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结构变迁与形成机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机理论文,金融资产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8)03-0027-07
一、引言
发展经济学和金融发展理论都高度重视金融发展及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1,2]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金融资产中居民的持有比例已占绝对优势[3-6]。因此,研究居民金融资产的总量增长、结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目前只有樊纲、姚枝仲[7]和盛来运[8]运用核算数据首次推算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与结构,并初步区分了城乡数据。但这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农户储蓄存款的计算口径不包括农村邮政储蓄、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分支机构吸纳的农户储蓄及农民在城市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第二,对农户现金持有量的推算方法存在缺陷。一是用资金流量表计算出的居民现金持有量年增量只计算了金融机构提供给居民的现金,没考虑非金融机构及个人支付给居民的现金。二是按照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推农户金融资产、再反推农户现金持有量的方法上不可靠,与农村住户调查取得的农户现金持有量差距较大。三是未考虑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农村市场交易大量采用现金交易方式、农村金融服务相对落后等原因,手持现金在农户金融资产中地位远高于城市居民;第三,没有对农户金融资产的品种结构、地区分布及增长状况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第四,没有对农户金融资产增长与相关影响因素做计量研究,无法定量地解释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的内在动力。为此,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以下问题:(1)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及省际间农户金融资产的总量、结构与增长状况;(2)农户金融资产增长与农村GDP等因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根据现行的金融资产分类法,居民金融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储蓄、借贷、证券、保险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但是目前我国农户持有的保险、证券等新兴品种金融资产非常有限。限于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既无法得到乡镇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数量与结构,也无法取得农户持有企业股权的比例,因此,无法计算农户通过投资或持股乡镇企业所间接拥有的金融资产。对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收入而取得的金融资产,尽管无法系统估计,但考虑到这些农民取得收入后会将相当部分通过汇款和手持现金流回农村,因此,本研究将农户金融资产存量限定在农村信用社储蓄、邮政储蓄及农户手持现金等三种金融资产。
三、农户金融资产的增长特征
(一)全国农户金融资产总量与增长
1.全国农户金融资产总量变化
1990年代以来全国农户金融资产的增长很快,按当年价计算,1991年全国农户金融资产从只有3792.20亿元增至2001年的32054.07亿元,增长了7.72倍。其中,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从1991年的2316.67亿元增至2001年的13821.36亿元,增长4.97倍;邮政储蓄存款从1991年的88.02亿元增至2001年的2024.85亿元,增长22.00倍;农户手持现金从1991年的1387.51亿元增至2001年的17207.85亿元,增长11.40倍。
2.全国农户金融资产增长速度
按当年价计算,1990年代以来,我国农户金融资产总量的年均增速达24.17%。其中,1992-1997的6年期间还经历了超过24%的超高速增长,波峰年的1994年达到36.64%。从1998年起,增速明显回落,且呈逐年回落趋势,波谷年的1999年的增速为13.68%。在三大金融资产中,邮政储蓄的增长最快①,年均增长36.83%。除1997和1999两年外,年增速均高于20%,其中,1993-1995的3年间连续超过50%以上,波峰的1993年达72.50%,波谷的1999年也达到17.03%;农户手持现金的增长居其次,年均增长28.63%。其中,波峰的1992年增速达49.02%,波谷的2001年也达到16.40%;增长最慢的是农村信用社储蓄,年均增速为19.56%,其波峰的1994年为34.68%,波谷的1999年为7.44%,其波峰年及波谷年与农户金融资产总量的波峰年及波谷年完全一致。
与当年价增速相比,不变价增速的振幅大幅减小。在整个90年代,1992年为波峰,这年适逢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农户金融资产总量增速达27.83%。随后的3年是连续大幅下挫②,到1995年达到波谷,增速仅为10.37%,与当时实行治理整顿的宏观环境相一致。1996年后的3年,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农业连续取得大丰收,农户金融资产随即实现恢复性增长。1999年后,通货紧缩加剧、农产品出现总量性与结构性过剩,农户金融资产增长也开始回落,但仍高于1993-1995年治理整顿时期。在农户三种金融资产中,增长最快的是邮政储蓄、其次是手持现金、增长最慢的是农信储蓄。从增长变化的振幅看,农信储蓄的振幅最小,农户手持现金居中,而增长最快的邮政储蓄的振幅最大。
3.省际间农户金融资产的增长对比
