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厂”——新加坡职业教育新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新概念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工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工厂”,这是产生于新加坡“德新学院”的职教新概念。
“德新学院”成立于1982年,是德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德国联邦经济合作部所委托的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共同筹建,具体负责的是经济发展局官员林靖东先生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委派的专家库律格先生,后来他们成为“德新学院”的两位院长。1992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建立,林靖东先生出任该院院长,“德新学院”归属南洋理工学院工程系,库律格先生仍任德方院长,致力于他与林靖东先生所创导的“教学工厂”这个职教新概念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一、“教学工厂”这个职教概念蕴含着的是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思想
“教学工厂”这一概念在“德新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力,但在理论的概括和阐述上尚缺乏系统性和深刻性,至今还未形成有一定力度的论文和专著。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如何用定义性的文字简洁地表述清楚?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德新学院”的同行对此往往理解不同,众口不一。有的认为“教学工厂就是在学校里提供工厂化的教学环境”,有的认为它仅指学生毕业设计所在的工业项目组,有的认为它包括“与工商业技术领导者及国外政府合作”,有的认为它只是一种管理哲学……远不如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那样确定和一致。经过在新加坡的短期学习和考察,我认为“教学工厂”这个概念,既不能理解为“教学的工厂”,更不能理解为“工厂的教学”,它是力图把“工厂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这两方面尽可能地沟通和融合在一起,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先进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现代化工厂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使学校教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所以,“教学工厂”这一概念,实际上所蕴含的是一种适应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职业教学思想,它并不只指学校里某一个实训机构或某一个教学环节,它渗透在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甚至体现于学校机构的设置和对外合作渠道的开拓。
二、“教学工厂”这一概念产生的背景
1.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新加坡是一个自然资源缺乏的岛国,其工业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1959年—1966年,这是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在联合国技术协助组织的帮助下规划工业化的发展蓝图,重点发展制造业和外资开办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以解决国内的就业问题,取得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08%的成果。
1967年—1977年,经济结构转向资金密集型和外向型企业,以航空、医药及精密机械工程为重点。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技能素质的劳工队伍,成为促进投资和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于是经济发展局成立了员工培训部,大学和技艺学院也扩充了培训设施和增加了招生人数。这个阶段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8%。
1978年—1988年,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工业得到政府的鼓励,如集成电路制造、计算机、工业电子设备和特殊化学产品,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增长迅速,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44%。在此期间,经济发展局设立了技能培训基金,用于鼓励公司培训和提升员工。建立了三所新的培训学院(“德新学院”、“法新学院”、“日新学院”),它们提供特殊领域的技术培训,包括机器人技术、工业自动化、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计算机数控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与制造技术。
新加坡人从自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技术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推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培养出素质一流的技术员工队伍。据有关研究分析,1975年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发展中国家,如果重视人力发展战略的实施,到2010年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可缩小到5年,如不重视人力发展战略的则要落后28年,差距越来越大。
“德新学院”的领导深知要适应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人力开发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自身就必须改革。
2.从新加坡国情出发,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
“双元制”,这一德国职业教育制度被德国政府称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声誉。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职业培训是在两个不同的机构——企业和学校中进行的;受训者既是已与企业签有合同的学徒,又是学校的学生;培训者既有学校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又有在企业实施实践技能培训的实训教师;企业及跨企业的职业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而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和州、镇政府负担。由于培训是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生产密切结合的,所以它对经济部门的需求反应灵敏,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就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技和工艺要求。
新加坡对“双元制”很赞赏,但认为“双元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深深扎根于德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法制的基础上,新加坡只有几十年的工业发展基础,职业教育起步更晚,而且新加坡本国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正处在发展阶段,不可能象德国企业那样承担大部分职业教育的费用。所以,把“双元制”照搬到新加坡来是不现实的,但“双元制”的精神实质:职业教育与科技工艺的发展相适应,学校与企业相沟通,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技能的训练相结合,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有利于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教学工厂”给“德新学院”带来广泛的教学变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十多年来,“教学工厂”这一概念经学院领导的倡导、宣传,管理措施的有力配合,已为师生员工广泛接受,给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有效的变革。
