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与旅游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文化与论文,宗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上因宗教活动而遗存下来的具象性、精神性的东西,几千年来就一直是人们观光的对象,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俗语,点明了宗教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名山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一直是人们游览的胜地。宗教与旅游资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是人所熟知的,但熟知的东西常常不是人们所真知的,即古语中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从熟知走向真知的途中迈出一大步,是本文的意图所在,但能否达到或达到什么程度,就不容我自己评说了。
(一)
具象性的东西,是指与宗教活动相关而遗存下来的建筑、绘画、雕塑与其它实物等,精神性的东西,是指与宗教活动相关的经典、传说、圣迹等。宗教与旅游资源的关联,是涉及到这两部分的。
宗教是一种信仰,具象性的实物则是宗教信仰的物化形态。在中国独特的文化与社会条件下,佛道两教对山岳自然环境,产生了极为相似的追求。这一旷日持久的追求,是同宗教信仰的内在规定分不开的。道教以成仙得道、返朴归真为宗旨,认为高山是神仙所居,于是上山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羽化成仙。《释名·释长幼》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白云缭绕、幽深僻静,当是成仙修道的理想环境。许多风景点得力于道教文化的传播而名扬天下,如古代道教有修道成仙之说或传为神仙居住之地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胜景至今仍为人们所向往的旅游景点。高山名岳,如武当山、青城山等,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为道教所占。禅是佛教所倡导的一种思维修习活动,它运用注意力集中这一心理特征,把教徒的全部身心凝聚到预定的思路与精神境界中,从而产生一种超常的宁静,引发许多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产生种种幻觉。修禅得选址于清幽寂静、环境优美的山林之中,以达到远离尘世的喧闹与人情的干扰的目的。敦煌发现过一首《山僧歌》,虽很难肯定是禅宗的作品,但与禅僧的生活态度是极相似的:“问曰居山何似好?起时日高睡时早,山中软草以为衣,斋食松伯随时饱,卧崖龛,石枕脑,一抱乱草为衣袄,面前若有狼藉生,一阵风来自扫了,独隐山,实畅道,更无诸事乱相挠。”万历二十九年(1601)明神宗下诏说:“仙佛原是异术,宜在山林独修。有好尚者,任解官自便去,勿以儒术并进,以惑人心。”(《万历野获编》卷10《词林·黄慎轩之逐》)。暂不论明神宗此诏的主观意图是什么,但“宜在山林独修”表明了建寺观于山林是道佛两教的内在要求。历史上出现过城市中遍布寺庙的事实,如《洛阳伽蓝记》中所记北魏时代的情况,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记金陵的情况,但后来的事实却是大多数寺院分散于山岳里。开山建庙,历来是佛教徒们所向往的事情。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山佛教四大名山,是在这样精神信仰的背景下形成的。无论道教或佛教,所以据山造寺观,是出于宗教教义的本质性规定,以为优美的自然景物有利于成仙成佛的修持。
宗教活动场所在山岳的建立及其兴盛,直接导致了山林风景的开发,从而形成了享有盛誉的风景名胜区,为了满足众多信徒的宗教活动的需要,必然要开辟道路、扩建房舍、建造偶象、绘制壁画、设置种种宗教活动用具……这一切经过历史的积淀,就形成了以实物为载体的宗教文化。从宗教本身来看,它具有群众性、长期性、复杂性、民族性与国际性五个特点;与此相应,宗教文化是不会立即消亡的。历史上相当多的建筑是因为宗教活动的持续不断而被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即使因战乱或自然灾害、人为性毁教等发生突发性的破坏,也会因民众对宗教信仰的要求,而对具象性的实物进行修缮或重建。保存至今天的名刹,往往是历代多次修缮或重建的产物。具备了上述的理解,就可作进一步的分析了。
(二)
首先,人文景物的遗存,比较多的是以历史上留下来的建筑来体现的,内中宗教建筑占据着绝大多数。以中国来说,素有儒、道、释三教并存之说。其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并不是宗教。儒家崇拜孔子,儒家重视教育,有文庙、书院等等建筑。就今天看来,文庙与书院的遗存,与佛教的寺院、道教的道观相比,不仅数量要少得多,而且质量也有所逊色。在文物保护对象中,与佛道相关的多,与儒学相关的少。这是因为儒学的影响,随着它在世俗社会中统治地位的消失而逐渐式微的缘故,但宗教的信仰却始终在民间跃动着。