90年代以来,除缺乏可比性的重庆、西藏外,农户资产总量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5个省区市。其中,增长最快的5个省分别为贵州、安徽、福建、浙江和江苏,前两个省是发展起点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后三个省则为东南沿海发达省份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省区市,其中增长最慢的5个地区分别为新疆、黑龙江、上海、吉林和辽宁。上海低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快,农村人口下降较多。而其他四省区都是粮棉生产及调出大省,这说明伴随着农产品市场的结构性和全局性过剩,农业大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直接影响到其金融资产的积累速度,农村结构调整和人口转移刻不容缓。而东北地区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缓慢反映出当地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差、难以支撑本地区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在农信储蓄存款中,有12个省区市的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增长最快的5个地区分别为云南、贵州、浙江、湖南和内蒙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7个省区,增长最慢的5个省区分别为海南、福建、宁夏、辽宁和黑龙江;在邮政储蓄存款中,有18个省区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最快的5个省区分别为浙江、黑龙江、海南、宁夏和福建。增长最慢的5个省份分别为四川、湖南、上海和新疆。值得注意的是,在湖南、海南、宁夏和福建等省区邮政储蓄与农村信用社储蓄的增长已出现负相关现象;在农户手持现金中,有14个省区市增长超过全国平均,其中增长最快的5个省份分别为福建、安徽、贵州、江苏和浙江。增长最慢的5个省市分别是吉林、黑龙江、上海、北京和辽宁。北京、上海增长慢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很快,农村人口降幅较大。而东北三省则为粮食大省,也是全国农户金融资产总量增长最慢的省份。
(二)农户金融资产的结构变迁
1.全国农户金融资产的品种结构
1990年代以来,农户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很大。农村信用社储蓄从占总资产的61.09%下降到41.81%,下降19.21个百分点,在三大金融资产从第一位降到第二位;邮政储蓄资产尽管位次未变,但其占比从2.32%增至6.13%,提高3.82个百分点,增速最快;手持现金从占资产的36.69%增至52.06%,提高15.37个百分点,是农户金融资产存量最多的品种。
2.省际间农户金融资产的结构
2001年,除西藏、重庆外,农信储蓄存款占全部农户金融资产比例最高的五个省市依次为吉林、黑龙江、湖南、内蒙古和北京,全部超过50%,高于全国平均11个百分点以上。比例最低的五个省区依次为海南、贵州、福建、广西和安徽。这几个省大都是农户现金收支结余较多、增长较快的省份;邮政储蓄存款占农户金融资产比例最高的五个省市依次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青海和北京,与农信储蓄存款的排序基本一致。比例最低的五个省市依次为广东、浙江、四川、云南和贵州;农户手持现金占农户金融资产比例最高的五个省区依次为贵州、海南、福建、广西和安徽。比例最低的五个省市依次为吉林、黑龙江、上海、内蒙古和北京。
在结构变异方面:农信储蓄存款下降最多的五个省市依次为福建、安徽、江苏、海南和山东,下降最少的五个省市依次为上海、黑龙江、青海、湖南和云南;邮政储蓄存款上升最多的五个省市依次为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和上海,上升最少的五个省依次为四川、广东、河北、贵州和安徽;农户手持现金上升最多的五个省依次为福建、安徽、江苏、广东和海南,上升最少的五个省依次为黑龙江、新疆、上海、吉林和青海,全部出现了下降,除上海外,其余四省大都农户现金收入较慢的省份。
3.三大地区间④农户金融资产的结构变迁
与1991年相比,2001年农户金融资产的品种结构变化很大,但金融资产总量及各品种内部的地区结构变化不大。在农户金融资产总量方面,东部地区提高了1.0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了0.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下降了1.1个百分点;在农信储蓄存款方面,东部地区下降2.8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上升了0.9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了1.90个百分点;在农村邮政储蓄方面,东部地区上升了3.7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了0.1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下降了3.55个百分点;在农户手持现金方面,东部地区提高了4.6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6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下降了3.98个百分点。
四、影响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的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讲,影响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三类:一是农村增加值增速、农村非农户业比例增速、农民纯收入增速、农民现金收入增速等收入增长因素,其对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的影响为同向;二是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速、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支出因素,其对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的影响为反向;三是农民消费价格增速,其对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的影响也为反向。其中,前两类因素间可能存在共线性。
