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对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 选择2012 年4 月至2013 年6 月我院10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50 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取支架外固定术治疗的5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髋螺钉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中图分类号】R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7-048-0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现象。患病人群主要以老年人为主[1],由于老年人的骨质较为疏松,在受到外力撞击或压迫的情况下,较易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肿痛、淤血、行走困难等[2]。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在伤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其手术方式主要分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和支架外固定术[3]。随着临床经验的总结,众专家学者发现,与支架外固定术相较,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就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探讨,现报告如下,供大家研究和参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4 月至2013 年6 月我院100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实验组患者采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支架外固定术进行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探究其临床特点。实验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29 例,女性患者21 例,年龄在41~86 岁,平均年龄(50.12±0.29)岁;对照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22 例,女性患者28 例,年龄在42~85 岁,平均年龄(51.34±1.11)岁。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经相关的临床检验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且不存在其他病史干扰,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另,这些患者导致骨折的原因中,有50 例由于跌伤所致,8 例由于高处坠落物损伤,30 例由于车祸导致损伤,12 例由于重物挤压所致损伤。其中复合损伤占80 例,单纯性骨折占20 例。两组患者的病情、病程、病因、体重、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组间可进行良好的比较和分析。
1.2 方法1.2.1 对照组患者采取支架外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麻醉后,首先对患者伤部进行外固定支架固定,以粗隆下3cm 处作为第一个进针点,以粗隆下5cm 处作为第二个进针点,在后经股骨距上方处钻入第1 枚螺钉,后经股骨颈张力带骨小梁处钻入第2 枚螺钉,操作过程中注意螺钉钻入位置要深达股骨头软骨下0.5cm-1.0cm 处[4],在股骨近端后外侧钻入第3 枚螺钉,股骨干垂直处钻入第4 枚螺钉,钻入位置应深达侧骨皮质处[5]。手术过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1.2.2 实验组患者采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取仰卧位对患者进行麻醉,患者的伤部与躯干保持10-15 度内收位,之后对患者进行牵引闭合复位,接下来,在大粗隆侧部6 至10cm 处[6],采用直切口刀法切开患者的骨外肌侧膜和开阔筋膜,将其暴露在长股骨外侧,以确定钻孔位置,之后在钻孔位置处放入螺钉,并在钻孔位置的外侧中部放入合适的钢质板,最后根据患者股骨干的实际情况,为皮质骨加压螺钉[7]。手术过后,严格监视患者的体征变化,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3 由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和整理,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特点,总结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最后将记录结果汇集成表,以便研究人员查阅和分析,记录过程保持客观真实,谨慎认真。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特点,总结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临床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负重下地行走时间等。
1.4 评价指标显效:手术治疗8 个月后,疼痛、淤肿等临床症状消失、髋关节可自由活动,可正常工作生活。
有效:手术治疗8 个月后,疼痛、淤肿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髋关节活动能力提高,不负重的情况下,可正常工作生活。
无效:手术治疗8 个月后,疼痛、淤肿等临床症状不变或加剧,髋关节无法正常活动或伤情恶化,无正常工作生活能力[8]。
1.5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负重下地行走时间等临床指标进行数据分析。记录过程保证客观真实,确保无误差情况,以95%作为可信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 检验比较,以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相较,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负重下地行走时间等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具体详情如表1 所示。
3 讨论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和支架外固定术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的手术方法,并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随着临床经验的总结,众专家学者发现,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少、治疗显著等临床优点[9],该手术方式自临床应用以来受到了患者和医生的一致青睐。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的患部增加了滑动压力,起到了动力加压的作用,在压缩骨端的同时,能够加强内固定螺钉的牢固,促使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关节活动。外固定架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但在手术过后易造成骨科感染的发生,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且治疗过后髋关节恢复时间较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10]。
本研究结果表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时间快及治疗效果显著等临床优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等,故该治疗模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力实践和推广。
参考文献:[1]袁艾东,李文锐,李文虎等.改良粗隆下截骨结合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内翻与短缩畸形[J].临床外科杂志,2013,21(7):536-538.[2]巩大义,马秀峰,王玉忠等.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并发症[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3):212-213.[3]张中兴,许峰,陈焕诗等.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67 例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广西医学,2010,32(1):91-92.[4]孙建伟,席学义,刘冰等.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67 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24):89-90.[5]李传和,沈锐,胡训久等.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0 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4):455-456.[6]欧阳利云,唐颖,陈月明等.空心螺钉辅助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5):111-111.[7]邱桂斌,周春晖,赵金伟等.Gamma 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J].河北医学,2010,16(9):1043-1046.[8]郑永育,章文杰.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7):1918-1919.[9]林晓毅,袁华澄,游戊己等.DHS、LPFP、PFN 和PFNA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10):878-880.[10]何斌,赵光荣,向秀根等.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3):1862-1863.
论文作者:吴志嵩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7
标签:股骨论文; 螺钉论文; 患者论文; 动力论文; 实验组论文; 手术论文; 时间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