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羡余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旅游资源羡余概念的引入
REDUNDANCY是随着现代信息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广泛应用在信息论、电子学、计算机理论、自动化技术、情报学和语言学等学科中。譬如,情报学中,超出完整的要求而在报道中属于多余的内容称情报冗余(information redundancy);超出完整情报而在报道中确属多余的情报,即没有它也能准确无误地确定报道的意思和意义的情报称为冗余情报(redundant information)[1]。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把设置两重或多重的硬件或软件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技术称为冗余技术(redundant technique)[1]。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结构都存在超出准确表达意义的要求,而显得不经济的“多余”成分,语言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羡余(redundancy)。
羡余是汉语中古已有之的词,产生于唐朝,指正赋之外巧取豪夺的无名杂税,现代汉语语词中原义已不用,成为历史词语。冗余是现代汉语的新词。从字面看,“羡”、“余”都是中性词;而“冗”有累赘、烦琐义,略带贬义。因此,下面在旅游学中引入REDUNDANCY这个概念时,使用术语“羡余”。
许多旅游区域或景区内,并非每个本身具有较高资源品质的景区、景点都能吸引游客,这样的一些景区景点也许比该区域、该景区外的其他景区景点质量更高,但它们在旅游经营中显得“多余”、“无用”。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作旅游资源羡余。
2 旅游资源羡余现象产生的原因
导致旅游资源羡余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们交互作用,造成一些景区景点的羡余。
2.1 阴影效应
“在高等级的吸引物旁出现同类型的低等级吸引物时,该低等级吸引物将失去市场”[2]。即使是吸引物类型不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补的风景区或其他旅游资源,也会产生阴影效应。皖南四个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身列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与天柱山、齐云山只能委屈地处于世界遗产黄山的阴影内;号称“黄山情侣”的太平湖,各方投入巨大,想把它变成客人游罢黄山之后的度假地,丰富目前以观光为主的产品形态,却没有多少游客领情。北京天坛人满为患,地坛门可罗雀;天安门人流如潮,数百步之遥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皇史 人迹罕至;换任何一个地方,哪怕是在文物之都西安,地坛、皇史也将火爆起来。阴影问题时贤多所论及,此不赘。
2.2 互代性
相似的旅游资源互代性强,容易引起游客心理疲劳。同处一个旅游区域或景区内的抢占了市场先机的吸引物,其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好的接待条件和较大的接待规模会形成趋时风尚和相应的正负效应,在竞争中掩盖了其他类型相似、景观质量相近的旅游资源。
云南路南县(今石林县)发育有集中成片的近20片石林,其中大、小石林就是通常所讲的路南石林,与之相距8km有乃古石林。可进入性,两个石林几乎一样;景观质量,大、小石林更丰富多姿,乃古石林地上、地下喀斯特奇观融为一体更气势磅礴;知名度,两个石林有天壤之别,大、小石林挟数百年游览史已成为同类景观的典型代表,乃古石林发现才20年;经营上,大、小石林是云南王牌景区,乃古石林濒于关闭。乃古石林虽然品质优,可进入性好,但完全被大、小石林替代[3]。
石林附近有3个几乎同时开发的溶洞:阿庐古洞、九乡溶洞、白龙洞。阿庐古洞借助靠近泸西县城(相距2km)的优势,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少投资,快启动,重视宣传,滚动发展,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很高的知名度。九乡溶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观质量略胜一筹,区位组合条件好,但接待量和收入1990年代前期不及阿庐古洞一半,被阿庐古洞替代。白龙洞各方面条件都较差,处于阴影之下[3]。
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同为唐都长安留存至今的重要标志,建筑艺术上各具特色,历史文物价值难分伯仲,而大雁塔从唐代即有了“雁塔题名”的传统,自古就是登临胜地,现在更是西安的代表性景点,声名远非小雁塔可比,成为到西安的必游之处,小雁塔则往往被忽略。
2.3 旅游效率
游客总是追求高效率的旅游活动,求新、求多,希望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更丰富的旅游经历。缩短时间,延长距离,是旅游发展的趋势。受游程、游线、区位和可进入性的限制,区域或景区内哪怕比其他景区、景点好的一些景区、景点也要舍弃。
