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成本与需求收入_边际效用论文

供给成本与需求收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本论文,需求论文,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利益衡量尺度与价值的本质》一文〔1〕中, 我阐述了价值就是用供给成本交换来的需求收入的概念,但尚未分析供给成本、需求收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本文分析这三个问题,并与有代表性的价值观点进行商榷,实际就是阐述价值和价值规律。这里以企业供给成本与需求收入为实例,分析供给成本与需求收入的一般形式;对供给成本与需求收入的具体形式,像资本与利息、货币与价格、成本与利润、劳动与工资、经营与薪金、土地与地租、股票与股息、知识与产权、公共产品与赋税等具体形式,暂且不论。

供给成本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市场交换就是人们用供给成本交换需求收入。这样供给成本就成了首先分析的对象。

1.企业供给成本构成要素

企业供给成本由企业生产管理成本、市场交易成本和公共产品成本三部分构成。

企业生产管理成本。企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产技术和社会制度体系。从生产技术要素来说,物的要素有厂房、厂区、机器设备、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生产经营管理机关,人的要素有生产操作者、后勤服务人员、经营管理阶层和科技人员。企业管理制度有决策、计划、生产、调配、劳动、工资、财务、技术、资金、设备、检查、监督、奖惩等,以及相应的思想、世界观、伦理、习惯等企业文化、意识形态。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由其生产使用、耗费的生产技术、劳力、资本、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和意识形态要素构成。企业经营者以知识、信息的形式掌握、使用这些要素。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框架里,工人劳动是成本(价值)生产的唯一要素,商品成本由资本转移价值C和工人劳动力价值V构成,资本也被归结为劳动产品。新古典经济学抽象了企业生产供给成本中的制度和意识形态要素,忽略了它们对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的作用或影响。

市场交易成本。企业生产物品和劳务,是为了用于交换、销售。交易成本就是物品和劳务交换耗费的开支,包括市场调查、预测,交换谈判、合同的签定和履行,产品包装、运输以及广告宣传公共关系售后服务,这些耗费开支构成了市场交易成本〔2〕。 否认交易成本是商品成本(价值)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公共产品成本。国家履行经济职能耗费的开支,包括军队、警察、监狱消耗的安全劳务费,制定、实施行政、司法制度维护财产、社会秩序费用,举办公用事业和设施费。企业使用了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它本来应以成本费用形式分摊在企业生产管理和市场交易两项成本里。但是,由于公共产品是所有企业、家庭、个人以公共、集体形式消费、享用的,无法计算、分摊到具体的企业、家庭、个人份上,因此只能以向企业(以及家庭、个人)征收赋税的形式来代替。这种代替与企业生产、交换实际使用的公共产品,即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实际耗费的公共产品成本,并不相符,由此将产生、造成一系列问题。这里暂不分析这些问题。

2.供给成本函数

以上分析说明,企业供给成本就是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物品和劳务整个过程中所耗费的一切费用的总和。企业供给成本函数,是其生产和交换投入和使用的生产技术和社会制度要素与产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概括和抽象。它表明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制度条件下,随着投入总量及其构成比率的变化,供给产出量变化的规律性。

如用x、y、z分别代表企业投入的生产管理成本、 市场交易成本和公共产品成本,q代表产量,则企业供给成本函数公式就是q=f(x,y,z) 。x、y、z的每一项又有众多生产技术和制度要素构成,如分别用x[,1]、x[,2]、x[,3]……、y[,1]、y[,2]、y[,3]……、z[,1]、z[,2]、z[,3]……表示,则供给成本函数公式就是q=f(x[,1]、x[,2]、x[,3]……、y[,1]、y[,2]、y[,3]……、z[,1]、z[,2]、z[,3]……)。 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由经营者购买的生产要素价格即花费的货币支出构成,交易成本由经销实际花费的货币数额构成,企业公共产品成本是被征收的货币税额。

