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二中学 255000
摘 要:根据新课改的教学改革目标要求,本文认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目标导向各部分的内容应有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直线型设置方式,而在整体目标导向教学的内容设置上,有螺旋上升并最终形成整个目标要求的设置方式。对于初中化学目标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目标的体系脉络,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多种途径积累,引导学生逐渐清晰对“目标导向”的认知,最终掌握科学的学习化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目标导向 初中化学 教学策略
一、引言
学生学习化学是一个对化学知识与化学理论认识的过程,而目标导向则是一个连接学习主体和作为学习客体的化学知识之间的桥梁。因此目标导向的教学应该与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理论的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目标的要求,形成目标导向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这一过程将教学中的知识和目标导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同时相对应的开展。教学过程是首先由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内涵与课程理念的理解开始到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之后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与理论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后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然后让学生进行学习式探究活动并学习其中蕴含的目标导向到学生获得知识和相应的目标导向,最后能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整个过程以一个环形的顺序结构贯穿整个化学学习过程。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种教学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对学生“目标导向”目标的整体体系培养的教学策略,“目标导向”各部分的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及“目标导向”目标与其他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的教学策略。
二、基于目标导向性的教学策略
1.强化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意识。随着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认知过程与认知方法发生了变化,从依据以往的生活经验认识化学到根据实际观察到的现象和经历科学的探究活动获得化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认知方法得到了外延的扩展。例如:初中学生在学完“原子的结构”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学习“离子”、“阳离子”、“阴离子”的概念。而在之后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演绎法来学习哪些物质具有酸和碱相似的化学性质,可以称为酸或碱。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目标导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树立循序渐进的学习理念。许多化学目标导向不是一次掌握的,随着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由教师的传授逐渐变为自己探究获得,对学生的目标导向的能力目标层次逐渐加深。例如在探究过程的实验操作中,开始时要求学生能够达到模仿操作,即能够借助说明或教师的示范进行常规仪器操作和基本练习性操作。后来要求学生达到独立操作的能力水平,即能独立进行目的明确的操作,并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随着目标的要求层次的加深,教师应逐渐培养学生获得相应的“目标导向”的能力。
三、基于目标内容的教学策略
1.强化学生对化学信息梳理与理解的教学策略。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在这时学生大多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在描述搜集到的信息时大多用日常口语进行不规范的表达,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在教学内容上着手对学生信息的梳理与理解能力上的培养。首先可以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现象中发现化学、感受化学;其次,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注重多方面的选择,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资源中练习对信息的搜集和把握;最后对于收集到的信息的整理与归纳方式上要逐步引导学生从点到面,由冗繁的语言和大段文字向简练的表格和术语转变,促成学生对化学术语和表达方式、观察方法的形成。化学信息的搜集和把握能力包括化学信息的梳理能力和化学信息的理解能力,当我们面临一个具体的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事件时,能够发现并搜集到该事件所涉及的化学信息,从化学学科的角度,运用化学知识安全合理地处理该事件。
2.提升学生问题提出与解决的教学策略。学生在这一维度的学习时,往往由于认识的不充分而提出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问题提出与解决”部分,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能够提出科学合理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让学生进行思维风暴式的问题提出训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合理的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规范模式的举例,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逐步做到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合理性、科学性,规范性。在分析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关键是要使学生能懂得化学学科问题的基本研究过程。首先要学会从相关的资料信息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所在,并找到问题的价值所在;然后要能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并知道所提假设的意义何在;之后根据假设提出自己的研究计划,并能够对在研究过程中计划所体现的不足进行适时的调整;最后在反思整个研究过程时,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研究成果,找到成果与不足,并且争取能够进一步对研究方案进行改进。因此,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学生应该学会的较重要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坤坤 思维导图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刘梦溪 基于观念建构的化学复习课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陈倍倍 面向学习者的九年级化学符号的教学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论文作者:刘欣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4
标签:目标论文; 化学论文; 导向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过程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7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