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高职教育发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香港论文,大陆论文,高职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大陆、台湾、香港高职教育发展概况
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2000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高职的特点和宗旨作出明确的表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大陆高职教育发展可以大致划分成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开始阶段(1980-1990)。1980年,原国家教委批准设立首批13所职业大学,从此,神州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兴办职业大学的热潮。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从此正式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至1990年,全国创办了14所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114所短期职业大学,且在中专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2]第二阶段为积极发展阶段(1991-1998)。1990年以后,随着《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大陆的高职教育发展较快,已初具规模。到199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设置的并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共计1394所,在校生394.74万,占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63.53%。[3]第三阶段为大力发展阶段(1998至今)。为了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决定在“三改一补”的基础上,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称“新高职”。此后,大陆高职进入了大发展时期。2002年7月,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进一步确立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使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大陆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主要有五类:一是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地方举办的职业大学;二是独立设置的高等专科学校;三是成人高等学校;四是本科学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五是本科学校举办的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截止2002年底,全国共有1374所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6%。其中,职业技术学院548所,高等专科学校219所,成人高等学校607所。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约为781万,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3.4%。[4]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
目前,大陆的高职以专科层次为主,也有一些学校办了本科的高职,如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2001年起招收4年制本科,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厦门大学高职院等也招收高职本科生。现在还出现了属于研究生层次的技术应用类的高职生,如农业推广硕士等。(见表1)。
表1 大陆高职改革和发展基本情况
1985年 1996年 2000年 2001年
招生数(万人)
3.01 3.86
19.43
35.49
在校生数(万人) 6.31 9.85
36.12
71.69
*根据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基本情况”编制。
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称为“技职教育”。是指中等及中等以上学校实施的技能养成及继续进修教育,含高职(高级职业学校的简称,相当于大陆的职业高中)、五专(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专科)、二专(招收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二年制专科)、三专(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专科)及技术学院。其中二专、三专、技术学院均属高等教育,五专跨高级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5]台湾的高职教育机构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及研究所。
20世纪60年代,台湾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特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很注重发展专科教育,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和养成使用专业人才为目标。这一时期高职发展很快,从1960年的8所专科学校发展到1970年的70所。1970年,台湾召开了第五次教育会议,在教育革新案中提出“技术教育应有更多弹性,并建立系统,直至与大学平行”的革新原则。1973年,着手修正《职业学校法》、《专科学校法》。1974年8月,成立了台湾工业技术学院,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高级实用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招收四年制的学士学位班学生,随后于1979年开设了硕士班,1983年招收博士班学生。至此,台湾已初步形成了从专科到本科、直至硕士及博士阶段的职业教育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台湾开始控制专科学校数的增长,这一阶段以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办学质量为主。同时,台湾开始组建本科职业院校,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并且致力于调整专业结构,为配合7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各种重化、精密工业和公共工程对各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要以及各项基础建设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台湾先后实施了两期工业职业技术教育改进计划。[6]进入90年代,台湾经济及产业出现了向高新科技方向发展的趋势,社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台湾更加重视发展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开始扩充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把办学绩优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截止2000年8月,台湾共有技术学院50余所,其中51所由专科学校改制而成,并附设专科部。1996年,台湾又制定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根据此标准,有6所技术学院1997年升格为科技大学,以研究高深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也为技职学生提供进修学士和硕士、博士的机会。至2000年8月,台湾共有11所科技大学。[7]1996年台湾还制定《申请设置二年制技术学院(系)审查要点》,鼓励普通大学(学院)增设二年制技术学院(系)。至1998年底,台湾已有附设技术学院(系)的普通高校23所。[8]90年代后期,由于部分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专科学校数下降,至1999年专科学校降为36所,然而专科学生数并没有因此下降。台湾的研究所一般附设在学院与大学内,以养成应用科学与技术类科研人才为培养目标。至1999年,台湾共有技专院校(包括大学、学院、专科)83所,占高等学校总数近60%。[9]
