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摘 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建筑的演变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同样是文化发展中必不可缺的一环,本文对古建筑的建筑结构进行研究,并对其结构分类并指出如今古建筑的现状,希望在以后的古建筑研究保护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古建筑;结构;现状分析
引言: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古建筑的发展,它代表的不仅是古人的住宅、府邸,更重要的是见证了古代文化的发展及其进步,对现代建筑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古代人智慧结晶的产物就是古建筑结构的各式各样。因此,针对古建的结构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现状分析的措施,是现如今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古代建筑的结构
1.根据使用情况并不同,古建筑可分为:
1.1包括古代人民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大到皇宫、府邸,小到民宅等居民建筑;
1.2保卫家园,抵御外敌的守卫建筑,如长墙、关隘、烽火台等等;
1.3人民精神的信仰,如寺庙、庵堂、道观等宗教建筑;
1.4还有公共桥梁水利建筑,如木桥、港口、码头等等。
二、古建筑依照其内部材料的分歧,可分为木结构、石结构、砌体结构以及土结构。
这是构成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基本材料,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进步与发展。
2.1我国古代建筑很多都是应用了木质材料,简称木结构。首要的木质布局情势是抬梁式、穿斗式构架和井干式构架等等。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木结构建筑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国古代的木结构是古建筑的主要形式,人们巧妙的运用了自然,但也高于自然。古人在没有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时,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就地取材,将木头作为各种建筑的原材料,这大大的节约了人力和物理,并且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此中榫卯这类连接方法便是前人最初的拼接方法。那时,铁器还未发明,还未进行钉子的应用时,古人就想到了用榫卯的连接方式进行建筑的拼接。凸出的部份是榫,又叫榫头,凹进去的部份叫做卯。二者的凹凸连接不仅让木质的房屋牢固无比,更是古人智慧的体现。
我国的木结构修建,做工高深,造型精致,并且结构严密,使用寿命有的乃至长达几百年几千年。比如:忠县石宝寨、应县木塔、佛光寺、岳阳楼等等。这些都经历里时代千载的轮回变换,有着深厚的岁月沉积,也是中华文明历史的见证。
木结构作为一种古老的修建情势,它们现如今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座室地,一座古塔,一座桥梁,更主要的是它们是历史的传承,也是历史的见证。因而,对古代木结构的钻研和剖析,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的探究。
2.2我国古代的石构造重要的分为板式、梁柱式、隧洞式、拱券式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石头与木质材料一样,凭借着就地取材,方便运用等优点,使得其被最早最广泛的使用。石的使用最开始要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是人类最早运用的天然材料。
在汉代末期的一些石墓和宋代早期的石桥、石祠及石牌坊中,最多的石建筑就是梁柱式石布局。最具代表的即是山东的汉画像石墓。东汉末期建成,其构成的材料全是石头切成的石板,内外墙体均用竖放的石板构成,其全部构成就是使用石板,在其上面也用石板覆盖。
隧洞式修建在石布局修建中应用的最为普遍。顾名思义既是在山上进行开凿,在古代开凿的是隧洞主要用作墓穴和石窟寺。这两者用处分歧,但都是依山开凿而成。石窟寺也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盛行于当时的宗教式隧洞建筑,之后到了宋朝才逐渐减少。
拱券式石布局最常见的便是用作水利建筑和陵墓。例如石拱桥、 拱门等。
2.3砖结构的使用是由石结构演变而来的,也叫砌体结构,由最初的一块块大石板,开凿切割打磨而成。砖砌体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历史文化向前迈进的证明。据史料记载,我国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使用了砖头,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积累,古人已经懂得了砖头的使用,并大量作为建筑的材料,例如长城、开封铁塔等。
2.4土结构
土结构建筑又叫生土建筑,既是用土壤作为原材料进行简略的加工构成。进而建设建筑物。最早的泥土的使用原料是黄土,在我国的中西部,那儿干燥少雨。我国的生土修建已有千年的流传,其最原始是人工凿穴的栖身情势。在当代考古发现中,烽火台、故城遗迹等都是生土修建而成。
古建筑的现状分析
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勤劳人民智慧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更是一个时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映衬。古建筑的建设发展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历史的重现,也是对文化的重现,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现代建设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然而,现如今的古建筑正在一步一步的减少,更呈现出一种时代进步,古建减少的趋势,这不仅是建筑物的破坏和毁灭,还是历史文化的消失。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有的古建筑在我们身边已经没有了容身之地。这些都与咱们当代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干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为了方便,为了减轻工作压力,发明引进了大量现代化设备,这些都是与古建筑格格不入的,并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发展都有一定的阻力。
在现代生活中,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关心的不再是温饱,而是精神的追求。进而造成了古建旅游景点的人山人海,久而久之,古建筑也会像累死的黄牛一样消耗殆尽。
因此,对于新时代的我们,保护古建筑古物成了现在刻不容缓的任务。不仅仅倡导人们从自我做起保护古建文物,还应培养更多些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员,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保护古建筑,保护历史文化。
最后,也只有我们剖析研究了古建筑的主要构造,结构原理,我们才会对古建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对其结构和构造进行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才会让更多的古建得到有效的保护,才会让历史文化不会埋没在时间的齿轮里。
参考文献:
[1]郑欢.古建筑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以徽州古建筑为例[D].安徽大学.2007
[2]武彩霞.古建筑保护及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J].山西晨经.2015,121,122
[3]孟晓庆.古建筑木作工程修缮技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
论文作者:杜祥帅,高伦,苗魁,郭浩强,吴梅梅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古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木结构论文; 古代论文; 隧洞论文; 石板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