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强国与经济强国建设同频共振
陈 尧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经济学部,广东 广州,510053)
摘要: 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文化建设却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为此,客观分析和研判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创新为动力,推进重点领域文化改革发展;以传统为根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以价值为核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以开放为手段,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安全为保障,构建国家安全防范体系。推动经济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同频共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
关键词: 文化强国;经济强国;中国梦
经济发展是文化兴盛的物质基础,文化兴盛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高度。一个民族只有推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是文化的发展却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0-41因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必须推动文化强国与经济强国建设同频共振。
一、为什么要推动经济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同频共振
经济兴邦,文化立世。回顾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与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命运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推动经济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同频共振。
(一)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相继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一直到共产主义社会。与之相适应,人类文化也经历了原始文化、奴隶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经济与文化呈现出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由此及彼,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在发达经济基础上必定形成发达的文化,而在不发达经济基础上,必定形成不发达的文化形态。这种发展变化规律是不可逆转的,如果一个发达经济地区文化衰落了,那么其经济必然也会由强变弱,由盛变衰。从人类历史的兴衰来看,什么时候经济发展缓慢,文化事业就受到严重影响,什么时候文化领域政治运动迭起,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可见,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方的快慢都会打破社会发展的平衡。
从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来看,经济提供文化进步的 “土壤”。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是文化的物质基础,经济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创造源泉。众所周知,劳动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创造了语言和文字。随着劳动分工、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逐步提高,各种知识、技术、艺术也随之萌芽、形成和发展起来。第二,经济发展产生的需求极大推动文化的发展。恩格斯曾经说过,生产发展的需要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胜过十所大学。尤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的刺激能够产生强大的驱动力促进文化的发展。第三,经济形态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一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人类社会不同的经济形态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特征。例如,原始社会产生了原始文化,奴隶社会产生了奴隶文化,封建社会产生了封建文化,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社会产生了社会主义文化。
从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来看,文化决定经济发展的 “高度”。第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层次经济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文化水准的提高。整个社会文化水准的提高有助于优秀人才的培育。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国家,这种关系是不同的,变化的。特定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人的特性。例如,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意志乃至信念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一个高文化水平的社会更容易培育出高水平的人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高水平的人才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层次。一方面,高层次的经济要求劳动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生产技术和使用先进生产工具的能力,并且不断对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以改善和创新;另一方面,高层次的经济要求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经济管理和经营能力。第二,社会的进步使得文化既表现为一种动力、资源,又体现为一种助推器,是经济发展中隐藏的深层驱动力。尤其是当前的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文化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变大,工作时间变长,许多工薪阶层对老人的照顾时间越来越少,并且在60岁以后退休的人员越来越多。同时,老年人对健康的要求也在提高,消费观念也进一步改变,这也给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机遇。
为推动经济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相互促进、同频共振,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推进重点领域文化改革创新;以传统为根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以价值为核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以开放为手段,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安全为保障,构建国家安全防范体系。
1.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文化与娱乐产业产值5091亿美元,占GDP比重4.16%。其中,文化用品制造产值1772亿美元,占GDP比重1.45%;体育产业产值1103亿美元,占GDP比重0.9%;电影行业产值81.96亿美元,占GDP比重0.07% (很大一部分是好莱坞电影票房贡献的)。而美国2017年文化与娱乐产业产值高达60016亿美元,占GDP比重31%,占世界文化与娱乐产业产值的43%。可见,虽然近几年,我国加大力度发展文化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原创能力不足、优秀创意少,文化市场既缺乏广泛认同的精品力作和拳头产品,也缺乏质优价廉的大众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竞争力仍然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产品质量不高,尤其缺乏形成品牌的文化产品,同时,文化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于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传统手工艺品、艺术品等,而影视媒介、出版物等核心文化产品所占比重极小。二是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我国的文化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三是知识产品保护制度不完善,非法盗版、侵犯知识产权等现象屡禁不止。四是缺乏专业型人才,尤其是既有高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又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
