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暨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年会”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现代史论文,纪要论文,研究会论文,年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暨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于1996年8月11~15日在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和河北师大历史系联合发起、共同主办的。会议得到了河北师大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参加会议的73名代表来自北京、天津、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和澳门。向大会提交的论文约40篇、专著6部。
这次会议由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秘书长、北师大教授张宏毅主持。会长、首都师大名誉校长齐世荣教授首先致开幕词。他首先回顾了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历史,指出世界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是一门新学科。世界史学科有着美好的前景。他勉励学者们努力工作,开拓这一学科,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他要求史学工作者既要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著,又要兼顾普及,写出通俗易懂、文笔生动的世界史,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四天的研讨会分为大会报告和小组讨论两部分。武汉大学教授李植枬报告的题目是《关于20世纪世界整体研究的几点意见》。他首先谈了为什么要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行整体研究和怎样认识20世纪的历史,指出20世纪的历史特点就是整体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交往的发展决定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始终。具体来讲,20世纪的历史发展由以下几种基本关系组成: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关系;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的关系;单个国家与世界整体的关系;历史事件与世界全局的关系。进行整体研究的几点要求是:①要有历史的观点、世界的视野和现代意识;②研究方法讲究结合;③拓宽知识面。
南开大学教授张象报告的题目是《科技发展与20世纪的时代特征》。他对20世纪的科技发展作了简要的概括之后,重点对20世纪的历史作了总结。他认为人类历史的进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马克思把它总结为6个方面:①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②人与生产工具的关系,特别是作为生产力的科技的发展过程;③人的血缘关系与生活方式及其演变过程,即人的社会史过程;④人的地缘关系,即民族化过程与历史整体化过程;⑤人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演化过程,即与五种生产方式相伴随的阶级关系的演变;⑥人的思想意识与文化活动的过程。这6个方面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形成一种历史合力。接着他谈了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认为20世纪开始了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新纪元;开始了世界整体化的新阶段;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起点;是世界文化大放异彩的时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变动的时期;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非常时期(即人口大爆炸)。
吉林大学教授王家福在会上作了题为《国际战略新格局》的报告。他指出,冷战结束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起点,而多极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国际战略全局看,它将是世界性的政治抗衡与经济竞争并行的转化时期。在国际政治上,将经过“一霸回归”、“三强(美、德、日)抗争”,进而走向多极世界。在国际经济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经过“起步”、“助跑”和“起飞”,进而改变国际市场的面貌。这个国际新格局大约到21世纪前后形成。
天津师专赵菊玲教授作了《20世纪的社会主义》的报告。她指出,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创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的挫折向世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僵化的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失败;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将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探索和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21世纪的社会主义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是21世纪社会主义走向复兴的强大阵地。
国防大学副教授顾德欣在会上作了《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和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的报告。报告指出了美国对外战略调整的四大原则:①维护领导地位,加强伙伴关系;②推进西方民主,加大人权压力;③扩展海外市场,提高竞争能力;④调整安全机制,寻求主导作用。美国对外战略调整是世界三大矛盾作用的结果。他还着重讲了台湾问题,展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
此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李铁城教授在大会上通报了近期联合国秘书长的人选问题,分析了美国阻挠加利连任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王方宪介绍了由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的有关情况,特别是这部书把世界近代史的范围定为1500年前后至1900年前后,打破了传统的分期方法。中央编译局马列部副编审赵国顺介绍了《列宁全集》第二版(共60卷)的有关情况,说明它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完备的列宁全集。他还介绍了新版《列宁选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情况,以及中央编译局出版的刊物《列宁斯大林研究》、《马列研究》刊载的一些新材料。澳门大学历史系何广中先生介绍了澳门的历史。张宏毅秘书长作了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的会务报告。大会还安排了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关于全球一体化问题。有人认为,需要从世界整体的发展去观察全球一体化问题,把握其内在联系。通观20世纪的历史,不难发现,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政治上的分裂仍在加深。全球一体化也不意味着走向单一化,而是呈现出多样化。例如,作为实体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是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苏东的剧变,除意识形态因素外,主要是经济因素在起作用。因此,在研究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要重视各种矛盾的发展变化。政治上的矛盾分裂同全球一体化一起,构成了统一体。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是处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内,统一体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如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矛盾、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间的矛盾、各国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不仅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各种矛盾由它们之间的斗争联系在了一起,这些联系起来的矛盾和斗争,共同组成了一个总体的世界。有人认为,世界的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世界发展的多极化。世界的一体化和多极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交替进行着。有些学者提出,用“多元化”和“多样化”来代替“多极化”,因为多极化有对抗意义,而多元化等则包括较为广泛的内容。
2.关于冷战与一体化的关系问题。有人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但并不是说就没有冷战了。事实上,美苏冷战之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对发展中国家的冷战仍然存在。在美国同中国的接触中,仍然没有摆脱冷战的阴影。整体世界的矛盾也将存在相当长的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将继续共存和竞争。此外,政治上的分裂会阻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历史上,1929—1933年大危机、二战、美苏冷战都曾影响过全球经济一体化,但全球一体化趋势必然能克服各种阻力,奔腾向前。由于各国共同的经济利益,局部地区政治上的分裂并不能阻挡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和世界整体发展的进程。资本主义在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曾起了重大作用。一方面,美国等国的经济发展推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世界走向整体化;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又为埋葬资本主义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国家不应害怕全球一体化,而应该适应它,力争把本国的经济搞上去。
