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温州:向上向上好--浙江温州走向精神和丰富的道德支持_温州论文

温情温州:向上向上好--浙江温州走向精神和丰富的道德支持_温州论文

温情温州:向上向善——浙江温州迈向精神富有的道德给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养论文,温州论文,温情论文,浙江温州论文,上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构建“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重要抓手,厚积薄发、厚德载物,着力提升新时期温州人“富而好礼、富而好德”的道德自觉,从物质富裕迈向精神富有,打造道德高地。在温州,爱心慈善、见义勇为、帮扶济困、捐资助学等,蕴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从个人到团体,从民众到企业,使温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温情、温润、温暖”之州,形成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温州现象”,温州入选“最美最爱:传递善美精神”城市。

伏茶地图:温情之州的“温暖传递”

在温州,大大小小的慈善公益伏茶点遍布全城,大街小巷500余个伏茶点“绘制”成了温州的一幅“伏茶地图”。

东门老人,始创善举。温州东门红日亭始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华盖山脚下。上个世纪70年代初,五六位退休老人每逢夏天,便在亭前摆出大茶缸,向路人免费供应伏茶。2006年,红日亭老人增加到了26人,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夏天为路人送上解暑凉茶,秋冬为孤寡老人、流浪者、清洁工等送上热粥和小菜。四季八节,还变换花色品种,端午节供应粽子,冬至供应汤圆,春节前夕供应年糕。红日亭每天要消耗80多斤大米,煮18锅粥,约有600人左右光顾,大多数都是贫苦打工者。夏来烧伏茶,冬来施热粥,不知不觉间,东门这群退休老人的善举一做就是40多年。

善举背后,是广大市民强大的爱心的支撑。在“红日亭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了“草根公益”的队伍,乐善好施的义务烧茶人、慷慨解囊的捐助者更是不计其数。2012年7月,更是出现了两位“神秘”市民向市区多个伏茶点匿名捐助数万元的善举。红日亭每天都要支出至少1000元以上,而这些全靠好心市民的自发捐助。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等值的物资或爱心款送到红日亭,有附近居民,有路人,有从周边县市赶过来的,有从外地邮寄汇款的,在国外托亲戚朋友送钱来的,少则五十、一百,多则两三千元甚至上万元,还有市民精心选购大米、食用油等送过来等等,2012年仅上半年市慈善总会就收到了14万元来自民间的红日亭定向捐款。

伏茶点遍布全市,四个“最”独领风骚。供应量最大的伏茶点是东门红日亭,每日供应8000~10000公斤;每天服务时间最长的伏茶点是瑞安万松山凉茶点,每天供应时间达13个小时,而且一年365天,天天供应凉茶、白开水;在开设过的伏茶点之中,历史最长久的伏茶点是瓯海梧田三代烧伏茶的陈海珍家伏茶摊等等;成立捐款数最多的伏茶点要数2012年刚成立的龙湾状元亭服务站,成立之初就得到村民们纷纷响应,短短两个多月间,义工人数就达到了80多名,接收捐款数额达51.7786万元。

“7·23”行动:温州民间的“爱心阵营”

“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温州民间志愿者爱心集结在一线。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150多支民间志愿者团队、6000多位志愿者参与到救援帮扶行动中。“7·23”温州市民以其身上集结的温州大爱精神,被评为“浙江骄傲——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

在温州,温州人有着自己的民间“爱心阵营”,他们在公益慈善的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捐资助学、环保行动、抗震救灾中,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已经成为现代温州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据不完全统计,温州民间目前有各类志愿者服务队2500多支,志愿服务站367个,志愿服务基地538个,注册志愿者28万余人,从事着助学、助老、扶贫、突发性事件救援。

近年来,温州原先综合性为主的志愿者队伍逐渐细分,在各自专长的领域行善助人,专业性特色更加鲜明。如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下设出租车防汛应急服务队、自备车防汛应急服务队、医疗应急志愿者服务队、灾后心理干预志愿者服务队、抢险救灾志愿者服务队、灾后重建义工分会等六个专业分队,多次在台风、火灾等应急救灾中发挥作用;温州“绿眼睛”环保组织以“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为使命,这里的志愿者们往往能一眼就辨识出野生动物的种类,并能够完成救治和野外放生等工作,并在福建、广东、海南等四个沿海省份设立项目点;182义工团体以助学助老见长,爱心璀璨义工队把爱心车队作为主打项目等等。

