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情感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对象论文,过程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对象即受教育者,它是教育者实施教育内容的接受主体。教育对象在接受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环节上,以其自身的内容因素进行参与。其中,情感过程对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有重要影响。
一、情感本质的认识
从广义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这是情感的客观属性。从狭义上讲,情感是人心理状况的外部表现,是心理活动的晴雨表。这是情感的主观属性。
情感虽然不是认知因素,但它对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的发挥,对接受教育活动的进行和完成有着巨大的促动(促进和促退)和调节作用。当教育对象的动力要素(精神需要)提出和明确了接受目的和内容,能力要素准备好既成的认知态度后,接下来就要看教育对象能否在接受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同的情感表现,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不同的效果。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情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1〕列宁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2〕
“人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常常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性质,即情感的两极性。这种两极性主要表现有肯定和否定两极。”〔3〕肯定是积极性情感,是满意愉快、热爱等内心体验,对接受教育起促进作用,使教育对象接受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推动人们为探索真理寻求真理而奋斗不息;否定是消极性情感,是不满意、苦恼、愤怒、绝望等内心体验,对接受教育起促退作用,弱化教育对象对教育的认识和接受,使得一些人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私欲而行动。情感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两极既对立又联系的关系之中。两极的联系反映互相交叉、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在一定的时间里,占主导位置的情感起决定作用。我们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意把握教育对象的情感变化规律,善于利用时机,激发和保护人们的积极性情感,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对教育对象的情感加以引导,这样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情感变化动因分析
人的情感之所以产生和不断发生变化,其基本动因是:
1.与个体需要有关。人们产生各种情感的原因,往往首先是由于生活中的实际感受引导的。凡是那些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都能引起肯定的积极性情感;凡是那些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都能引起否定的消极性情感。当然个体的需要同样也能引起两极情感的转化。这里所谈的是最基本的需要,不是最基本的需要只能引起两极微弱情感的反应,或不能引起任何情感反应。
2.与环境有关。环境对人情感的影响是一种外作用力,客观环境变了,人的情感也随之而变。对人情感影响最大的、最直接的是社会环境。人的情感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情感有不同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人的情感带有明显的阶级性,鲁迅曾形象地阐述“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的辛酸。”
在情感的分类中,社会情感属于高级情感,是起主导作用的情感,对人们接受教育有重要影响。它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1 )道德感是评价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是否符合社会道德需要的一种情感,是以社会道德为标准的某种态度的体验。(2)理智感是认识和追 求真理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一种情感。理智感与人们的求知欲相联系。一个理智感很强的人,能主动接受教育,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往往也能在科学上和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就。相反理智感不强,则无求知愿望,对教育缺乏主动性和理智性。(3)美感是审美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 一种情感,高尔基说“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促人奋进。”总之,不断地引导人们树立高级的社会情感,可以优化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注意几种情感的处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终是使教育对象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等等。这是一项大工程、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事一为所能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对情感过程的要求是强烈的。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几种情感的处理。
1.保护积极性情感。这种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增力效应,可以配合教育对象的动力因素和能力因素,迅速有效地接受教育,发挥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你让他做,与他自己愿意做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如学生不愿意出早操,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身体锻炼的益处,单单把早操看作是纪律的约束,当他一但意识到身体是学习和未来事业的基础,有了一种意愿和热情时,他就会主动自觉地做,而且能做得出色。所以说保护积极性情感是我们工作成功的基础。
2.转化消极性情感。这种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负效应,妨碍教育对象动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发挥作用,阻止削弱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看到一个思想动摇、情感消沉的人,能积极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他们要么表现为拒绝排斥,要么表现为麻木不仁,消极抵抗,更有甚者,逆反心理作怪,“反其道而行之”。古人言“怒生于恶,”意思正是说人对某种需要没有获得满足就产生了怒的情绪。
3.找准情感沟通的接近点。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往往是以情感为纽带。教育实践证明,通过情感这个关口,教育才易入耳、入脑。“感情投资”“以情动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原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要把工作建立在爱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关心、爱护、理解就是高校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情感沟通的接近点。
4.注意情感强度性和速度性。人的情感在外部表现上有激动、缓和之分,这是“强度性”;在时间上有短暂、持久之分,这是“速度性”。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处理好强度与速度的关系,把“苦口婆心”与“恰到好处”结合起来,既不要搞“立竿见影”“思想不过夜”,也不要搞接二连三的说教。如:“对激烈的情感要冷处理,要控制好,对短暂的情感要了解潜在的东西,以便把握情感发展的趋向,正确地加以引导。
5.区别情感整体性和个体性。情感有群体情感和个体情感。群体的情感具有整体性,个体的情感具有个体性。正确区别情感的整体性和个体性,有助于我们高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情感的整体性反映一些人的内心活动,一般说来群众情感决定我们工作的整体效果。因为一些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另一些人,产生情感流动,形成一种态势。情感的个体性反映某个人的内心活动,一般说来不直接影响我们工作的整体效果,我们可以针对个别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个别加以引导。如某高校在学生中开展“三文明”教育活动,制定相应的条例,如果这项活动和本条例引起一些人的反感,我们必须认真加以对待,仔细研究和调整,否则硬性开展下去,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如果绝大多数人支持这项活动,赞同这个条例,只是个别人有意见、不满意,我们就可以大张旗鼓地开展这项活动,对个别人要个别做工作。当然,对个别的意见的正确部分,我们也要注意吸取。因为,在特定的情况下,某个体性情感也有感染和影响他人的可能。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9页
〔2〕《列宁全集》第20卷第255页
〔3〕郭崇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