企业供给成本要素都有利益满足一般稀缺需要的共性,都可用具体实物货币来代表、衡量,这为企业测量、计算、比较生产技术和制度要素数量和配合比率对产量的贡献作用,为不同供给成本要素的相互替代、补充、调节,提供了分析、比较、计算公式和方法。

供给成本以总成本、单项成本、平均成本以及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分类和称谓。总成本表示一个企业一定时期内(年、季、月等)生产供给产量消耗的费用总和;单项成本就是生产供给一种商品花费的成本;平均成本是平均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不变成本说明成本不随商品供给量变化而变化,像企业一般管理费、机器折旧费、厂房费用、契约性的租金承诺等;生产工人工资、原材料、动力、贷款利息、管理人员的薪金和工资等则是变动供给成本要素,它们随产量多少而变化。〔3〕

供给成本函数主要从个人利益与社会制度、市场制度与非市场、非经济制度的关系上,研究供给成本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生产函数〔4〕和成本函数〔5〕则从生产技术上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显然把投入和产出看成了完全的市场交换制度,又错误地把市场交换说成等价交换,忽略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非市场交换制度和国家的非经济制度对供给成本与产量的影响作用。这种省略就像认为人的血液可以在没有皮肤的器官里循环一样悖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仅把工人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包括生产积累资本的劳动)看成唯一生产成本,忽略了自然资源、资本、企业家经营管理对商品生产的贡献作用,否认市场交易成本和公共产品对商品生产的贡献作用,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商品生产、管理、交换和实现所耗费成本数量的实际情况。

企业供给成本是经过比较选择的有利成本,因此又可称为比较成本或有利成本。这有三层含义:一是其成本要素的选择、购买、使用经过了比较,选择了比较有利的成本生产要素;二是它包含有社会制度要素,对企业管理、市场交换和国家制度成本费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三是与换来或预期换来的需求收入进行比较,从预期结果看,也是有利的。有利成本不同于机会成本〔6〕和边际成本〔7〕。有利成本既是建立在机会成本基础上的,又有机会成本即被替代成本所缺少的现实性、实用性。边际成本即增加或减少单位产品而引起的成本数值的变动,没有普遍性。企业一定时期的技术装备、生产能力是固定的,生产供给和需求大多数是批量的,在一定时间内投入成本与产出量不会有什么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往往用有利成本、平均成本表示,很少用边际成本称谓;边际成本、边际收入是建立在混淆供给成本与需求收入、供给与需求相等、等价交换等基础上的,这些问题存在的缺陷使边际成本也难以成立。这样,边际成本的经济意义,即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原则谋取最大利润的均衡产量,按边际成本定价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效率,就需要重新考虑了。

3.供给成本与制度的关系

企业、市场和国家是三种不同的交换制度。企业是有竞争、被权威管理的规模经济交易制度。这种管理制度既可能是强制命令但受市场竞争制约的制度,属于非独占垄断的专制交易制度,也可能是平等利益人之间的权威与服从的公平交易、互助合作制度,还可能是兼有专制与民主的交易制度。市场交换制度则是利益人以平等的资格,自愿、公平地相互交换物品和劳务的经济制度,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和选择的最公平、最有效率的交易制度。国家是独占垄断强制甚至暴力潜能〔8 〕的交换制度。市场经济社会的国家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专制制度和代议制民主制度。专制国家制度是国家统治者和官僚阶层,用强制甚至暴力统制、剥削、奴役被统治者的交易制度;就是受到选民制约的民主国家制度,也要行使独占垄断强制权力,也经常发生国家统治、管理者以权谋私的问题,因而也不是完全的公平交易制度。当然,专制和民主国家制度中都存在着自愿交换因素;这种因素占的比重越大,国家的积极作用就越大。民主国家制度是国民富裕、国家强大的决定性条件,而专制国家制度则是国民贫困、国家衰弱的根源。〔9〕