(二)实现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四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的经济体制要求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同样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从意识形态上讲,就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现实工作上讲,就是要实现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与其他经济体制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发展目标是努力实现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势——实现高度精神文明。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竞争,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但是竞争是一种具有鲜明二重功能的强力机制。它源于人们内心的利己主义,亚当·斯密说过: “市场经济的自然秩序是从人的利己本性产生的。”这就使得一方面它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冒险精神;另一方面又可能把人们内心深处最自私、最卑鄙、最龌龊的情感呼唤出来,使社会充斥着 “潘多拉行为”。从过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如果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将使得利己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良性竞争变成恶性竞争,人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整个社会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行为普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这不仅容易引发市场失灵,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引发经济危机,更是会造成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避免恶性竞争,促进良性竞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文化与经济都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是实现 “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历史和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要靠经济等 “硬实力”支撑,也要注重对文化等 “软实力”的利用。只有同时兼顾 “硬实力”与 “软实力”,国家的整体实力才能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有效发展。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强大,更是其文化软实力的强大。中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要在经济领域赢得优势,还要占领文化发展制高点,增强自身文化竞争力。
2.稳固的政治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自古以来,稳固的政治是文化繁荣发展的保障。一个国家政治稳定,其文化往往也处于繁荣发展时期,一个国家政治动荡,其文化建设往往遭受严重破坏。当前,我国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这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国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文化改革政策,指明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和要求。2014年3月,中央印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标志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实施;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7年5月,国家根据 “十三五”规划编制了《国家 “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全面部署 “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建设,等等。总之,稳固的政治不仅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其次,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壮大,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到以强权政治和军事力量已经难以维持其霸主地位,因此,意识形态领域就成了西方发达国家霸权主义的主要进攻点。通过文化渗透、文化掠夺、文化殖民等方式,向其他国家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破坏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稳定性,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动荡。同时,将文化渗透的成果转化为国家的国际政治资源,用于限制其他国家的发展。这是一种变相的掠夺、侵略。因此,为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我们必须加快文化强国建设,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
二、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15新时代,客观分析和研判我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推动我国实现经济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同频共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稳固的政治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
3.西方发达国家霸权主义的影响。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持续加深,中国文化越来越受世界人民的欢迎和青睐,然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其霸权地位,利用其文化优势阻碍我国文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建立媒体帝国,试图形成覆盖全球的媒介霸权。借助互联网技术向中国传播其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甚至宣扬 “中国崩溃论” “中国威胁论”等谣言,来削弱我国文化自信,企图影响我国人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假借文化交流之名,通过推行与我国意识形态对立的图书、影像、教材、教育培训、学术讲座等,向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制造社会动荡,尤其是对 “藏独” “疆独”分裂分子、 “民运”势力和各种 “民权”团体等。三是垄断国际文化标准。例如诺贝尔奖、奥斯卡奖、戛纳电影奖等诸多国际文化大奖的标准和规则,都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制定和解释,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必须经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评判才能进入全球文化圈。四是垄断国际话语权。通过取得话语主导权,形成文化交流中的绝对优势,迫使其他国家按照其话语体系进行文化交流,甚至提出所谓的 “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等观念,引起国家争端。
首先,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文化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就促进了文化产业的产生。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经从劳动、资本转向知识和技术。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依赖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文化产业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前,文化产业越发体现其基础性作用,成为各个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心,各国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另外,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指明了未来高层次经济发展的方向。
滚镀作为电镀工艺重要的分支之一,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12],常被用于加工不宜挂镀的开关、接插件等小零件。相比于挂镀,滚镀需控制的条件更多,操作更复杂,对设备的设计和镀液的性能要求也更高[13]。
3.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从单纯物质生活需要向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并重转变。截至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28228元,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226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11.2%。其中,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576.7元增长至800元,人均绝对值增量223.3元,年均增长率11.53%。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从945.7元增长至1268.7元,人均绝对值增量323元,年均增长率10.27%。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174.8元增长至251.8元,人均绝对值增量77元,年均增长率13.86%①。 这表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在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我明白他的意思。之后的日子里,我试图去忘掉那天看到的一切,但老陈却对我说起了那起车祸。那个女人,真的死了。当时,她看我那一眼是不是她生命中最后一眼。
(二)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挑战
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待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略显缓慢;从外部因素来看,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冲击,严重阻碍我国文化建设。
现代木结构建筑与设备一体化集成设计要求各专业较早进入建筑设计过程,相互协调,使管线排布更加合理,减少预留孔洞对木结构强度的影响,避免后期建造发生返工或破坏结构的现象。
Kato et al[42] reported that spotty redness is signifi cantly improved and related to eradication success in a multicenter study comparing unsuccessful and successful groups.
