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能源要素与能源工业的国际竞争——以中国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源论文,为例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国际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能源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学中,要素禀赋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之一。这一理论认为,只用劳动成本差异去阐述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片面的,在生产活动中不是只有劳动才起作用,劳动只是生产的一个要素,而资本、土地、自然资源也是同样重要的生产要素。各国的产品成本不一样,不仅取决于劳动这一投入要素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还存在着土地、自然资源、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上的差异,取决于这些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比率的差异,即所谓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这一理论的内在逻辑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生产成本差异——产品价格差异。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化范围内配置并且形成全球化市场,因而比国际贸易的影响更为深刻和广泛。但是,即使如此,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竞争优势仍有重要影响。根据生产要素的可再生性与否,生产要素可分成两类:可再生性生产要素和不可再生性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属于可再生性的生产要素,土地和自然资源则属于不可再生的生产要素。如果可再生的生产要素不能实现完全替代不可再生的生产要素,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资本和劳动不会再是相对稀缺要素,相对稀缺的必然会是那些不可再生的生产要素。即使各国的生产要素不同,拥有不可再生的生产要素仍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地位。
近几十年来,每次能源短缺对世界经济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发达国家在经过几次石油危机之后,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广泛运用节能技术,以资本与技术替代能源要素,使经济增长对能源要素投入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但完全替代能源要素是不可能的。因此,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为防备未来可能发生的能源短缺,实行自然资源保护政策,限制石油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并鼓励大量进口石油、石油制品等自然资源。美国长期保持对能源资源的贸易逆差可以证明,在现今的技术条件下,拥有能源资源以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工业要以能源为基础。工业发展所带来能源消费变化的一般趋势是: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密度增强,能源需求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在工业化的后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密度下降,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也在下降。中国正处于向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为了加快工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动地位,充足稳定的能源供应是非常重要的。
二、能源要素在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1.能源产出率对增加商品出口的作用
净出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可以反映一国竞争力的强弱,比值越大表明竞争力越强。然而,只有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前提下,提高这一比值才有意义。
根据多要素的生产函数,Y=F(K,L,E,M,T),(式中,E代表能源;L代表劳动;K表示资本;M表示原材料;T表示技术进步)可以导出经济增长与要素增长的关系,如(1)式所示:
dY=(ay/ae)de+(ay/al)/dl+(ay/ak)dk+(ay/ar)dr+(ay+at)dt
(1)
从(1)式可以看出,能源产出率(ay/ae)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假设其他条件不变,能源要素产出率增长意味着生产等量商品使用较少的能源。能源要素产出率上升可促进出口的增长,或者说,可以用等量的能源要素生产出更多的出口商品。
图1是中国万元GDP能源消费与出口额在GDP中的比重变动趋势。两者的变动趋势呈剪刀形状,从左到右,剪刀的开口越大,表明中国以较少的能源消费支持了更多商品出口。1980年中国万元GDP的能源消耗为13.34吨标煤,到1999年下降到4.58吨标煤/万元(GDP按可比价计算)。与此同时,商品出口额在GDP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6%上升到1999年的19.73%。从图1可见,随着单位GDP能源消费的降低,出口额在GDP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此期间,由于能源瓶颈约束的缓解,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增加。
单位GDP能源消耗与能源产出率是互为倒数关系。能源产出率不仅仅受能源供给的影响,而且受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工业发达国家由于已进入后工业社会发展阶段,生产技术先进,服务业发达,能源产出率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提高。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或者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推进的过程,能源需求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能源产出率呈下降趋势。表1是世界一些国家的能源产出率。从1980年到1995年,工业发达国家能源产出率和能源产出率增长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则是极少数的能源产出率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经济以及商品出口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并在发展中国家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表1 世界一些国家的能源产出率
