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传播模式_三个世界论文

真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传播模式_三个世界论文

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交往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人与论文,主体论文,现实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1)05-0074-07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其根本是信息呈现和转换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若将网络作为社会交往和生活的主要和重要的手段的社会历史阶段称为网络时代,我们可以说,当前我们正处在向网络时代过渡的时期。比特代替原子成为信息表征的新的方式,并能以光速传播。比特与原子相比其最大的区别是无形与有形;一种是代码,另一种是实物。因此最终的差别就会很大。整个世界的面貌都为之一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经济等。这一替代是根本性的、全面性的、革命性的。教育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的反应器,或强或弱,或持久或短暂,或全面或部分,都在积极地与这一潮流相呼相应。网络时代教育主体间(主要是教师与学生间,以及各自内部间的关系体)和主体自我的交往是实现教育主体生成和发展的根本,也是网络时代教育意义生成的根本。

一、网络时代的现实人与虚拟人

人是自然和社会长期作用进化的产物,自然的多样性、社会的多变性决定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复杂性。因此,人的复杂性才是人的实存状态,亦即海德格尔的“此在”。人与世界的关联就是人的生命的展现。“我已住下,我熟悉,我习惯,我照料。”[1](p.67)人存在于世界中,物质的、精神的,自然的、人文的、对象的、内生的,都构成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世界中,人要实践,通过实践人获得经验,获得人的精神建构。不仅如此,人的复杂性还表现为在不同的现实处境下人的呈现方式的差异。因此,我们说人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现实性和虚拟性是这一矛盾统一体展现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构成人的本质特征的重要表征,一方面反应了人在现实处境下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状态;另一方面其矛盾运动是促成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

所谓现实人,通常我们规定在现实社会里作为实体存在的人,是一个有机的能动的生命统一体。与之相对应,虚拟人则是指作为我们思维的对象性的存在,表现为现实人的一种思维的延伸(如梦境、剧本中的角色等)。其实,现实与虚拟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虚拟的存在依赖于现实的存在,犹如我们在照镜子,镜中的主体怎么知道它自身的虚拟性?鉴于网络已被公认为是虚拟世界,我们界定存在于网络之外的,现实存在中的主体是网络时代的现实人,而把以比特为表征的网络内的主体称为网络时代的虚拟人。显然,这一界定与我们的一般理解并不矛盾。据此,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呈现也可分为现实的和虚拟的教育主体,即进行上网操作的现实中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在网络内以比特为表征进行信息交流的教师和学生。

二、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交往特征

1、现实性与虚拟性的对峙与融合

传统生活世界的概念主要指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涵容人和世界的各种实践关系,是人存在的境域和交往的依托。“进行交往行动的主体始终是在生活世界范围内相互理解的。”[2](p.10)网络的出现丰富了生活世界的概念内涵,也就是说,人们交往和理解世界的手段和途径都具有了新的历史意义。人总是在不停地理解世界的过程中获得对自身存在的证明,亦即“理解‘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关注‘存在意义’的人。”[3](p.35)网络是人的新的生存方式,同样它成了人的生活世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学者认为网络社会是人的第二生存空间。[4]事实上,现实和虚拟原本都是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也都是人的实存状态。因此,网络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生活世界的概念,只是拓展了生活世界的内涵。由于比特的隐性特征,网络虚拟性也就更为彰显。现实性和虚拟性作为人的本质呈现的两个重要方面,当网络成为现实和虚拟交互的界面和场域时,这种对峙也就尤为显著。但也正由于这种对峙,现实和虚拟联系得也更紧密。虚拟社会不仅是现实世界的有益的补充,而且正成为现实世界的一种依赖。同时,网络也正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一种介质、一面镜子,现实的“我”和虚拟的“我”通过网络面对面地相互审视,进而达到一种新的融合:视界的、精神的、人格的。“虚拟人”成为“现实人”的“镜像”的同时,“现实人”也成为“虚拟人”的“镜像”。

