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对“男女生”的激烈争论_大学论文

民国初期对“男女生”的激烈争论_大学论文

民国前期关于“男女同学”的激烈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国论文,激烈论文,男女论文,同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男女同学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美国第一次男女同学试验是在奥伯林联合学院进行的。1833年女子获准进入该院的中学班级;1837年获准进入该院学习。男女同学是现代教育的产物,也是教育民主化的结果。

中国的男女同学比美国要晚大半个世纪。1906年6月,《申报》副刊已开展讨论男女分校或合校的问题,当时湖州、南浔绅士主张合校,浙江巡抚主张分校,两军对垒,不见分晓。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学部已经颁定小学男女同学办法,但未及实施。1912年学制规定小学男女同学,高小以上仍然分校,1915年《国民学校令》规定只准小学一二年级男女合班上课,三年级以上只同校,不同班。1919年允许高小男女同学,到1920年才推及全国。1919年五四运动前,小学男女同学已开始形成风气。

由于高等学校是男女分设的,男性大学向不招收女生。男性高校招收女生是从招收旁听生开始的。1919年5月,甘肃女青年邓春兰在男女平权思想的启发下,给蔡元培写信,要求北大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并从家乡循化启程赴京,准备入学。时值五四运动进入高潮,蔡元培辞职离京,邓春兰的愿望未实现。不过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要求大学开放女禁的呼声与日增高。蔡元培9月返京复职后,明确表示同意女生入学。差不多在同时,北京大学学生王昆仑请蔡元培准许在北京女师读书的姐姐王兰入北大读书,蔡元培欣然应允。他在答上海《中华新报》驻京记者问时巧妙地说:

大学之开女禁问题,则余以为不必有所表示,因为教育部所定规程,对于大学学生,本无男女之规定,如选举法之选举者。且稽诸欧美各国,无不男女并收,故余以为无开女禁与否之问题。即如北京大学明年招生时,倘有程度相合之女生,尽可招考,如程度及格,亦可录取也。

1920年2月,王兰、奚浈、查晓园等女生首批入北大文科。但因未得教育部同意,加之考期已过,她们只能作旁听生。蔡元培在燕京大学男女两校联欢会上发表演说,论及北大开女禁的问题,说:

从前常常有人来问:“大学几时开女禁?”我就说:“大学本来没有女禁。欧美各国大学没有不收女生的。我国教育部所定的大学规程,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不过以前中学毕业的女生,并不来要求,我自然没有去招寻女生的理,要是招考期间,有女生来考,我们当然准考。考了程度适合,我们当然准入预科。从前没有禁,现在也没有开禁的事。”

蔡元培的话,实则是堵教育部之口的。事隔不久,广东、浙江、江苏的省议会有了禁止男女同校的议案。陈独秀给了他们当头棒喝:“男女同校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理论上简直用不着讨论。上海大同学院是首先实行的了,北京大学收容女生,就是腐败的教育部也居然许可了,现在南京高等师范也打算收女生……可见男女同校,在中国也已经成了事实了。”奉劝议员鸣金收兵,“何必又闹笑话!”(陈独秀《男女同校与议员》)

就在北大招收女生的同时,南京高师在陶行知的倡导之下,与北大联袂招收女生了。在此后的一两年内,全国国立大学大多招收了女生。据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调查,北京大学有女生11人,北京师大有15人,北京政法大学有7人,北京农大4人,北京工专8人,北京医专14人,北京美专30人,南京东南大学44人,上海商大13人,武昌高师19人,广东高师13人,天津河北大学13人,福建厦门大学4人,武昌外专7人,广东法专13人,云南东陆大学8人。

高等学校开女禁,招收女生形成风气后,中等教育却依然按兵不动,各校我行我素,男女两校间森严壁垒,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女子同男子在中学阶段同学实施之前,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酿讨论。大学男女同学试行时,一般保守的人直指为洪水猛兽,预言一两年之内必闹出大乱子来。两三年过去了,不但没有乱子,结果还很圆满,“当初反对大学男女同学的父母,现在也渐渐的送他们的女孩儿到这些学校里去上学了。”(陶行知《为反对中学男女同学的进言》)保守者不得不退而固守最后一个堡垒——中学。

当时,父母亲对中学男女同学有三种态度,“一是赞成男女同学;二是不赞成男女同学;三是不赞成男女同校。”当时教育家对此视为问题者,亦大致可归纳为三项:

一为中学生正当身心发育最盛之时,知识未充,意思未定,感情又富,如男女同学,朝夕相处,接触过密,难免不发生问题;第二为男女性能不一,需要不一,不必或不可施以同样教育;第三是一般男子中学之设备不适宜于女子。(舒新城《我和教育》)

