因素是物质前提,为社会有机体制造养料;经济因素是支撑动力,构成社会有机体的“骨骼”;政治因素是保卫力量,维护社会有机体的秩序;文化因素是精神依托,充任社会有机体的灵魂。五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共同维系社会有机体的存在与发展。而在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过程中,又具体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形态。列宁将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并指出“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1](P185)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将社会有机体划分为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准,据此可以更好地分析研究各社会有机体的特征与规律;另一方面,社会形态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在一定条件下一种社会形态将实现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列宁始终认为,应该把人类社会看作不断变化着的有机体,通过对社会形态转变条件的研究,能够阐明“调节这个社会机体的产生、存在、发展和死亡,以及这一机体由另一更高的机体来代替的特殊规律(历史规律)”。[1](P187)

二、列宁对社会有机体的主要特征的科学述析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多机分布式系统应运而生,其主要特点是功能分布性、地域分散性。在多机分布式系统中,各机组状态量和各系统智能处理单元都可以独立进行数据的采集、计算和处理,减轻了中央计算机的负担。同时各子系统和智能单元往往可以通过网络与上位机系统通信,使得该系统具有诸多优点,如共享性强、监测容量大、覆盖面广、抗故障能力强、便于集中管理等。水轮发电机组多机分布结构主要由监测系统现地单元、状态监测历史站、状态监测系统局域网、状态监测操作人员、专家系统分析站以及远方专家系统分析站等组成,能更加准确、更加及时地完成各工况下机组的监测和故障诊断与定位,弥补了传统单机式集中控制监测系统的不足。

尽管社会有机体外在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形态,并随着历史的推移发生各式各样的社会变革,但客观上都具有某些一般性特征。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1](P161)由此可见,列宁把社会有机体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并将社会有机体视为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不断驱动的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有机体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列宁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形成的,它科学阐释了社会有机体的逻辑蕴涵和发展规律,揭示了社会有机体具有的主要特征,并在苏俄这一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的建设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丰富与发展,是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重要思想结晶,不仅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精神内涵,而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叶晓晓去找几个叔叔姑姑借钱。第一轮借钱,给自己的兄长看病,叔叔姑姑们没有多说,倒是第二轮借学费,他们颇有微词了:“读书有什么用?你看你爸爸,读的书比我们多,硬是一点人情世故都不通,都读苕了!”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伴随着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在世界范围内彼此交错,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整个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有机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愈益发展以及“一球两制”格局的确立,如何处理好各社会有机体之间的关系,已然成为一项全球性课题。在此背景下,列宁结合苏俄的具体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形成了一系列有关社会有机体对外开放性的独到见解。列宁认为,如果一个社会有机体把自身定位成一个孤立地区,妄想可以闭关锁国地发展经济,是注定要失败的。任何一个社会有机体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即使社会形态完全相异的两个社会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建立联系的,正如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是可以互补的,两者在一定范围内完全可以实现互鉴互用。列宁所列的“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会主义”[9](PP381~382)这一公式表明,一个社会有机体应该而且能够通过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借鉴和吸取其他社会有机体的先进成果,从而实现自身的跳跃式发展。

3.社会有机体具有对外开放性。社会有机体作为一个具有特定组织结构的活的有机整体,并非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它同生物有机体一样,总是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换活动,这是社会有机体得以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新陈代谢活动。因此,社会有机体都具有对外开放性,必须把其放在世界历史的宏观环境中去考量。

其次,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社会有机体的演变路径是纷繁多样的。列宁非常重视社会有机体的发展道路问题,并结合像苏俄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具体实际,进一步阐释了社会有机体的演变规律。在他看来,虽然一切国家和民族都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走法却是千差万别的。究其原因在于,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地理环境、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以致于在迈向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经济发展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形式、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改造上都有所不同,毕竟社会有机体的各环节在形式、次序、联接等任何一方面都要比“铁匠所制成的普通链条”[1](P343)复杂和精细得多。当然,这与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相矛盾,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9](PP357~358)

首先,在总的发展方向上,社会有机体必然迈向共产主义。列宁认为,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中各种社会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终极目标。他指出:“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1](P343)列宁在这里充分肯定了社会有机体发展进化的一般规律,即任何社会有机体都是朝着共产主义方向演变的,这与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列宁把共产主义比喻成“新的生物变种”,认为共产主义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并最终发展成为“自由人联合体”,并指出资本主义的崩溃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以此拨开了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迷雾,坚定了人民的共产主义信仰。但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它将以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呈现?又有哪些同国家职能相近的社会职能留存下来以服务于社会有机体的运转?列宁认为,我们现在对此还不得而知,原因在于“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9](P39)

2.社会有机体具有动态演变性。任何一个社会有机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始终处于“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变化”[7](P102)之中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演变是偶然的、任意的,而是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且这一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把握的,因为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必要性为根据的,是通过人的有目的活动实现的”。[8](P95)因此,社会有机体总是凭借多样化的路径朝着共产主义迈进。

