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军事道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道德_历史论文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军事道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道德_历史论文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军事伦理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道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军事论文,中华民族论文,伦理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军事伦理思想博大精深,整理汲取这部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并加以发扬光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道德乃至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借鉴作用。可资借鉴的有价值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仁为兵本的正义战争思想;以民为本的爱民爱国精神;注重将帅的道德修养;强调士兵的武德素质;行之有效的军人养德机制。

一、仁为兵本的正义战争思想。如何对待战争,战争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这是古代人们首先注意到的问题。中国古代进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很早就提出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区别。他们主张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认为正义战争是道德的,非正义战争是违反道德的,提出仁为兵本的正义战争思想。这种思想认为,正义战争得人心必胜,非正义战争失人心必败。司马法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①]尉缭子认为:“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②]《吕氏春秋》指出:“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③]什么是军事战争的仁义之道呢?古人也作了说明。《吕氏春秋》中说:“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也,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民之号呼而走之,若强弩之射于深溪也,若积大水而失其壅堤也。中主犹若不能有其民,而况于暴君乎!”[④]杀掉暴虐的国君、拯救苦难的百姓,使人民获得喜悦,就是军事上的仁义之道。显然这种战争价值观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今仍有其借鉴的价值。正是在这种战争价值观的指导下,古人还提出军人在战争中要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就是:在战争中不杀害老弱,不践踏庄稼,降服的不逮捕,顽抗的不宽恕,起义来归的不以俘虏对待。一切杀戮,都不是杀敌国的百姓,而是杀敌国内祸乱百姓的人。即使官兵打了胜仗也要遵守。反之,古人认为违反了军事上的仁义之道必亡。“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⑤]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流,两大阵营对抗的冷战已经结束,短时期内不可能爆发世界大战,但只要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存在,只要私有制存在,战争的根源就依然存在。从现实看,当前世界部分地区的局部战争仍在进行。这就需要我们对战争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凡是正义的战争,我们就要给予支持,凡是非正义战争,我们就要坚决反对。在台湾回归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但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就是我们的战争价值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要我们坚持正义,统一祖国的事业总会实现的。

二、以民为本的爱民爱国精神。它与仁为兵本的正义战争思想是紧密相连的。仁是以民众的利益、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内容的。中国历代兵家精英和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具有爱民爱国精神。司马法说:“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⑥]古人提出的“军民一体”、“利民安民”、“顺应民意”等思想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其一,一部分进步军事家、政治家本人出身于贫苦百姓之家,了解、同情百姓之苦难,有认同感。其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实践使他们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出于安邦治国、率军征战取胜的目的,他们把利民安民做为一种必要的手段。“民为邦本,国家之度用,将吏之俸禄,军中之粮饷,皆出于民。民为兵之源,兵无民不坚;民不安固,倘有耗损则兵失源,如鱼失水矣。珍之爱之!兵为邦捍,国家之威望,将吏之用权,民间之保护,皆借于兵。兵为民之卫,民无兵不固,兵不坚聚,稍有变动则兵失卫,如卵失壳矣。慎之重之!为吏者必使民知兵之辛劳,为将者必使兵知民之艰苦。如能将吏相应,兵民相洽,倚民养兵,倚兵护民,兵坚民固,和衷共济,不亦善乎!”[⑦]这里把兵民关系比做鱼水之情,提出对民要珍之爱之,对兵要慎之重之。兵民相洽,和衷共济,就能安邦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在传统军事伦理思想中很有代表性。《六韬》把爱民的作用说得更清楚:“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⑧]这正如荀子总结的“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⑨]我们今天主张的军队爱护人民的思想,与传统的爱民精神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从联系上讲,都主张爱民,都看到了人民群众对安邦治国的作用,对战争的作用,都看到了兵民之间的鱼水之情,是有着思想渊源关系的。这是我们需要继承发扬的。从区别上讲,传统军事伦理思想中的爱民主张主要是作为一种手段,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不可能真正彻底做到爱民的。而我们今天讲爱民,不仅是由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来自人民保卫人民服务于人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只要人民军队的本质不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不会变。目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批判地汲取传统爱民思想的精华,又要赋予其新的内容,永远地和人民站在一起,热爱人民保护人民,为人民参军、参战,做人民利益的忠诚捍卫者。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思想中的爱国精神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反抗外敌入侵,爱我民族及其生存的山河故土;二是忠君报国。一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杨家将都表现出这种爱国精神,他们英勇杀敌,气贯山河,受到人民的爱戴和赞誉,同时也不能摆脱忠君思想的羁绊,留下历史的遗憾。我们不能苛求前人,然而我们今天讲爱国就是要弘扬古人不惧外敌,冲锋陷阵自卫自尊的精神,要爱我中华民族、爱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祖国领土的统一完整;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流血牺牲在所不辞。这是我全军官兵在社会主义时期应具有的军事道德。