2、逆时态与顺时态的统一

网络信息以光速的传输,实现了量子力学意义上的时间相对性。同时也是我们理解海德格尔关于“时间”的意义界定。作为一种“共在”,一种“共同到时”,时间的意义已非局限于经典物理学意义上的标度时间。传统根据空间的变化来确定时间的尺度,距离和速度的变化成为关键性因素,“时间之箭”、时间的匀质性成为人们构建理性世界的主要依据,这也成为笛卡儿“主客二分”哲学的依据。线性的、客观的、确定的成为独立于人的外在世界。网络的出现,交往主体可以突破传统时间意义上的交往关系,网络所呈现的可以是历史上任何人或事件,也可以是对未来的种种预设,对于既发事件和将发事件,网络主体都可以进行逆时和顺时对话,进而实现网络主体的自身的跨时间意义生成。如不同纬度区的人,在同一时间研究同一种植物的生长状况,实际上就可以考察了该植物在一定地区在不同时间的生长状况(随纬度变化的水、热条件与季节变化的水、热条件有趋同的倾向)。这种研究实现了一种“共同到时”,一种逆时与顺时的统一。特别的,网上呈现的很多事件是一种动态的、智能化的可以交互的文本,网络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穿越时间的“隧道”,在不同的时间共同解读相同的文本,也可以在同一时间解读不同的文本,最后通过窗口或超级链接实现网上的对话。通过对话首先实现的是虚拟主体的沟通,继而可以实现现实主体的对话和理解。

3、空间的剪裁和整合

网络的出现对空间概念的解构和重构是我们感触最深的。其实,这是与时间意义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地球村”是伴随网络出现的一个使用频率十分高的词汇,反映的是随着传播速度的变化,人们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与世界的沟通,就好像与一个村庄的人进行面对面交往一样。网络空间的变化和重组不仅仅指“地球村”这一概念,网络交往突破了传统地域的限制,在网上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与不同地域的人进行同时交往,而且这些地域是可以根据网络主体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和重组的。事实的地域空间概念在网上已没有实在的意义。网络主体可以将其进行再编辑,根据需要创造性地对地域空间进行剪裁和整合。如在网上进行中美小麦分布和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根据资料(这些资料很多都由遥感技术测得并存储在国家资源数据库中)一方面可以将中国和美国的小麦种植地区进行统计;另一方面再将小麦分布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比较研究。这时主体的自由意愿可以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地理的、物理的空间在网上可以被网络主体自由剪裁和整合,主体的创造性可以由此而生,主体可以超越于一定的空间而存在和发展。人的自由和解放得到新的诠释。

4、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网上情结

哈贝马斯将人的交往行动存在于三种世界关系体系中:(1)客观世界(作为真实论断可能涉及的所有实在的总体);(2)社会世界(作为一切合法调节的个人内部关系的总体);(3)主观世界(作为发言者特有经历的总体)。[2](p.1)面对同一张网,这三个世界恐怕也只能从前述现实和虚拟、时间和空间的矛盾和冲突中重新界定其内涵了。人处于三个世界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多维状态。人是各种关系的产物,亦或可说关系的存在是人的存在之本质。网络的存在拓展了人的生存空间,网络中的三个虚拟世界不仅与现实中的三种世界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同时也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一方面网络世界的表征方式的变革打通了三个世界在现实世界的隔膜,另一方面网络的存在本身应视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现实世界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也就是四个维度规定了现实人的思维的局限性,而网络的存在事实上已经突破了这一规定性,网络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的,也就是说人的思维可以有突破现实中的四维限定。这也说明网络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影响。因此,网络主体的自由意志和网络主体多维思维可以突破现实中的三个世界的壁垒,使得三个世界通过网络统合为一体。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人的本质是一种对自我和现实的超越。网络主体的网上对话和交往可能是实现这一统合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网络时代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方式

1、文本的选择与解读

网络是开放的,所有网络主体在一定条件下(经济的、技术的)都可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网络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社会也是信息化的社会。教育把人类“大我”的共同经验与个人的有限的人生经验联结起来,把个体已有的经验与未知的世界联结起来,从而形成个体的经验,形成个体的人生。[3](p.71)网络将人类“大我”所有经验几乎都集中到网上,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检索到所需要的任何知识。面对如此浩瀚的网络信息世界,教育的责任和价值是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对网络教育而言,网络交往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将成为根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过程就是教育主体间的交往过程。因此,网络教育的本义也就是网络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对话的实现。现实世界中的交往是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互动实现的。网络教育也是依托于信息的共享,教育主体间不断地寻求“共识”和“共视”,进而“达到理解为目的行为”。[5](p.1)而交往客体则是从浩瀚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出来的对话“文本”,这是现实人和虚拟人对话发生的根本,是决定网络教育目的、目标和方法的重要依据。选择什么样的信息作为网络主体对话发生的文本,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涉及到我们对网络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思考的问题。网络社会的巨大的信息量本身就告诉我们,以传授知识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不可能的。因此,对网络教育的要求,关键必然是教育主体的选择能力的培养。进而,对文本内涵的需求也就成为教育的价值旨归。“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与肉交流活动。”[6](pp.2-3)这样,网络文本的精神性内涵势必成为文本选择的根本。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一方面帮助学生完成其知识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在此同时实现选择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完成个体精神的完满建构。教育归根结底要发展的并不是生理与心理的东西,而是人的精神,通过它对精神的建构,而把心理和生理的东西“带”出来,惟有精神才整合人的一切,因为精神作为人的整体与心理和生理的东西并不分离,它是建立在这些之上“统摄”着它们。[3](p.113)这样,文本也就成为主体间精神成长的依托,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也就可以发生,“我—你”关系也就可以确立。