3.关于国际格局问题。第一种看法认为,目前国际关系新格局的轮廓已经形成,这是一个五极格局,包括美、俄、欧、中、日。用图形来表示,就是在一个平形四边形中,有两条对角线相交,它的中心点就是美国,四角为其他四个国家。由于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分割为若干外三角,也就形成了几个三角关系,如中美俄关系、中日美关系、美欧日关系等。中美俄关系是以政治关系为主的三角关系,经济关系处于次要地位。美欧日关系主要是经济型的三角关系,政治关系是次要的。在众多的三角关系中,需要注意的是美德日的三角关系是一个潜在的军事型三角关系,这一关系目前还不太清楚,到21世纪将逐渐明朗化。另外,中日美三角关系,是一种亚三角关系,也就是说,不是主要的,但也重要,这个三角是政治型关系。第二种看法认为冷战后的新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但没有最终形成。格局没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发展程度还没有最后确定下来,一国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的走向。第三种看法认为,新的格局已经形成,即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是指各个世界强国。美国在冷战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没有受到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挑战,近一二十年来,中国、俄国、欧洲的兴起,对这一格局的形成产了影响。欧洲联盟经济实力虽强,但它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其中含有不少矛盾,也使它的影响力受到一定影响。
4.20世纪历史潮流问题以及对历史潮流的展望。第一种意见认为,20世纪的历史潮流是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经济要发展。也有人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提法: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全世界的事要全世界人民商量着办。还有人提出,可以用“和平与发展”来概括20世纪的历史潮流,它也将是21世纪的历史潮流。第二种意见认为,20世纪的潮流是民主化,这既包括政治民主化,也包括经济民主化。政治民主化表现在民族国家的形成,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拉美独裁政权的垮台,社会主义国家走上法制化道路等。经济民主化反映在第三世界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反垄断法,以及各国反对美国的经济霸权等方面。第三种意见认为,用民主化来概括20世纪的历史潮流太狭隘了,可以用“现代化”来代替它。20世纪的历史发展是现代化从局部扩大到全球的过程,现代化的定义不仅是工业化,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等等。民族主义、反殖民主义、社会主义都可以包括在现代化之内。其中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由资本主义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问题造成的。具体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但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没有到位,出现了位差,产生了矛盾,出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它结束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开始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在国际关系领域,也出现了现代化、民主化趋势。二战后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调整到位,因而出现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局面。现代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和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其中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要先取得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国家,才能实现向现代化的根本转变。与这种意见略有不同的一种看法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现代化,一个是民族主义,因为现代化可以包括民主化,但不能包括民族主义。现代化有两个标志:一是1956年世界工业品贸易第一次超过农产品贸易;二是1971年世界非农业就业人口超过农业就业人口。种种迹象表明,现代化是历史潮流,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也被迫卷入,因为不实现现代化,就会被这股洪流淹没。民族主义的定义是:不同民族在文化冲突中要保持民族自身文化发展的一种潮流。民族主义要首先实现政治现代化,即民族独立,再实现经济现代化。第四种意见是,不要试图用一把万能钥匙来打开20世纪历史潮流这把大锁。历史潮流作为潮流,自然有主流支流、明流暗流之分。但无论如何,不应忽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件大事,其意义超过了民族主义。
5.关于民族主义问题。在讨论中,有的同志分析了民族主义的来龙去脉和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指出民族主义起源于15、16世纪,它的产生促进了第一批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到19世纪后期,欧美民族主义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性,而亚、非、拉美的民族主义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民族主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殖民主义消亡,欧洲的民族主义由盛转衰,亚、非、拉美的民族主义蓬勃发展。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由于两极格局的结束,民族分离主义加强,民族矛盾、种族冲突加剧。而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又具有分离和聚合两种影响,总的来说,聚合趋势占据主导地位。有人进一步说,民族主义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构建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又能威胁和破坏国家的统一。消极作用的例子,如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争等。
大家还谈及了与民族主义有关的一些问题:①民族主义与民族问题。有人认为,民族问题十分复杂,不能把所有的民族问题都看成是民族主义问题。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问题有所不同。民族问题处理不当,可以产生民族主义问题,如南斯拉夫的民族主义问题,是铁托在世时对民族问题处理不当引起的。②民族主义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个或多个民族在形成国家以后,与别的国家发生矛盾和冲突,那么,说成是民族主义问题好,还是说成是国家利益问题的冲突好?例如六七十年代的中苏矛盾和冲突即是一例。③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的联系。历史上,西方殖民主义曾经采取过种族灭绝政策;德、日法西斯也宣扬过日耳曼民族、大和民族优越论。现在,美国事实上也存在着种族歧视。④民族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关系问题。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因宗教信仰导致的民族问题,促使了某些国家的分离,如在有的国家里,有人利用宗教信仰煽动民族分离;另一方面,宗教信仰也确实推动了不同民族形成,如二战后初期印度、巴基斯坦的建立以及近年来波黑三族的分立。⑤民族主义同法西斯主义、霸权主义的关系问题。有人认为,历史上的德、意、日法西斯主义是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今天美国的霸权主义也是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有人谈到,要用马克思的观点来看待民族主义问题,认为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而无产阶级是没有民族主义的。还有人认为,应该用列宁的观点,来区分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即使是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也可以区分为进步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在小组讨论中,还谈到了中英关系、中德关系、中日关系、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以及美苏冷战问题以及史学的社会功能问题,扩大史学的社会影响等问题。
8月15日会议闭幕前,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选出新一届理事会。齐世荣和张宏毅继续担任会长和秘书长,理事会成员有所调整。
标签:世界现代史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中国民族主义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民族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