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初中分流问题研究--对Q县农村初中分流实践的思考_农村论文

西部农村初中分流的研究——Q县农村初中分流实践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论文,农村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初中分流的提出

1987年,全国开始大规模推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农村学校分流便是主要内容之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普通中学也要分别不同情况,适当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1996年《职业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1998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九条明确指出:“继续实施初中后教育的分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努力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极少数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对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应实行职业技术培训。”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使农村教育切实转变到主要为农村经济而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

在实践中,各地农村学校也在探索分流的路子,出现了“2.5+0.5”模式、“2+1”模式、“3+1”或“3+0.5”模式、“综合初中”模式等形式。然而,有关农村初中分流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分流必要性的阐述或对分流先进典型的介绍。缺乏对绝大多数地区分流现状的关注,较少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对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初中分流教育进行科学的反思。

基于此研究现状,笔者把观察的触觉伸向西部某国家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Q县,了解该县农村初中分流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力图对西部农村初中的办学重点和突破点做一点新的思考。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学校领导、教师心目中的农村初中教学目标

学校领导、教师对农村初中办学目标的理解,尤其是对农村初中办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农村初中到底该不该分流及分流的效果。笔者设计了问卷,请学校领导、教师对所列教学目标(大多为国家教育文件中规定农村初中应当实现的,或当前舆论认为农村初中应该重点培养的)进行评论。统计结果如下:

表1:学校领导、教师认为学校实施得较好的目标(多项选择,前六项)

目标类型健康劳动合作基础知识社会农村实

态度精神和技能 公德用技术

比例 51%47% 37% 32%31% 17%

表2 学校领导、教师认为学校实施得较差的目标(多项选择,前七项)

目标 收集利用职业知识和 基础知识 对美的体 农村实 合作 社会

类型 信息的能力 就业信息和技能验与表现 用技术 精神 公德

比例 51% 45%43%38% 24% 18%

15%

表3 学校领导、教师认为今后应该加强的教学目标(多项选择,前五项)

目标类别基础知识 职业知识收集信息 对美的体验 农村实用

和技能和就业信息 的能力和表现 技术

比例

51%44%37%

31% 34%

可以看出,学校领导、教师在对农村初中的认识方面,存在着共识。

2.学校领导、教师对农村初中分流的期待

学校领导、教师对分流的理解,体现着学校领导、教师对农村初中的定位,直接影响到分流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在问卷中,大部分教师表述了自己对农村初中分流的期望。归结起来,大致包括教会学生一技之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缓解学生辍学现象;让升学无望的学生恢复自信。

3.学生和学生家长需要评估

为调查农村初中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情况,笔者要求学生就“自己最欠缺的或最需要提供帮助的”、家长就“你认为孩子在学校最应该获得的知识”做出选择,统计结果如下:

表4 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前7项(多项选择)

表5 家长对孩子在学校获得的知识的前5项(多项选择)

选项 基础文化为人处世 职业知识和 关于农村或全社会的 实用农

知识和技能 的能力就业准备过去、现在和未来业技术

比例 61%45%41%37%31%

不难看出,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与农村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办学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有极大关系。

由上可知,农村初中分流的期待目标同教师、校长认为农村初中最应该加强的几个目标,同学生、学生家长需要满足和提供帮助的几个方面有较大的出入。

4.分流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学内容:通过调查,分流学校的职业课内容非常单一,基本上都是病虫防治、果树栽培、大棚蘑菇、冻菌栽培、土壤维护和科学施肥。根据对教学内容是根据什么选择和由谁来选择的调查,9所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乡镇教育辅导站安排、4所学校的教学内容是由学校老师选择。其原因是乡镇农业技术站或学校只有这类专业的技术人员或教师。

教学方式:超过半数的学校是完全采用课堂讲授,只有极个别学校重视基地的实践操作。在这13所农村初中校中,只有5所学校有自己的实践基地,有4所学校是通过向乡镇借的方式,其余学校均没有基地。

教学材料:

表6 教学材料来源(多项选择)

来源渠道购买学校图书室 教师自编 其他

教师比例 53%

48%41% 23%

表7 组织教学材料的顺序(多项选择)

组织方式按自己的想法按学生意愿按知识点顺序其他

教师比例 21%13%77% 18%

可见,大多数教师在教授职业技术课时,仍然采用的是语文、数学等必修课的授课方法,而较少尊重学生的意愿。

5.实施过程遇到的主要困难

表8 学校领导、教师认为公流遇到的主要困难(多项选择)

6.农村初中分流有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

(1)教会学生一技之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在回答“你认为你掌握了一技之长了吗”时,有21%的学生回答“掌握得很好”,37%的学生回答“掌握得一般”,42%的学生回答“掌握得不好”。在回答“你对自己初中毕业后,回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信心吗”时,有7%的学生回答“很有信心”,16%的学生回答“有信心”,47%的学生回答“没有信心”,另外有30%的学生回答“不知道”。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表9 如果初中毕业后,你不得不回到农村,这时候有人带领你搞科技兴农的项目,你是否乐意参与?

