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美国在台海问题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台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海问题表面上看是海峡两岸的矛盾与冲突问题,而实质上,两岸间的任何问题都与美国的插手不无关系。中国的内政问题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而变得愈发复杂。因此,要解决台湾问题,就不能不考虑美国的因素及其台海政策的走向。近年来,随着台海地区形势的发展,美国在台海两岸的利益不断受到冲击,其传统的台海政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陷入困境。台湾问题已成为美国最感棘手的难题之一。
双向利益追求决定了美国政策的矛盾性
研究美国对台海政策,离不开一个根本问题,即:如何认识美国在台海地区的利益追求。迄今为止,关于美国的台海利益,人们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国大陆的战略价值远甚于台湾,美国不会因小失大,贸然实行武装干涉;另一种认为,台湾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中国大陆又是美国力求遏制的潜在对手,因此,美国为保卫台湾将不惜一战。尽管这两种观点的结论不同,但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假定前提之上,即:美国在台海两岸的利益轻重不同,无法兼容,必须做出取舍。
上述观点显然将美国的台海政策简单化了,因为据此来看,无论美国采取上述哪一种选择,都意味着要么失去台湾,要么失去中国大陆。然而,这种结果正是美国不愿看到并力求避免的。
事实上,从70年代初中美关系解冻以来,美国在台海地区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在两岸的利益中做出取舍,而是力求兼而有之。在美国看来,它在台海两岸的利益没有轻重大小之分,也不是可以取舍的问题,而是分别代表美国的不同需求,同属于美国亚太整体利益乃至全球利益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中国的大国地位不可小觑,美国希望与中国大陆建立并保持富有成效的双边关系,在各种重大国际问题上谋求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美国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关系,在台湾拥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并从战略的高度把台湾作为世界大棋局的一颗重要的棋子来牵制中国。尤其是台湾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近年来的政治“民主化”,完全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些都使美国无法割舍与台湾的关系。因此,这些年来美国对台海的政策是“不统不独,维持现状”。
由于美国必须在台海两岸的对立中兼收其利,它就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置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既要改善美中关系,又要继续维持在台的各种利益。美国领导人意识到,做出选择是多么困难,因为它在海峡两岸的利益相互冲突,又很难协调,哪一个利益都不能丢。美国不得不在这种冲突的利益中寻找平衡点。只有冲突的利益得以平衡,美对华(对台)政策才能被海峡两岸以及美国内势力都接受,并保持相对稳定。而这种稳定有助于维持亚太地区的力量均势,进而保证美国的全球利益。
出于这种考虑,美国在1979年美中建交后不久,即制定了《与台湾关系法》,为其台海政策确定了一个基本框架。虽然这个框架内容自相矛盾,但美国却认为它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互为补充的办法,是保证其双向利益追求的“最好的、实际上也是惟一现实的选择方案”。在此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美国历届政府都按照这个框架,费尽心机地在两岸之间玩弄“零和游戏”。其间,每当美国决策者感到在华利益重要性增加而向北京倾斜,或认为大陆对台湾构成“威胁”时,伴随而来的必定是对台湾“老朋友”的一番安抚。反之亦然。即便是在台海爆发严重危机的1996年、1999年,美国仍继续在两岸间走钢丝,玩翘翘板:一方面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不变,另一方面又将对台军售大幅度升级,甚至向台湾海峡派遣航空母舰,最近众院又匆忙通过了《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
