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精神论文,时期论文,社会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2)03-0011-04
人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因素。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主体地位和 主体作用尤其不可忽视;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积淀,注重人文精 神的建构,否则人的主体作用就无从谈起。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转型,不仅意味着对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和对经济增长的追求,而且内涵着对社会文明尤其是人的现 代文明的重铸;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大厦的建构,不仅要有现代市场经济作为其坚固的基 础,而且要有全社会成员文化品位的提升和精神素质的增强作为其不朽的支柱。高度重 视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既是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又是顺利推进经济社会转 型的重要保证。
把人文精神的建构提到经济社会转型的主体地位上来,从直接意义上说,是转型时期 社会矛盾提出的迫切要求。经济社会转型是一场不仅涉及社会生产力,而且涉及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是一场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更加自觉地改造人自 身的深刻社会变革,它把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集中地引发出来,无可回避地摆在我 们的面前。并且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表现出转型时期特有的矛盾复杂性,在某些时候和 一定条件下,社会矛盾甚至很尖锐,乃至酿成某种社会冲突。首先,社会转型时期,新 旧体制呈胶着状态。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新制度、新体制的孕育将伴随着剧烈的 “阵痛”,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旧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尚未失去存在 的主客观条件,成为新制度、新体制建立和运行的严重障碍。这种体制上的矛盾,不仅 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而且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影响着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由此在不同层面的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上所产生的不同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和冲突更加宽泛 而久远。其次,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化显露。利益分配挣脱了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管 理体制的束缚,沿着竞争规律流动,由此形成多元化的利益分配制度和不平衡的利益分 配格局,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益失落,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益增生;由于利益的驱动, 加之新旧体制转轨出现的某些缝隙和漏洞,一部分人会运用不平等竞争或不公正手段攫 取利益,一部分国家工作人员会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参与商品交换以谋取私利,从而造 成新的利益不平等乃至两极分化。这种利益分化的矛盾,不仅直接影响到相当一部分 社会成员的实际利益和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而且深刻影响到政治上层建筑尤其是政治 权力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波。第三,社会转型时 期,价值取向各异。市场经济大潮激荡起复杂多样的价值追求,不同地位、不同层面、 不同利益、不同经历的社会成员,对任何一方面的变革,都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评判行 为和价值目标追求;对于同一种社会现象,也会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心态和行为。这种价 值取向上的差异和矛盾,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经济改革的承受力和适应度,而且极其 深刻地影响到人们对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认同和参与,从而在广泛层面上影响到我们 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社会协调程度。第四,社会转型时期,“物化”状态严重。由于市 场经济的驱动,整个社会进入一种“物化”状态:物质利益原则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人 们理直气壮地追求着自己的合法利益;等价交换观念深入人心,在社会交往中人们自觉 不自觉地遵循着等价交换的原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欲不断增长 ……如此等等,都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向现代化迈进的基础动力。然而社会“物化” 状态,对社会人文精神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着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对理想信念的消解 。由于物质的诱惑与驱动,相当部分社会成员失去对进步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甚至泯灭 理想、丧失信念,异化为物的奴隶,由此导致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其次是对公共权力 的腐蚀。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物化”条件下,公共权力时刻面临着物质的诱惑和侵蚀, 权力与物质、权力与金钱结合的机会增多,很容易导致权商勾结、权钱交易、以权谋私 等权力异化现象。第五,社会转型时期,文化碰撞加剧。对于社会变革中的各种事态和 矛盾现象,社会成员会持有不同的文化视角;大量西方文化的涌入,在与当代中国文化 相交融的同时,某些部分也与传统文化产生尖锐的矛盾,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形成强烈 的观念文化反差。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改革的深化,由于其深刻地触及人们的政治关 系,会在一定时期内使政治文化的差异变得复杂和尖锐起来。这种文化观念上的矛盾, 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价值选择,而且有可能影响到民族利益和 国家利益。上述种种社会转型过程中无可回避的矛盾,都无不渗透着对人文精神的挑战 和冲击;各种社会矛盾,都无不有着人文精神因素的背景。显然,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 问题,仅仅依靠市场经济的力量和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它迫切要求 高度重视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人文精神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依托国民素质的提升和价值 观念的校正,使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向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转化,使经济社会发 展获得深远的人文精神目标和丰厚的人文精神支撑。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是以市场经济作为基本启动力量和重要标志的,因而在市场经 济蓬勃发展过程中,如何对社会文明进程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就成为 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一项根本性、全局性的课题。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 和组织形式,市场经济历来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明紧密相联。社会制度的优劣, 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而且深刻影响着市场经济 发展和经济增长能否有持续的后劲和张力。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以及20世纪七 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文明同步发展的实践都深刻说明:任 何国家,任何社会,经济发展都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现象,经济增长绝非社会发展的唯 一内容和动力。经济增长特别是一种新经济体制的建构和新经济形态的生长,必然涉及 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广泛的社会领域以及意识、道德领域,要求社会机体从各个 方面与之相适应,要求社会主体以高于现实经济的文化意识和道德素质为之提供积极的 文化氛围和思想动力,从而使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健康的势头和内在的活力,并给社会带 来公正、平等、安全和文明。否则,社会文明与经济增长错位,社会文明滞后于经济增 长,市场经济的某些弱点和消极方面所引发的社会关系失衡现象,就有可能积淀为严重 的社会问题,乃至酿成社会危机,形成经济发展特别是新经济体制成长的巨大人文障碍 。而来自人文和政治领域的障碍,往往比来自经济自身的障碍,要严重得多,也顽固得 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 立,市场经济启动的社会转型任务尚未最后完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着众多不平衡 因素,社会转型中的诸种社会矛盾仍很复杂,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发展时期,市场经 济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问题,尤其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全局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发展的主体因素是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人是社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现 代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人的现代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 最高目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一切有效的经济手段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 力;这一根本任务的确立和实现,服从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即逐步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创造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种自觉的崇高的 的境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以及由生产力发展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变革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社会主义以人为主 体的全面发展性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具有的品格,决定着我们在发展市场经 济、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文价值的追求和人文精神的建构。这既是 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课题。