贵州龙宫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水溶洞、地下瀑布是游客集聚之处,旱溶洞品质相对较差,游人很少。漩塘,是一个直径约100m的圆形水塘,一条小河沿塘边圆弧切线流入,塘心水深40m,塘底有一喀斯特漏斗,塘水绕着塘心按顺时针方向自然旋转。漩塘是龙宫风景区很有特色的景点,可游客还是稀少,因为贵州西线一般把黄果树、龙宫安排为一日游,游了漩塘,便无法保证龙宫水溶洞和黄果树,漩塘只好割爱。经营者当初开发漩塘的意图,却是想用漩塘吸引游客停留在龙宫风景区。
雁荡山,方圆几百里,分8个景区,500多个风景点,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而多数游人只去灵峰、大龙湫、灵岩雁荡三绝,甚至许多当地旅游从业者也只知道这“二灵一龙”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其他如显圣门、雁湖等,虽然仍是罕见的绝景,游人却很少到访。对一般游客,用一天时间游览了雁荡三绝,就算玩儿过雁荡山了,多去几个景区,可能就要多住一夜,而旅游范围仍然没有超出雁荡山。
3 羡余旅游资源的作用
羡余的旅游资源,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直接产生旅游收益,不是多余、无用的资源,它的存在并不浪费。
3.1 提高旅游地旅游资源的丰度
在一个旅游地(景区或比景区更大的旅游区域),羡余的旅游资源可以提高旅游地旅游资源的丰度(旅游资源在一定地域内的密集程度),构成旅游地氛围,提升旅游地水平,增强吸引力。正是有了羡余的旅游资源充当“无名英雄”,绿叶衬红花,营造出浓浓的旅游地氛围,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才丰满,“非羡余的”旅游资源才突出。
澳大利亚大堡礁绵延2,000km,面积8万,主要集中在几个小岛上接待游客,如果其他部分消失,姑且不论生态影响,世界最大活珊瑚地区的美名不复存在,现有旅游地将受到致命打击。人们经常提到的长城,最吸引人的也只有几段,假定没有其他级别低、观赏性差、处于阴影之下的部分,现在最著名的游览段只是一些孤立的古堡,旅游价值、文物价值将不可与万里长城同日而语。敦煌石窟开凿于从十六国到宋元的1,000多年间,现存历代洞窟近500个,总体上是旷世精品,单个洞窟的质量却良莠不齐(至少从旅游资源品质的角度可以这样说),一般游客更不可能把几百个洞子全部游完,假如只有最好的几十个洞窟,千佛洞还成其为千佛洞吗?不可想象,假如北京、雁荡山仅仅剩下“十大景点”或“三绝”,会变成什么样子,“东方古都”、“东南第一山”的风貌或许都将荡然无存。
3.2 转变为“非羡余”
处于羡余状态的旅游资源也可设法冲破阴影,改变被替代、被忽视的地位。
前面提到的九乡溶洞通过加强市场营销、改进管理和服务,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与石林组合销售,逐渐取得了与其景观质量相称的经营业绩。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为杭州西湖湖中三岛,小瀛洲系其中最大者,构筑精巧,犹如盆景,抢尽了湖中各岛的风头。阮公墩乃清阮元浚湖积泥而成,“资历”最浅,面积最小,在小瀛洲和湖心亭的压迫下,基本只起景观作用,很少有人上岛。1980年代中期之后,阮公墩上增建了仿古游乐园,弥补了西湖参与性、动态性旅游项目不足的缺陷,成为夜晚湖中游乐之佳处。阮墩环碧为西湖新十景之一。
贵阳附近的天河潭与龙宫风格相似,也有水旱溶洞、乘船游览、田园风光,资源档次当然比不上龙宫,长期以来外地游客很少去天河潭,“去了龙宫就用不着去天河潭”,这是旅行社的说法,也反映了资源的实际水准。近年,天河潭利用靠近贵阳的区位优势,使用各种手段搞促销,很多外地游客改去天河潭而不去龙宫,“去了天河潭就用不着去龙宫了”,这又是旅行社的说法。天河潭的经营效益在赶超龙宫。
如果市场总量没有扩大,这种地位的改变可能致使原处于有利位置的竞争产品沦为羡余,呈现此长彼消的形势。
3.3 后备资源
羡余的旅游资源作为后备资源,在热点景区、景点超过容量时,可起分流作用,这与冗余技术的容错有几分相似。
颐和园的游人向来集中在宫廷区、前山区、前湖区、东堤,高峰期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和心理容量,旅游感受很差,随着入园游人的日渐增多,后山、后湖景区逐渐摆脱羡余地位,吸纳了不少游人(这里面也有重建后湖买卖街,提高了景区质量的因素)。
苏州园林中外驰名,现有历代园林17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藕园、退思园9座园林分两批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自然,并不是每座园林,甚至并不是包括一些世界遗产在内的多数园林都能成为旅游热点,游客集中于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少数几座最著名的名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出游的规模越来越大,拙政园等已不堪重负,艺圃、藕园、怡园等园林也渐渐热了起来。而仍然处于羡余地位的园林,依旧发挥着提高旅游资源丰度、支撑苏州“东方园林之都”美誉的作用。
4 引入旅游资源羡余概念的意义
本文提出旅游资源羡余概念,不是想玩术语游戏。阴影论主要揭示资源级别差异的空间竞争作用,是“大盖小”的关系。“羡余”所描绘的现象,比“阴影”要广,揭示资源空间竞争中的强弱市场效果。旅游资源羡余概念在资源评价和资源开发中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4.1 资源评价