单位:百美元/吨标煤
国别
1980(A)
1995(B) B比A增长(%)
中国
3.47
5.35
54
美国
11.49
23.8
107
加拿大 10.87
17.86 64
英国
20 35.71 79
日本
24.39
83.33
242
印度
13.70
9.35
-32
印尼
23.25
18.52
-20
泰国
18.87
22.72 20
资源来源:根据《世界经济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2.在没有能源进口的条件下,能源投入量的增加意味着未来国际竞争力的下降。
根据(1)式,增加能源投入量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由于矿物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能源使用存在着一个代际的平衡问题。当前能源开采越多,未来可用的能源越少。如果本国的能源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增加能源进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净出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就会下降。这也意味着未来国际竞争力的下降。极端的情况是出口商品所换得的外汇不能满足进口能源的需要,或者需以极高的价格进口能源。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再是国际竞争力的问题而是能源安全问题。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在世界上名列第二,其中电力名列第二,煤炭名列第一。发达国家在经过几次能源危机的打击之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低能耗的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也许正因如此,从1980年到1997年,世界贸易中燃料贸易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大,进口下降幅度达到16.8%,出口幅度下降为5%。1998年石油价格高企,世界银行的一份发展报告指出,由于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初级或中期阶段,因此,世界石油价格高企将对发展中国家更为不利。
工业发达国家有能力进口他国能源发展本国经济,进而保持未来的国际竞争力,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现阶段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大,并且出口能力较弱,不得不以开发利用本国的能源资源为主。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迈进的阶段,由于高能耗的重化工业的发展,能源需求大幅度增长,能源成为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能源资源丰富,但中国是世界上能源产出率最低的国家,能源消耗的速度极快。如果当前不大力提高能源产出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中国的经济将来可能因能源短缺而受到威胁。
从这种意义上讲,不易以能源贸易竞争指数作为判断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对于煤炭、石油这样不可再生的能源,当前进口的数量越多,表示本国资源消耗的越少,未来越有竞争资本。另一方面,能源之间具有可替代性,但不同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例如,煤炭可以替代石油、天然气,但煤炭对环境的污染远远高于石油和天然气。对于可贸易的能源——煤炭、石油来讲,出口煤炭进口石油,会产生一种外部效益,即环境的改善和能源效率增加。因此,用贸易竞争指数判定某一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容易产生偏差。
3.能源要素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除了表现为世界贸易的增长外,还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国际直接投资的目标是建立、发展或控制在国家领土以外进行活动的企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超过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中国现已成为吸收国际直接投资较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商投资东道国,累计实际吸收外商投资达3200多亿美元。中国潜在的市场以及劳动力价格低廉固然是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但是,较为稳定的能源供应和低廉的能源价格也是吸引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不可或缺的条件。根据马宇、陈春来(国际贸易,2000年第10期)二人关于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要素分析结果,在投资硬环境所包括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能源供应、自然资源禀赋、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五个要素中,能源评估分最高,为标准分的85%。如果这种评估要考虑到中国能源价格与世界能源价格水平的差异,评估分可能还要提高。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能源严重短缺,这既有需求增长快于供给增长的原因,也有中国的能源价格政策限制能源价格上涨的因素影响。联合国政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部《提高能源和材料效率的潜力政策措施》的报告指出,1979~1991年间,发展中国家的电价平均比经合组织成员国低40%,两者之间的差价从1978~1984年平均2.3美分/千瓦时(按1986年美元计)增加到1985~1991年的3.4美分/千瓦时。1991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电价仅为4美分/千瓦时,而边际成本约为10美分/千瓦时。80年代末,中国零售电价约为供电边际成本的50%~60%。但是,低廉的能源价格不仅是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也是在能源单耗相对较高的条件下,中国能够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原因之一。廉价的能源是除廉价的劳动力之外又一使中国工业制成品获得了比较成本优势的因素。因为即使在能源短缺时期,中国的经济开发区、外商来料加工区、保税区等各种外商资本落户的地区能源供应还是有保障的。