1.培养目标切合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力发展战略的实施
教学思想带来的变革往往是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突破口的。“教学工厂”所确定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多元技巧之人力资源。具体地讲,除了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群体合作精神,创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及良好的工作态度,灵活性及应变能力,独立及好学之态度。这个培养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离校能很快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要求,又能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不断学习,努力开拓自身的价值空间。它与“双元制”的培养目标有许多相似之处,“双元制”也要求“受训者具备独立工作及思考和与同事合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乐于进取及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制订实用的与工业挂钩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总计划,是学校据以组织各项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制订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
“德新学院”的教学计划基本上是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制订的,强调其实用性。专业的开设上具有敏感性和超前意识,1996年他们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预感到计算机模具设计将成为工厂的迫切需要,就派专人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访问有关的研究机构和工厂企业,派教师出国培训,编写教材,制订招生计划,决定于1997年夏季开设这个新专业。
在课程的安排上,他们吸取“双元制”的经验,第一年为基础课,让学生掌握宽广的从业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二年是专业课;第三年里,半年学习应用性课程,半年搞工业项目设计。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课程教材,很多也是从工厂企业引进的。教师每年都必须根据科技和工艺的发展变化修改教材,复印后一份交给学院的教材资源中心存档,作为考核评估的依据之一。这样就促使教师密切关心科技和工艺的进步,充实自己的教材,及时为学生提供新知识。学院还设有“课程开发委员会”,是由高资历的教师兼任的,其任务是“了解科技发展情况,检查课程;设计及引入新的专门课程;向管理层建议新的课程及教材”。
3.用工业级的教学器材装备实验室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得很快,教学经费比较充足。“德新学院”在实验室里放置的全是工业级的教学器材,他们认为只有把工厂目前在使用的先进的器材装备实验室,让学生去看,去操作,去理解,教学才能跟上工业发展的步伐,学生毕业后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尽管多化钱,从培养人才角度看,还是值得的。
4.承接工业级水平的设计制造项目
“德新学院”很重视学生的实训教学,学生有8周时间到工厂企业去实习,工厂企业对每个学生都有考核评估。除此之外,学院还设有工业项目组这个机构,负责对毕业生为期6个月的工业项目设计制造的指导。这6个月中,学生每周用40小时做工业项目,周六下午还要去工厂实习。学生几个人一组,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一个大项目。工业项目,有的是学院根据教学科研需要确定的,有的是承接工厂企业的设计制造项目,美国的惠浦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日本的三菱和松下都有工业项目委托他们做,质量要求高,责任也重,有时一台流水线上的机器,材料和人工费就达几十万美元。“德新学院”领导认为做工业项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不应着眼于钱的多 少,主要看工业项目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切合学生的教学实际,如符合要求,钱少也要争取做。学院把做工业项目的过程摄录下来,作为案例存档,每个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要从录像片中学习以前学院做过的十个大项目,这样学生对企业的情况就会比较熟悉,促使他们理论与实践并重。做工业项目赚来的钱,基本上用于添置教学器材。对于在教学中有典型意义的项目,学院领导会拨款复制一台,放在实验室里供以后的学生学习。
5.重视师资的招聘和培训
在教学改革中,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极其重要的。林靖东院长认为“教材、师资和工业项目是‘教学工厂’的关键要素”,他不仅从国内外大学毕业生中招聘教师,还努力从大中企业的工程师中招聘教师。因为这些工程师既具有大学的资历,又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而且在工业界有一定的人事关系。引进这些人做教师,不仅有利于强化实训教学,有利于课程教材的更新提高,还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和工业项目的引进与制作。这些人进学院后必须在教学服务中心参加为期半年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的学习,然后是一年的试用期,如能胜任,再正式签订聘约。
学院重视教师的培训,认为“过五年,教师的科技生命就跌去了一半,如果不抓教师的培训,教学水平就会下降,学院的声誉就会受影响,就招不到好的教师和学生了”。他们经常派教师到外资公司开办的企业及其海外总部去进修,了解科技和工艺发展的情况,接触代表工业先进水平的机器,熟悉其培训员工的课程教材。也有目的地派教师带薪去发达国家的大学里去学习,或不脱产地在本地大学进修学位。这些学习进修的成绩都作为教师晋升职务、增加工资的依据。
6.积极开拓对外合作渠道
“德新学院”与新加坡本地的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这些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以工业研讨会、新科技发布会、产品介绍会等形式向他们提供最新科技信息,促进这些企业的科技进步。“德新学院”还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在机器人与自动化控制工程方面,与日本精工、松下合作,与德国的西门子合作;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与美国惠浦合作;在塑料科技方面,与日本的三菱合作。通过这些全方位的合作,使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与国际科技发展接轨,培训教师,培养出外资公司在新加坡所需求的人才,为新加坡在国外投资的企业输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
虽然“教学工厂”这一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但是它在“德新学院”所引起的教学变革确实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也为新加坡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不少有用的经验,对我国的职教改革也会有不少启迪的。
*在新加坡考察期间,承蒙林靖东、库律格两位先生热情接待,本文也引用了他们的原话,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