在我国现阶段,促进人文精神建构,离不开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二是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科学技 术迅猛发展为标志的世界大变化局势,这是基本的“世情”。这两个基本前提,决定了 我国现阶段人文精神建构的基本任务和基本途径。
第一,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的现代文明素质的提升,并放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位置 。
现代市场竞争,实质上是科技文化的竞争。发展现代科技,加大文化投入,提高经济 的文化内涵,是现代世界经济竞争的总趋势。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观念相互碰撞 的今天,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资源和基础动力。我国是 后发展国家,要提高与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尤其要把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 的投入,提升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上来。否则,市场经济就不会 有真正的发展,更不会有持久的后劲。我国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无论是从社会主义全 面发展的要求来看,还是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都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在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在我国现实国情条件下发展市 场经济,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文化投入和文化生长,否则,急功近利、 重利轻义,各种低层次的市场经济以及各类小生产意识的自发冲击,必然造成相当程度 的文化失落,甚至有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素质的衰退。显然,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 质和发展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加大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文化投入,关键在于加 强教育,发展科技,包括高度重视社会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现代文化素质。
第二,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文价值的追求,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终极价值取向。
一般来说,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它很容易导致金钱拜物教 、淡化人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的追求。由此,它也很容易“使人和人之间除了 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 很容易“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 自力挣得的自由”。[1](P275)对于人的本质来说,这是一种异化,异化是私有制社会 的普遍现象。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就是要消灭人被物异化的现象,回归人的本质,提 升人的素质,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即完全自主的人、自觉的人和自由的人。这就要求, 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在人们从事的一切商品经济活动中,都必须自觉地关注人文社 会价值,注重人文精神建构,用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作 为根本价值尺度,来支配、规范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各种利益实体和商品生产经营者 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在遵循价值规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活动的社 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人的权益,而绝不能为追逐最大利润而损害社会利益和人的价值。 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文化、教育、科学等非生产性社会系统,更不能把追求经济利 益当成发展动力和价值目标,而应以追求人文社会价值作为最高目标,为提高国民素质 、保障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环境提供积极的公共服务,并且要把是否有 利于人文精神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判断一切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优劣、成绩大小的根 本标准。
第三,注重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提升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锻炼社会成员的民 主能力。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前的社会是小生产如汪洋大海、小生产心理积淀极为深厚的社会 。小生产心理的久远影响,不仅直接渗透于经济、文化领域,而且极为顽固而复杂地影 响到政治上层建筑,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特殊的人文环境。由小生产 社会心理长久积淀而成的社会行为和政治行为,是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最广泛也是最严重 的人文政治障碍。我国现阶段的小生产意识残余,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小农经济意识 ,一种是小商品经济意识。不论是小农经济意识还是小商品经济意识,由它们赖以产生 和依托的生产方式所决定,他们既是愚昧文化的社会基础,又是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 由它们外化的政治行为,都构成对社会现代化的逆反甚至破坏。小农的生产方式不是使 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因此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 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 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小商品生产者政治要求的中心内 容则是对私有利益的维护,由此小商品生产者自发的平等、自由要求很容易脱离社会整 体利益,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最终又陷入对权力的崇拜和对专制政治的追 求。这两种既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相对立,又与现代人文精神相悖离的小生产 社会心理和政治心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便会滋生一些 特有的社会问题。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为各种打着科学招牌的封建愚昧文化肆意泛滥 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二是为政治权力腐败行为提供了便利的社会条件。这两大严重 社会问题警示我们,在广泛的社会层面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 响,提升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锻炼社会成员的民主能力,是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建构 人文精神的一项重大现实任务。
第四,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营造人文社会环境和人文精神生长机制。
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以至决定着人的精神世界乃至整个发 展状态。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某些人文社会环境产生失衡的情况下,尤其要注重营造有 利于人文精神生产的人文社会环境。实践表明,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能 否把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是是否具有崇高精神境界 和自觉人文精神的根本标志。市场经济所启动的经济社会转型,既是一场改造我们的社 会环境的伟大变革,又是改造我们的精神世界的强大动力。借助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力量 ,深层面地改造我们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实现社会环境素质与人文精神素质同步增 长,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两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社会环境包括诸多方面,制度、体制 及其运作机制是其中根本的方面。在当代中国,营造有利于人文精神生长的社会环境, 必须着重建立和完善人文精神生长的社会环境,必须着重建立和完善人文精神生长机制 。包括:文化生长机制,建立有利于发展科学教育、提高社会文化内涵的各项建设机制 ;道德关怀机制,把所有社会成员置于制度化的道德氛围之中;精神褒扬机制,从制度 和体制的层面张扬正气,鞭挞腐朽;社会沟通机制,通过社会有机体相互之间的有效沟 通,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社会成员情绪,增强社会发展共识,形成社会发展合力; 行为法治机制,把人文精神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依靠法治的力量张扬道德,规范行为 。营造人文精神生长机制的过程,既是人改造社会环境的伟大实践,又是人依托社会环 境的力量不断提升人文素质的过程。
收稿日期:200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