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师生关系论文,主导论文,平等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参与者,彼此之间的关系构成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形态 ,也历来是教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对象。近年来,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大力提倡建立民主平 等的师生关系,这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的举措,极富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这一主张为人们广泛接受并且逐渐进入学校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一 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行为上的错乱。主要表现为,在理论层面,弘扬民主平等的同时,没 有清楚地界定和阐述与教学活动一直以来所主张的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由此在实践前 沿,许多教师接受这一提法并且身体力行时产生了困惑,以致犹疑失措,查阅近几年的 教育文献,几乎见不到明确使用“主导”这一概念,即使谈到教师作用,也只是讲“引 导者”、“咨询者”、“支持者”、“组织者”云云,至于这些角色是否与主导一致, 大多语焉不详。流行话语的背后,可以见到观念上的模糊和动摇,似乎民主平等与教师 主导是冲突甚至是非此即彼的。有鉴于此,厘清这两种主张的内涵及关系,已经成为理 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师生关系存在着两个方面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为普遍和主要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存在着两个不同 的方面,或者说,可以从两种不同视角加以审视和考察:社会学的和教育学的。民主平 等与教师主导,就是这样两个方面,或者说,就是分别从社会学和教育学视角对师生关 系所给出的规定,它们共同存在又各有自己特定的内涵。无论任何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 具体的师生关系,都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来把握和分析。
从社会学角度看,生存于特定社会之中的个体,在其活动的各个范畴中总是会与其他 个体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从而结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非是其中一 种。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和完成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发生 各种各样的互动和交往,由此构成了人际关系——师生关系。
从教育学角度考察,师生关系主要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就教育目的和任务结成 的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双方的角色和身份均有独特的色彩,而且这种人际关 系,又是存在于特定的活动——教学活动之中的,教学活动是构成师生关系的核心与基 础,没有教学活动,也就没有所谓师生关系。当然,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只发生在学校 教学活动之中,也会发生在非正规教育的组织与活动之中,比如家庭的亲子之间,工作 或娱乐场所的伙伴之间等等,但是,这时的教与学的关系大多是附带而不是原发的,是 偶然而不是一贯的,对照之下,学校里面的师生关系则是以教与学为最根本依据的。一 般说,教师与学生没有血缘、利益上的联系,他们之所以相识和共处,就是为了进行教 与学的活动,他们之间人际关系的产生纯粹是为了这一活动而实现的,至于师生之间情 感的形成,不是先在于教与学的活动而是这种活动的结果。
只要有互动,只要有交往,就会发生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就会结成人际关系 。但互动与交往的性质是千差万别的,可以归入不同的范畴与类别,人际关系也便存在 不同的形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师生关系又是从属于人类教育活动的人际关系。两者 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前者更上位,后者则更具有专门化色彩。只是,这样两个方面在 现实和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总是统一着,以致人们经常不会特别地对其区别,甚至经常会 忘记这样两个不同方面的存在。自觉地意识到这两种关系的存在与区别,对于我们认识 和把握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演变与稳定的统一
如上所述,虽然在专门研究时,将师生关系的这两个方面抽象出来,条分缕析地加以 辨析并不困难,但在发生和存在上二者却总是交织缠绕在一起,甚至难解难分,很容易 被混为一谈,理论和实践领域中每每出现的一些误解与混乱大多源自于此。因此,需要 对这两方面分别做进一步考察并加以判断。
1.社会主流人际关系制约师生关系的平等
社会学意义上的人际关系特征,其性质既可能是民主与平等式的,亦可能是权威与服 从式的,还可以是专制与被压迫的。在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性 质究竟因何形成?由什么决定?取决于教师?还是取决于学生?
