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遗传与进化》模块教材的三个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模块论文,教材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的实施和新理念的提出使高中生物学教材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比较研究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1]、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简称北师大版)[2]、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简称河北少儿版)[3]、江苏教育出版社(简称苏教版)[4]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简称中图版)[5]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模块教材,认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方式新
教材通过设置各种小栏目为学生呈现了不同层次的知识或资料,知识呈现方式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比较分析五个版本《遗传与进化》模块教材,其所设小栏目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导入新课、进行科学探究、呈现资料、评价、拓展功能五个方面。其中,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小栏目设置比较典型(表1):
1.1 导入新课 教材打破了原来知识“事实性呈现”的老套路,突出了资料分析,把教材的为“教”服务转变成为“学”服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除中图版,其他四个版本在每节课之前设置了如本节聚焦、学习指南等栏目,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及本节重点,便于其调整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有效性。河北少儿版还在每一章的章引言中加入“科学发展历程”,强化学生对生物学科学性的理解。这些变化可提示学习目标,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1.2 科学探究活动 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层次性特点突出,呈现方式多样化。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力图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比如苏教版中的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继续探究则为那些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北师大版用演示、活动和建议活动这些名称把科学探究活动加以区别,便于师生共同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探究。
1.3 资料呈现 新课程的实施使中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将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一些外延知识以各种小资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力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如,苏教版中的延伸相关链接、北师大版的课外读等。这些小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生物学兴趣,完善自己的生物学知识架构。
1.4 评价 注重评价新方式。教材中设置了具有评价功能的栏目,比如自我检测、练习题等。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思考与讨论或者资料分析等栏目来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力求做到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苏教版的“评价指南”和“综合评价指南”两个栏目中涉及评价学生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题目还很少,但其评价体系导向已发生转变,开始由原来的单一知识评价转向三维教学目标评价。
1.5 拓展功能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拓展功能方面,五个版本教材都不约而同地突出了双语教学引导性,强化现代教学手段。大部分生物学核心概念在其后都有英文标注,比如减数分裂(meiosis)等,苏教版在教材后面列出了关键词(有英文标注)的解释和索引,河北少儿版教材的附录Ⅰ是中英文词汇对照表。另外,教材为师生获得信息提供了多样化途径,比如人教版的网站登录等,苏教版的延伸相关链接等,通过这些小栏目可使师生知识与能力结构更加合理化。
2 内容新
五个版本《遗传与进化》模块教材有一个明显的共性,有关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内容在教材中比重较以往大大增加。在高中生物学中,“过程”主要包括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学生亲自参加的探究过程。“方法”侧重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包括学科特有的科学方法。[6]
2.1 科学探究活动数量增加 许多教育家认为探究活动是理科教学的有效策略。教材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对教学的指导性,如人教版的科学探究活动有37个,北师大版的科学探究活动有15个(包括活动和建议活动)、河北少儿版的科学探究活动有9个、苏教版的科学探究活动有26个,中图版的科学探究活动有33个。科学探究活动数量的增加保证了新课程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的落实。但是各版本提供的探究活动难度梯度不一,教师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适当取舍,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2 突出科学方法的训练 在《遗传与进化》模块教材中贯穿着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方法,即假说-演绎法。虽然此方法只有人教版以文字呈现出来,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是假说-演绎法的充分体现,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以孟德尔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形成假说,进行演绎推理,进而设计测交实验。重要科学史的教学再现,对学生既是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也是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2.3 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三者间的互动关系 《遗传与进化》模块有些知识尽管抽象,但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在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中来深入理解生物学,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比如,人教版中的“DNA指纹技术”,河北少儿版中的“PCR技术快速监测SARS”,苏教版中的“2000年我国粮食减产的原因”等。这些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科学对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的价值,在走入社会的时候有意识地规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应用,使科学技术切实地造福于人类。
3 要求新
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工具,教材中无论是原有知识,还是新增知识,都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在教学中产生育人作用。
3.1 学会育人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顺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五个版本教材中育人因素增多,内容开始更多的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呼应了新课程理念。比如,学生通过学习人类遗传病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知识;关注并参与相关社会问题讨论和决策,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弥合学生个体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的断裂,从而协调学生的智力发展与人格发展。
3.1 融会贯通 “育人”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最终落脚点,教师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则是落实“育人”的重要基础。五个版本教材知识已打破本学科界限,学科知识与学科间的知识连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网,要求教师系统地处理学科及学科间知识,促进知识网络化。同时,应全面把握五个版本教材,取长补短,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构建更加完整合理的知识系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3.2 善于引导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组。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选择适合的内容并有效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教师要用无形的手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行意义学习。比如人教版每节课之前的“问题探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前科学概念的转变。同时,通过教师教学设计和教材文本资料的双重呈现,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获得科学思维的发展。
总之,实施新课程时关注新课程教材的特点有利于教师理解和把握教育新理念在教材中的体现。深入了解五个版本《遗传与进化》模块教材的共性和特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课堂教学层面落实教育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