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学习的几种模式及需注意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需注意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逐步进入中小学课堂。“21世纪素养”"E-Learning"等新名词已进入我们的视野。E-Learning译成中文就是数字化学习,它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核心,具体说来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所以一些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实现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
一、数字化学习的几种实践模式
作为教师,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如何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笔者一年来制作了10余个Web型的辅助教学软件,也有幸观摩了一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公开课,认为暂可将数字化学习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自主浏览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搜集网上、网下的大量教学资源,运用Forntpage、Authorware等多媒体工具,对其实施重组。其资源可分成三类:一是网下传统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二是下载至服务器的校际资源;三是已实现超链接的Internet资源。学生通过网络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这种模式较适合于作文课和语文阅读课。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上海东方明珠塔、野生动物园、孙桥现代农业园后,进行了网络作文的尝试。前期主要是制作“上海一日游”的网站,其内容包括运用Telepro下载的“东方明珠”及网站,学生在游览期间自摄的照片和关于“上海旅游”等的超链接、新浪搜索等。学生上课时自己浏览该网站,同时打开word,粘贴一些图文,并加以编辑,最后用Email传给老师,上交作业。由于题材相对传统教学得到了极大丰富,学生处理信息的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一篇篇具有个性化的图文并茂的作文应运而生。
又如小学思品课《爱国小英雄》,我们将数字化的小电影《小交通员》《小英雄雨来》《小萝卜头》等链接上网,把连环画《小兵张嘎》扫描处理后,用Authorware的超链接做成电子图书式的连环画,上课时教师不用再愁语言的干巴、题材的寥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电影,戴上耳机欣赏,或观看连环画,或通过Authorware的URL接口点击CCTV的流金岁月,看其他相关影片,进行网际交流。为弥补课时不够用的问题,我们将其Web化并挂在百兆宽带的校园网上,学生下课后仍可上网浏览或留言。
(二)人机交互式
该模式以多媒体著作工具的强大的交互功能为技术支撑,根据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构建网络教学场景。学生则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这种模式较适合比较严谨的学科,如数学、物理等。
在Web课件《相遇应用题》中,我们设计了A类、B类、C类不同层次的应用题,学生练习方式得到了重大变革:一是无纸化练习;二是自主选择题型,实现因材施练;三是计算机动画提示与实时反馈;四是对学生最后的答题情况实时评判,对达到计算机要求的及时鼓励。又如《平画图形的面积复习》,我们把三角形、圆形、梯形等面积的推导动画链接于网上,学生在复习时可点击相关图形,通过动画提示,温习回顾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学生在计算机的提示下输入姓名,开始练习。练习种类同样可自己选择,最后计算机会将学习者姓名、各类习题答题情况、答题使用时间、总分等数据传给教师。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并根据反馈,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实践是创新的土壤”,我们在网络课件《口算除法》中做了两点创新:一是运用移动交互功能,设计制作了“分小棒”的模拟练习。学生在计算机上运用鼠标移动小棒做“平均分”,计算机最后给予“正”“误”的评判。二是在学生练习基础题后,设定限时抢答题,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在课堂上易形成高潮。三是建立进度条和分数显示窗,学生可即时了解“行情”。又如,我们在《望庐山瀑布》网络软件中设计了“语音复读”功能,学生可以戴上耳机,利用该功能录下自己朗诵的诗句自我欣赏,觉得满意的还可以传给老师。这个课件充分运用了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给学生自主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专家辅导式
如果把前两者看做是“借网式”和“借机式”的话,这种就应该叫做“借脑式”。该模式主要运用网络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学生通过聊天室、BBS公告板等,与校外专家学者在网上实时交流。
苏州市某中学的高中语文课《受戒》,教师教学设计的特色就在于让学生通过网络与远在长江彼岸汪曾祺(作者)家乡的研究会的专家进行实时交流。这里,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交互的指向均得到了拓展。这节课该校实际上是运用聊天室的功能进行的,其实运用视频会议系统会更生动,效果更佳。我校在教学网络作文《我与龙南良渚文化》,我们就请了博物馆的专家张馆长在网上给学生答疑问难,他在回答学生关于良渚文化问题的同时,把所掌握的有关照片、文字资料通过BBS传给学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沟通渠道的不畅,这种学习模式运用的范围还很有限。据统计,就是在美国,这种模式也仅占学生数字化学习总和的2.5%。
(四)生生互动式
Intel未来教育有个典型的案例——《影子》的教学。美国教师在教小学生《影子》这课时,主要是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完成学习过程的。我国在数字化学习中较典型的案例是某中学的《大气污染的形成及防治策略》,学生事先选择“大气污染的形成”“酸雨的形成”“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等专题。在课外搜集相关资料制成网页。上课时由各学习小组派代表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在生生的交流中,在学件资源的“共享”中获得提高。
我校制作的语文网络课《漫游古诗王国》,除提供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外,还请学生把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古诗传到BBS公告板上,并当一回“小老师”,向同学讲解诗的意境、作者、写作背景或蕴含的寓意等。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是教师的定位,他只是一个协调者,或者说是一个“主持人”,同时也是一个仲裁者,当出现学生“争执不下”的情况时,要做一回裁判。其次是要注意小组成员的层次和搭配,以发挥各自的所长,例如每组的成员中最好有电脑操作技能较高、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这样才能让每组都有“表演”的机会。
(五)课堂延伸式
上述《影子》的教学,教师在学生通过统计分析讨论出结论后,还要求学生在课外记录一年四季影子的变化,并分析其规律。这种教学设计是符合教育社会化的理念的。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家兔的饲养》课堂教学之后,要求小生物园的饲养小组通过平时的观察,记录下家兔的成长过程,分析其生活习性,并用数码相机记录下“特征”,最后完成网页的制作。
作文课《我与龙南良渚文化》,先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龙南良渚文化遗址,然后进行网上作文竞赛,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完成,可在课外或家里搜寻有关良渚文化的资料再作文。由于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限制,打破了家校的限制,学生有充裕的准备时间,写出的作文水平出乎老师的意料。有的学生以“良渚文化,我为你骄傲”为题,在文中写道:“玉器、漆器印证了梅堰自古经济发达的历史,让我们为自己家乡梅堰的悠久历史而感到骄傲、自豪吧!”在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同时,“爱家乡”的思品教育目标自然也顺利达成。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学生中物色了一些“网络高手”,由他们在课外搜集照片、文字等资料,最后集成网页,作为学校网站的重要栏目之一——良渚文化。