师生关系总是发生于具体的社会背景之中而不是孤立抽象的存在,因此,要考查它的 形成也应当首先从它所赖以发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它与这种社会背景的联系着眼。人类社 会是阶段性发展的,各阶段之所以被当作独立的对象,是因为具备区别于其它阶段的特 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种特征的根源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与水平,与其相 适应则会形成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并且在各个侧面打上鲜明独特的烙印,在人 际关系方面,这种独特烙印就成为该社会人际关系的主流,成为同一历史时期所有范畴 人际关系的同一性。同样,在教育活动中,社会主流人际关系的属性决定着所有发生在 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的基本性质,师生关系也不例外。比如,封建社会中人际关系最 鲜明的烙印是等级性,讲究的是尊卑、贵贱、高低、上下,由此,社会生活中任何一种 人际关系都会表现出这种主流性质,都会被置于等级框架之中,分出尊卑上下。表现在 政治关系中,就有君权至上;表现在亲子关系中,就有家长的绝对权威;同样,表现在 师生关系中,就有“师道尊严”。今天被批评的“师道尊严”,之所以能够成为教育传 统而长期存在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西方国家虽然没有“师道尊严”的提法,但在教育 史上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在世界范围内都曾与整个社会秩序相和谐 。
进入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性质随着社会变革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与科学技术为基础 的工业生产及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强调个人社会和政治权利平等的国家制度,人际关 系的主流逐渐演变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民主平等。虽然在现实中这种民主平等还远远不够 彻底,还有许多的阶级的和群体的冲突和压迫。然而,从社会发展的整体和趋势而言, 没有人能够否认在现代社会中民主平等已经基本否定和取代了古代社会的等级性而成为 人际关系的主流,并且影响和决定着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人际互动与交往。通过各种 教育上的交流为国人日渐了解、在发达国家十分普遍的师生之间鲜明的民主平等式人际 关系的色彩,实际上正是这种社会进步的结果。
师生关系的性质在总体上是与社会主流人际关系的性质相一致的。即就具体的社会而 言,人际关系的主流是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也就是什么样的,不能想象,在一个等级森 严的社会中,能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样,也不能想象,在一个社会民主高 度发达的国家,师生关系会是不平等或者专制的。师生关系的性质,只能而且必然随着 社会形态本身的变革、以及相应而来的人际关系主流变革而相应的发生演变。这是我们 认识人际关系的前提。
在这里便产生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即:应该如何依据中国社会的现状认定人际关 系的主流和师生关系的性质?人们看到普遍的现实是,在中小学的师生关系中,似乎仍 然与民主平等相当遥远,触目而见的是浓重的师道尊严的痕迹。一些教师提出,今天的 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平等还未成为广泛的社会现实,反而是作为封建社会残余的等 级意识、长官意志、权力崇拜等等十分普遍,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建立民主平等师 生关系的基础究竟在哪里?提倡这样的努力有多少现实依据?在此,简单地套用前面所说 的“公式”似乎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倘若说中国社会仍然是封建社会,因此人际关系主 流仍然是等级式的,显然与事实不符,先有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有人民民主专政的新 中国成立,我国早已从根本制度上确立了民主国家的性质,应该说人际关系主流已经成 为民主平等的,但实际上与人们的常识和日常经验存在着距离,几乎每个人都能够找出 大量相反的事例。在今天,试图对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主流做出准确判断,实非易事。 正如韦伯所言,“对于精确的自然科学来说,‘规律’愈普遍有效,它们就愈重要和愈 有价值;而对于赋有具体前提条件的关于历史现象的认识来说,最一般的规律因为其内 容最为空洞,所以也就最无价值。”[1]韦伯的观点也许失之极端却精辟透彻,认识到 社会历史阶段、主流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之间的制约从属,毕竟不能说是“最无价值” ,但的确无法直接演绎出具体判断。对此,仍然可以从社会学家那里得到启示,迪尔凯 姆在研究自杀时的方法论便是可以迁移的,“我们……首先到历史中去探索人们实际上 是如何从道义上评价自杀的,然后尽力确定这种评价的理由是什么。我们只需弄明白, 这些理由是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存在于我们当前社会的性质中。”[2]依据同样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分析中国社会当前的特定现状,然后得出有关人际关系主流的判断。从新中 国成立到21世纪之初的今天,社会主义民主经历了诸多曲折,自上个世纪最后20年的改 革开放以来,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目标的追求前所未有地 清晰和明朗,党、政府和民间对此的努力也是前所未有地强烈。如果以改革开放为界做 前后对比,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不同。今天,我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局 面,一方面,存在着大量与民主平等相违的现象,比如官本位、裙带关系;另一方面, 人们对于这类现象的反感与批判也从来没有这样自觉与激烈,这方面只需与十年动乱之 前稍加对比便不难做出结论。可以说,与整个中国社会正在转型的基本前提相一致,中 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也处于嬗变之中,而且,其中即将成为主流的与即将被淘汰的都已确 定无疑。方向和潮流已成必然,固然可能出现曲折、蹉跎甚至停顿,但却不会逆转和倒 退,平等开放、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会逐渐成为社会成员彼此共处的主旋律。其实,今 天人们经常发出的对于各种与民主平等相悖现象的不满和抱怨,本身就是社会变化的信 号,体现了人们民主平等意识的渴望、觉醒和张扬——在20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学校教育通过对年轻一代的社会化,参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在人际关系中应当自 觉地以社会发展趋势为取向,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是这种自觉性的表现。