选项乐意 不乐意不知道

分流班学生比例

56%23%

21%

非分流班学生比例 51%25%

24%

表10 毕业之后,如果有两个机会摆在你面前,即“外出打工”和“回乡务农”,你将怎样选择?

选项外出打工 回乡务农 视情况而定

分流班学生比例 51%

23%

36%

非分流班学生

49%

18%

33%

可见,不管是分流班或是非分流班的学生的回答基本一致。愿意外出打工的仍占较高比例,这与农村经济不景气、农民收入普遍较低有极大关系。

(3)让升学无望的学生恢复自信

表11 你觉得在老师和同学心中,你的地位是不是和普通班学生一样?

选项一样不一样不知道

比例 11% 55% 34%

表12 你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了吗?

选项 受到重视 没有受到重视 不知道

比例 15% 39%46%

显然,绝大比例的分流班学生认为自己享受的待遇与普通班不一样。通过调查,进入分流班的学生多是学习困难学生,这让他们觉得学校是为了给学习较好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实施分班,目的是让他们不要去影响那些预备升学的同学。在他们看来,凡是进分流班的学生都不是好学生,都是老师想要淘汰的学生。因此,他们认为,进了分流班不仅在老师和以前同学心中没有面子,在社会上也没有面子。

(4)缓解学生辍学现象

根据2002年4月对Q县10个乡镇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情况的调查,Q县按普九数据已辍学9235人(包括显形辍学和隐性辍学),辍学率32.2%。而按上级规定,中学辍学率应控制在3%以内。其中,分流班的学生辍学现象明显比非分流班严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生辍学的背后,存在厌学、家庭困难、家长不支持等多种原因。以某学校初三学生为例,因对学习失去信心、家庭困难、家长不支持而辍学的学生分别占全部辍学生的48.2%、20.3%和20%。而不支持的家长在回答“为什么不让你的孩子继续读书”时,回答为“他学习也不怎么好,读完初中也考不上什么学校,还不如找点事情做”的占了多数。

(二)原因分析

1.受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初中难以担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和“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乡土人才”的双重任务

在西部绝大多数农村学校,每年除了收杂费和上级拨给教师工资外,基本没有其他经费来源。Q县的农村初中,按照文件要求,乡镇所在地初中每学期收取杂费30元、带收费(书本)120元。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或是其他原因,缴不起或是没有缴学费和书本费。笔者对一所学校的收费问题做了具体调查,发现523名学生中,有41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免、缓交纳杂费。同时该校还要支付3位代课教师的每月补助费。因此,学校只能是勉强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根本没有能力建设基地、培训师资、安排项目。即便勉强实施了分流等改革,也仅仅是流于形式,走过场。

2.农村初中实施分流缺乏外在和内在的强烈需求

外在需求不足表现在:西部农村的劳动力市场特征是,产业结构急需调整,迫切需要吸收懂现代农业技术、擅长现代农业管理的优秀人才;同时,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缓慢,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堆积,无法为返乡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内在需求不足表现在:受小农意识的局限和农村就业岗位稀缺的影响,农村家长和学生对在校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缺乏兴趣;同时,农村初中受经费、师资等因素影响,无法开展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新型农业技术课程,分流班教学内容总是局限在几个传统技术上。

3.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没有形成开放办学的理念

要实现在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下,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转变封闭办学的陈旧观念,树立起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然而在西部农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普遍都没有树立起开放办学的理念,没有学会开发利用农村教育资源,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服务。如:在谈到农村初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时,学校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等都认为缺乏实验基地是现实的困难。但是如果教育部门把视野放开,把目光转向农村这个广阔的社会、自然环境,就不难发现,基地到处可以建设,如乡镇的农业示范园、农户的自留地、学生家庭的承包田院落等等。

三、对提高西部农村初中办学效益的新思考

(一)明确农村初中要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农村而言,中国农业是在产业化农业还未实现的基础上,同时迎来了知识经济、WTO与全球化的三重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把高新技术融入传统农业。而在农村进行技术创新与推广,必然需要大批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富有热情的新型农民。

因此,无论就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还是就农村社会的发展前景,我们都不应该简单沿袭20年以前所倡导的农村初中分流模式,而应重新思考如何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在农村初中进行有效改革,使农村孩子能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未来社会;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基于农村的社会环境,提高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竞争实力的接班人。

(二)反思农村初中教育质量“距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多远”