2、知、情、意的多维交互

教育关涉对人的全方位关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应是全方位的。作为一种工具,网络一直被看作是没有感情的,很多有识之士也高呼长期沉湎于此,学生已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网络对伦理的挑战更是让我们忧心忡忡。这也是事实,然而,若将此全部归之于教育,恐怕也是有失偏颇的。当然,作为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面对这些问题是不能熟视无睹的。这本身也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教育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对于出现的问题,教育如不能积极地予以充分关注,教育本身也就出了问题。

网络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和变革是全方位的。“教育也许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但它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消极产物。教育是形成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目前尤其如此,因为归根到底,教育必须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这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性。”[7](p.13)网络时代的教育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必须超越一般工具系统的概念来重新审视网络的意义。就教育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社会存在而言,教育在适应网络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网络和教育自身意义的提升。我们选择网络教育主体间的对话作为网络教育主体的交往方式,一方面这是对网络时代的教育的本质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也是借此寻找消除网络“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对人的消极影响。这种对话,面对的是同一张网,共同解读文本的内涵,共同理解人类历史经验的积淀。网络虽然没有生命,但作为网上交互的主体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每一次对话的发生都是主体间自我选择过程,也是主体间知、情、意相交互的过程。即使网络目前还不能实现全部的“面对面”(指借助于数字摄像和传动感应器)的虚拟对话,网络对话还是可以以一定的方式和形式,呈现一定的感情色彩(如进过聊天室的都知道不同的符号所表示的感情意味),特别的,选择一定意义的文本作为对话材料,文本不仅含有认知的因素,同时还涵容情感因素,因此,网络虽无情,但这并不否认网络主体和文本的情感性存在,更不会妨碍网络主体之间的情感性交流和培养。另外,网络的多维交互性本身就是极好的兴趣源,很多人乐此不疲就是很好的佐证,有了兴趣就可以磨炼意志。所以,网络问题的发生还是人自身的问题,现实的和虚拟的交互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失落的自我。知、情、意相交互的网络精神家园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心与身的统一,灵与肉的交融。

3、现实与虚拟的交互

现实与虚拟是人的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矛盾统一体的综合体现。网络的出现使得这对矛盾更加剧烈。因此,现实与虚拟的交互也就成为网络主体对话发生的根本。现实与虚拟的交互是建立在文本选择和知、情、意多维交互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交互包括三种范式:其一,上网主体间的对话(纯现实中的,但交互的内容是在网上呈现的);其二,上网主体与网内主体间的对话(现实的与虚拟的直接交互);其三,网内主体间的对话(纯虚拟的)。

三种不同又互有联系的交往范式是网络主体进行对话的主要方式,是促成网络主体生成的主要途径。三种范式彼此联系又互有分工,共同完成网络时代的教育任务。上网主体间的对话主要完成对上网前的准备工作及对过去网上交往内容进行讨论和评价,主要包括:决定网上对话的主题,制定网上对话的方式,如何进行对话文本的采集和制作,如何获取和分享网上资源,以及对网上交流的内容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上网主体与网内主体间的对话是网络主体对话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现实人与虚拟人的直接对话,是建立在上网主体间对话的基础之上的网外与网内的对话。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是上网主体与网内主体以网络文本为对象进行意义建构的活动,是网络教学的核心环节。现实人与虚拟人的交互,很多是建立在对方互不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主体间的交流也就是通过文本的解读而实现相互的意义生成和视界的融合。这种教育可以克服现实教育中的刻板效应和晕轮效应,有利于实现普遍化的交往,网络交往可成为人的自由和自觉的活动。因此,网络教育不仅是现实教育的有益补充,而且还是人的主体实现的重要途径。纯虚拟的网内主体间的对话,这是隐含意义上的主体符号意义的判断和对文本的意义的理解。纯虚拟的网内主体的对话的运行机制受制于网络内部的原有的且上网主体在外部又无法控制的一种程序或规则,这种对话反应了网络内生文化的特点,这也是网络教育生发和教育主体生成的根基。