尽管美国左右逢源,企图通过平衡政策来实现其在台海地区的最佳利益组合,但是,自相矛盾的东西很难得以协调,美国的政策只能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回顾20年来台海局势的变化,不难看出,美国每一次干预台海问题,都会引发中美关系的严重倒退,都在加强两岸的对立,同时也在积累着另一次更大、更严重的危机。
在台海战争问题上的两难选择
如果说,和平时期,美国还能勉强维持与两岸的平衡关系,那么,在台海一旦爆发战争的情况下,美国将面临一个极大的难题:无论它作出什么选择,都意味着它很难再维持其“最佳”利益组合——既要保住台湾,又要避免美中关系破裂。这种双向的利益需求,一方面决定了美国不能不介入台海战争,另一方面又使它的介入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美国对台海战争的介入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出兵干涉,一种是间接提供军援、情报等。直接出兵干涉意味着两岸中国人的内战有可能变成中美两国间的战争,美国将因此丧失全部在华利益,为自己树立一个强大的对手。而且,由于战时的种种不测因素和中、美的核大国地位,无论交战之初的规模多么有限,都不能排除战争升级和失控的巨大风险。显然,这样一种前景既不会得到美国国内的理解,也不会获得亚太国家的支持。1996年台海爆发危机时,美国曾派出两艘航空母舰到台湾附近海域游弋。当时,几乎所有东亚、东南亚及邻近国家都不约而同地与美国拉开了距离。韩国和菲律宾强调,他们与美国的“互助”防务条约不包括台湾海峡的突发事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澳大利亚则小心翼翼地敦促各方保持克制,显然不赞成美国的危险举动;就连美国的主要盟友日本,对美国的行动也只是私下表示“理解”,而不敢明言“支持”。美国决策者从中意识到,直接介入台海冲突,实际上就是将自己推到亚太军事危机的第一线,充当了台湾的“炮灰”。台湾将会把美国的参战视为事实上的军事同盟,并借机寻求政治上的重大突破,从而损害美国的利益。凡此种种都表明,直接出兵干涉是一种极端危险的选择,它不仅无助于维护美国的亚太利益,反而会对这一利益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至于间接对台提供援助,虽然代价小,风险低,可控性较强,可以使美国保持“非交战者”的进退自如的有利地位,并通过调节军援的数量、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战争进行调控,但是这样做的力度不够,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首先,间接介入方式表明美国有所保留,不愿冒中美交战的风险。这种“暧昧”态度会使台湾感到底气不足,影响其信心和士气,并增强大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
其次,在平时对台军售的过程中,美国出于平衡的需要和对中国大陆的顾忌,对于台湾的武器需求一直有所保留,并且,在给台湾的武器系统中有意留下缺陷。虽然在战时美国将提升对台军援的规模和等级,但是,避免中美大局彻底崩盘的政治考虑仍将制约美国的行动。无论是提供武器装备,还是信息情报,美国均会以是否有助于“不统不独”为标准。这就决定了美国不可能向台湾提供一流的武器技术和所有的情报。因此,台湾军备上的“漏伞”现象会始终存在。
第三,就地理条件和综合实力而言,台湾与大陆不可同日而语。大陆不仅有能力封锁台湾周边海域,而且可以对岛内的机场、港口实施导弹覆盖。在这种全岛俱为战场的情况下,美国实施大规模军援的安全系数将大大降低,难度增大,即便军援物资能够抵达台湾,其作用也将因极高的损耗率而大打折扣。
第四,台海战争是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局部战争,中国大陆又掌握着选择开战时机的主动权。因此,一旦开战,就会呈现快速度、高强度和高消耗的特点。届时,美国的军援就会暴露出缓不济急、远水救不了近火的弱点。它不仅难以满足高技术战争对武器系统完整性的要求,而且无法及时补充因战争消耗而造成的大量武器装备及其配套零部件的短缺。此外,战时的人员训练与补充更是难以保证的。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对台军援的效果,并使美国的“保台”前景变得极不确定。
尽管形势的发展变化迫切要求美国拿出一个明确的对策,但两难中的美国无所适从。它既不愿意置身事外,又不敢明确表示介入台海战争,无奈之际只好采取一种“模糊”策略:泛泛地重申不希望台海两岸爆发战争,拒绝明说美国在台海战争中到底将做何反应。然而,“模糊”只能应付一时,不能应付长久。只要台湾问题不解决,美国决策者将一直面临如何平衡与大陆、台湾的关系这一难题。
标签:两岸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