企业管理、市场交换、国家制度实施耗费的开支,构成了企业供给制度成本。而这三种不同属性的交易成本,将造成供给成本生产要素对供给成本贡献份额的不对称。企业管理和国家统治这两种交易成本对供给成本的实际贡献份额,往往小于供给成本中计算、估算的份额;企业中的被管理者,国家制度中的被统治者,则正相反,他们对供给成本的实际贡献大于供给成本中估计、计算的供给成本数量;只有市场交易成本耗费与其实现、计算的供给成本贡献份额相当。企业管理者和国家统治者往往利用不公平制度规定的权利,谋取私利,弱肉强食,剥削甚至剥夺被管理者、被统治者。国家统治者剥削被统治者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贡献少征收物品和劳役多;二是利用制度规定的权利谋取私利;三是利用制度权力优亲厚友;四是利用制度规定的权利谋取巨大的非经济利益,诸如名誉、地位、权威、美女等,这是一般国民无法问津的。专制、半专制的企业管理者也利用种种方式统治、剥削、奴役直接生产者,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主要是合作、互利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生产劳动者维护自己权益的斗争,限制了企业经营者的剥削程度。

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管理也看成了经济人之间的自愿、平等市场交换制度,不了解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统治、剥削和奴役成份,不认识不同成本生产要素对成本贡献份额的不对称性;还把公共产品成本看成非经济内容,更谈不到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这不仅无助于新古典经济学为市场经济论证辩护的初衷,还为否定、批判市场经济的思潮、流派提供了口实,凯恩斯的市场缺陷和国家干预经济学说,在相当程度上是新古典经济学诱发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仅把工人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看作唯一生产成本(和利润)要素,只看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矛盾,否认企业管理劳务、市场交易成本和国家公共产品成本对物质商品生产成本的贡献作用,否认了企业、市场、国家三种制度中存在的合作互助互利关系,由此得出了消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结论。

需求收入

人们生产供给成本的目的,是为了换回需求收入。需求收入既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经济利益,也可以是转化成再生产和再交换的供给成本利益。需求收入概念模糊,是混淆成本与收入界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需求收入就应成为分析的重点。下面分析需求收入概念,评述均衡价格(值)学说的有关问题。

1.需求收入概念、种类

需求收入就是用供给成本交换来的物品和劳务。这种物品和劳务既是人们自愿选择交换的满足需要的稀缺对象,又是他们经济资源承担得起的生存发展和继续发展所需求的一定种类、数量的经济利益。斯密把这种需求收入称为有效需求,即与自己经济实力相当、符合自己需要的收入。需求收入又称需求收入价值,即用供给成本交换来的需求收入。价值和需求收入是同义语,它是对供给成本交换需求收入的说明。

需求收入大致可分为两类,即生产经营者之间交换的需求收入及其与消费者交换的需求收入,前者可称作间接需求收入,后者就消费者来说,是直接需求收入。有的物品需经过数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生产、交换,才能由间接需求收入转换成直接消费需求收入。棉衣是纺织厂购买棉农生产出来的棉花纺成线织成布,服装厂采购布匹加工成棉衣被消费者购买后,才变成了满足直接消费需求的棉衣。有些间接需求,像土地、生产工具机器和其他工具性劳动资料等,永远是间接需求,它们是生产、交换直接消费需求的工具或手段。

直接消费需求又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和基础教育、文化学习用品;第二类是高收入阶层和公共产品中的高档生活资料消费需求,以及人民大众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的高档消费需求。人民大众基本生活资料消费需求的物品和劳务数量大、变化慢,其生产的利润水平不会倚高、倚低;而高档甚至奢侈性的生活资料消费需求,则数量较小、变化快,其生产交换的收入大大高于成本,利润率高低相差很大。政府采购的军火和某些公共产品往往也是这样。