社会有机体自觉意识性的体现,有其特定的内在机理。具体而言,社会有机体中各个“细胞”、“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都是以人的需要为中心建立和运行的,其某一局部一旦不适合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要求,就会促使人民群众产生普遍的求变意识并付诸行动,最终以人的自觉的活动实现自我调节与自我革新。列宁指出:“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6](P152)这就表明了人的自觉意识(如“觉悟”、“气概”等)对于社会有机体自组织性的决定作用,而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正是社会有机体自觉意识性的根源所在。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教材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体会,深入批注,深入学习。

三、列宁社会有机体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启示

1.社会有机体具有自觉意识性。与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本能不同,社会有机体以“现实的人”为主体,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赋予了社会有机体以自觉意识性,这是社会有机体的本质特征所在。人总是按照自身的需要开展实践活动,而当每个人都按此原则行事时,就会形成一种“合力”即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这一“合力”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印证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定律。由此而论,社会有机体具有自我调节、自我革新的功能特征,它总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把自身缺乏的“器官”再生产出来。列宁在论述决定论与道德观念、历史必然性与个人作用之间的关系问题时,充分肯定了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1](P179)人类历史不过是人的活动的历史,正是因为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力量的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社会有机体才表现为一种具有自觉意识的有机整体,而不仅仅是僵化的、刻板的无意识结构。

基于多源流理论中明确提到了媒体的影响,已有部分学者尝试用多源流的理论框架探讨媒体对政策变迁的影响。其中,一小部分研究综合考察了媒体本身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近年来大多数相关的研究主要将目光聚焦于网络舆论等某一类媒介。总的来说,多源流理论对于政策变迁的机理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用以分析媒体影响的研究虽不多却也提供了一定经验,故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如何影响政策变迁。

1.坚持全面协调、多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如前所述,列宁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由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综合体,主要包括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五大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一个不容割裂的整体,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各要素全面、协调、融合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一思想不仅为我国全面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对为何将“协调”纳入“五大发展理念”这一问题的科学理论回应。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综合全面、统筹兼顾、多位一体的发展要求,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依托、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民主法治建设为保障、以文化高度繁荣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基层秩序,实现各维度的协调、互促、共赢式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根除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症结,全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进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切实顺应民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列宁将人民群众视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他始终强调“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0](P53)并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会越来越广泛地自觉参与到历史创造活动中去。换言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之源,更是社会有机体得以健康有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若要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倾听民意、达成民愿、凝聚民心,思人民之所想、谋人民之所求,并以此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脉搏,强化社会主义发展的群众基础和动力源泉,进而真正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正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顺应民意、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和实践标准。

3.全面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发展路径。列宁始终认为,社会有机体并非“一种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9](P39)其生命力正在于其有机性,而有机性的关键在于求“变”。根据列宁对社会有机体动态演变性特征的揭示,结合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足以证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活的有机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发展路径,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挖掘新潜力、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实力。同时,在谋求改革创新、推进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深刻认识到:深化改革、力行创新并非是喊口号、做样子,也绝非瞎折腾、乱弹琴,每一项改革创新举措都必须深度聚焦党情、社情、国情、世情,因事而定、因时而变、因地而异,针对我国社会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及其差异谋事定策,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11](P148)以此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实际的有效衔接,真正做到改革之列砺行万里而不脱轨、创新之舰激流勇进而不迷航。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不断坚定道路自信、深耕理论自信、凝聚制度自信、厚植文化自信,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4.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惠共赢。列宁对社会有机体对外开放性特征的阐述,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互鉴提供了理论可行性,为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奠定了哲学基础。列宁指出:“为什么像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同资本主义国家有无限制的生意往来,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不能这样做。”[9](P387)列宁认为,应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借鉴资本主义乃至以往人类社会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来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纵观中国,之所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短短四十年间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其他国家一百年的发展成果,正是得益于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图富强、谋发展。而在当下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命运相携共生,任何一个国家若想在世界历史浪潮中乘风破浪、奋勇争先,更应该争当世界汪洋的“弄潮儿”、勇担全球发展的“排头兵”,为世界人民谋幸福、为历史进步作贡献。可以说,对外开放正是我国发展不断创造新奇迹、持续谱写新篇章的重要法宝。一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所言: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事实证明,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始终秉持平等、互惠、共赢的交往理念,在造福本国人民的同时不忘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并最先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守望互助、共谱华章的坚定态度和真挚情感。

总之,列宁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并基于苏俄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和观点,为我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优化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新思想与新理路,是无产阶级政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下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度借鉴。

[参考文献]

[1]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1]李安增.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权稳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Lenin's Thought on Social Organism&Practical Enlightenment

YANG Shuo SUN Diliang
(College of Marxism,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Shandong,276826)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leading the Russian People to carry out the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Lenin formed his thought on social organism in the light of the concrete reality of the"new species"of the newly conceived socialist society.Lenin not only clarified the logical implication of social organism,but also reveal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organism,including consciousness,dynamic evolution and openness to the outside world.Lenin's thought on social organism can enlighte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mainly as follows: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all-round coordination and multiple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comply with the public opinion and always adhere to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and open up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s;open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achieve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results with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Key Words: Lenin;Social Organism;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中图分类号: A8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3-4641.2019.03.04

[收稿日期]: 2019-02-28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阈下的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16BKS027)。

[作者简介] :杨烁(1994-),女,山东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孙迪亮(1973-),男,山东临沂人,法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 曹李海)

标签:;  ;  ;  ;  

列宁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现实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