2.教育活动的永恒决定教师主导
前面谈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方面,这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在 这一方面,是否受主流人际关系决定,受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呢?因为师生关系是发生 于教育活动之中的,对于这一方面关系的考察,以特定社会状况作为参照仍然不够,需 要放到人类教育活动的背景中去分析。人类的教育活动——这里指专门的、独立的教育 活动,最初产生于传承文明的需要,延续至今,教育高度繁荣发达,但从根本上说,首 先仍然是系于这种需要,而且人们普遍相信,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还发展,教育活动 也就会存在,发展。那么,这种由年长一代教育年轻一代,使得他们能够迅速继承既有 文明从而有可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前进而不是停顿或倒退的活动就会存在,所谓教育是社 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基本含义正是如此。而支撑这种传承的正是教学活动,表现 在其参与者身上,就是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稳定的,并不会随 着社会阶段的演变而不同,而是超越于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和形态之上。在教与学的关 系中,师生两个方面的地位恰恰是不平等的,那就是,就总体而言,教师在知识、能力 、社会经验等诸多方面必须在水平和成熟程度上高于学生。同时,“教学认识的方向、 认识的课题、认识的途径、认识的结果和质量等等,都主要取决于教师并由教师负责” 。[3]在这一方面二者不可能、也不应当是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本身是教育活动产生和 存在的根源,失去了这种不平等,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教学活动。通常所说的教师主导, 就是对这种关系的概括。虽然教育史上关于师生关系的争论绵延不绝,但即使一些被认 为比较极端的人物,也大多心照不宣,或直白或隐喻地承认过这种不平等。被认为反对 教师权威最坚决的杜威,在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不仅专门有一章“教育 即指导”,而且明确提出,“儿童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和他们出生加入的群体的生活习 惯是不一致的。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指导或疏导。”[4](P47)当然,与他的儿童中心 主张一致,杜威很少直接讨论教师应当如何指导学生,但从这一章的内容可以看出,他 关心的是如何使得指导与儿童的生长协调而不是取消,特别是将指导与他坚决反对的、 带有压迫和威胁意味的控制区别开来:“指导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词,表明把被指引者的 人的主动趋势引导到某一连续的道路,而不是无目的地分散注意力。指导表达一种基本 的功能,这一功能的一个极端变为方向性的帮助,另一个极端变为调节和支配。”[4]( P30)而后现代教育理论家多尔,在谈到教师时亦有所谓“平等中的首席”这样的提法, 别致而颇堪玩味,众所周知,在交响乐团中首席小提琴手是仅次于指挥的举足轻重的角 色,而且收入也非一般乐师可比。
无论中外古今,师生关系中始终隐喻着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不平等,意味着一方在某个 方面比另外一方成熟、优越,一方可以从另一方有所获得——当然这种获得主要是指精 神方面的。人们在生活中之所以经常会将其他人尊称为老师,就是这种不平等在正规教 学活动以外领域中的折射:被称为老师的人是可以在某个方面指导、教育自己的人。无 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身为教师者的启发、指导和帮助 。这当然不是说教师必须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先知,或者堪为道德楷模的圣人,但在知识 和为人上总体高于学生却是成为教师的最起码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把握方向和控制过 程的是教师,选择方法和协调内容的是教师,了解学生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是教师, 对于教学的成败优劣承担最终责任的还是教师。放弃了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就失去了保证,就可能降低到日常生活水平,因为处于发展中的儿童青少年是无法凭借 自身完成所需的教育的。就如没有夫妻儿女就无所谓家庭关系,没有买方与卖方就没有 市场关系,没有以不平等为基础的教与学两个方面,就没有师生关系,一旦抽出了以不 平等为基础的教与学,师生关系在实际上也就被解构而不存在了,双方自然仍然能够互 动、交往,但那可以是人际关系的任何一种:比如朋友、长幼……,惟独不再是师生关 系。
只要人类专门的教育活动存在、专门的教学活动存在,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不会 改变。如果否定或者放弃这种主导,就是违背教育活动的根本规律,必然使得教育活动 的质量蒙受损失乃至彻底荒废,十年动乱便是前鉴。
