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课程:教育人性化的时代之舞_微课程论文

微观课程:教育人性化的时代之舞_微课程论文

微课程:教育人性化的时代之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舞论文,课程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改革,由是观之,中国的从课改到“改课”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微课程的出现和发展,是教育关注人性化的时代之舞,必然是一道颇为亮丽的风景。

      一、从课程说微课程

      所谓微课程,就是指小微的课程。它们或占时少,一次就几分钟、十几分钟;或总量小,几个星期才一次;或主题单一,只是很单纯的一个认知点,一个认知角度……微课程因其微小,就可以在同一单元时间里开出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参与,有助于解决现代人才培育多元与传统课程单一之间的矛盾。所以,这里的“微”不是微不足道的“弱小”,而是有着积小为大的功效;这里的“微”更不是不值一提的“卑微”,而是一种可以因小见大的精妙;这里的“微”还不是绝对的小,因为在任何一个小的领域,都蕴藏着一个大千世界。你说叶子小吗?若论它的形状、颜色、功能、进化、物理性质、化学功能、细胞构成……还不是在一滴水中可以见到的太阳?

      二、从微课程看微时代

      微课程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涌现,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这是因为一种微文化已悄然兴起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且成了颇为醒目的时代标签。微课程只是这种微文化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放眼望去,我们不难看到报刊上有谈古说往的“微历史”专栏,评头论足的“微人物”推介,即时即地的“微新闻”报道,助人为乐的“微慈善”行动,还有什么“微就业”“微旅游”“微公益”“微论坛”“微电影”“微博客”“微小说”,等等。可以说,我们已在不知不觉中迈入了一个听起来很时尚的时代——微时代。

      在这样的微时代里,语文课程的改革领域,面临一直存在的传统课程单一化与现代人才标准多元化的矛盾,也就必然会走向以趋微实现课程开放的新常态。微课程所具有的“主题单一”(一门微课程只以某个单一的事物为主题)、“占时短小”(几分钟、十几分钟或几周一次)、“领域跨界”(不以传统课程划界,多具综合性)、“参与自由”(学生自行选择,走课学习)、“学法多样”(既有讲说为主,又有制作为主、操练为主、实验为主、研究为主)等特点,是一种具有高度个性化、体验式、趣味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灵动而多样的课程设置,更能适应时代对教育的多元要求,更有利于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核心的一代创新人才的培养。

      另外,微课程的开设也更有益于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积极性。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从著名的木桶理论看,一个木桶的贮水量决定于围起这个木桶的那一块短板的高度。在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中就要关注他的“短板”,培训工作就得补上他的“短板”。但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用好教师专业能力这一重要资源,我们也得关注他的“长板”,而且应当为他的“长板”设置一个量身定做的微课程,让他的特长得到最佳发挥。如一位教师对兵器特别感兴趣,有丰富的知识和许多相关图片收藏,学校就专门为他开了一门“兵器世界”微课程,学生很喜欢他的课,也极大地激发了这位教师的教育积极性。

      三、微课程的基本模式与实施

      微课程的内容微型化和形式灵动性,决定了它在呈现方式和实施策略上的百花齐放和气象万千。然而,任何一个事物的多样存在,并不等于它无脉络可以梳理、无规则可供把握。微课程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大致可以归结出一些基本模式和实施途径。

      总的来说,微课程并不一定都可以清晰地分别归属于某一固定课程。这是由它的高度综合性所决定的。特别是那些超越了传统课程边界的认知新领域的微课程,当然更没有必要受制于传统的课程界别。就现在我们所见较多的微课程,还是可以大致梳理出一些基本模式与实施途径:

      1.一堂语文课中的微课程

      语文教学事关对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运用训练,其内容之丰富、牵涉之广泛使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了在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强化某些比较薄弱的专项能力,有的老师就设计了占时两三分钟的微课程。如一位教师针对班上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实际情况,在课始预热的三分钟里,开设了“信息快车道”这样一门微课程,由学生按座次自动上讲台报告信息,诸如书报上、社会上、家庭里、校园内,乃至班里的故事,都可以作为信息交流的内容。教师对每次“信息快车道”的交流都录音保存,既供一周一次的讲评之用,也供大家前后比较,感受自己当众发言水平的提升。这一微课程的开设,利用了上课预备铃声响起的两三分钟时间,既不影响上课,又起到了安定情绪、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课外活动中的微课程