三、注重将帅的道德修养。军事战争离不开将帅的指挥和直接参与,因此将帅的智谋和品德都十分重要。传统军事伦理思想认为将帅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是战争取胜的必要条件。因此,历代兵家都十分注重将帅的道德修养。孙膑说:“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⑩]历代兵书和史书都有大量关于将帅道德准则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忧国忘身。“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桴而鼓忘其身。”[(11)]作为将领,接受命令之后,就要忘掉他的家庭;当军队到达战场的时候,就要忘掉他的亲属;临阵指挥的时候,就要忘掉他自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12)]二是身先士卒。“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必以其身先于士卒,而不避矢石之害也)。暑不张盖,寒不被裘。军井未达,将不言渴(达,谓遍得汲也)。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当其合战,必立矢石之间。所以齐劳逸,共安危也。夫人之所乐者生也,所恶者死也,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挥,而士卒争先者,非轻死而乐伤也。”[(13)]明朝名将戚继光说:“为将之道,所谓身先士卒者,非独临阵身先,件件苦处要当身先;所谓同滋味者,非独患难时同滋味,平处时亦要同滋味。”[(14)]三是清廉勿贪。将帅要廉洁,才可以服众。戚继光说:“夫士之廉,犹女之洁,此本等修身立己之事。况朝廷俸禄豢养为官,不耕而食,不蚕而衣,正要你不贪取军财,不克剥粮饷。况将官要军士用命,立功扬名。保位免祸,必当如此。故廉之一字,全是本等分内所该。”[(15)]四是爱护士卒。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的名将都有爱护士卒的美德,他们视卒如婴儿、爱子。孙子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16)]诸葛亮认为:“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17)]五是戒骄戒躁。兵家历来认为,良将贵在不骄,惟廉善终。诸葛亮说:“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18)]戚继光说得更为具体明确。他告诫人们:“夫卑以自牧、有功能忘、有劳不伐,谓之谦;取人为善、收服人心,谓之虚。凡人有德,我必慕之、效之;一言一行之长,我必求之、纳之。凡遇上司、僚属,必尽礼尽职、立功建业视为职分所该;……‘言无怨尤,行无悔咎’。即万一疆场之累,人将怜之,身死而名存。……古之大将惟谦善终,此之谓也。”[(19)]六是同甘共苦。与士兵同甘共苦被古人视为将帅的美德。明朝吴惟顺说:“古之良将,不以己贵而贱人,不以独见而违众。故冬不披裘,夏不张盖,所以同寒暑;度险不乘,上陵必下,所以同劳苦;俟军食熟然后敢食,军井通,然后敢饮,所以同饥渴;合战必立矢石所及,所以同安危。”[(20)]七是和气宽容。兵家认为,作为将帅要有博大的胸怀,善于团结众人。戚继光说:“和气致祥,动罔不吉。况为三军之主、驭数千万血气之夫,非度量宽容,岂能使之各得其所、各无怨尤也哉!”[(21)]这七个方面内容都是经过火与血战争实践提炼出来的,值得我们汲取与借鉴。我军广大干部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都表现出很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即使古代杰出的将帅也是不能比拟的。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学习继承历代兵家优良的传统道德,充实现实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干部的道德素质,加强部队的革命化建设。

