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大学生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的思想和心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他的社会生活,都必然地要打上他所处的时代的印记。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政治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摩擦与融和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展开,全球科技革命包括信息化浪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知识经济呼之欲出。时代的新特征必然对于人们的思想包括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是我国一场具有革命意义的社会转型。布莱克强调:“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因此,社会转型必然带来大学生群体在思想和社会行为上的冲突、矛盾和斗争。
社会发展产生的新情况、新模式,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观点、新问题,都使青年大学生面临着一个“发现、讨论、鉴别和选择”的新课题。调查表明,“自我实现,变革创新、以人为本和价值判断上的多元化”以及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个性意识的增强已成为新世纪青年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时代特征。在文化特征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环境变革,既赋予了当代青年学生强烈的求新意识、价值评判意识,同时也加强了其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观念、旧思维、旧形式和旧价值取向的逆反与厌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烈的时代气息。在价值观上,肯定集体价值的同时,也推崇合理的个人价值。因而,青年大学生更趋向于追求价值理性,重视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向上进取,不满足,不盲从,渴求新知,执著创新,具有价值理想与人文精神,懂得去关注和塑造自己,形成关爱的情怀,从而逐渐养成对终极信仰的追求。
但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上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特点是,伴随着求新变革、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观等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却逐渐弱化。部分大学生崇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不是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而是把个人利益摆在不可动摇的地位,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不能自拔。一些学生一味热衷于找挣钱多的工作,不考虑社会需要,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淡薄了,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淡薄了。部分青年大学生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丢失了精神家园。
2.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
教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信等诸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前大学生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认知、情感上具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科教等方面的认同感,但行动上的践行能力比较薄弱,如自我评价能力差、自我判断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艰苦奋斗精神比较欠缺。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往往出现行为与认知的偏离、“实然”与“应然”的矛盾。
在人生观方面,当代大学生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认同开拓进取、成就学业、造福人类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磨而成才的思想准备。受实用主义、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他们渴望有所成就,却不愿意刻苦用功;期望事业成功,却又不愿意做平凡小事;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训练。
在道德修养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认同“德为万事先”,德性是安身之命之本,应该修身养性,完善人格,认同社会公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同在社会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但在实际行动中则缺乏内省精神,难以做到“慎独”、“笃行”,甚至无视社会公德。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相对于其智力水平严重滞后。
在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和国家利益关系方面,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上接受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在具体行为上,相当多的学生希望公私兼容,贡献与索取相平衡,主张“先人后己,尽量兼顾”或“利人但不损己”,赞赏“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合理”利己主义,把个人奋斗作为人生信条,以个人为中心,崇尚自我,集体观念淡薄。
在人际交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讲信修睦,谦虚礼让,向往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在实际行动中,多数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
在恋爱婚姻道德方面,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向往纯洁甜蜜、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和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爱情的功利性、随意性增强,并对婚前性行为等现象持宽容的态度。
3.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
当代大学生处在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的时代交织点上,高科技与信息化的发展对他们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了解以及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亲眼目睹,他们普遍承认改革开放是富国强民之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之相适应,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对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政治经济环境,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振兴、实现四化的前途紧紧连在一起。大学生急切希望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落后状态,对党中央的改革措施非常欢迎。他们思想活跃,勤于思考,探讨中国怎样才能加快四化建设速度,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在政治上,他们向往民主,注意参加民主生活的实践,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对民主管理、民主作风、民主选举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参与意识十分强烈,要求积极参加社会改革,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
但是,青年大学生由于自身生活阅历不深,与社会接触不多,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而误入歧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西方腐朽思想观念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也日显突出。不少学生虽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认同度较高,但在思想深处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看法。他们对事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不能深刻认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个道理,往往对改革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容易产生偏激情绪。他们对民主的要求特别强烈,希望国家的民主生活健全起来,但由于辨别能力弱,有时把资产阶级民主当成灵丹妙药加以追求,错误地认为西方议会制和竞选制体现了真正的民主,有的则追求“绝对民主”,把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割裂对立起来。有的学生还片面地认为,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是经济效益,政治无关紧要。认识上的偏差往往导致少数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行动上的盲目和摇摆。
4.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
社会转型和高度信息化必然会对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与信念之网产生冲击。中国在长期的社会演化中逐渐形成的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内容、以集体为价值主体本位的传统价值观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激荡下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而产生的利益刺激功能、资源调节功能、市场导向功能、优胜劣汰功能和效率意识,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自主观念和竞争观念,使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重视培养自身能力和树立竞争意识,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提高,个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并急剧上升。
然而,大学生在注重个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个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主体自我实现的同时,却难以准确把握集体与个体、集体观念和主体意识的辩证关系。他们崇尚自我奋斗、自我选择,传统的集体观念被淡化,形形色色的个体意识被不少人奉为价值取向的最高标准,甚至导致了种种极端个人主义。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在社会变革时期,这种特征显得尤为突出。利益主体、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的多元化,很容易滋生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使人们竞相追逐各自利益而置集体观念于不顾。当代大学生渴望个体价值得以实现,受到社会承认,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当其长期受压抑的个性和主体意识有了巨大发展空间时,随之而来的还有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结果导致了对集体观念的反动和异化,使主体意识和集体观念重新陷入对立当中。
5.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
人的个性特征是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个性意识日益增强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突出地表现在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批判精神上。他们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更迫切地要求表达自己的声誉。思想上,他们反对他人的说教,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目的需要,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具体表现为对权威强制的反抗,对不同意见的反抗,对教育的反抗,对束缚和干涉的反抗等。他们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目标期望值大,缺少顺从和谦让,对任何事总带有一种信手拈来、满不在乎的情绪和感觉,表现出了从“谦谦君子”到“唯我为大”的心路历程。他们比较有胆量,少有顾忌,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他们还具有觉醒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的民主意识,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对改革越来越关注,对民主的追求也越来越理性,他们的这些个性特征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是自身变化的结果,还和社会结构的“断裂与冲突”密切相关。
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及其强烈的竞争性和效益性使社会生活希望和风险并存的矛盾急剧凸现。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成功与失败、机遇与挑战是一个需要经常面对的课题,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但是,由于他们在社会性发展方面远没成熟,心理调适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一旦学习上、生活中出现问题,则会出现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甚至迷茫、困惑和悲观厌世等不良行为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