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理论与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蛛网论文,理论论文,我国农产品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蛛网理论及其对农产品供需的解释
蛛网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出现的一种动态均衡分析,它将市场均衡理论与弹性理论结合起来,再引进时间因素来考察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变动状况,即用供求定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长的商品,在供求不平衡时所发生的价格和产量循环影响和变动。
蛛网理论研究的主要产品,从生产到上市都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而且生产规模一旦确定,在生产过程未完成前,不能中途改变,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同时认为本期的产量取决于上一期的价格,本期的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这种变动状况分为三种模型:(1)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意味着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小于对需求量的影响。这时价格和产量的波动会逐渐减小,使市场价格趋于均衡价格,称为“收敛型蛛网”。(2)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市场受外力干扰偏离均衡状态的市场价格在对下期供给量变动影响下,使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上下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远离均衡点,使均衡无法恢复,这种情形称为“发散型蛛网”。(3)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即价格波动引起供给量变动的程度始终不变,即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始终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永远达不到均衡,称为“封闭型蛛网”。
蛛网理论最适合解释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及其价格的基本走势,在现实的运动中,蛛网理论的三种模型在一定时期内是相互交错出现的。在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上,则趋向于前两种模型的运行。我国农产品已告别了短缺时代,自1997年起农产品市场价格在波动中不断走低,农民收入增幅不断下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只反映当前的供求关系,而对供求关系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来。农业生产者只是以当期的市场价格来安排来年的生产。由于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而且中途很难改变,在正常情况下,本期的生产安排规模,已决定了下一期的产量规模。农业生产者总是以现有的市场价格为标准,预期未来的收益,往往陷入“蛛网困境”,产量增大,收入减少,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
蛛网理论强调的是供求均衡,即生产和需求的均衡。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已形成了买方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已经形成,短期内将难以改变。按照蛛网定理解决农产品价格波动和供求的不稳定,主要应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是解决生产的供给与需求的适应,并优化供给;二是加强流通市场的建设,使生产与市场需求连接起来,以需求指导生产。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除了市场化程度低以外,关键是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落后,所以我们的研究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在强调优化供给,即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对市场流通体系的研究,通过流通市场的建设,加快农产品的流通,使供需逐渐达到均衡,从而走出“蛛网困境”。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组织化生产已成为与农产品流通市场对接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小生产与大流通的矛盾,在流通中的表现则是小规模、大群体市场运作形式。不可避免的造成农产品供需与价格波动,使市场供需失衡。
目前农村实行的是统分结合、分散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使一家一户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农业经过20年的发展,农产品的宏观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买方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分散的、简单的家庭承包制在运行中已显示出与农产品生产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土地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管理粗放、产品单一是我国现时农业生产的特点,难以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各个分散经营的农户的生产活动往往根据当年某种农产品的热销情况来决定明年的生产,一哄而上的现象非常普遍,缺乏必要的市场指导。同时,农民市场意识较差,较少利用价格、成本、利润等进行产出核算,往往又形成一哄而下,使市场供求在下一周期短缺失衡,体现了“蛛网理论”的运行原理。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户的联合和组织化生产,实现大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农业生产的价值趋向要由市场需求来调节,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流通市场是一种双向反应和选择,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家庭经济对市场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难以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市场交易成本较高,当产品出现滞销时,难以抵御市场带来的风险。实质上农业结构调整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同样也是农户生产组织、市场流通体系结构、价格形成机制、思想观念的调整,加快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产品自身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与市场相连,市场不仅负担着产品交换而且具有调节生产的功能。在目前农产品出现过剩的情况下,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建立相应的市场流通机制,如果农产品流通市场不畅,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果仍然存在着产品卖难的问题。