“诚信老爹”:温州人的信义坚守

“做人要讲信用!”温州苍南8旬老人吴乃宜用最朴素的话语,告诉了我们“诚信”的含义。在2006年“桑美”台风来袭时,老人一夜间痛失3个儿子,留下了借款购船所欠下的80多万元债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张张欠条摆在老人面前,老人只有两个字“还债”,从此,这位八旬老翁走上了“替子还债”的艰难路程。老人把自己省吃俭用、做渔网、捡破烂一分一毛积攒下来的钱,都用在还债上,步履蹒跚却又坚定地演绎了一个诚实守信的感人故事,人们以“诚信老爹”相称,不久前“诚信老爹”吴乃宜被推选为“中国好人”。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温州作为市场经济的前沿阵地,温州人最先受益于市场经济,也曾最先在市场的躁动中体会到失信之痛,更深刻地领悟到诚信如金。知耻而后勇,2002年温州把每年的8月8日定为“诚信日”。温州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向世人证明,温州人不但精明能干、勤恳耐劳,更是守信用,负责任,以诚待人,诚行天下。温企为员工建立诚信档案;温州柳市镇“中国电器城”全体商户缔结《诚信公约》;全国首个民间“诚信道德基金会”在温设立;温州父子林国梭和林继排欠18元还3万元谱写的诚信佳话等等。一段段定格的诚信印记,织就了温州人执著前行的诚信道路。

讲诚信,让温州人更有担当,负责任地做产品,对客户、对员工、对社会敢于担当责任。温商钱金耐在投资的德汇国际广场被一把大火无情吞噬的时候,向3096户受灾商户作出“有限公司承担无限责任”的承诺,花了3年时间完成了100%的赔付,用“尽责”托起温商心中“信用”的分量,践行了温州人虔诚的信用守则;温商叶胜康耗资百万救治三次垂危的重伤员工,金州集团3次改制,不让一个员工下岗,让所有员工成为股东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各地温州商会,不但带领温商企业诚实守信,更为当地的慈善公益事业慷慨解囊,树起了温州人勇担社会责任的新形象。

回眸向来踏行处,“诚信为本、诚行天下”已融汇温州人精神和城市品格,成为温州形象涅槃的内在驱动。目前温州已拥有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43个、中国名牌产品38个,成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最多的城市之一,入选“中国十大品牌之都”。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连续多年成为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最低的地级市,从2005年起,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连续将温州评为城市金融生态等级最高的Ⅰ级城市。

善行天下:温商抱团汇聚正能量

首创中国角膜复明基金,每年捐款100万元,用于角膜捐献者的慰问金和购买角膜供体;持续6年的“春运关爱行动”,累计服务返乡乘客28.05万人;“明眸工程”实施手术2000多例;“微笑联盟”帮助近千名唇腭裂患儿绽放幸福微笑……

发轫于温州民间的公益力量迅猛发展,福泽温州之外的不同群体,辐射全国乃至世界。叶康松基金会、“王振涛慈善基金会”、正泰公益基金会等大批由温商捐款成立的慈善基金、教育基金,将温州人为富为仁的举动,播撒到了各地。

温籍台胞何纪豪接过父辈的爱心接力棒,发起组建“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集合203家全国地市级温州商会、248家海外温州人侨团联手打造慈善事业,累计募集善款800万元,免费救助全国各地贫困唇腭裂患儿908名。由蜘蛛王集团等多家温商冠名资助的“爱心温州·善行天下·明眸工程”,组成专家医疗队行程100多万公里,先后走进云南、青海、四川、重庆、陕西、新疆等地,共组织医护人员2896人次、下乡362次,使温州本地和周边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1万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角膜病患者复明。此项目于2011年被中央统战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授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社会服务优秀成果”称号,在2012年第七届“中华慈善奖”上荣获“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从“商行天下”到“善行天下”,温商抱团行善,将爱浓缩在细小的行为里,蕴藏在每一个内外温商身上,传递着爱的正能量。

标签:;  ;  ;  ;  ;  ;  ;  ;  ;  

温情温州:向上向上好--浙江温州走向精神和丰富的道德支持_温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