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决策程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流动性论文,风险管理论文,决策程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银行为资产的增加而融资及在债务到期时履约的能力[1]。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通常情况下,流动性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还包括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他及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2]。
实践表明,任何一家银行如果出现流动性风险,就可能失去许多潜在的盈利机会,并且流动性风险具有联动效应,一旦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加剧,极易导致存款人恐慌性地提兑存款,诱发挤兑风波,最终导致银行破产。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长期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和银行从业人员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是,人们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思想、管理机制、流动性度量技术等方面,或者从监管者的角度研究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市场纪律和监管要求,并未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具体讨论研究,而这恰恰正是当前商业银行普遍关注并希望得以有效解决的方面。因此,本文拟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首先确定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然后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最后,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特点与环境基础,设计流动性风险管理决策程序的理想模式,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指引性工具。
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及其管理的基本内容
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众多,包括银行资产与负债在量与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资本金不足、盈利水平低下、资金备付率不足、客户周期性资金需求变动、经济周期的影响、利率变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动、以及其他突发性因素等等。事实上,商业银行的任何一项经营活动不善都有可能最终导致流动性风险。但是,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和各因素的可控性来分析,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是导致流动性风险的最主要最直接因素。因此,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其资产和负债流动性的有效管理,促进其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配置,最终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因而,有效地度量和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并保持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潜在流动性以及设法及时获得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基本内容[1]。
1.度量流动性
有效地度量和监测流动性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关键,度量流动性必须将银行所有的资金流入与资金流出相比较,从而识别任何可能的净缺口。在市场环境下,资金流入的度量主要包括到期资产、可出售的未到期资产、存款、可使用的贷款授信以及证券化资产等。资金流出的度量主要包括到期债务、或有负债、需要履行的贷款授信和意外事件发生引起的资金流出等。
2.分析流动性
这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观察一定时期内流动性状况的变化情况,建立规范的流动性分析方法,将各种主要情形下资金的累计净余额或赤字的演变情况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对流动性的认识和判断。分析流动性还包括考虑在银行本身内部因素和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下,各种可能出现的有利和不利的流动性波动,预测在压力时期各种资金的流入流出情况和速度。
3.保持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潜在流动性
这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分析正常业务状况下以及非正常状况下各类资产、负债和表外工具的表现,评估其所产生的现金流,从而确定对各类负债的依赖程度,以及对各类资产和表外工具的持有量,以保持恰当的资产负债结构,并控制因履行表外承诺和接受新的信贷申请所引起的潜在的资金流出。
4.获得流动性
这是指当商业银行发现资金运作过程中存在流动性缺口时,采取各种措施及时获得可用资金。对于金融市场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来说,可以通过在市场上出售资产或者增加主动负债来获得流动性。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当前,国际金融界对现代商业银行不仅从市场监管者的角度,更从商业银行投资者的角度提出了风险管理的各种要求和思想。顾镜清等人把风险管理过程概括为风险确认、风险确定、为风险处理选择适当的手段和关于采取最佳手段的决策、实行所选的手段、对管理效果评价等五个步骤,[3](P.24~25)刘园将风险管理程序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实施风险管理方案等四个环节,[4](P.11~24)杨子强认为风险管理程序应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选择、风险处理等四个基本步骤。[5](P.40~50)宋清华等人指出金融风险管理程序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管理的决策与实施、风险控制等四个阶段,[6](P.43~54)而永道会计财务咨询公司编制的《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通用原则》[7](P.19~37)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的《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稳健做法》[1]都十分强调风险管理战略在风险管理程序中的作用。因此,综合来看,金融风险管理流程应包括风险战略的制定、风险识别与度量、风险防范与控制、风险管理评价与反馈等四个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金融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风险战略制定是指风险主体从全局角度出发,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自身的经营目标、风险偏好以及风险管理目标,并制定相关的重大政策、管理原则和管理计划。该战略应该能够反映风险主体的风险容忍程度及其对这种风险种类的特定特征的理解。
风险识别与度量是风险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按照风险的性质界定风险的来源范围和表现形式,鉴别分析业务活动中一切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和产生风险的环节点,并度量各因素对风险影响的大小,将风险程度具体化、数量化。
风险防范与控制是在风险识别和度量的基础上,设计风险管理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并在实践中实施所选择的风险管理手段,抑制或减少不利事件的发生。该环节还包括对一切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检查、对不当操作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以及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损失和危害分散转移到其他方面,或者得到一定的弥补、缓解。
由于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周期性管理过程,因此风险管理评价与反馈是风险管理者对上述三个风险管理环节的执行情况和管理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分析,并进行风险信息反馈,以作为修正完善下一管理周期的参考。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就是风险主体首先确定自己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基本原则,然后针对具体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识别与度量,并根据所识别与度量的结论,采取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对策、措施,包括风险的承担、分散、转移和补偿措施。最后,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总结评价和信息的反馈,并根据风险管理的实际执行情况,重新修改和确定新的风险管理战略。