例如,山西寿阳县2000年产业结构调整中,全县种植320万亩蔬菜,其中,茴子白的产量达6亿公斤,由于市场建设滞后,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多种政策和措施促销,开展了机关干部白日营销活动。机关干部通过自己的关系开展促销,虽然最后效果不错,但无形中加大了政府和社会的管理和销售成本,这本身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和农业生产的规律。相反市场发育良好对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重要作用,如新绛县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当地蔬菜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由过去的种植面积50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16万多亩,产值由200万元增加到3亿元,同时带动了当地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因此在买方市场情况下,克服“蛛网循环”,加强市场建设和产品流通极为重要。
市场建设是产业调整的重要步骤,同时市场流通体系顺畅反过来也会加快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较好的市场环境可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信息和供给状况反映给生产者和农户,从而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指导,加快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从而提高结构调整的效率。
三、我国现行农产品流通与市场建设的基本评估
目前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网络和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了起来。从市场发育上来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2001年以批发为主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有4351个,占全部农产品交易市场的16%;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成交额为3423.1亿元,比2000年增长2.2%(其中城市增长了1.1%,农村增长了4.3%)。亿元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中以批发为主的有521个,占亿元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的43%。从市场结构来看,初步形成了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集市贸易、大型超市和零售的市场流通体系,其参与主体以政府组织和农民个体为主。从市场运作形式上看,一方面是政府行政经营,市场化程度低;另一方面是完全市场化,在流通领域形成了一个由农民组成的,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贩卖大军。这种“两极”化运作在实践中造成产需脱节严重,“发散型蛛网”特征明显。
从上述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对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满足城乡人们生活,走出“蛛网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市场建设、管理运作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市场以当期现货交易为主,小规模、大群体,每市交易规模较小,季节集中度高
平均每市成交额是反映批发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农产品流通95%以上是现货流通,交易方式往往是人货同行,商品堆放在市场或档位吆喝展卖。交易规模小、分散性大,参加的人员众多、结构复杂、社会组织化程度低,其中个体农户占了绝大多数,同时农产品绝大部分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节有组织的批发交易较多,但数量极少。
现货交易的最大缺陷就是农户总是按照当期的市场价格来安排下期的生产,掉进了“蛛网陷阱”。
2.农产品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差,整体建设水平不高,区域间差别较大
在整个农产品市场建设上,批发市场条件算是较好的,但大多仅局限在场地的硬化,简易的交易大棚和门店建设上,少数市场有储藏保鲜及加工设施,大多数市场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冷库、信息设施、加工储藏设备等,更谈不上商品检疫、农药残留检测、电子结算等设备了。一些市场甚至连地面都未硬化,还是露天市场,不能满足全天候交易的需要,而且市场之间设施建设水平差异也很大,一般城市销地好于农村产地市场,批发市场好于城乡集贸市场。尤其是农村产地市场条件最差,管理比较混乱。
3.批发市场的开放程度高,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批零兼营同时进行,市场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目前我国的批发市场基本上都是批零兼营,完整意义上的批发市场几乎不存在,整体水平较高的“北京大钟寺”、“太原桥西”、“湖南马王堆”等市场都是如此。小宗批发较多,大宗订单较少。在市场准入方面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一般农民、小贩、零售商、采购商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交易采取自由协商定价,对手交易的方式。同时,市场管理、服务手段落后,很多市场只是简单地提供交易场所,收取管理费,并不重视市场的管理与服务。这些情况只能适应初期的市场发育,严重限制了批发市场功能的实现。
4.政府主导有形市场建设,缺乏市场机制,市场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的市场建设规划和明确的市场法规制度,使生产与流通严重脱节,必须进行体制创新
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是由农民自发聚集交易,政府加以规范管理形成的,而由政府主持建立的市场一方面是为了本区产品流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一方面是为了多收税费。因此不顾实际地大兴市场,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流通市场只是为了产品交换,也就是说只起到了一个销售存量产品的作用,而没有形成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重复建设、盲目发展、恶性竞争经常发生,造成“空壳市场”有场无市,如山西榆次的“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等。同时,市场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加之市场参与主体众多,成分复杂以至于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缺斤短两、掺杂使假行为时有发生。经纪人之间互相倾轧、互相拆台的现象使客商避而远之,这是一些市场衰落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说,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是促进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必然选择。
四、我国农产品流通与市场建设的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