三、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师生关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 应当也可以上升到学校教育根本目的和价值的高度诠释的。人们普遍同意,在普及教育 后,学校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是获得知识技能 ,还在学习这些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着自身的社会化:如何待人接物、如何 化解冲突、以什么方式承担责任、用什么态度与人共事……。由于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 核心和基础的活动,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人际关系,因此对上述各个方面也 就必然会发生深刻的作用。一个学生,如果在整个受教育阶段从来没有在师生关系中体 验过教师的平等对待,从来没有通过教学活动经历过民主的过程,或者始终处于尊严被 漠视、权利被剥夺的处境,那么,他的思维和行为将只是在服从或反抗的两极间游走, 绝无机会学会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为人处事。那么,有朝一日他正式进入社会生活后,又 如何能够成为民主社会的合格成员?如果我们的学校始终恪守“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 传统,又怎能期待年轻一代接续社会民主化进程的薪传?如前所说,由于师生关系在实 践中总是交织在一起,以及“师道尊严”的深厚传统与悠久历史,又由于在中国社会民 主平等人际关系尚未完全成为主流,在现实中经常见到的就是教与学中的不平等被泛化 ,被不恰当地扩大为师生关系的全部内涵:教师的权威绝对化,对于学生无条件地居高 临下。而且,不仅师生习惯如此,社会成员也大多以为理当如此。
毋庸讳言,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以及师道尊严传统的长久积淀,都使得民主平 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决不可能是一项轻松的任务,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大而言之,需要社 会环境的支撑,具体而论,又不可能随着社会进步而水到渠成,必须成为教育领域内的 自觉努力和追求。而在师生关系的建设中,显然作为成人的教师占据着主动和决定的方 面,也就是说,尽管双方平等是追求,而平等能否实现却更需要教师一方的努力。一所 学校、一间教室中师生关系是更倾向于民主与平等,还是严格维系师道尊严,主要是取 决于教师而不是学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小学,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内涵主要是双方在人格上的平等,与 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和政治权利平等是有所区别的。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民主平等并 不是约束与规范的缺席,真正的民主平等必须依赖每一个体自觉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还 需要补充一句:“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权威与尊严至今有合理性,之所以现在否定它 是由于无视作为学生一方的权利与尊严。
2.坚持教师主导须提高多样化与科学化水平
几乎与明确和坚持教师主导同等重要的,是教师主导本身的发展。应当承认,长期以 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主导形式是单调和刻板的,从整体而言水平也是不高的。 教师的“满堂灌”和“一言堂”仍然是普遍性的存在。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 的质量,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人们对于教师主导的印象,甚至在无形中将“满堂灌”和“ 一言堂”与教师主导等同起来。这也是许多人反感甚至讳言主导的原因之一。
教师主导多样化的命题,在80年代就已经由国内学者提出,“教师领导的具体形式并 非只有一种,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且是愈来愈向多样化和高级水平发展。……运用多 种的而不只单一的领导形式,可以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并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5]近20年来,国内教学论在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确认了教学的本质是 认识、比如将教学模式范畴引进教学论体系、比如澄清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等等,在教师主导方面,虽然也提出和论证了多样化甚至于讨论了“非指导”的理论, 但在成熟和传播上都远未达到上述其它方面的程度,更没有在实践领域形成足够的影响 力。对于国内大批优秀教师所创造的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主导形式,也没有进行很好 的理论总结。有关对广大教师极有意义的诸多问题:教师主导的多样化有哪些具体的形 式?各种形式在实施中有什么样的特定规则?在多样化形式中应当怎样选择?不同形式分 别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等等,理论研究很少建树。翻开各种教学论的著作,不难看 出20多年来这一领域的进步乏善可陈,具备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极为缺乏,远远无法满足 教学实践的需求,即使对于最为普遍的主导形式——教师讲授的研究也少有突破。与一 些教学论学术传统有别于我们、教师主导并未成为一个独立范畴的西方国家相比,也远 远不及。在那里,多样化的主导从形式到过程的富于操作性的指导确实比我们要丰富得 多。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关于师生关系清晰明确的声音,围绕这一范畴厘清模糊和 误解,是广大教师的需要,是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论自身生长的需要。 当下,就如何理解民主平等与主导的探讨,教师主导本身丰富和发展的探讨,便是值得 我们为之思考和研究的。既要不遗余力地追求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为它代 表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教师主导,因为这是教学活动获得意义 和价值的最基本条件。社会学和教育学对师生关系的两种规定是可以统一而且并行不悖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