2.需求收入>或<或=供给成本衡量公式分析

以x交换y为例,则y是供给成本(以下简称成本)x的需求收入(以下简称收入),用y′表示,这样收入y′就有>或<或=成本x 的三种情况;同理x是成本 y的收入,用x′表示,则收入x′也有>或<或=成本y的三种情况。以上两个公式可合并成一个公式,即收入>或<或=成本。这个公式表示交换双方或一方用成本交换来的收入,有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成本的三种情况。

(1)收入>成本。这是经济利益交换的主要情况。 人们各自用自己的优势、多余甚至不用的物品、劳务和自然资源,换回自己劣势、短缺,而又必需的物品、劳务和自然资源,交换双方利益人都实现和发展了各自的利益。用成本交换的收入>成本,交相利或交相益,是市场经济制度公平、高效率的奥妙之所在。在市场交换中的任何一项或几项优势,诸如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劳动力资源和技能、经营管理,某种产品和劳务的优势,以及需求大于供给,都会导致收入大、利润高、发展快。澳大利亚和中东盛产石油国都因自然资源丰富曾先后成为世界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市场经济制度和资本、技术优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主要原因,亚洲四小龙则是靠对外贸易、劳动力资源和引进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的,年收入数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是靠其特殊、高超的技艺和素质优势换来的。高收入阶层的消费,不花自己钱的公共产品采购和消费,显示富有、地位、权势、名誉的奢侈品的购买或消费,都会造成生产经营者卖方收入大大高于其成本,获得丰厚利润。

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10〕概念,即消费者购买物品和劳务愿意支付的成本(价格)与实际支付成本(价格)的差额,仅说明了交换给消费者带来的消费收入利益增殖,没有说明交换给生产经营者带来的利益增殖即利润,没有说明生产经营者之间交换增加利益、利润收入的情况。简言之,马歇尔没有说明利润来源和利润的普遍性。此其一。其二,消费者剩余仅从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成本(价格)上说明剩余来源,没有从用供给成本交换来的需求收入上说明剩余利润来源,而这是产生剩余、利润的一个重要甚至主要方面。当然,马歇尔的准地租概念,即需求增加、价格上涨、设备不变造成的剩余收入,说明了供不应求出现的利润。马歇尔消费者剩余和准地租概念实际上说明了利润及其来源,尽管他未明确表达出来。

(2)收入<成本。在价值、价格理论中, 人们很少分析收入<成本这种情况及其原因。但收入<成本也是市场经济中不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亏损一般是交换来的两个收入中的一个收入有亏损,极少发生交换来的两个收入都<成本即亏损的情况。造成收入<成本即亏损的因素既可以是多元的,也可能是单项的,市场调查、预测不准、决策失误,开发技术、生产物品不适合市场需求或超过市场需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差、成本高,技术设备、产品老化,国家赋税重,超经济发行货币,加重了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国家限制、优惠或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等,这些都会造成企业亏损,收入<成本。

(3)收入=成本。无论x收入=y成本,还是y收入=x成本, 都是交换中极少发生的情况,是偶然的奇遇。收入稍高或稍低于成本是一般的现实。这样就没有必要对此详细分析,而传统经济学分析的主要是这种等价、均衡交换情况。

3.需求收入>或<或=供给成本坐标图

我们假定剔除国家因素,A农场主用2吨小麦交换B工厂主1吨化肥,以小麦为衡量尺度(当然也可以化肥为衡量尺度);A用1吨化肥可增产3吨小麦,而B生产1吨化肥消耗的成本折合成小麦,才有1.5吨。把这种交换绘制成坐标图,则分别绘制出2吨小麦供给成本交换1吨化肥需求收入的坐标图一和1吨化肥供给成本交换2吨小麦的坐标图二。当然这两个图仅表示双方盈利的情况,A农场主获得1吨小麦的利润,1 吨小麦利润=3吨小麦需求收入-2吨小麦供给成本,B工厂主获得0.5吨小麦的利润,0.5吨小麦利润=2吨小麦需求收入-1.5吨供给成本。 市场交换还可能发生亏损或相等的情况。图一的虚线S′和S″及图二的虚线P′和P″表示这两种情况。这两个坐标图归纳为成本交换收入的一个坐标图三。供求交换线D表示交换相等,利润区域或亏损区域的任何一点、 一线交换线,可分别表示盈利或亏损的情况。

