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灾害分析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灾害分析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灾害类型的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析研究论文,自然灾害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和中国21世纪发展经济的主题,它的核心是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与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协调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恶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发展的强烈要求,有限的资源承载力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紧缺、食物不足、灾害频发等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寻找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这种认识集中反映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社会经济工作者认识到,单方面强调经济发展不顾环境质量,则发展必将难以持久。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只有同步进行,才能实现人类的持续进步。

环发大会之后,中国政府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并把它与我国至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密切结合起来。书中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同时提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国民经济放在第一位”,当前要保持国民生产总产值以平均每年8%—9%的速度增长。同时要“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以便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书中在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上,对恶化生态环境灾害问题提出了治理方案。这表明中国政府在向下一世纪跨进过程中,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中国的灾害问题。

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类需求欲望的直线上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日渐突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增加,人类生存的优良空间不断缩小。为了扭转这一情况,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良化人类生存环境,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和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将尤为必要。本文仅对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与危害过程作了重点分析,依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交叉的观点,研究了建国以来国家对防灾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在总结前人与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为中国走向下一世纪的经济腾飞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然灾害的灾种分类

自然灾害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位于大陆与海洋的结合部,东濒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西靠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南处于世界最强大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特提斯构造带交汇处,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又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比较落后,承灾能力低,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频率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多年来,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8000余亿元,为GNP的5.2%,约占财政收入的3.3%,超过日美等发达国家的几倍或更高。由于我国减灾能力未与经济同步,所以损失越来越大。据统计:50—60年代直接经济损失在300—400亿元,70—80年代在400—500亿元,80—90年代前五年在600—1800亿元,前五年平均100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有数万人死于各种灾害。笔者分析世界各种灾害灾种,通过与我国相比,95%灾种我国均有。由此分析出我国自然致灾因子多,灾情严重,具体灾种有:地震、崩滑流、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塌陷、地面下沉、地裂缝、坑道突水,河港淤积、软土变形、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废渣污染、化工产品污染、公害病、地方病、干旱、洪涝、干热风、霜冻、台风、雹灾、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火灾、风暴潮、海浪、海水、赤潮、海面上升、碱潮入浸、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三、我国自然灾害减灾之对策

频繁灾害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防治自然灾害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保障《中国21世纪议程》的顺利实施,必须把抗灾、防灾、救灾、援灾、监灾作为一项任务来抓,把减灾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灾情和国情,应采取以下之对策:

1.扩大宣传,转变观念,搞好灾害调研

自然灾害影响到世界所有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因经济状况而危害最为严重。在我国人增地减的情况下,有效控制灾害的发生,将是人们跨世纪面临的难题。因此,要采取多种手段宣传,利用口头讲解、版画宣传、典型引路、形象教育等形式,普及灾害知识,增强抗灾防灾意识;转变人们对抗灾救灾“等靠要”的观念,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努力提高社会的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带来的灾害损失;各级领导干部也要进行减灾能力的调研,对每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基本情况,现有的防灾、抗灾能力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以使自己对本地区的防灾救灾工作心中有数,在灾害发生前后有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人们抗灾救灾。

2.共同攻关,积极参与,全面推进防灾工作

防治自然灾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职能部门、科研单位和教育部门应对灾害的研究相互衔结,联合攻关,做好防灾治灾工作。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灾害的综合预报工作,即要把灾害区划、灾害评估以及如何加强大江大河、病库危坝、洼地内涝、地面沉降、重大网络抗塌流、绿化工程、防洪抗震工程、小流域治理等工作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以便抗御21世纪初灾害的危害。要完善救灾系统的组织建设,建立我国救灾物质储备基地,开展减灾试验区工作,推动社会减灾。在“九五”期间,要把山东、湖南、云南、上海、临汾、宝鸡减灾试验区搞好,探索系统减灾经验。要努力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事业化、专业化,大力发展保险事业,迅速恢复灾后生产,稳定经济发展。

3.制定政策,规范管理,依法治灾

减负等于加正,即减灾增产增收可以稳定生产和社会,具有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国家在投资政策上,应加大对防灾的投资。目前可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投资的办法,谁治理,谁受益。在税收、征粮、分地等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减灾的各项措施是一个要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目前减灾工作分散在国家的17个部委局,协调管理十分困难。为了工作之需,必须对过去单灾种分别管理的体制加以改革,逐步建立以社会为主体的全国统一管理体制,尽快成立减灾部。要加强自然灾害防灾立法,并纳入宪法之中,走以法救灾的道路。要对防救灾害中的重大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保证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实施。

4.教育奠基,培养人才,开发智力

减灾部门应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将减灾纳入教育总体发展规划,适应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①我国灾害专业教育刚刚起步,以后要逐步扩大招收大中专学生,调整专业结构,稳定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努力培养专门人才,充实和发展减灾专业队伍。②结合中小学基础教育,把普及减灾意识作为日常教学的一项内容,使减灾教育寓于基础教育之中。③建立健全减灾专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制度。通过灾例分析,经验总结,灾研动向以及科技推广运用,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④搞好减灾继续教育,使广大减灾人员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新科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使减灾工作步入正规化、科学化、专业化。

5.面向世界,扩大开放,通力合作

灾害防治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防灾抗救与发展经济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解决世界防灾问题,必须开展广泛和有效的国际合作。通过共同研究,相互学习,提高我国防灾工作的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水平。我国在抗灾工作中已经参与一些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有效的合作项目不多,有些项目常常着眼于引进资金,忽视了技术的引进和人才的培训。以后应有计划邀请国外著名灾害学者与专家来华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有针对性地派出有关人员出国培养,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自然灾害的鉴测预测系统、防灾、减灾设施和先进技术具有通用性的特点,各国可以相互借鉴、转让和援助,可用我国在与自然灾害长期斗争中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为全球的防灾事业服务,以利于减轻全球灾害的发生。

6.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紧密协作

通过政府的统一领导与协调,使各单位分工合作,避免工作重复和部门之间的矛盾,和谐执行任务,提高效率。根据“九五”规划,以后的五年内,各级领导要切实把减灾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上,加强组织管理,使各部门、各单位目标明确,职责清楚、分工合理、任务落实。各级主管灾害的领导要检查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经发现,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防治。党政军民在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协同动作,群策群力,共同防灾。要制定优惠政策,着眼于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让农民吃定心丸。政府应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人员到灾害频发区搞防灾技术承包,让科技人员走技术经营一体化道路,允许科研人有偿服务。政府应为防灾工作提供灾前、灾中、灾后服务,防灾部门要经常向政府通报情况,交流信息,让各方面掌握灾情动态,共同协调,把灾害减轻到最低程度。

标签:;  ;  ;  

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灾害分析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