其次,宗教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科学结晶,是必须作为时代性的丰碑来认识的。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与佛光寺均建于唐代,是我国现存的最古的木结构建筑,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艺术特点。山西恒山的悬空寺,大部分悬空的楼体,给人以山风一吹就会坠下来的感受。其实,悬空寺是科学地利用了力学原理,整个楼阁是借助了巧插进悬崖里的悬挑梁的托力而建造的。梁柱一体,虚实相应,曲折出奇,引人入胜。历经风雨侵袭、地震震动的考验,依然保持至今,实为建筑史上的奇迹。河南登寺的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塔高39.8米,为密檐式砖塔,外形为十二边形,呈抛物线状,秀丽而又流畅。它带有一定的异国情调,又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塔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式的杰作。建筑是历史的形象凝固,又是历史的深远回声。宗教建筑是以物质形式填入宗教精神内涵后的产物,至今尚存的、叹为观止的宗教建筑杰作对后世来说,是一种不可企及的范本。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马恩选集》第2卷,第112—113页)。在生产力发展的较低阶段,是完全可以出现艺术的繁荣时期,创造出一些人类文化史上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杰作来,并成为后世无法再现的范本。上举的寺、塔的建造,是与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状况相适应的,也是同自北魏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个大发展的情况相一致的。无论是在机器化大生产占统治地位的近代,还是在多媒体称雄的今天,人们是不会再花心思与财力去建造这种宗教建筑的。建筑艺术同物质生产的发展是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寺、庙、观、塔、坛、宫等等宗教建筑,构成了我国风景区人文景观的大部分,不仅是劳动人民创造才能的映照,而且是特定历史时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体现。其中的一些杰作,实已处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中,自然会象磁石一样,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前来观光游览。
再次,宗教艺术作品作为宗教精神的物化形态,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是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的传播,一是理论上的宣传,如对经书的宣讲;一是通过形象化的实物,如像、图等。这种形象化的实物,主要是依附于宗教建筑、自然景物而存在的雕塑与绘画。它们起到了强化宗教气氛与宗教感情的作用,但又是宗教精神在艺术层次上的升华。以中国为例,最著名的是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与壁画三者结合的统一体。彩塑至今还保存三千余身,高的达三十多米,小的仅十多公分。内中的壁画数量多且内容丰富,包括佛像画、经变画、供养人像等。云冈石窟由于石质较好,所以全部用雕刻而不用塑像与壁画。露地造像,则往往因地制宜,如乐山大佛完全是依山而造的。佛教的绘画种类,除壁画外,还有木版画、丝织画等。这些具有历史、科学与艺术特征的艺术品,是人们所认可的旅游资源的核心部分。今天,它们已成了吸引游人的、无法替代的人文景观。
第四,宗教传说中的神奇性事迹,宗教仪式与宗教音乐等,是对旅游者很有吸引力的文化资源。在意识形态中,宗教是以非理性的信仰为其支柱的,这不同于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其它意识形态。宗教所追求的是彼岸的世界,缥缈的天国;宗教徒希求的是奇迹的出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种种传说,尽管有许多荒诞不经的地方,但在宗教徒看来,却是朝拜的对象。嵩山少林寺风景区的达摩洞,是因传说而演衍成的。达摩是否实有其人,说法不一,但长着络腮胡子的达摩在嵩山面壁九年,默坐暝想,连小鸟在肩上筑巢都没有觉察,却是一则流传久远的传说。长时期的面壁,把达摩的身影嵌入对面的石上,形成了“达摩石”。有着维妙维肖的达摩形象的原石,在1928年毁于战乱中。今立于少林寺里的,乃是复制品。到嵩山去的游客都要到达摩洞玩一下,看一看“达摩石”。他们的目的,无非是看一下这位化苇为舟的达摩的尊容。
盛行于中国和东南沿海的妈祖信俗,是一极为复杂的宗教文化现象。妈祖,是由传说而衍为人们崇拜的神灵的。不同于达摩,妈祖实有其人,原名林默,是五代都巡检林愿的第六个女儿。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能保护过往船只的安全,是林默的灵迹所在。自宋到清,这位林姑娘被册封达四十次,封号累计有五、六十字之多。地位由夫人,而妃,而护国天妃,最后清代加封为“天后圣母”。她的显赫,全是因古代东南沿海一带航海事业的发达而成的。今天的航海技术再先进,也免不了海难事故的发生,更何况在以手摇船、布蓬帆为主的古代。在福建、浙江、江苏沿海一带,常常可以见到妈祖庙,当是人们祈求妈祖的结果。沪上有天后宫,建在河南路桥堍上,其消失是在本世纪70年代末“文革”期间。大殿拆下后被保存下来,至80年代移建于松江方塔公园里,今已作为古建筑的杰作而成为当地的人文景观之一,游人到此,无不驻足观看。莆田地处闽南,与台湾有着民间文化的渊源关系。清代学者赵陔记载说,“台湾往来,神迹尤著。上人称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陔余丛考》卷35)。妈祖的崇拜,在海峡两岸是很盛行的。大陆现存的妈祖庙、天后宫,不少是由道教中人掌管,台湾的情况也相类似,但澳门的妈祖阁庙,则由现在的普济禅院的方丈释机修兼管。历史上道佛二教对于异教之神灵偶像,向来便有既排斥又吸纳的两种倾向,现在道佛二教都掌管妈祖庙、天后宫,正是这种倾向的历史遗存。随着两岸交往的密切,莆田湄州岛上的妈祖庙,作为天妃崇拜的发源地,每年进香朝拜的台胞已达30余万。湄州妈祖庙北侧一片方圆8平方公里的处女地,已辟为风景旅游经济区了。由“达摩石”至妈祖信俗,可以见到这样一个脉胳:某某人的传说——历史的积淀——具象性实物——旅游资源。
(三)