四、网络时代现实人与虚拟人对话的意义

1、有利于调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的矛盾

原本定位于现实世界的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共同构成并维系人的现实处境的关系世界,人的现实处境也正是这三个世界的矛盾运动的结果。现实世界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种处于殖民化的边缘和被异化的危险总是让现实处境中的人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具备某些现实世界特征的同时,又与现实世界有着本质的差异,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延伸和拓展。现实世界的困惑和困境在虚拟世界可以得以解决。

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不仅是一种对话途径的延伸,更是一种生存方式的变革(包括前文所述的思维的“维”变化)。“高扬对话意识的社会将呈现出以往任何社会截然不同的风貌,为人和自然提供一种最有利的生活和生长环境。”[8](p.21)网络时代的现实人和虚拟人的对话关系还不仅仅是在现实世界中倡导主体际的平等对话问题,而实际上试图通过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的发生,将现实的三个世界与虚拟的三个世界有机的融合起来,在解决三者冲突的同时,实现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回归。现实世界中人的现实性和虚拟性往往以一种对峙的状态存在,虚拟往往作为现实的避难所而存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转到虚拟中以获得一种补偿。网络作为虚拟世界的出现,事实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实和虚拟的对抗,为解决人的苦恼和痛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一方面现实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都以新的面孔和方式在网上重新呈现,模糊了三者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虚拟的方法来解决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矛盾。这样,三者在网上与主体的互动,可以转移现实中的问题,有利于调和三者之间的矛盾,改善人的现实处境,进而达到谋求三个世界的和谐统一。

网络消除了现实三个世界的藩篱,不仅改善了人的生存处境,还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水平和境界。事实上在网络上也正在以不同的标准创造着各种共同意识,由这些共同意识出发,通过理性的自觉,而逐步发展起世界公民所共有的全球正义、全球伦理、全球秩序,这也是当代人努力的方向。[4]

2、有利于促进网络教育主体人格的平等与共进

现实的虚拟化为原本现实世界中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重建方式。网络的虚拟性避免了现实社会中师生之间因为年龄、学识、地位和职能的差异而导致其间的不平等现象,进而造成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下位、被教育的处境,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失落。面对同一张网,师生之间的显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特别是虚拟人与虚拟人之间的对话,任何外在的附值都是没有意义的。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提供真正的对话环境,可以保证师生之间对话的真正发生。像这样建立在师生间平等的对话,才能保证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才能保证互为主体的师生关系的真正建立。也只有这样,在对话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自由地思考、想象和创造,双方并没有固定和僵化的学习模式和交流模式。[3](p.133)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6](p.71)通过对话,教育主体间一方面相互交流知识,另一方面获得自我的认识。在对话的过程中,精神成为在追求真理的对话过程中展示为现实的东西,成为一种不断展开的可能性。网络社会多重的现实与虚拟间的对话关系吸引着师生全身心的、多角度地投入,在自由中,相互展开、理解、相互接纳、融合;在平等中,双方的精神都接受对话的洗礼与启悟。现实人和虚拟人的对话是一种“主—客—主”的交往模式,在这种对话产生的人是个人主体和主体间性的统一,也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这样的主体不是片面的、分裂的人,而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对话促进师生的平等,使得双方人格趋于完善。

3、促进教育主体的生成与发展

网络社会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主要是通过对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3](p.130)通过对话,“人逐渐成为一个新人,他的精神存在进入一种不断再造(reformation)的运动,这种运动一开始就包含着交往,并且通过更好地理解新的变易而唤醒一种新式的个人生存。这种生存正处在与自己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循环之中。在这一运动中(甚至在它之外),首先有一种特殊类型的人性在扩展,它生存在有限之中却趋向无限的极点。”[9](p.144)这样,教育中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以网络为背景,以网络为手段,以网络为一种生存方式,在相互对话中相互生成着自己和对方。通过与文本、它们的创造者和我们自己的对话,我们开始更深入地、更充分地理解问题,而且理解作为个人及文化存在的自我。[10](p.194)同时,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得以完美结合,人的自由得以展现和实现。[11]现实的和虚拟的,彼此矛盾着、运动着,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促成教育主体的生成,推动教育发展。

收稿日期:2001-03-15

标签:;  ;  ;  ;  

真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传播模式_三个世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