2.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缓慢。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路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来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完善。虽然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但是在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许多空白点。2017年,我国国家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391.93亿元,仅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67%,比重偏低。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不高。一方面,我国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种类少,数量小,质量低。许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合理,闲置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缺乏专职、专业人员,服务水平低、活力不足。三是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从区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从城乡看,县级以下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资源仍然比较匮乏;从群体看,针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较少。
1.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决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201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的增长超过24倍,年均增长9.5%。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位居世界第70位。二是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132亿元,2018年达到183352亿元,增长了近162倍。三是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4%左右,比1978年提高22.2个百分点左右。四是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2018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30727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①。 经济的发展壮大,使得我国具备更大的财力投向文化建设,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推动经济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相互促进、同频共振的发展策略
可见,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与经济深层次的关系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最根本、最持久、最巨大的动力。
(一)以创新为动力,推进重点领域文化改革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我们必须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力,推进重点领域文化改革创新。首先,把文化科技创新放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位置。坚持以发展科学技术为重心,实现科学技术在文化内容、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渠道、文化产业经营模式、文化管理模式、文化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应用,利用科学技术提升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创新文化产业的运营手段,推动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等。其次,加快搭建创新型文化成果转化平台。设立专业化、市场化的文化成果转化机构,以多种形式加快文化成果在各个领域转化为文化创新产品等。再次,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加快传统传媒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解决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的瓶颈,改善新媒体传播领域生态,形成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最后,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构建有利于培育人才,激发人才创造力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人才队伍;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内外优秀文化创新人才,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4)如浮选钛矿采用直接烘干方式,则尽量降低烘干烟气的温度,并且尽量采用长的烘干转筒,延长烘干时间,尾端采用布袋收尘外,必须采用湿式洗涤设备,对尾气进行强制洗涤,达到除臭的目的。
(二)以传统为根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长的肥沃土壤。我们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挖掘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深化对传统文化的全方位认识,要能讲清楚、讲明白。其次,鉴别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顺应文化发展规律,舍弃传统文化中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萃取其精华,坚持古为今用,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完善、拓展、补充,重新赋予其新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再次,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推进其大众化、日常化。把优秀传统理念融入到人民群众社交礼仪、生活起居等方面的日常生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最后,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文化。通过文化交流,广泛吸收各国各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以价值为核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
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我国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通过大众媒体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公民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信念。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价值标准,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水平。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文明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最后,从国家层面来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观念创新、思想解放、精神归属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四)以开放为手段,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我们必须把文化开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手段,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坚持 “一元主导”与 “尊重多样”的开放理念。文化开放往往伴随着文化冲击、文化碰撞、文化冲突,因此,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倡导文化交流,避免文化隔阂;倡导文化互鉴,减少文化冲突;倡导文化共存,减少文化优越。其次,完善文化开放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对外开放的管理制度、服务制度、审批制度等,放宽文化市场准入,营造良好的文化交流环境,实现文化对外开放有序化、规范化、法制化、市场化。最后,重视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通过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文化产品推向全世界。鼓励社会资本对外开展贸易投资,增加中国文化服务的供给,为本国及外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提高文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同时,鼓励企业、民间文化团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第四,对于智慧校园的信息运用中,需要将实际教学内容、人事管理、科研教育和生活整合与信息化的建设当中,这不仅是对于智慧校园构建的根本体现,还能从本质中提升操作用户的核心体验感。
(1)利用每次检修,对锅炉空气预热器漏风率较为严重的低温段管束进行了彻底治理,对全部管束进行了彻底更换,使空预器漏风率大大降低。通过对空预器漏风情况的治理,风机耗电率较治理前降低0.4%~0.6%。
(五)以安全为保障,构建国家文化安全防范体系
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在文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个别国家为达到其不良目的,不断实行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文化掠夺、文化殖民等政策,因此,我们必须把国家文化安全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保障,构建国家文化安全防范体系。首先,完善文化安全法律制度。建立综合、全面、协调、规范的文化安全法律制度,明确文化安全问题的范围、内容、主体、职责等内容,确保我国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生活等有序开展。其次,完善文化安全监管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正确处理好简政放权与加强文化安全保障的关系。形成管理有效、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的宏观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对文化资产的监督和管理,保护国有文化资产,完善文化资产监管运营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最后,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尤其防范国外网络技术入侵。建立法律规范、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等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确保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形成可控可管的网络清朗空间。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183(2019)07-0012-06
收稿日期: 2015-11-17
作者简介: 陈尧 (1993-)男,福建漳州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责任编辑:姜卉]
标签:文化强国论文; 经济强国论文; 中国梦论文;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