上述的需求收入>或<或=供给成本的一、二、三坐标图,显然不同于我们在下面评论的均衡价格及其坐标图,即图四。

4.均衡价格评述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学说,是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实际上是其价值理论。所谓均衡价格,就是物品和劳务的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相等时的价格〔11〕。均衡价格学说强调了需求、消费对生产、交换的作用,比较明确、系统地提出了供给成本和需求价格概念,分析了包括企业家经营劳务在内的供给成本构成要素,提出了消费者从交换中获得剩余即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但均衡价格学说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

(1)均衡价格混淆了供给成本与需求收入价格的界限。 本来商品交换(包括商品与货币交换)是用供给成本交换需求收入,每次交换有两个供给成本和两个需求收入,价值或价格就是用商品供给成本交换的商品或货币需求收入。但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却把供给成本称为供给价格〔12〕,而后来的均衡价格学说阐述者和使用者,几乎都把供给成本称为供给价格,把需求收入称为需求价格。这就抽象了每次交换还有两个供给成本,也不了解交换双方都是用供给成本交换需求收入价值、价格,每次交换都有两个价值、价格。本来横坐标数量就是表示的供给、供给成本,纵坐标价格就是表示的需求、需求收入,它们表示的就是这种供求关系,在这种坐标上的任何一点、任何一条线都表示供给成本交换需求的情况。图四的供求交换线D、S,这些线的任何一点,都反映了这种供求交换的数量关系。而均衡价格论者却离开这种供给成本和需求收入价值、价格关系,另外增添了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13〕。这既是画蛇添足,也造成了价值、价格学说的极大混乱。它混淆了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入价值、价格的界限。这种混淆来自不了解每次交换的商品主体双方,既是供给者又是需求者,来自不了解每次交换有两个供给成本和两个需求收入价值,价值就是供给成本交换的需求收入,来自脱离价值直接分析价格。

(2)均衡价格的理论基础不能成立。 均衡价格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和生产成本价值基础上的。边际效用论者认为效用递减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即随着物品和劳务消费需求量的增加,其效用是递减的,最后一个物品和劳务的效用即边际效用〔14〕;边际效用价值就是一个人用供给效用换来的消费需求边际效用。并且认为这两种效用是相等或均衡的,A交换B就是A=B〔15〕。马歇尔认为,在短期内, 是消费需求效用决定价值,从长期、正常、平均数看,是需求边际效用围绕供给边际效用成本这个中心来回摆动,就像钟摆围绕地球引力中心来回摆动一样,是供给边际效用成本决定价值。这实际上还是生产成本价值和斯密的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中心来回摆动的价值观点。其一,效用递减没有普遍性,不能成为规律。经济学称谓的包括“效用”在内的概念,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人们拥有、购买的物品数量多了,暂时消费、使用不了,可以积累、储存、租借,或交换高层次需求的物品和劳务,向高层次消费需求发展,而不会听任效用递减甚至转化为负效用。即使就消费效用比如吃水果来说,一次吃的水果满足了需要,不想、不能再吃了,但不等于剩下、没有吃的水果效用就减少甚至没有效用、转化成负效用了,可以储存起来以后享用,这样水果的效用不会有多少变化。其二,人们追求的是一定数量、批量的效用,而不是最后一个效用,边际效用没有普遍性。其三,人们尽管是以平等的身份相互交换,但交换的目的、实现方式决不是为了追求供给效用和需求效用的相等或均衡,而是为了实现和发展自己的效用或利益,使需求收入>供给成本,是为了追求利润,使B′>A,A′>B,B′和A′分别是交换来的A价值和B价值。其四,本文后面将说明,是需求收入价值决定、调节供给成本,供给成本围绕需求收入价值运动,需求收入>供给成本就增加生产供给成本,反之,就减少生产甚至停止生产供给,而不是需求收入围绕供给成本来回摆动。其五,经济学说史专家早已阐明,边际效用论者的均衡价格没有阐述物品和劳务自身的衡量尺度,边际效用论者没有解决效用的衡量尺度问题。〔16〕