四、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决策程序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都实行总分行制,为了管理流动性风险,各商业银行一般都成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由其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决策,并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一般为资金营运部或资产负债管理部)作为常设执行机构,负责日常的备付金管理、资金调拨、票据买卖、债券交易、黄金交易和同业拆借等职责。
调研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基本上实现了对支付风险(狭义的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但是,参照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以及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决策程序还存在以下明显不足。
第一,风险管理决策程序的各环节发展不平衡,风险识别与度量、风险防范与控制等两个环节受重视程度较高,管理相对较好,体现在商业银行从总行到分行的各级银行每天都监测备付金帐户,观察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测算资金缺口,并通过资金调拨、买卖票据和同业拆借的方式融入或融出资金,防止发生支付风险。但是在风险战略环节却非常薄弱,部分银行仅仅是定期制定资产负债计划,却几乎没有明确的流动性风险战略,在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代表产权所有者利益的战略管理层缺位。此外,由于风险管理评价与反馈的目的是为下一管理周期重新修订和完善风险管理战略提供参考,因而,战略环节的薄弱又直接导致了部分银行对评价与反馈环节的忽视。
第二,在决策程序的具体操作上,总行主要负责分行之间的资金调剂、参与债券市场交易、进行同业资金拆借,以便满足下级行当日或未来较短时间内用于保证支付的资金需求,分行一般局限于上下级行之间的资金调拨。决策程序体现为下级银行“倒逼”上级银行,上级银行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下级银行资金余缺的现实,并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没有对下级银行净融资需求进行事前度量和预测,并采取事前的防范与控制措施以及部署相应的流动性计划和安排,缺乏对下级银行资金需求的主动性管理。
第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只是停留在对狭义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上,仅仅为了保证支付而管理日常资金头寸,或者只是为了满足监管部门流动性监管指标的要求而进行管理,尚未完全实现对广义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五、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决策程序的理想模式
根据管理决策的一般理论,为了合理地构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决策程序,首先必须确定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环境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与环境相适应的决策程序模式。我国务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差异较大,规模大小不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分支机构的层次设置也各不相同,为此,根据我国金融改革的发展趋势,对商业银行的环境条件可作如下假设:(1)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具有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2)商业银行的惟一经营目标是股东权益最大化,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目标是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额之内;(3)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管理流动性风险。(4)商业银行内部具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和畅通的资金流通渠道。(5)商业银行实行统一法人制度,总行承担流动性风险的最终责任。
为简单起见,下面我们以“总行→分行”二级管理模式的商业银行为例,设计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决策程序(如图2所示)。
图2 流动性风险决策程序图
流动性风险管理具有综合性和内部可调剂性的特点,因此根据对环境条件的假设,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采取集权化的决策机制,即由总行统一负责流动性风险决策,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并由总行和各分支机构分别负责执行。依据金融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流动性风险决策程序应包括八个方面,即:流动性风险战略制定、流动性度量与预测、流动性计划与安排、流动性授权与调整、日常资金供求分析、资金结构调整、日常资金调拨、定期流动性管理评价。
流动性风险战略的制定是流动性风险决策的首要环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业务发展计划、融资能力、风险偏好以及外部宏观经济金融信息、相关法律法规、金融市场上可依赖的融资手段和融资工具等,从全局和整体上确定全行流动性风险的水平、管理原则和目标。该战略必须由董事会审议批准,并将有关政策传达至各分支机构。
流动性度量与预测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各种定量和定性技术,分析资产负债结构及表外业务的现状,考察各种流动性风险指标,并根据各项业务的发展趋势,对银行一定时期内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进行预测。
流动性计划与安排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战略的框架下,依据度量与预测的结果,确定全行流动性管理的各项具体计划和安排,包括各种定量的和定性的目标,流动性管理的特定内容和具体方案,如资产负债的构成,分产品分区域的资金配置和运用计划,资产的流动性和可出售性,弥补流动性缺口的各种融资渠道,对运用某种金融工具的相对依赖,以及有关的应急措施。这是对流动性风险实行主动管理的关键环节。
流动性授权与调整是指商业银行依据历史业绩记录、市场拓展的状况和业务规模,对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进行授权,包括流动性缺口授权、各种市场准入授权、融资的交易额度授权、交易对象授权、融资工具授权等,并适时进行调整。
日常资金供求分析是指商业银行根据资金供求情况,判断日常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分析并估算近期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资金来源和融资需求,识别和判断流动性风险状况。如遇突发性流动性危机,则迅速启动应急措施。
资金结构调整是商业银行根据资金供求分析结果,对资金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如参与货币市场交易,以合理的成本增加主动负债,以适当的价格变现流动性资产),或提出调整建议,如适当拒绝新增信贷申请,以应付近期的或者较远期的资金流入和流出。资金结构调整应包括资产结构调整、购债结构调整、以及表外或有项目结构调整等。
日常资金调拨是商业银行为了调整日常资金头寸,在总行与分行之间以及分行与分行之间进行资金往来,以调剂各分行日常的资金余缺。
定期流动性管理评价是指商业银行为了评价流动性风险战略和流动性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其有效性,定期对一定时期内全行流动性风险状况和该时期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反馈,并将分析结论作为重新修改流动性风险战略的参考。
六、结束语
本文以金融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为基础,并根据对国内5个银行总行和9个分行的调研,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还存在决策环节发展不平衡、管理内容不完全、以及上级银行对下级银行流动性缺乏主动管理等缺陷。
本文最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特点和环境条件,设计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决策程序的理想模式,并对风险决策程序各环节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界定。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人员素质、国内金融市场完善程度、产权制度改革进程、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尚很难一步到位地达到理想模式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如何分阶段逐步实现该理想模式,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标签:流动性风险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流动性论文; 银行资产管理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资产流动性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风险评价论文; 负债结构论文; 负债融资论文; 风险资产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银行论文; 流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