香港的教育基本上沿袭了英国的体制,在20世纪上半叶对职业技术教育并不重视。香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的。香港1937年出现了第一所工艺学校(该校于1957年改名为工业学院),开始了正式的工业职业教育。二战后,香港的经济结构由单纯的转口贸易转向纺织、制衣等制造业,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又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工业的转型促使了香港工业教育和职业训练的大规模发展。1972年,香港理工学院成立(1994年升格为大学,改称为香港理工大学),该校宗旨是提供科技、工程、工业、商业、数理、文艺、社会工作等范围的课程、训练和研究机会[10]。该院成立的当年即招收全日制学生1583人,部分时间制学生1000多人,夜间制学生9800人,且规模逐年扩大,成为香港最大的最受工商界青睐的学院。[11]同时,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也调整改革了原有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加大了理工科专业的比例,以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香港于1982年成立了职业训练局,此后还成立了10几个工业训练中心,大力推行工业教育,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职业训练局从香港政府教育署接管5所工业学院(摩理臣山、葵涌、观塘、黄克兢、李惠利),并于1986年建立屯门、沙田工业学院,1987年建立柴湾工业学院(1993升格为科技学院)。这些工业学院负责提供技术员程度的工业教育,主要目的是提供工业经验及训练专业人才,促进香港工商业的发展。1984年,香港第二所理工学院——城市理工学院成立。80年代后期,香港的信息业、高科技产业异军突起,产业面临着新的转型升级,高职教育朝全面提高质量、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与教育水平方面改革。1988年,香港科技大学正式注册,1991年开始招生,该大学旨在培养研究型的科技人才,辅助新兴企业。1993年9月,柴湾工业学院升格为香港科技学院(柴湾),同年同月,另一所香港科技学院(青衣)建立。这两所科技学院的主要目标是提供高素质的专科以上教育及训练,使学生能有充分的就业准备。1994年,香港理工学院、城市理工学院分别升格为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的两所理工学院就开始开设硕士学位课程,升格为大学后,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香港逐渐形成了从学士到硕士直至博士的完整的高职教育学位体系。1997年回归祖国后,香港进一步完善高职体系,各层次学校各司其职,工业学院培养高级技工及技术员,科技学院培养中、高级技术员,理工大学培养高级技术员和工程师,科学大学培养研究型应用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香港还大力推进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见表2)。
表2 香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学校类别
管辖机构入学资格
培养目标 学制
香港大学、中文大学
大学及理工学院资 预科,符合 技师、工
3年
等综合大学的工科助委员会提供资助, 入学要求 程师(学
行政自主
位课程)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
大学及理工学院资 预科,符合 技师、工
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助委员会提供资
入学要求
程师(学
3年
助,行政自主 位课程、技
术员(文凭课程)
青衣、柴湾科技学院
职业训练局预科技术员
3年
摩理臣山、葵涌、观塘、
黄克兢、李惠利、屯门、 职业训练局中五或中三 技术员程 1-3年
沙田7所工业学院
度技工
*根据马早明《亚洲“四小龙”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等资料编制。
在香港,职业技术教育称为“工业教育”或“工业训练”,但其实质是与工业、商业、服务业有关的技术教育。香港高职的管理如表2可以看出,由职业训练局和大学及理工学院资助委员会提供。资助委员会是政府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组织;职业训练局是一个独立的法定机构,下设20个训练委员会和8个一般委员会,管理2所科技学院、7所工业学院和24个工业训练中心。[12]
2 两岸三地高职教育经验
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高职教育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两岸三地的高职发展背景、时间、道路各不相同,三地的高职发展各有特色,但有很多地方是可以互相借鉴的。尤其是台湾、香港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它们的高职发展比大陆早,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特色,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2.1 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重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人一向有重学术轻技艺的思想,“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书指的是圣贤书、是理论、是学术,而职业技术教育向来不受重视。在两岸三地,情况都一样。在经济起飞前,台湾、香港的父母也都希望子女能到大学去读书。台湾职教体系的学生被称为“多数的弱势”,即使是有较多的人数,也是弱势群体。随着经济开放战略的逐步实施,台湾、香港才调整教育发展方向,由单一封闭的精英式教育向多样开放的大众教育转变,办学方向转向为经济发展服务,大力提倡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台湾早期的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很小,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台湾才慢慢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台湾创造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台湾经济每一阶段的发展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型和发展的阶段,两者形成了互动发展的关系。[13]
香港在英国的统治时期,推行的是英国的政体和社会价值观。港英当局在香港推行英式的教育制度,一般市民也将职业教育看成是低于“学术”教育的另类教育。但是,近40年来香港受到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与经济紧密配合,形成了一个以人才规划为主导的、多层次的、追求实用的庞大的教育体系。香港职业技术教育较好地适应了各个时期经济发展多元、多变的需求,推动了香港产业结构的技术升级,促进了经济腾飞和现代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在分析香港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时就指出:“开放的金融市场,廉政的公务员,超级的基础设施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大军——可以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秘诀。”
当前,大陆已注意到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力提倡高职教育,计划在“十五”期间,继续扩大职业教育办学培训规模,争取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800万高等职业教育(含高专、成人高校)毕业生。但是,在发展高职的思想上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政策甚至对高职的发展是误导。比如在招生上,高职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录取都在普通高校录取后,属于“后批录取”,这显然使高职学校的社会形象受到质疑,使家长、学生认为读高职低人一等。又如对高职曾实施的“三不一高(不包分配、不再统一发放教育部印制的毕业证、不再发放《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及高收费)”政策,也影响了高职的发展。因此,吸取台湾、香港发展高职教育的经验,真正提高高职的地位,树立高职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是当前大陆高职发展的根本。
2.2 构建多元而完备的职业技术体系,规范各类学校的地位与目标,畅通升学渠道
作为与普通教育类型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应有其完善的体系。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体制已经完备。20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开始谋求构建“纵向通达、自成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台湾的高职教育在90年代开始了升级、调整:把部分技术学院改制为科技大学;让普通大学附设二技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可继续进修二技或者转入一般大学学习;科技大学的校数将逐渐增加;技术学院可设置研究所;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均可附设专科部等。至此,台湾已建立了各类型、各层次的高职院校,各技职院校提供学生的机会也是多元而有弹性的。