世界能源市场上煤炭价格相对便宜。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资源丰富,已形成世界最大的生产规模,而且由于国内煤炭需求增长低于生产增长,煤炭价格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上扬。即使中国的能源价格与国际价格全面接轨,由于低价煤炭在全部能源中占据60%以上的比例,中国能源价格的平均水平仍要低于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因此,中国参与WTO以后,中国能源要素的比较成本优势会继续存在。
4.经济全球化中的能源安全问题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从防御的角度出发,能源则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这是能源不同于一般性商品的特性所在。经济安全的能源问题,也就是由于能源供应与价格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如果这个影响超过经济增长的正常波动范围,也就是所谓的能源危机或者说能源不安全。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产业被牵引到成本最小的地点,要素收益平均化。但是国家利益不仅不会消失,反而由于产业淡化了国家界限而变得更加突出。以国家的角度考虑能源安全,能源自给率越大,安全度也就越高。尽可能多地拥有能源资源有利于降低由于世界能源供需关系突然变化所带来的经济风险。
世界主要能源进口国大都拥有能源安全储备。国际能源组织要求其成员国保有90天的石油安全储备,以防止石油供应中断或价格过高对经济产生的危害。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国之后,进口量已占国内石油消费量的20%左右。石油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关注。
三、中国能源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能源的生产供应是由能源工业来完成的。能源供应的质量与数量取决于能源工业的发展状况。因此,分析中国能源的国际竞争力需要有产业的角度。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能源工业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1.中国能源工业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
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国际竞争力是在参与国际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则是两项重要的国际化生产经营活动。
(1)中国能源工业引进外资与海外投资。能源短缺曾长期困扰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能源工业的发展,能源工业首先是大力引进外资开发利用本国能源资源。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战略发生重要转变,国际化经营由“引进来”扩大到“走出去”,积极到海外投资,开发他国能源资源为我所用。
由于电力不能象其他商品一样直接进行国际贸易,电力工业的国际化经营主要是利用外资。主要形式有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发行电力债券、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政府贷款等。由于电力工业实行了一些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外商投资电力项目逐年增长。到1996年底,电力工业利用外资的大中型项目有84项,总装机容量5478万千瓦,其中水电24项1884万千瓦,火电及输变电59项3415万千瓦。利用外资协议金额194亿美元,其中水电37亿美元,火电及输变电117亿美元,核电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占同期电力建设总投资的10%左右。到1998年,利用外资项目进一步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经批准设立的大中型外商投资电力项目共计40家,外商投资23.24亿美元,境外融资协议金额逾百亿美元。电力工业利用外资弥补了我国电力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发电设备生产供应的缺口,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电力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石油工业是中国较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197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石油部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首先与法国石油公司在京签订了在南黄海北部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的合作备忘录。1979年底,共与13个国家48家石油公司签订了8个物探协议,到1980年外国石油公司共投资1.09亿美元,作地震测线11万公里,发现各类地质构造474个。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多次对外招标,与外商共同开发中国海洋石油资源。到1998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68家外国公司签订了137个石油合同和协议,直接吸收外国公司投入勘探风险投资35亿美元,开发资金25亿美元,共计约60亿美元。目前,海上累计发现含油气构造126个,获原油地质含量18.3亿吨,天然气地质含量4211亿立方米,并建成油田23个(其中对外合作16个)。海上累计销售原油7700万吨,天然气110亿立方米,其中1/3出口,2/3在国内销售。此外,还在印尼马六甲项目获得份额产量194万吨,目前,海上石油年产量已达到1600万吨,天然气年产量近40亿立方米,1994~1998年,全国石油增量中有2/3来自海洋石油。
在1995年以前,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战略是以“请进来”,开展国内合作为主。而1995年以后,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积极参与开发和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从在海外购买储量、进行小规模低风险油田开发试验,转向了油田勘测生产和管道、炼厂建设等大型项目的综合开发,从资金投入转向了投资回收。1995~2000年,共签订7个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合同,一个炼油厂项目合同和一个管道项目合同,累计投资100多亿元人民币。这些项目分布在7个国家,基本形成了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三大战略发展区。海外项目的发展,带动了海外工程承包、技术服务项目和物资装备的出口。2000年底,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海外进行过施工作业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已达150多个,主要分布在秘鲁、苏丹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中国石油集团海外原油产量达到1350万吨,其中海外份额油(即根据与国外签订的协议可以由中国直接支配的原油)505万吨,相当于一个国内大型油田的产量;海外开采天然气10.8亿立方米,份额可采储量4.6亿吨。预计2005年海外份额油年产量达到1500万吨,可为国家节约外汇支出约30亿美元。(经济参考报,2001年1月19日)
