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新疆的职业学校,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和去极端化教育的长效机制,对筑牢反恐维稳的校园防线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去极端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现代文化为引领,潜移默化地引导;认真落实家校联系制度,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合作;落实法制进校园和进课堂制度。
关键字:民族团结;去极端化;长效机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10-191-
“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201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研究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工作会议、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及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都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可以说,民族团结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作为新疆的中职学校,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和去极端化教育的长效机制,对筑牢反恐维稳的校园防线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新疆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和去极端化教育的现状
1、教育方式方法欠缺、内容形式单一。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认识民族团结和去极端化教育的重要性,乐意参加各类教育活动。学生更希望通过专题讲座和各种文化活动、观看视频和电影等形式来了解民族政策。这说明当代中职学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期望获得民族团结教育知识,也说明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过于单一,活动内容和形式都不够吸引人,效果不是很理想,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数量足够,但内容很一般,在实践中往往囿于教材和课堂,使民族团结教育变成了枯燥机械的知识教学,脱离生活,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1]。
2、部分学生在宗教和宗教信仰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对宗教本质认识不清,认为自己可以信仰宗教,且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有个别学生曾到清真寺做礼拜;部分师生对封斋行为认识有误,把封斋理解为民族风俗或民间习俗,学生中出现封斋行为。
3、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脱节。学生受宗教影响及宗教知识来源主要是家庭、其次是书刊、网络等媒体,再次是宗教组织。南疆部分女学生刚到学校第一年戴头巾现象较多,批评教育后,学生走出校园大门转身就带上,屡禁不止。宗教极端思想基于‘宗教感情’,可能一个视频、一个册子、一个谣言、一次蛊惑就完全可能颠覆教育的成果,这说明教育中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是脱节的。
4、民族团结和去极端化教育的作用不显著。当代中职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信息获取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文化生活,可目前学校文化活动并没有承担好民族团结和去极端化教育的主导角色,文化节目中缺乏民族团结教育元素[1]。
二、构建新疆中职去极端化教育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在学校开展去极端化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因为人的教育不仅涉及学校更涉及社会和家庭,尤其面对“三股势力”同我们抢夺阵地争夺青少年的严峻态势,教育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要耐心细致坚持不懈开展思想教育,建立去极端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1、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要制定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实施措施,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走形式和过场。建立一支从校级领导、科室负责人、全体任课教师到班主任的教育梯队,同时提供多种培养途径,努力建成一支能够横跨各个专业或部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既要丰富老师的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素养,更要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水平,使其真正热衷于民族团结教育事业。要加强民族团结和去极端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选拔优秀教师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工作[2]。加大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教学经验交流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2、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学校教职工要遵守教育法律和教师职业道德,遵循教师行为规范。对教职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借机传教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并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针对学生中有封斋行为的现象,一方面严格管理,坚决杜绝封斋现象,另一方面宣传教育,让学生弄清宗教活动和民俗的区别,理解学生不能封斋的必要性,使其自觉不封斋。在招生考试和毕业生鉴定工作中,严把政审关,对政治不合格的学生坚决取消其入学和毕业的资格。校园严禁穿戴宗教极端类服饰和宗教色彩类服饰,并在入学通知书、学生手册、入学教育、课堂教学规则等方面的内容中加以细则阐释。把不参与“三非”活动、不穿“吉里巴甫”服、不在公共场合做礼拜等要求纳入《学生公约》,变成学生自觉遵循和日常行为规范。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广泛发动学生检举揭发违纪违法线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去极端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整合已有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从去年秋季至今年春季开学前后学校开展了师生集中教育学习活动,开展“结对子、学语言、懂民俗、共团结”等民族团结融情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在集中教育活动中,为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主义渗透,学校规定师生必须遵守了“两个不得”“五个严禁”。即“教职工不得信教、学生不得信教;严禁宗教活动进校园、严禁宗教行为进校园、严禁宗教思想进校园、严禁宗教言论进校园、严禁宗教服饰进校园”。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团委、学生干部作用,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内地省区市对新疆的大力扶持和无私援助,宣讲新疆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历程。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先进人物事迹宣传活动,以鲜活的民族团结人物形象教育学生。每年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开展元旦文艺晚会、诺鲁孜节文艺汇演、“五四”青年节新团员和成人宣誓等系列节日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举办小品、演讲、讲故事比赛和民族团结事迹报告会等一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讲身边民族团结的事、学习身边民族团结的人,使广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4、坚持现代文化为引领,潜移默化地引导。坚持“十个引领”即党员干部引领、教风学风引领、思想教育引领、文明素质引领、文化活动引领、现代服饰引领、饮食文化引领、榜样示范引领、法治文化引领、技能竞赛引领,努力将现代的文明风尚、世俗化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师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2]。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使民族团结教育和去极端化教育搞得生动活泼,我们把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艺术相结合,通过运动会、文化艺术节、民族手工艺制作比赛等活动寓教于乐。举办民族服装展示模特大赛,用现代文化与古老民族文化相结合进行宣讲。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敬老院、福利院、民俗馆等,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今昔变化、风俗习惯等。在参观中了解了少数民族的建筑特点和生活习惯,也看到了政府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设施完善的教育环境,体会到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此外,还通过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学生的防疫能力。进行民汉学生合宿,实现住、学、吃、玩四个统一。广泛开展“十个一活动”,即:结交一个民族同学、同唱一首爱国主义歌曲、共话一个传统佳节、互送一个节日礼物、互诵一篇民族经典、开展一次联谊活动、评选一批民族团结典型、举办一场体育活动、召开一次座谈会、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打牢师生民族团结的感情基础。
5、认真落实家校联系制度,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合作。班主任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对出现不良苗头的学生及时联系家长,及时做好思想转化教育工作。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开展“去极端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家长作为自己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直接的监护人,严格履行教育管理孩子的职责。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积极主动的与学校教师、班主任取得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在家中督促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参加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防止孩子脱离家庭管理,被不法分子拉拢诱骗。
6、落实法制进校园和进课堂制度。坚持 “一反两讲”、“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去极端化教育”与法制教育活动相结合,宣传教育与青少年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在全校学生中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荐鼓励教师参加自治区和全国德育课教师说课大赛。邀请法制副校长积极参与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定期为学生开展法制讲座,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遵纪守法 合格公民”、“维护团结 从我做起”等专题德育活动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实践,每周晚自习定期组织班主任到学生中开展遵纪守法主题宣传活动,下发专题学习材料。有效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积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做到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学生自觉守法,筑牢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思想防线。
要改变民族团结教育和去极端化教育的现状,突破瓶颈,提升教育效果,就应建立起长效机制,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寓中职的民族团结和去极端化教育于思想政治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中、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就业之中,以此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去极端化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扎扎实实地做好抵御和防范“三股势力”向青少年的渗透工作,引导中职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程红波,杨杰.新疆高职院校民族教育实效性调查与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1,(6):75-78
[2]、陈段锡民.陈晓娜.让民族团结教育从课堂走进生活[J].中国民族教育,2012,(5):74-76
作者简介:牟方燕,1975年出生,女,土家族,中共党员,思想政治高级讲师,现任巴州卫生学校思政科科长。
论文作者:牟方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民族团结论文; 学生论文; 新疆论文; 宗教论文; 学校论文; 教育活动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