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教育是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内涵、行为习惯等方面均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阻碍了基础音乐教学,不利于音乐教学一体化的发展。本文对现状进行分析,就中小学音乐衔接这一方面进行探究,试论中小学音乐课衔接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衔接策略;中小学音乐;音乐教学
一、中小学音乐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同:单一——多样
在小学学段,所学的音乐课程都是较简单或朗朗上口的歌曲,例如儿歌、适合小学生演唱的流行歌曲,大多要求是有感情的演唱,进入初中后,教学内容转变较快,出现了很多世界名曲、地方民歌、西方音乐等小学期间接触少的内容,从曲子的曲式结构、音乐类型、、音乐风格、音乐体裁、音乐文化等多方面欣赏,学生掌握的欣赏能力有限,鉴赏难度大大增加。
(二)教学形式不同:演唱——欣赏
相对来说,小学期间的主要教学形式是演唱为主、欣赏为辅,到了初中以后则相反,变成欣赏为主、演唱为辅,基于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同阶段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同,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对音乐兴趣的表达方式,且在初中阶段教授时会讲解歌曲的作者、创作背景、影响等历史背景,这些在小学的授课中被淡化,因此,学生刚开始接受起来会有点慢。
(三)教学要求不同:重视——轻视
近几年,由教育局统一组织的小学学科抽测中,音乐课程也是抽测项目之一,为此,各个小学对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按照课时要求排课,但在初中学段却恰恰相反,升学要求在音乐学科比重过低,导致音乐教学趋于淡化,降低了音乐课程在学生美育教育中的地位,尤其在农村初中的教学安排中,迫于升学的压力,大大减少了对音乐课程数量的设置。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对策
针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标要求为基础,抓住音乐的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需要音乐教师亟待解决。
(一)课前:咬定课标不放松,核心本体需注重
课标提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由此看来,课标对实践给予了新的高度,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一味的讲解理论,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对音乐的兴趣,通过演唱、演奏、舞蹈等表演形式,来聆听音乐的美妙、感受音乐的美好、体验音乐带来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情操。在实践的同时,切不可一味的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而忽略了音乐的本体,基于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音乐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所得的经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刚工作时教授《彩色的中国》一课,课中利用大量的时间来展示中国的山川、大河等彩色的一面才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思路紧跟课堂的发展,但留给演唱的时间不多,导致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由于笔者缺乏工作经验,备课时没有考虑清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整堂课只关注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忽略了音乐的核心本体,使音乐课变成了其他课程,使学生得不到音乐的审美体验,在后来的教学反思中,笔者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重新制定教学方案,在后来的教学中,把音乐的核心本体融入到每一节课中。
(二)课中:课堂形式变了样,学生兴趣大增长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天真烂漫,理论教学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可以从欣赏或实践中去体验,由教师引导得出知识点,再带领学生进行音乐赏析,教师对这个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最后相似的内容再让学生自主赏析,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又能够有效保障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初中生的性格与小学生大不相同,有时动如脱兔,但有时却静如处子,教学中一旦讲到流行元素等内容,学生的积极性会特别高,反之,讲到例如民族民间音乐、戏曲、交响乐或其他高雅艺术艺术形式时,课堂氛围就会非常的沉静,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则,初中生比较有自我主见,如果让学生变成课堂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自由的对音乐进行多方面的探讨,教师对其进行分析、引导,不直接否定,予以肯定的态度,提高学生音乐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开展主题表演展示活动,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勇敢的展现自我,用心感知音乐作品的内涵,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例如《老鼠娶亲》一课,笔者在教学时,先展示出曲中用到的几种打击乐,从视觉的角度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分段教学中,利用各别乐器让学生模仿,打出每段特有的节奏类型,在此基础上,可以自己再进行适当的改编,最后演绎出完整的故事,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高,教学效果也是可见的。在中小学的衔接过程中,小学高段的学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课后:教师交流促成长,多种方式来保障
在中小学音乐衔接的过程中,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必不可少,在中小学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式面前,教师间协调好各方面,将学生中小学音乐的学习无缝过度,可制定出适合学生学情、适合目前各种条件、适合教师自己教学的办法。如教师可以建立每个学生的音乐成长档案袋,将学生进入小学后,每次的主题活动、音乐会表演、课堂行为、特长展示、教师评价、学校活动、节日表演、比赛获奖等各种与音乐有关的事件记录其中,小学音乐教师记录六年的档案,初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个人分析,根据其优势方向个别培养,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音乐方面的特长,利用在个别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小组结合进行,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有一定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课堂地位,提高学生的优越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带动课堂氛围。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都有音乐专业教师任教,师资力量充沛,教学条件优越,器材配备充足,介于这些优良的条件,建立音乐成长档案袋的方法实行起来就会比较容易,在课上充分利用手头资源,丰富课堂上的各种活动,对音乐兴趣浓厚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开设兴趣辅导班,组建校民乐队,培养音乐特长形人才,并参加市、县、镇、学校各级展演活动,让学生能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增强胆量、展现自我、提高艺术能力和审美情趣,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结语
音乐价值如此之高,而音乐教育也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和途径,因此,音乐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角度出发,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美育的最终目的。完善九年一贯音乐教育的中小衔接是急需解决的任务和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音乐教育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卫华.从“欣赏教学”视角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衔接[J].音乐时空,2013(15).
[2]杜宏斌.“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2-5)
[3]钟琦芳.常态音乐课上体现音乐本体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8).(15-17).
论文作者:闻艺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中小学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论文; 课堂论文; 兴趣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