丰度是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是衡量资源质量和开发价值的重要指标。只有一定的区域内资源比较密集,才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开发价值,一般游客到苏州不可能游遍100多座园林,但广东东莞只有一座可园(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却在旅游业中默默无闻,不因为独此一家就吸引游客单冲我来。没有一定的丰度,开发出的景区(景点)便没有一定的规模和容量,旅游内容也单调,雁荡山许多地方没人去很可惜,可海南东山就一座山头,几十分钟来去匆匆,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游客多时还根本上不了山。丰度高、规模和容量大还为继续开发和采取保护措施留下了余地,譬如黄山有72峰,便可关闭天都峰让它轮休,华山自古一条道,轮休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资源丰度的认识要一分为二。在一个旅游地,资源丰度或集聚度高当然是好事,但不应过于迷信丰度,资源数量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未必多多益善。也就是说,丰度并不等于资源的总体质量,二者只在一定范围内呈直接正相关关系,超出范围,丰度的作用便急剧下降,对提高旅游地资源总体质量的贡献越来越小,集聚的资源越来越可能羡余。
黄果树是我国知名度最高的风景区之一,而许多人,包括不少已经去过黄果树的游客都只知道黄果树瀑布,不知道黄果树风景区是个由20余座大瀑布组成的大瀑布群,还有总落差410m的7级关岭(滴水潭)瀑布、水从悬崖半壁涌出的大树岩瀑布等。可见,瀑群对提高风景区总体水平有限,如果去掉了一、二处瀑布,单纯从旅游角度讲,很难说资源质量有本质的下降。也就是讲,多数瀑布处于羡余状态。
龙宫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规模宏大的洞穴系统,仅在近4的核心区,暗河就长达8,000余m,穿越了大小20多座山头,串连着90余个水旱洞穴,便于开发洞中乘船游览的水洞长5,000m,分为5段,称为5进龙宫。这样数量庞大的资源,正如前述,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游客和效益,只有不到1,000m的一进龙宫,扮演着代表点的角色,接待了到达龙宫的绝大多数游客。对于普通游客,洞穴都大同小异,替代性很强,洞中游览又单调无变化,因而,90余个洞,并未在实质上将龙宫的整体品质大幅提升。在喀斯特地区,溶洞数量的多少,不是太有价值的评价指标,大量的溶洞必将羡余。
反观绍兴柯岩,本是一个采石场旧址,景区不大,资源(景点)数量不多,能自然成“景”者不过云骨、天工大佛等数处,然而经过精雕细刻、巧妙布局,把每一种资源都用足、用够,加之高超的市场运作,取得了极大成功。
旅游资源的评价,既要重视丰度,又不要拘泥于丰度,数量少、集聚程度低,不一定说明资源的质量和开发价值低。
4.2 资源开发
资源自然是越多越好,即使羡余也不会有负面影响,所以资源调查要穷其所有,摸清全部家当,做出准确评价。开发却不是越多越好,决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把所有资源全部开发。阴影之下,替代作用之下,游程的局限之下,必然有一部分资源是羡余的。
开发中要舍得抓大放小,不要敝帚自珍。要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实际需求,选择市场前景好的资源进行开发,以获得理想的效益。对羡余的资源,则不开发,至少是暂时不开发,以免浪费投资和破坏资源。
从游客角度看,一个区域或景区内还有未开发资源,就留下了余地和想象空间,不会造成损失,只会增添旅游地的魅力,吸引重游。
大的旅游区域有景区资源羡余的问题,景区内有景点资源羡余的问题,开发中都必须认识清楚,不要盲目上马。
贵州省为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沟谷纵横,洞穴发育,因而有“到处漂流、遍地峡谷”(《经济日报》语)之说。孤立地看,这些漂流河、峡谷都很出色,远远超出东南沿海一些非常火暴的漂流河和峡谷,但作为一个类型的旅游资源,景观独特性小,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替代,游客认同的还是最先进入市场的杉木河、马岭河等几处漂流河跟峡谷,相当部分漂流河、峡谷惨淡经营,苦苦挣扎。黔东南地区曾计划开发50个民族村寨,后又减到30个,实际上30个还是太多了,“寨寨不同风”那是在人类学家的眼里,普通游客眼里村寨大抵相同,开发出来大量羡余是不可避免的。
浙江奉化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为3个景区:雪窦山景区、溪口景区、亭下湖景区;而现在最吸引人的有两样,一是名人故里,二是佛教文化。溪口是蒋介石故乡,雪窦山是蒋介石经常游止之处,溪口镇和雪窦山上遍布蒋氏遗迹,其旅游吸引力压过了山川形胜;雪窦山作为佛教胜地自古有名,是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的故乡以及出家、圆寂之地,被赵朴初先生指定为第五大佛教名山。亭下湖是1985年建成的一座水库,四周群山拥翠,湖中岛屿罗列,是不可多得的碧山秀水,由于蒋氏和佛教胜地的声名,亭下湖一直是溪口和雪窦山的一个小配角,游客不多,已建成的设施闲置,而有关部门却仍在筹划开发环湖各景景点及旅游接待设施。亭下湖的资源确实不错,不知要比它附近的东钱湖好多少,而东钱湖是宁波市最主要的都市休闲度假区。在现实的市场面前,亭下湖却是羡余的,应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将它藏之名山,等待开发时机。
旅游资源羡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要了解它,掌握它,利用它,给资源恰如其分的定位,准确选定开发对象,确定正确的开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