(3)均衡价格认为平均利润属于供给成本组成部分〔17〕。 供给成本是生产经营者为了交换到需求收入生产和销售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利润是需求收入大于供给成本的余额,是需求收入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商品交换、销售后才存在,在商品销售之前还未出现,根本不是供给成本的组成部分。但马歇尔却把平均即正常利润划到了供给成本价格里面,认为这种利润是企业主经营花费劳务和资本的报酬收入。笔者认为这种利润是需求收入大于供给成本的余额,这是商品生产、交换全部要素的增殖收入,而不能把其单独地归结为经营、资本、土地或劳动的任何一、两项的增殖收入(或收益)。马歇尔不了解利润来源,而不等价交换在他看来又难以成立,这样他就把利润划归到供给成本里面。这为论证经济均衡铺平了道路。

(4)均衡价格不符合商品生产、交换的实际情况。人们生产、 交换商品,是为了谋取利润,增加工资、利息、地租、薪金等收入;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经营经济资源,总是由亏损、无利、低利和低收入的企业、行业、区域,流向利润高、收入多的企业、行业和区域;需求大于供给就收入大、利润高;反之供给大于需求就收入少、利润低,无利甚至亏损,工资、利息、地租、经营薪金收入也减少;即使供求相等、相当,如果无利、亏损和其他收入减少,经济资源也会向利润高、收入大的方向转移。此其一。其二,均衡价格的基础完全竞争的假设〔18〕不符合实际。经济资源和人们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是商品生产、交换的前提条件,而完全竞争则是建立在没有政府干预经济和厂商勾结、产品同一、信息完全、生产要素没有垄断和自由流动的假设基础上的。张伯伦的垄断竞争、产品差异〔19〕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学说〔20〕,揭示和批判了完全竞争的矛盾和虚假。其三,均衡价格反映的只是市场长期、平均的供求情况,这是商品供求难得的奇遇,尽管对商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不能反映且背离了不同商品交换经常变动、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因而没有现实性、普遍性。其四,均衡价格没有论述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和税收、货币供应对经济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停滞、稳定与波动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均衡价格的局限性。

价值规律:供给成本交换需求收入的规律

1.供给成本与需求收入的关系

为了说明供给成本交换需求收入的规律性,我们需先弄清供给成本与需求收入的关系。

从本质上看,供给成本与需求收入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供给成本是手段,需求收入是目的。市场交换反映出来的需求信息,引导、刺激企业的生产、供给;企业生产、供给市场上需求的物品和劳务成本,是为了换回满足自己需求的收入、价值;换回来的收入价值大、利润多就增加生产、供给,价值小、利润低就少生产、少供给,无利、亏损就停止生产。需求收入是推动生产、供给的动力,引导、推动、刺激生产、供给,决定了生产、供给什么和生产、供给多少;生产、供给是由需求引起、决定的,是为了换回满足需求的收入。当然,没有供给成本,换不来需求收入;供给成本的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和数量也制约着需求收入的发展水平和数量;供给成本与需求收入还是相互转化的,你销售的供给成本变成了别人的需求收入,你购买别人的供给成本,也变成了你的需求收入。因此,既要看到需求收入与供给成本的目的与手段,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又要看到它们相互依存、转化、制约的关系和属性。

