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就诊的100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随机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预防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预防组采取预防性护理。比较(1)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1)预防组对比常规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更低,P<0.05;(2)病原菌分布情况中,所占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鲍曼不懂杆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结论: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跟多种病原菌相关,通过给予预防性护理,强化无菌操作,可有效预防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临床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0-0196-02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是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在治疗48小时或拔管48小时内出现的肺部感染,在重症监护室中发病率高,是呼吸机常见并发症,需做好预防工作[1]。本研究对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就诊的100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随机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预防组。
50例预防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22~82岁,年龄平均(56.34±12.29)岁。机械通气时间3~88天,平均(23.67±5.32)天;人工气道建立时间3~87天,平均(22.17±6.38)天。其中,慢阻肺、脑血管意外、脑外伤和农药中毒、其他分别有24例、14例、8例和4例。
50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21~82岁,年龄平均(56.09±12.21)岁。机械通气时间3~87天,平均(23.12±5.28)天;人工气道建立时间3~86天,平均(22.32±6.31)天。其中,慢阻肺、脑血管意外、脑外伤和农药中毒、其他分别有23例、14例、8例和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机械通气时间、气道建立时间等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根据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定期检查各项生理指标,积极给予抗生素,注意监测患者体温,并给予化痰止咳类药物;预防组采取预防性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1)做好病房护理。保持病房通风,每天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地面用消毒液清洁,保持室内温湿度合适,严格限制探访。定期进行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预防知识培训,树立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防治意识。(2)半卧位。采取半卧位,以通过体位抗逆流作用减少胃内容物反流,预防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3)口腔护理。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以减少口腔内定植细菌。口腔护理过程需保证气囊充盈,必要时补充1-2ml气体,减少气囊开放次数,避免误吸[2]。若病情允许,可抬高患者头部30°,维持至少1小时。(4)吸痰护理。吸痰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先用无菌吸痰管吸净气道分泌物,动作轻柔,旋转式往上提,每次吸痰时间在15s以内,合理控制压力,管径粗细合适,在连接呼吸机呼吸回路时应先进行消毒再吸痰,吸痰从浅到深,避免一插到底或带入气管外痰液,充分吸净咽部和口腔内分泌物。定期进行细菌培养,若为高耐药性菌污染,需立即燃烧敷料,避免引发交叉感染。(5)营养支持。每天葡萄糖摄入量占总热量的40%左右,脂肪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0%左右,确保蛋白质达到1.3g/kg,以确保患者营养充足。(6)严格洗手。严格遵循洗手制度,采用6步法进行洗手,以控制病原体的传播;严格遵守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发生。(7)其他护理。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严格掌握有创通气适应证等[3]。
1.3 观察指标和标准
比较(1)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病原菌分布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以SPSS 21.0软件统计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相关数据;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组间和组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相比较
预防组对比常规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1。
3.讨论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原因较多,如患者身体体质弱,医院治疗措施如插管等操作的影响、抗生素用药不当、患者免疫力低下、出现细菌耐药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4]。在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相关致病菌中,主要包括鲍曼不懂杆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在护理过程中,需针对各个环节加强预防,彻底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加强对患者口腔的护理、管道的更换,并严格执行洗手原则,做好病房消毒和通风工作,强化患者营养状况,以改善其机体免疫力,提高抗感染能力[5-6]。另外,还需注意限制探访,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做好吸痰护理,及时将患者口腔、咽部分泌物清除干净。另外,还需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防范意识,充分了解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机制,并提高重视,在各个缓解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从而更好控制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7-8]。
本研究中,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预防组采取预防性护理。结果显示,预防组对比常规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更低,病原菌分布情况中,所占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鲍曼不懂杆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说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跟多种病原菌相关,通过给予预防性护理,强化无菌操作,可有效预防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星妤.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9):959,961.
[2]王发芬.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对策[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24(7):232-232,233.
[3]王殿琳.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3):1054-1055.
[4]马杰.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168,170.
[5]韩涵,臧舒婷.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4,13(36):437-438.
[6]徐丹.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分析及护理对策[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4(3):244-244.
[7]王岚.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3788-3789.
[8] 阮佼,张家骏,曹志刚等.重症监护室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2):100-101.
论文作者:杨春洪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
标签:机械论文; 性肺炎论文; 患者论文; 重症论文; 常规论文; 病原菌论文; 发生率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