构造一个反映农户金融资产总量增速与上述7个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此时,置信程度为95%,T检验、F检验、D.W检验全部通过,且回归系数经济意义合理,故此回归结果可接受。由此结果看出,1990年代以来,影响全国农户金融资产增长速度的因素主要是农民年均纯收入增速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其中,农民纯收入增速对农户金融资产增长速度的影响为同向,且影响系数大于1。这似乎与经验相悖,但考虑90年代恰是中国金融深化速度最快的时期,农村民间金融也得到很大发展,因此,农户金融资产增长速度快于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客观上反映出农村金融发展的加快;农户固定资产增速对农户金融资产增速为反向,且影响系数小于1,其经济含义与实际经验一致。而其他5个因素对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的影响不具备统计显著性。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
(1)以往对中国农户金融资产总量测算的主要不足有二,一是未计入农村邮政储蓄存款,也未指出农户储蓄存款在理论上还应包括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后在城市金融机构的存款。二是对农民手持现金的推算方法有误。忽略了农民从非金融机构及个人取得现金的可能,也未注意到在金融服务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农村经济活动对现金的需求远远高于城市。由于上述原因,以往对中国农户金融资产总量的估计偏小;(2)19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金融资产的增长很快,高于同期农村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深化进程与城市都是迅速的。尽管增速在逐步回落,但剔除价格因素后,这一趋势仍得以保持,但增幅明显放缓。在农户持有的三类金融资产中,邮政储蓄存款增长最快,农民手持现金的增速居其次,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增长最慢。由于增速差距的累积效应,农户手持现金已超过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成为农民持有量最多的金融资产,数量充足的现金供给也是近年来农村民间金融蓬勃发展、政府几番整顿亦不能消减其发展势头的根本原因。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在农户全部金融资产中的比例明显下降,已退居第二位。说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机制僵化、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金融服务要求。农村邮政储蓄尽管仍处于第三位,但增长势头最猛。这除了与近年来中国邮政成功实现战略转型有关外,也与金融监管当局长期对邮政储蓄实行优惠利率政策、只存不贷等特殊制度安排密切相关,还与其拥有国家信用背景及网点分布广泛等因素有关。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这一势头可能回落。令人可喜的是,1990年代以来,全国农民金融资产的增长在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并不太大,令人担忧的是东北三省和新疆等粮棉生产和调出大省农户金融资产增长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引起高度重视;(3)影响我国农户金融资产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和农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前者为同向影响,影响系数大于1;后者为反向影响,影响系数小于1。
2.政策建议
(1)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一方面要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扭转其在农村金融供给中地位不断下滑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要降低门槛,尽快让农村民间金融逐步转变为正式的金融机构,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也有利于打破信用社的垄断经营,提高经营水平,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有利于发现和培养大批优秀的金融企业家,扩大信用社经理市场、降低经理人员的代理成本;(2)要加快农村金融工具的创新步伐。既要在传统的储蓄存款方面引入大额存单等新兴工具,也应加快其他新业务在农村的拓展,为将来在农村推行金融混业经营做好准备;(3)要进一步放松利率管制,提高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与服务质量,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收稿日期:2008-04-12
注释:
①近年来,农村储蓄额增速明显高于其他金融资产的增速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国家对邮政储蓄实行的特殊政策,允许其利率高于农信社;二是相对于农信社而言,邮政储蓄代表的是国家信用,且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金流动,而农信社代表的是地方信用,且资金流动受到限制。
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按当年价农户金融资产增长最快的1994年,其实际增长竟为倒数第二。
③贵州、安徽等中西部省份农户金融资产增速最快,似乎与以往的经验相反,其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没有将股票、保险、企业股权投资等资产列入到农户金融资产中,这些资产在中西部省区可能很少,但在东部发达省份的数量和比例会较高,由于没有系统数据,本研究并未将这些资产列入农户金融资产范围,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发达地区农户金融资产的数量及增速。
④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市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9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0个省市区。1997年以前,西部地区不包括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