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使农产品供需和价格波动走出“蛛网困境”,避免“蛛网陷阱”,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对接,需要改变现行的流通模式,在制度上和市场开拓上进行创新。
建立以企业制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与其他各级市场联网协调的公司(大型流通企业)+基地+农户的流通模式是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的必然选择。这种模式可以使生产、流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和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生产(基地+农户)——大流通(企业型的综合骨干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集贸市场)——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同时得到满足的一个良性的大循环,解决生产、流通、需求、消费相衔接、共发展以及市场价格变化快,波动幅度大的问题,克服目前的小生产与大流通的矛盾。
构建生产与流通对接的模式或格局应采取如下措施或策略:
1.整合现有的批发市场,建立现代的企业型流通机制
全国各地应根据农产品供需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和规范现有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一批大型的、现代化的企业经营型的中心批发市场。这主要包括:
资源整合。即对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的批发市场进行重组合并,对市场所必备的如仓储、运输、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按要求重新设计,政府职能转变为企业职能,使农产品流转成本更低、流转更快。资源整合还包括对农产品的供需方的整合,如生产者、批发商、贩运商、零售商的整合建立信息档案,以及市场管理人员、工商税务等服务机构的整合。其目的是以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和繁琐手续,降低交易成本,稳定客户群体。
服务整合。目前我国多数批发市场提供的服务内容为:交易场地、磅秤租赁、购销代理或中介服务,一些市场在交易过程中采取了统一司磅、统一开票、统一结算的方式。这仅满足了客商交易的基本需求,而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流通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客观需要,所以在完善这些基础服务的同时,应逐步引进代理、配送、拍卖交易方式,实现工商、税务、银行、保险等一条龙集中服务。尤其是在中心批发市场运用现代化的交易手段使拍卖交易、期货交易、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网上交易等成为批发市场的主体业务。
信息整合。运用现代通讯网络,实现全国各大市场联网和省内各级市场的联网互通,把供求信息集中起来,及时发布并供客户查阅,快速组织和调配货源。目前全国1212个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大多加入了全国市场信息联网,建立了电子显示屏,利用互联网、电视台等各种媒体为客商收集、发布和提供全国其他市场的交易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以指导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有序进行。
2.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交易规则,培养专业经营管理队伍,实行标准化管理
市场规则是对市场组织者和交易者行为规范的制度安排,它决定了流通体系内的激励结构和参与者的行为预期。农产品交易市场,尤其是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具有现代化的交易手段和管理方式。科学完备的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交易规则、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组织运行规则和市场仲裁规则,在完备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市场交易主体和中介主体(经纪人或交易员)要对自己的交易行为和成交撮合负责,克服交易主体形同虚设、责任无处承担的弊端,在自由竞价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培养专业经营队伍,坚持公平与效率。市场规则需要市场参与者与管理者去执行和实施,为适应产销规模扩大,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和农产品大进大出的需要,应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和市场运作水平,重点在企业化的中心交易市场,培训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专业化的交易人员或经纪人,保证公平与效率,坚决打击哄抬或压低物价、欺骗瞒哄等行为。
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标准化、交易的质量要求标准化、交易设施标准化、信息服务标准化,节省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的运作效率。
3.建立和强化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制度约束机制
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对进入市场的交易主体和交易对象进行的行为规范。市场准入包括进入市场交易的人员、企业、组织等要符合准入条件,以及进入市场的产品要符合市场基本要求。目前关键是提高市场参与者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市场功能。农户一家一户参与市场流通,一方面增加了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农户作为交易的一方,数量远超过中间商业组织。他们为农产品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组织功能,削弱了其价格形成能力(讨价还价),自身利益难以保护。当产品滞销,农户作为生产者和销售者开始竞相压价,造成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无形中放大了“蛛网效应”。所以大型的骨干批发市场应实行会员制,培养农村流通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代表农民自身利益参与交易。
建立标准化的商品检验、检疫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食品的要求越来越多,但由于供应商的分散性,产品的质量难以把握,农畜产品中病残、药残、大量使用添加剂和高毒农药等现象还非常普遍,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在批发市场应建立严格的检疫机制,防止劣质产品进入市场。同时适当加强进入市场产品的严格要求,如蔬菜现进入市场的大多是毛菜,几乎没有包装,产生的垃圾成吨,加大了市场清理费用,也增加了交易成本,所以市场应建立相应配套的加工、分检、包装、运销设施。
建立市场信誉与惩罚约束机制。即对守规经营的客户应予以褒奖,赠发信誉牌卡。对于违规的予以“黄牌”警告,严重的、屡教不改的则实行“摘牌”处理。
此外,在市场的建设中应解放思想,吸引国内外的大型农产品生产流通商入住或联合经营,引进新的市场理念和新的交易方式,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末端市场,提高农产品的流转速度和效益。现代化大型的中心交易市场,应更多的与那些有规模的生产商或供应商结为一体,稳定市场价格,实现供需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