与电力、石油工业相比,煤炭工业利用外资的项目较少,其主要原因是煤炭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效益低,风险大。到1996年底,已建成投产的利用外资煤矿项目15个,利用外资金额24.89亿美元,设计能力为6810万吨/年。准备和正在建设的利用外资煤矿项目9项,利用外资金额15亿美元,建设规模为3830万吨/年。1996年以后,由于中国煤炭供大于需的矛盾已十分突出,煤炭工业利用外资的方向也相应地由原来扩大煤炭生产规模转向坑口发电,管道输煤,煤气层开发和推广洁净煤生产技术方面。例如,1996年所签订的13个利用外资意向书中,有6个是煤矿办电项目,4个煤气层开发和2个管道输煤项目。
(2)中国能源的国际贸易。能源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3年以前,石油和煤炭是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1993年以后,随着国内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出口创汇的商品增多,中国能源出口的主要任务不是换汇,而是同世界各国交换能源品种,调整能源供应的结构。主要表现是在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后,煤炭出口较大幅度地增长。
1982年中国煤炭出口644万吨,1998年增长到3187万吨,净增长3.97倍,其中,1993~1998年煤炭出口量增长了1314万吨,平均增长速度为11.2%,比1993年前5年平均增长速度提高了5.2个百分点。从1982年到1998年,中国共出口煤炭约2.8亿吨,创汇110多亿美元。1998年煤炭出口量列世界第6位,占世界煤炭贸易量的6%左右。但这一比例与中国世界第一的煤炭产量是不相称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也是煤炭生产大国,但其所生产的煤炭大量出口,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天然气等低污染的能源为主。由于中国所生产的煤炭,绝大部分在国内直接燃烧,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
表2 1986~1998年中国煤炭出口量 单位:万吨
年份煤炭出口量国内生产量占生产量的%
1986962 89400 1.07
19871313 92800 1.41
19881401 98000 1.43
19891498 105400
1.42
19901745 107988
1.62
19911985 108741
1.83
19921996 111600
1.79
19931873 115100
1.63
19942438 124000
2.0
19952861.7136073.1 2.1
19963648.4139669.9 2.61
19973073 137282
2.24
19983229.7125000
2.58
资源来源:根据《煤炭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1993年以后,中国石油进口量超过了出口量,以后每年进口量逐渐增加(见表3)。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与世界上的产油国与消费国关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中国与产油国由供方关系变成供需关系,中国要与产油国加强合作,以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另一方面,中国与石油消费国由原来的供需关系变动需求竞争关系。表3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原油进口量的变动趋势。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和西欧是原油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仅为美国的13.5%,日本的26.2%,西欧的13.7%。从进口规模上看,中国石油进口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是很小的。但中国石油进口量的增长速度却居世界首位,大大超过美日西欧等国和地区。1993~199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年均增长速度为9.7%,而美国的原油进口量年均增长速度为4.6%,日本和西欧原油进口量变化不大。因此,美日等国必然会考虑未来与中国在石油进口方面所形成的竞争关系。
2.中国能源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1)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世界主要产煤国,按煤炭工业的经营条件和管理体制,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开采条件好,以出口为主的工业发达国家的煤矿,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第二类是开采历史悠久,生产成本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德国、英国的煤矿。第三类是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体制处于转型的中国、前苏联、波兰、捷克、印度的煤矿。目前,煤炭产量排在前5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世界煤炭出口量排在前三位的是澳大利亚、美国、南非;进口量排在前三位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1998年世界煤炭国际贸易量在5亿吨左右,主要发生在亚太地区和欧洲两大煤炭市场上。随着中国国内煤炭需求增长速度的下降,出口对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的影响作用增强。这意味着中国煤炭工业要与世界上主要煤炭出口国进行更加激烈的竞争。
从煤炭生产效率上看,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煤国,但煤炭生产效率是世界上最低的,煤炭全员生产效率仅为1.9吨/工,只有美国煤炭生产率的2%。美国是世界上煤炭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煤矿全员效率为43吨/工。1996年美国生产煤炭9.6亿吨,出口8300万吨,是世界第二产煤大国和第二煤炭出口国。澳大利亚的煤炭生产率居世界第二位,比美国低10个百分点。澳大利亚1996年生产煤炭2.5亿吨,出口1.4亿吨,是世界第五产煤国和第一煤炭出口国。