香港的高职教育,随着1988年香港科技大学的成立,开设大专以上文凭和高级证书课程,工业学院开设技工及技术员、技师程度的文凭及证书课程,而工业训练中心提供操作工、技工、技术员课程及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形成了高、中、初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相配套、相衔接贯通的完善的体系。香港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经纬分明而相辅相成”,以角色为主、适度重叠,办学目标明确,各院校竞争有序、合作但有分工。[14]
大陆高职院校类型比较齐全,实施从专科、本科直至研究生阶段的高职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章十二条也提出“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大陆高职教育与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沟通渠道还远未畅通,高职教育仍然是“断头”教育、是无奈的选择。构建更加完善的高职体系,畅通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升学渠道是大陆高职的发展方向。
2.3 重视法制,政府通过法律统筹管理高职
为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保障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健康地发展,台湾、香港都很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立法。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以法律法规来规范职业技术教育,用法律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台湾职业技术法律法规门类齐全,包括《专科学校法》、《专科学校规程》、《职业学校法》、《职业学校设置顾问委员会办法》、《建教合作实施办法》等11种;《私立学校法》、《私立学校资助办法》、《各级各类私立学校设置标准》等也具有职业技术教育法规性质。20世纪70年代后,台湾开始实施职业技术院校评鉴,1991年台湾又完成了《技术及职业校院法》草案,1996年制定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通过这些法律法规,对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加以规范,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完善了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另外,台湾将加强实务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措施,落实职业证照制度,将职业证照分成甲、乙、丙三级。修订了《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规定了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之后,也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建立了多元文凭价值体系。这有利于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沟通,完善职教体系,也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地位。
香港政府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颁布了《学徒条例及学徒规则》、《职业训练局条例》、《专上教育学院条例及专上教育学院规例》。1982年香港政府建立了香港职业训练局(VCT),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香港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香港政府每年均给职业训练局大量的拨款,对职业院校进行宏观管理。香港职业训练局依据条例,对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防止违反条例,对违法现象进行纠正。此外,香港各大学的条例(《香港理工大学条例》、《香港城市大学条例》、《香港科技大学条例》),都规定了各大学的办学目标和角色,使各大学能依照条例运作。香港政府通过大学及理工学院委员会资助学校,对设备的购置及项目建设进行拨款。香港政府采用“积极不干预”的原则,通过设立职业训练局及社会全面工业训练制度和设立条例规管,依赖市场“无形之手”调节各方面关系,积极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主管部门各司其职,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达到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和有效管理的目的。
1996年9月大陆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从法律上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目前,职业技术学院的审批权在省(市)、自治区政府,一般管理上也属于各省(市)。对高职院校的设置、评价的方案也已在试验。台湾、香港在高职管理上的特色和经验,值得大陆学习借鉴。
2.4 形式多样,职业技术教育与终生教育相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除了兼顾升学与就业外,还在于与终生教育相结合。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是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在空间上从经院性的传统教育扩展到校园以外,乃至整个世界,而且在时间上扩展到人的终生。这是职业技术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台湾在1995年的“迈向21世纪教育白皮书”中就提出了技职教育要与终生教育相结合,[15]为此让学校、职业训练中心等场所在周末或假期开放,供人们进修;在职教院校设不同的课程,采用多样的形式,供学习者选择;在入学方案上做到多元化,除联考外还有行业推荐甄试等方式,规定在职人员可依据其证照及工作年限享有加分优待等政策。香港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为一体,归口职业训练局专管,开设有全日制课程、夜间制进修课程、日间给假调训制课程、短期训练课程以及技术员、技工、操作工的训练课程,其内容实用,方式和时间灵活,包括各种层次类型的职前和职后教育与培训。
大陆正在终身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进城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大陆高职既有学历教育,又有职业资格认证的非学历教育;既有全日制,又有部分时间制。不少高职院校还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为学习者提供方便。
2.5 加强高职教育研究,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来临,提高人力素质、发展高职教育在当今世界备受重视。近年来,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994年在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就将职业教育作为新世纪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这样一个“重大课题”来对待。在高职的发展决策和改革上,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高职这种“新”的高等教育发展类型,各国都在不断探索,以期明确其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并达成改革的共识,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高职教育以来,大陆就重视对高职教育的研究。其研究领域包括高职教育的政策、方针、形式,也涉及高职院校的管理、招生、专业设置、质量评价、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师资培养、产学合作等方方面面。作为高职教育的“后生发展型”国家,中国还积极研究、借鉴和学习外国高职发展先进经验。教育部对高职研究非常重视,召开了多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总结经验、交流心得,并设立《高职高专发展战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精品教材研究和推广》、《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大型的高职教育研究课题,以推动和完善高职教育。各高职院校也涌现出一大批高职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人员,从各个层面对高职教育进行了研究。这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2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健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机构,为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服务。”相比来说,台湾、香港对高职教育的研究较少,这方面大陆的做法值得借鉴。两岸三地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大陆与台湾已举办了几次“海峡两岸高职(技职)教育学术研讨会”,这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