2.价值规律

所谓价值规律,就是价值决定、衡量和调节的规律。价值决定或界定就是用供给成本交换来的需求收入,这种决定经过比较、衡量,对自己是有利的,多数情况是需求收入价值大于供给成本;即使出现收入价值小于成本的情况,交换也是有利的,这可避免更多的亏损损失,换回的收入可转化成新的投资、生产经营成本。价值决定、衡量讲的是价值的生产、供给、实现和衡量,就是生产、供给成本换回来的需求收入,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供给成本呢?列成公式就是需求收入>或<或=供给成本。价值调节指价值的再生产、再供给,即如果供给成本交换来的需求收入大、利润高就扩大生产,增加供给;反之,如需求收入价值小,微利甚至无利、亏损,那就缩小生产,减少供给,以至停止生产供给,把经济资源转向收入大、利润高的行业、产品。这种价值规律还可称为利益人通过市场交换追逐个人利益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亏损不干的规律。这里的“利”指利润,也常泛指利益;这里的“干”指简单和扩大生产和再生产。这种个人利益就是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即抽象的个人利益或利益,而不是人们通常诠释的市场、市场调节。市场调节是实现这种“看不见的手”的个人利益的社会制度手段,而不是“看不见的手”抽象个人利益本身。价值规律又称为市场法则、供求规律。货币成为价值衡量尺度后,价值规律就变成了价格规律。

这种价值规律显然不同于劳动价值论的价值规律,那种规律认为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由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决定和调节。后面将分析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缺陷,这里仅指出,这种规律根本不符合市场经济交换、供求的实际情况,人们交换是为了获得有利于自己的物品和劳务,交换的衡量尺度是个别经济利益中存在的一般利益,而不是抽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价值规律的作用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不像通常所诠释的那样,既有刺激生产经营者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即所谓盲目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造成生产无政府状态、经济危机,以及与剩余价值一起发生作用,加剧剥削和贫富两极化的趋势,其作用比较全面、积极。

第一,价值规律传递信息或情报。〔21〕市场交换是以公开、集中的方式进行的。这为人们了解、收集、反馈市场物品和劳务及其生产要素信息情况,诸如成本与价格、利润,劳动与工资、资本与利息、股票与股息、土地与地租、技术与专利等价格信息,引导、决定生产、经营和购买、消费,创造了极为方便的条件。市场价格传递的信息还有一个特点,它只传递重要的情报,只把信息传递给需要知道的人。价值规律传递信息的方式和特点,大大降低了信息费用。垄断会扭曲市场价格,影响信息传递。但私人垄断价格容易打破,而政府垄断价格无法打破,是市场信息传递的主要干扰源。〔22〕

第二,价值规律自动调节了市场供给和需求,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人们根据市场上获得的信息,把经济资源从成本高、价值低、微利、亏损的行业、企业和物品、劳务,转向成本低、价值高、利润大的行业、企业和物品与劳务。〔23〕这就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提高了经济资源使用效率,又导致了市场供求和整个经济协调运转,大体平衡。

第三,价值规律促进经济发展。价值规律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增加了利润、工资、利息和股息、地租、专利、经营资金数量,这本身就是价值规律促进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发展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济资源和机遇,推动人们去进一步发明、改进、引进技术,开辟原料来源和市场,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文化和技术水平,增加劳动时间,生产供应市场需求、成本低、价值高、利润大的物品和劳务,工资、利息和股票、地租、专利、薪金水平也会相应提高,这就促进了经济进一步发展。价值规律将利益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变成了现实,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

第四,价值规律自动分配了收入。〔24〕市场交换的经济利益,分散在企业和个人手里,归个人所有、支配。价值收入、利润、工资、利息和股息、地租、专利、薪金,分别是物品和劳务、劳动、资本和股票、土地、技术、经营的报酬,谁提供的适合需求、成本低就收入高,反之就收入少。市场经济这种自动分配收入的方式,既是公平的,谁为他人和社会贡献的物品和劳务多就收入多,按贡献奖励;又是分散的,保证了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发展。这就防止了利欲熏心的人利用权力支配整个社会经济资源,胆大妄为,挥霍浪费,以权谋私,危害国民和社会。