表3 1993~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原油进口量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英国BP公司历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从煤炭生产的组织来看,中国煤炭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1998年全国有5.3万个煤矿,虽然目前已关闭了2.58万个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但仍有近3万个煤矿。3万多个煤矿争夺不到10亿吨的煤炭需求市场,生产集中度非常低。我国原煤产量最大的大同矿务局,原煤年产量为2864.45万吨(1998年),1998年原煤产量超过1800万吨的有大同、兖州、开滦矿务局、平煤集团四个煤矿,生产集中度为7.16%(1998年煤炭产量为12.22亿吨)。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煤矿也只有13个。而国外煤炭生产以大型化、机械化为主。美国4家最大产煤公司1996年的产量为3.49亿吨,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36%。
从煤炭的出口成本与企业效益来看,中国的煤炭生产效率低,煤炭生产技术落后,成本高昂,多数大型企业亏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很脆弱。为了支持煤炭出口,中国政府采取了提高煤炭出口退税率的扶持政策,煤炭出口退税由原来的征13%退3%提高到退9%。但是中国煤炭出口的运输费、杂费和税收费用比较高。例如,澳大利亚从煤矿到港口的距离一般只有80公里左右,每吨运费仅为2美元左右。而中国的煤炭产地到出海口比较远,普通线吨公里精煤运费为3.48分,另加3.3分的铁路建设基金,西部地区的精煤运费高达每吨40多元,生产和运输成本过高,致使出口越多,亏损越大。
加入WTO之后,中国煤炭出口国的关税会有所降低,有利于中国煤炭扩大出口。但是,加入WTO之后,外商会进入中国的煤炭市场,直接采购或者经销煤炭。入世后,随着中国关税的下降,进口煤炭价格会低于国内煤炭价格。因此,进口煤炭也会有所增加,对已过剩的中国煤炭市场很可能“雪上加霜”。
(2)石油工业的国际竞争力。1998年以前,我国的石油产业主要由四家行业性大企业分管,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CNPC)主管陆上石油勘探开发,下设各个油田企业,其下游业务由中国石化总公司(SINOPEC)经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拥有我国海上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生产销售及下游业务的所有权力;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SINOCHEM)拥有石油及其产品的一切进出口权,还有一家属于原地矿部的新星石油公司。这种体制把本来具有紧密联系的石油开采、加工、贸易人为地分隔开来,造成石油工业上下游、内外销脱节,影响石油工业的发展。
1998年7月28日,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打破原有的石油工业组织形式,组建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重组的两大石油集团是我国最大的企业,居世界500大企业之列。两大集团重组,解决了石油生产加工上下游割裂、内外贸割裂等问题,实现了石油石化生产上下游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和产销一体化,顺应了国际石油经济发展的潮流,增强了国际竞争力。重组后的两大石油集团,在集团内部不断地进行整合,剥离主流业务与非主流业务,分别组建成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地在海外上市。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组相比,重组后的中国石油工业的优势是资产雄厚,负债合理,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存在以下劣势(参见表4):
经济效益差。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职工人数为美国十三家大石油公司平均人数的46倍,人均利润不到美国平均的1%。总资产利润率是美国平均的35%,净资产利润率是美国平均的36%。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是在国外石油公司原油成本不断下降的同时,中国原油成本不断攀升。例如,1986年原石油集团公司的原油成本为69.1元/吨,国外石油公司原油成本为730.1元/吨;1996年国外石油公司原油成本下降到每吨483.5元以下,而中国原油成本上升到582.27元,1998年又攀升到687.9元,比同期国际大石油公司原油成本高出9%左右。国外石油公司平均成本为:中东、拉美5~6美元/桶,非洲7~8.5美元/桶,北美8.5~9.5美元/桶,欧洲经合组织9~10美元/桶(以上资料来源于美国《世界石油工业回顾1996》、《油气杂志》1997,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1998年中国原油平均成本为11.3美元/桶。
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中国石油勘探开采成本增加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剩余石油资源量分布不均,勘探难度大,年增储量品质变差,老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开采难度加大。要克服成本方面的劣势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近十几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原油成本的下降主要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结果。中国石油工业虽然在科技上取得了一些巨大的成就,如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油气地质理论,掌握了系统的油气资源评价、盆地模拟、油藏描述等现代研究方法等一些石油理论与技术。但据权威人士分析,中国石油主体技术总体上比国外先进水平落后5~10年左右,基本上跟踪国外发展、缺少创新。装备技术水平一般、新度低底。总体上讲,中国石油装备达到国际水平的只有1.7%,国内一般水平的占54.64%,国内落后水平的占44.1%。技术水平落后是影响石油工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4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与美国十三家大石油公司财务状况的比较。
指标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美国十三家平均
总资产 5069.3亿元
286.85亿美元
总负债 2782.9亿元
163亿美元
销售收入2695.1亿元
357亿美元
净利润
8.9亿元
21.12亿美元
职工人数154.31万人
33460人
总资产利润率
2.27%
6.39%
净资产利润率
5.62%
15.49%
负债率
59.63% 59.36%
人均利润 839元
68446美元
资源来源:《国际统计年鉴》、严绪朝主编《为21世纪中国加油——中国石油工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
(3)电力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没有与其他国家联合电网,中国电力工业的产品——电力是不可贸易的。电力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电力工业对其他国家产业的吸引力上,也就是电力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力。电力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电量和装机容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工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发电量由1978年2566亿千瓦时上升到1998年的11590.4亿千瓦时,装机容量由5712万千瓦增加到25424万千瓦(1997年数据),发电量和装机容量均位世界第二位。从发电量和装机容量上看,中国电力基础设施具有相当的优势。