我国在2000年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我们往往更多地关注数量的提高,而忽视普及的质量。根,据调查,西部农村初中在学生质量、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生质量:根据Q县2001-2002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中各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成绩统计简表可知:初一年级:就七个考试科目(总分700分)而言,直属中学平均分是352.6分,及格率是42%;乡镇中学平均分是314分,及格率是28.5%;17所农业中学或初中班平均分是220.6,及格率为11.1%;初二年级:就8科考试科目成绩(总分800分)而言,直属中学平均分为403.3分,及格率为45.3%;乡镇中学平均分为370.2分,及格率为30.9%;农业中学或初中班平均分为237.7分,及格率为14.4%;初三年级:就六科考试科目成绩而言,直属中学平均分为311.3分,及格率为51.8%;乡镇中学平均分为261.6分,及格率为47.2%;农业中学或初中班平均分为210分,及格率为24.4%。而Q县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与所在省的同级同类学校相比,尚属中上水平。

师资力量:在西部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两个严峻问题:一是教师分布存在着城区密集,大量超编,边远农村奇缺,大量缺编;二是农村初中教师质量堪忧。相当部分代课教师系高中、高中中途辍学或初中毕业生,知识和能力均难以保障。即便是受过正规教育的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教师,由于缺乏培训机会和信息渠道,教育知识和能力日益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

办学条件:在西部地区,农村初中办学条件明显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资料来源: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

(三)拓宽思路,确定当前农村初中办学重点和突破点

1.坚持以“提高农村初中教育质量”为工作重点

(1)以校本培训为重点,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农村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调查表明,在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方面,查阅相关资料占25%,与其他教师合作占65%,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占17%;二是可减轻农村教师经济负担,缓解“工、学、家”矛盾;三是从学校层面来看,课程改革、学生辅导等各类问题也可通过培训计划让校内的同事产生共识,合作解决;四是可弥补师训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培训中容易出现的培训内容和学校实际脱节等的不足。在开展校本培训中,校长要勇于、善于充当培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责任人;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为学校疏通信息渠道;要充分发挥县重点学校和乡中心学校的作用,为农村初中教师提供教学服务;学校要努力争取外界支援,弥补自身在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上的不足和方法上的欠缺。

(2)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保证农村初中生源质量。

在西部,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生活工作条件艰苦,很难分进、调进新教师,留住好教师。因此,不得不聘请大量素质无法保障的代课教师,这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进而向农村初中输送了大量不合格的初中学生。这一方面造成农村初中教师教学包袱沉重;另一方面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大,从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最终导致辍学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在西部农村地区,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同样刻不容缓。

(3)加快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步伐,扩展农村初中吸收优秀教育资源的途径。

2003年5月30日,新一届国务院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人民币90亿元,以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省区为重点,实施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为主旨的农村教育综合发展项目。按此计划,国家将在今后5年,为3万余所乡镇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为25.2万所农村完全小学设立卫星教学收视点。这将极大提高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发展。

2.以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课为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新的课程结构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因此,在农村初中,可结合新课程改革,重点做好:

(1)加强职业教育

当前农村初中的职业教育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职业知识。即向学生介绍职业信息、职业发展新动态、职业学校等知识和信息。如社会上有的职业或就业的门路,它们的情况、特点、要求、经济收益和发展前途如何等,使学生了解外面世界,了解就业形势,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②职业观教育。职业观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根本问题,需要大力加强。③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同职业知识和职业观的教育密切联系的,应当一直贯穿在职业知识和职业观的教育之中。如诚实、责任、信用、态度问题等,这些都需要从小培养。④职业活动入门和经营管理常识。如职业入门、实用经济、财务管理等课程。⑤通用的基本技术。农村学校要教学生一些手工劳动的基本技术、机械劳动的一些基本技术、电工和电器的一些基本技术等,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农业技术、饲养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

(2)采取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农村,可以开展大棚栽培、牲畜饲养、品种改良、农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稻田养鱼等课题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现实,走向科学,参与实践,感悟生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社会和未来的人文关怀,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培养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社区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在农村,社区服务可以包括在科技农业基地、示范农业基地等地参加劳动;到贫困家庭、孤寡老弱家庭做义务劳动;参加农村“三下乡”等活动。

3.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利用农村社区资源,实现社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在西部农村,一方面办学者长期受封闭办学的影响,缺乏利用、开放当地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被大量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又由于教育经费紧缺,造成学校设施设备落后,跟不上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经费紧张问题将长期存在。农村学校必须放弃等、靠、要的被动思想,自力更生,积极开发、利用当地可利用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主动与社区加强联系和合作,用人之长,补已之短,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标签:;  ;  ;  ;  

西部农村初中分流问题研究--对Q县农村初中分流实践的思考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