1921—1922年,江苏第一中学试行高三男女同学,闹出极大麻烦。第一中学对省议会的说明和教育部的批文,“都是穿着大学预科同等程度的衣服来与反对派相见,”对于男女同学并没直截了当的承认。陶行知在当时就指出:“我对于中学男女同学的疑问上所得到的答复,还不能叫我十分满意。但是在这个时候要反对中学男女同学,我有些不忍。”他劝人们对于男女同学不要害怕,因为“学校是个团体的生活。一个团体有一个团体的道德观念和权威。个人行动时时刻刻不知不觉的要受他的制裁,一出范围,同群的精神刑罚立至。在学校里不但有教职员,并且有同学相互间的制裁”。应相信学校的这种权威。陶行知在提倡大学男女同学时,有一位实业家的子弟大加反对,陶举了一个例子;在倡导中学男女同学时,又把这个例子列举了一遍:

试一看府上所办的纱厂,男女工人的道德程度比我们的学生如何?工头的道德程度比我们的教职员又如何?男女同学之纵有危险,总比男女同工要轻得多。如果男女同学有阻止之必要,请先停止你们纱厂里的男女同工。

舒新城认为,中学不能男女同学,主要原因是人们以为男女不能接触过多。在他看来,这如果是社会的原因,“只要社会习惯能改,一切都无问题”,而且“男女隔绝的社会习惯,在工商业社会之下,终于不能永久保存,终于要打破,则小学及大学既经打破,中学何以不可打破。而况就我个人的经历说,我曾办过女学,觉得女生的精细,很可以补男生的粗暴;男生的勇敢,可以补她们的畏缩。男女生在一起或者反有益处。而欧美各国中学之男女同学不知行了多少年,也未见得有什么问题。所以在原则上我历来主张男女同学到底的。”

教育家们的见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参与男女同学问题的讨论者愈来愈多,出版了《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反对者搬出了“贤妻良母”、“男外女内”等教条,翻来复去讲的就是这些道理:

男女共同教育,则社会内部的事业,将无人去做。这是说,女子所受的教育,只要能做贤妻(家政)良母(育子)就够了,不必使他们研究高深的学问。若使和男子一样去研究高深的学问,她们就要好高骛远,不肯去担那些琐碎的家政,和那烦难的育儿事实了。所以社会上一定要有一部分事业,因而荒废了。

拥护男女同校者认为,男女共学“一方面是提高女子的人格;一方面也是使两性调和发达,养成完满的人格,绝不是使两性把各自的一切现象,不论好坏,都要坚持不放;也绝不是使一性特昌,一性消灭”。此外,还可收一箭双雕之效:其一,节省另办学校的经费;其二,可增长女子独立创造的心思能力;其三,可打破歧视女子的习惯;其四,可养成女子的独立能力,养成独立自尊的心志;其五,精神上的感化,男可得女之柔,女可得男之刚;其六,可减少男女间的好奇心,减少不道德行为;其七,男女社交公开,可立下自由结婚的基础。

一场热烈的讨论之后,人们大多认为男女同学利大于弊,但最担心男女学生干出有伤风化的事情来,便前功尽弃。人们觉得应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又做起未雨绸缪的事情来,开始讨论男女同学后的处置。一般认为,应注意与女子讲生理学,将从前秘而不宣的生殖学和盘托出;就是“难言之隐”的生殖器之构造、生殖器之保养、交媾之时期与方法、非法出精之危险等,都要搬上讲坛。还提出了“性欲教育”的问题。主张在男女同校之际,要进行“性欲教育”,要对男女学生讲明母子间的关系,母与父间的深厚的爱就是子女生命之源;更应细心讲明恣肆恶习的弊病和制裁方法:

教他们凡对于别人,应该要抑制自己的感情,并不是不当的禁欲主义,是可以化肉欲为亲爱的情绪……便叫他们以纯洁的男女关系为最大权威的事。但这决不是说要去尽情欲,只是要达到性欲的精髓:是要为对手底幸福贡献,并且是在调和恋爱底道德分与本能分。

此外,还提出了男女同校后的训练管理问题。例如要求男女学生互相尊敬;男女同学同校应同班教授,同室自修;要将男女宿舍分离,禁阅淫秽小说等。

旷日持久的中学男女同学大讨论,对于实施中学男女同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到1927年,中学男女同学已成无可阻拦之势,教育部只好认可。不过,1928年9月,何香凝等还有《请取消全国教育会议中等教育男女分校案》,说明中学男女同学的艰难程度。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讨论,人们对于男女心理、生理上不同的特征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这对于创办适合女子心身特点的教育,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标签:;  ;  ;  ;  

民国初期对“男女生”的激烈争论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