(六)组合式
E-Learning是Internet催生的新事物,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众多教育者的创意设计,其模式的个数将永远是一个变量,试图罗列其全部模式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上述模式,很多时候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是以“组合”面目出现的。
我们设计制作的语文课Web《冬眠》,设计了五大模块:导入连环画、动画演示、网上冲浪、网际交流、资料上传等。首先是Flash动画导入,一只小刺猬跑来向大家问好,天空渐渐变暗,下起雪来,小刺猬跟大家道再见后,“哧溜”一下钻进洞里。然后,学生进入连环画、动画演示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其中连环画模块把刺猬的冬眠概括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连环画方式,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连环画页进行正确排序,这里运用了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对排序的正误进行实时评判。排序完毕后,要求学生阅读“电子版”课文,通过复制粘贴和修改,在每一页连环画下做出文字说明,最后输入组别上传到教师机,教师则可以根据网上汇总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答题进展情况和结果,学生也可以在答案上传后看到其他同学的答题情况,这样的设计使得信息交流不仅仅停留在师生的层面上。
动画演示模块是根据刺猬冬眠的规律设计的,学生操作时改变温度的高低,小刺猬会有推瓶子、撒尿、吃东西、睡觉等相关动作。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刺猬冬眠的特点,而是要让学生来当小解说员,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向全班学生一边演示动画,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刺猬冬眠的过程。
网上冲浪模块链接了一些动物冬眠的文章、图片以及相关网站、搜索引擎等,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大阅读”,拓展其视野。最后的网际交流,事实上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通道,很多学生都在上面流露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说:“我现在知道了昆虫也会冬眠呢。”有的说:“我从来没听说过动物还会夏眠呢。”资料上传则可以理解为一种延伸,我们把课件发布在学校的公网地址:http//218.4.59.118上,学生在课后、家里都可以上网,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冬眠的文章、图片上传给老师;有时教师也会采取诸如“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上网搜索上传。在这个课件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前面所述的一些模式的影子,如果一定要为这种模式取个名字的话,暂且就叫做“组合式”吧。
二、E-Learning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前面提到了E-Learning已成为建构主义实现其理想的重要途径,但只是提供了可能,并不意味着良好的教学效果会成为必然。
1.注意E-Learning实施的时机。首先,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数字化学习。人机的交互不能代替某些实践活动,如物理、化学的实验;其次,即使是适合引入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也不一定要E-Learning的全程陪同,要避免重现代轻传统的倾向。如果说把布朗运动、细胞裂变、原子与原子核等没有条件进行的实验,利用其呈现尚属合理的话,那么在制氧实验、凸透镜的成像原理等课,把学生领进多媒体网络教室,就有失偏颇了。因为很难想象将来的化学家、物理学家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培养出来的。
2.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因此课堂上要加强小组协作、生生及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避免“心灵封闭”现象的产生,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我曾听过的一堂语文网络教学课——《黄果树瀑布》,课件的界面很漂亮,设计制作人员倾注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是分成一人一机的方式,这样的布局使得生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有的学生甚至在整堂课上“一言不发”。这种学习形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无益处。据了解,就是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其电脑教室也并非一人一机,相反特别提倡小组的协作。
3.要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相适性。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把“提升教学效益”作为“事”,“数字化学习”就是其“器”。其实还要注意“熟其技”,即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试想一个连打字都不利索,鼠标都不能操纵自如的学生,如何能在信息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和交流。假如在一个班教学《黄果树瀑布》,但最后学生在网上BBS的交流中,有人花了整整5分钟还未把一句话“说”完整,这就值得我们反思:BBS在这个班级使用的必要性。
4.要避免出现信息过载现象。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固然丰富,但与某学科某年级某节课的内容相适的资源还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就可能出现学生在网际资源的搜索中一片茫然,一节课下来还是一头雾水,不能顺利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注意教师“导”的作用,这种导的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策略中,也体现在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技巧。
5.要注意信息资源的“生态”化。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的教学资源也应得到同步的充实和更新。因此要注意资源的活化。这里一方面要把教学资源链接上Internet,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提供资源活化的技术平台和接口,给我们课件、学件资源提供一个“生长”的良好环境。在Web课件《冬眠》中,学生在课后根据“作业”要求,把自己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或自己写的有关动物冬眠的文章上传给老师,使得课件的内容更加繁茂。数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后,让学生把感兴趣的或自己设计的习题上传,教师适当筛选后作为今后教学的“新”资源,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使课件永远处于活化的状态之中。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愈来愈成为世界性的课题。随着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深入,游弋于学生指尖的以各种方式呈现的信息也会愈加丰富,学习的方式则会不断更新,教育界专家学者所倡导的现代学生所应具有的21世纪素养就会得到同步的提高。最终,E-Learning将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场重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