四、强调士兵的武德素质。传统军事伦理思想还十分强调士兵的武德素质。士兵是军队的基础,培养武德素质高的士兵,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古人对士兵的道德准则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要奋勇杀敌,视死如归,韩非说:“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22)]汉朝刘向说:“必死不如乐死,乐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义死,义死不如视死如归,此之谓也。故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也;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百人必死,千人弗能待也;千人必死,万人弗能待也;万人必死,横行乎天下,令行禁止,王者之师也。”[(23)]二是爱护百姓。进步的军事家都认真教育士兵爱护百姓。戚继光十分注重培养士兵保障百姓利益的道德观念。他训练出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受到百姓的拥护,被称为“戚家军”。他对士兵说:“你们当兵之日,虽刮风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这银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办纳来的。你在家那个不是耕种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即当思量今日食银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肯杀贼保障他,养你何用?”[(24)]三是良好的纪律。古代兵家都把士兵的纪律养成作为一件重要大事来抓,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铁的纪律是士兵武德的重要表现。诸葛亮指出:“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25)]我军是人民的军队,历来都强调对士兵道德品质教育与提高,只有把进步的政治思想教育贯穿到士兵之中,才能训练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铁军。

五、行之有效的军人养德机制。古人对军队的武德养成机制也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主要有五方面内容。一是明耻教战。对军队进行教育训练,使他们懂得什么是耻辱,什么是光荣,树立符合军人伦理人格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左传》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26)]吴子说:“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战,在小足以守矣。”[(27)]二是将帅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士兵。戚继光指出:“宜如何而练其心气哉?是不外身率之道而已矣!倡忠义之理,每身先之,以诚感诚。”[(28)]诸葛亮说:“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三是将帅关心爱护士兵,士兵则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百战奇法》指出:凡是对敌作战,士卒宁肯前进而死,不愿后退而生的,都是由于将帅平时对他们施恩行惠的结果。全军士卒知道将帅爱护他们像儿子一样无微不至,那么他们爱戴将帅如爱父亲一样深厚。所以,遇到危险境地,没有不愿以拼死奋战时来报答将帅恩惠的。四是要赏罚严明。商鞅说:“民勇,则赏之以其所欲;民怯,则杀之以其所恶。故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30)]民众勇敢,就用他们想要的爵禄来奖赏他们;民众胆怯,就用他们所厌恶的刑罚来惩罚他们。所以对于胆怯的人,实施刑罚他们就会勇敢起来;对于勇敢的人,实行奖赏他们就会拼命杀敌。胆怯的人勇敢了,勇敢的人拼命杀敌,国家就没有敌手,必然能称王天下了。吴起说:“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审能达此,胜之主也。”[(31)]五是严明军纪。军纪被古人看作是维护良好的军人品德的重要手段,因此严明军纪被历代兵家所重视。《三略》说:“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至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32)]将帅要令出必行,赏罚必信,象天地运行那样准确无误,才可以统率军队。士兵听从命令,才可以出国作战。“军旅之事,以仁为本,以威为用。申明号令,不可姑息。号令明则士有励心,姑息行则人怀怠志。士心励,虽少心济;人志怠,虽众弗克。所谓仁者非姑息,所谓威者非杀伐。仁以抚众,威以振旅,则鲜有不克。”[(33)]关于将帅道德养成,古人也有同样的论述。

总之,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分析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勇于实践,勤于探索,我们就能把我军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走在全社会的前列,不辜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标签:;  ;  ;  ;  ;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军事道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道德_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