价值规律的作用过程,其实就是市场机制的具体运行。但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需要有国家提供的安全保障和公正法律,以及国家合理税收和供应货币数量。

4.价值规律的扭曲和修正

(1)国家对价值规律的扭曲。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即市场自愿交换和自动调节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而国家经济职能和征税如超出了其提供安全和行政、司法劳务和公用设施的范围,就会扭曲价值规律。

国家征收税种多、税率高。税收是企业供给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税种多、税率高就加大了企业成本,这将导致企业微利、无利甚至亏损,也将相应降低工资、利息、地租和企业家薪金水平,使生产经营者、财产所有者和生产劳动者无利可图,没有从事市场生产、劳动交换的积极性,将经济资源转向其他用途,这就从根本上限制甚至取消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货币制度不合理,货币是经济利益、社会财富的代表、衡量尺度。如果货币银行制度和政策不合理,发行或监督发行的货币数量少于市场经济利益需求量,人们就争相将物品换成货币,积累货币,这导致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减少,货币升值,市场交换商品数量和次数下降,由此造成经济萧条、衰退;如果货币发行、供应数量过多,超过了市场交换经济利益需求量,人们必然争相抛售货币,抢购商品,这就会造成物价上涨,损害国民利益,经济不稳,人心浮动。这两种情况都会扭曲价值规律。

国家过分扩大公共事业、设施和社会救济范围,限制或优惠某些阶层、集团;国家直接干预个人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直接从事生产、市场交换活动;这就迫使人们通过国家而不是市场交换追求个人利益,限制了市场交换、价值规律作用范围,扭曲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即价值规律。

(2)非经济利益和制度对价值规律的修正。 价值规律是经济利益交换的运行机制规律,人们既追求经济利益,同时也追求非经济利益。追求非经济利益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价值规律。企业家、资本家为了搞公共关系,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信誉,资助科技、教育、文艺、残疾人、穷人,兴办教育等事业,这会增加成本,减少利润;企业家追求自己知名度、稳定的地位和豪华的办公用品、奢侈的公务消费,这也会增加成本,减少利润。工人追求社会评价高的工作地点、理想的职业、良好的雇主和人际关系,以及提高技术水平等,这往往也会减少工资收入。企业家、资本家和工人这些追求非经济利益的行为,就在某种程度上修正了追求增加收入价值、利润的价值规律。

注释:

〔1〕 董明堂:《利益价值与国家经济改革》,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116-139页。

〔2〕 市场交易成本专指物品和劳务交换耗费的开支。 它不同于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这种概念包括非市场交换费用。

〔3〕 刘凤岐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辞典》,见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总成本和平均成本辞条,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4-67页。

〔4〕 生产函数,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表示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5〕 周寿萱主编:《微观经济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6页。

〔6〕 《当代西方经济学辞典》机会成本和维塞尔条目,第7、441-442页。

〔7〕 边际成本,每增加或减少1单位产品而引起的总成本变动的数值,见《当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68页。

〔8〕〔9〕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22、20页。

〔10〕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43-146页。

〔11〕 《经济学原理》下册,第36-39页。“当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可以叫做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可以叫做均衡价格”。

〔12〕 《经济学原理》下册,第31-32页。“这样,当生产任何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它的生产费用就是它的生产要素的相应数量的供给价格”。

〔13〕 《经济学原理》下册,第38页注〔1〕

〔14〕 [英]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65-366页。

〔15〕〔16〕 [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7-79页。

〔17〕 《经济学原理》下册,第34-35页。

〔18〕 《经济学原理》下册,第34页;《当代西方经济学辞典》完全竞争和完全竞争价格条目,分别见第80-81、403页。

〔19〕〔20〕 罗志如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下册,第13-17、17-19页。

〔21〕〔22〕〔24〕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等:《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22页。

〔2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9-57、50-52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供给成本与需求收入_边际效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