旅游资源,是能够诱发旅游行为的事和物的总和。对旅游者来说,它是旅游活动的对象与客体;对接待地来说,它是发展旅游业的根据与凭借。并不是所有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成为旅游资源得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与精神满足;二是它必须蕴含着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价值,使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得到人们长时期的认可,成为人所共知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因宗教活动而留下来的具象性实物与精神性产品,有着成为旅游资源的客观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
宗教徒在旅游资源方面,是扮演了创立者与保护者的角色。寺、庙、宫、观,有的是封建统治者用行政力量去建造的,有的是地主、富商与官僚出资兴建的,也有的是宗教徒靠化缘募捐来的钱财修造的。浙江天童寺的创始,有着神话般的传说。据说,西晋永康元年(300),有位义兴和尚到处云游,后来见鄞县太白山风光很好,便结茅开山,准备筹建精舍。他的行为感动了玉皇大帝,就命太白金星化作童子来侍候他。后来精舍建成,便以“天童”为寺名。这种传说显属牵强附会,玉皇大帝是道教的大神,怎会助佛教徒去建精舍呢?不过,义兴和尚确实是天童寺的开山祖师。在古代社会里无权无势的和尚化缘得来的钱财,要在人迹不多的深山老林里,建造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真不知花去多少心血与精力。创业的和尚,往往是一些普通的僧人,不能强行叫别人掏钱,化缘无疑是一件极为吃力的事情。没有长年累月的坚持,是积聚不了多少钱的。靠的是一颗赤诚之心与坚韧不拔的毅力感动施主,涓涓细流汇成大河,才能实现建庙立塔的初衷。“天童”相助的神奇传说,只是创业者的愚公精神的神化。自古至今,天童寺一直是旅游胜地。宋代王安石曾赋诗描绘过这里的风光:“村村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天童寺门前的入门之道,足有20里之长。两旁古松夹道,沿路翠竹猗猗,风光迷人。寺院周围,丛山环抱。层峦迭嶂,绚丽多姿。如今去宁波的人,很少有不光顾天童寺的。
宗教徒在保护具有科学、艺术与历史价值的财富时,无不竭尽全力,有时甚至冒生命的危险。九华山素以供奉肉身和尚闻名于世,最多时有7尊金装肉身。经过“文革”的浩劫,只留下了一尊无瑕和尚的肉身。这一尊,还是3位和尚冒风险藏之于秘洞,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据记载,僧玉海,字无瑕,于万历年间由五台山来九华,在摘星亭下结茅庵而居。到九华后,以黄精、野果为食。死后,遗体跏跌坐于缸中。3年后启缸,颜容与生前无异。后将其肉身装饰为金像,崇祯三年(1630),被敕为“应身菩萨”。无瑕活了百余岁,又称百岁公。摩空岭上的百岁宫,供奉着无瑕肉身金像,是名闻海外的。1966年8月,正是“文革”初期“扫四旧”高潮时刻,3位和尚在百岁宫外面挖了个坑,下填砖头,上用石板盖好再复以泥土。尽管他们的本意,是为某种主观意图的实现,如实现自己以往发过的誓言,如为了弘扬佛法的需要,如出于让奇迹永存于世的愿望。但动机与效果常常有着不一致的地方,今天留存下来的旅游资源,常常与宗教徒的上述主观意图相关。去九华山的旅客,谁不想一睹肉身菩萨的风姿与神态?
无论是创立还是保护,在宗教徒心目中,宗教文化的遗迹、寺观建筑的功能是宗教性的,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除了一部分信徒是带着朝圣兼旅游的双重性质外,大多数旅游者则是以游览性为主要目的的。在旅游中,公共游览性已成为宗教文化的遗迹、寺观建筑的主要功能。生动逼真、造型各异的宗教神像,雄伟壮丽、巧夺天工的寺观建筑,富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掌故……这一切,对游览者是具有无限魅力的。更何况,宗教的修身养性之术,宗教建筑所在之地的风光与环境,宗教的音乐书画艺术……无一不是绝好的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与利用价值。
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朝圣与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因为虔诚的宗教信仰与强烈的求知欲混和在一起以后,随时随地都会转化成旅游动机。世界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以色列的的伯利图、意大利的罗马与梵蒂冈,以及归属尚有争议的耶路撒冷,都是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中国的宗教门类齐全,既有世界三大宗教,更有土生土长、具有民族特色的道教、白莲教等。国务院公布的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双向互动的。保护与开发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这会使原有的旅游资源臻于完善与进一步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兴旺,也会有利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与研究,因为随着信徒与游客的增多,必然会对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的维修提供大量的资金。对这一双向互动的关系,作出理论上的论述,绝非本文的任务。说明历史上因宗教活动而遗存下来的文化财富,今天已成为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则是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