      利用学生在校园内的课余生活时间,结合各种兴趣小组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自由参加,能够形成一种特别宽松的微课程。如有一所校园开阔、种植搞得特别好的小学,设有“百花园”“百木园”“百草园”(种药草)“百果园”“百蔬园”(种菜)五大园和五个兴趣小组,学校以兴趣小组固定成员为核心,开设了相应的五门微课程,学生可以自愿参加活动。参加次数多、兴趣特别浓的组外同学还可以申报参加相应的兴趣小组,成为正式成员。这一案例给我们以启示,其实学校的各类课余兴趣活动,如“音乐吧”的器乐演奏、“陶塑(泥塑)作坊”的现场操作、航模小组的模型制作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都可以让组外学生自愿参加,把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有计划地开发成一门相应的微课程。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又为有计划地从听课的学生中吸收兴趣小组成员创造了有利条件。

      3.“课程超市”中的微课程

      为了使微课程的开设更方便管理和实施,更有效,有些学校采用每周安排半天时间集中开设微课程的做法,称为“课程超市”。如有一所小学选择了周三下午开设“课程超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师资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并结合按程度分层教学的原则,开设了艺术、科技、语文、数学、手工、体育等6大类57门微课程,被学生们称为“快乐星期三——我的课程我做主”。在“课程超市”开办这一天下午,校园真像一个大超市,许多课堂在教室里,但也有不少课堂在走廊里、礼堂里、图书馆里、实验室里、蔬菜地里、玻璃棚里……校园里弥漫着为打开知识大门而发自内心的欢愉。

      4.网络上的微课程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着力开发数字化网络课程,是微课程在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形态。即将充分体现教师特长的某些专业设计成一门门微课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制作成精致的视频,统一组合在校园网上,以供全校学生随时上网学习。如浙江绍兴市鲁迅小学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制作,组合成学校的“百草园网络微课程平台”,按照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分“三味书屋”“朝花夕拾”“疾风野草”“水乡社戏”“现代闰土”等8大板块,首批上线37门微课程,175节微课。其分类和命名都与鲁迅文化有一定联系。每个板块下则各有一个微课程群。如“朝花夕拾”中的“鲁迅童年”“美丽的手抄报”“折纸的艺术”“学学对课”“有趣的谚语”等;“水乡社戏”板块则开设微课程“小小越剧迷”“认识五线谱”“脸谱艺术”“学唱莲花落”“绍兴方言”等。网络微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先制作视频,然后将视频纳入校园网中的“百草园网络微课程平台”,学生收看后有什么话想说就写在“学生留言板”上,老师则通过“导师和你在一起”做适时的回应指导。至2014年年底,该校的网络微课程注册用户已达4531人,总访问量80余万次。经验介绍《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刊载于《中国教育报》上。

      5.社会本土活动中的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一个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很难忘记自己出生并从小长大的那一块地方。这乡愁是所有游子心中一辈子难解的情结。在微课程建设中,“乡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如“乡土山水”“乡土人物”“乡土风光”“乡土民俗”“乡土方言”“乡土物产”“乡土传说”……这些微课程取材于当地,有特别丰厚的教育资源,可参观,可访问,可调查。实践证明,从小有扎实的乡土教育根基,对于人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一辈子无论怎样浪迹天涯,都可以重回心中永远的故土,触摸它的风物人事,感悟它的发展变化,追寻曾经的无法磨灭的记忆,抒写难忘的童年体验。对每个生命来说,这一切既是永远的牵绊和希望,又是强大的动力和期盼。

      总之,大千世界的无所不有,现代科技的无微不至,加上人才培育的不拘一格,个性发展的唯一和独特……都使传统的相对孤立和单一的课程设置显得有些凝固和僵化。微课程的多样和灵动,无疑是一种颇具时代风格和适应人才培养多元要求的新事物。这对丰富课程内容和更好地推进课程的全方位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举措。

标签:;  

微观课程:教育人性化的时代之舞_微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