表5 世界一些国家发电量与发电设备容量
单位:百万千瓦时、百万千瓦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发电量
1007730 3268200 964300 458500 331600 475600
装机容量
199897
810964 220898 121523 69118 116410
资源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1~1996,统计出版社。注:发电量是1995年数据、装机容量是1994年底数据。
电力工业的生产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建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更多地是依靠一些优惠的政策。如果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电力工业的生产效率将成为影响外资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从表6、表7的数据比较可以清楚地发现,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电力的生产效率是比较低的。
表6 世界一些国家火电厂供标准煤耗 单位:克/千瓦小时
国家 198019851990 1995
中国 448 431 427 412
美国 378 376 373 370
日本 338 338 331 330
资源来源:1.[USA]Coal Data 1996,The National Mining Association,June,1996.
2.Handbook of Energy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in Japan 1997,The Energy Conservation Center,Japan,Feb,1997.
3.Japan Electricity Handbook.
表7 世界一些国家发电厂自用电率 单位:%
国家
1980
1985
1993
中国
6.44
6.42
6.96
美国
5.80
5.80
5.87
日本
4.30
5.61
5.65
英国
6.70
6.59
5.98
资源来源:1.UN,Annual Bulletin of Electric Energy Statistic 1994.2.IEA,Electricity Information 1994,OECD,Paris,1995. 3.IEA,Coal Information 1996,OECD,Paris,July,1997.
电力工业的管理体制。当前,世界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是:打破垄断,开展竞争,提高效益,降低电价,改进服务。世界一些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为了提高电力工业的效率,打破“电力垄断”的神话,在电力工业中引进竞争性市场,较大地提高了电力工业的生产效率,电力工业的资产回报率上升,电价水平明显下降。1978年以来,中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在电力工业内部仍没有形成市场竞争机制。低效率、高成本等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对电力工业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均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提高能源国际竞争力的几项措施
1.提高能源产出率、保持合理的能源价格水平
能源产出率对提升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提高能源产出率的主要途径有,科学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能源管理,等等。其中,加快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产出率最重要的途径。
在能源产出率一定的条件下,能源价格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又一重要因素。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能源价格过高,增加国民经济各产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其市场竞争力,但是能源价格过低又不利于能源工业的发展,最终影响到能源要素的供应。当前,保持合理的能源价格水平对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能源工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能源工业的效率
中国能源工业与国外能源工业的主要差距是生产效率低。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体制对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其他部门相比,中国能源工业管理体制各项改革进行得比较迟缓,当然这有整个国家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序安排的原因。但面对中国即将加入WTO新的国际环境,深入进行中国能源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已经非常迫切。当前中国能源工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如煤炭行业过度竞争,而电力行业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资金利用率低,人浮于事等种种造成低效率的因素都与管理体制相关。
3.增加利用国际能源资源的能力
中国开发海外石油资源的发展战略已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是随着中国国内石油需求的增长,中国石油供需的缺口会进一步加大。为了防止和降低石油风险,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利用国际石油资源的能力,加快到海外开发石油资源的步伐。
标签:国际竞争力论文; 石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论文; 美国原油论文; 石油污染论文; 原油投资论文; 中国煤炭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煤炭污染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国际原油论文; 原油分析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项目成本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原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