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物质前提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物质前提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物质前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前提论文,物质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一种新学说的产生,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然而它的根源却“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空想社会主义者以个体生产和手工工场作为构思理想社会的参照物,这一历史局限性阻碍了他们找到实现未来社会基础的物质生产条件。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产业革命后的经济条件下,以社会化大生产作为实现未来社会的物质基础,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邓小平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中,看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希望,他以现代的社会化生产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基础的物质生产条件,终于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

现代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化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获得的新发展。在此以前,近代生产力有过三次大的发展和变革。第一次是在1540—1640年间。此时作为生产力的人从封建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转而从事资本主义生产,工场手工业获得了大发展;动力资源由木柴改为煤炭,促使冶炼业和整个手工业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第二次是在1760—1860年间,即通常所说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在这个阶段上,蒸汽机以及新的生产工具和机器的使用,促使工场手工业变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社会化了,从而使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第三次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40年代。在这个阶段上,电力的广泛使用,石油的大规模开采,电动机和内燃机的普遍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机器大工业的局限性,使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并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的集中和垄断提供了物质前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光导纤维、新材料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的开发和运用,推动了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大发展。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以下一些显著的特点:生产力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速度和规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日益处于首要的地位;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产业部门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机制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产大型化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企业中小型化的发展势头;生产的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到新的水平,世界经济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以深刻的影响,在根源的层面上甚至可以说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一,现代生产力引发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的模式的内在矛盾。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打破了社会有机体内部基本相适应的状况,引发新的不平衡和矛盾。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建设的规模不大,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比较简单,发展目标比较单纯、集中,整个经济处在被封锁的自给自足状态中。经济的落后性为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适宜的存在条件。因此,在我国建国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从5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动以及社会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计划经济的信息系统、决策系统和动力系统便由于经济活动的规模庞大和复杂多变而逐步失去其有效性,最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从而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与生产力的发展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第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理论中的某些论断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强大生命力和有效性。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理论的某些论断并没有被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例如,马恩曾认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2〕,然而在发展生产力的总体较量中, 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是更富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手段,而传统的计划经济已被证明敌不过现代市场经济,正是这个事实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滞后和苏联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现代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这样,社会矛盾愈成熟、愈尖锐,解决社会矛盾的条件也愈充分。然而,解决社会矛盾的物质手段并不是存在于社会矛盾之外,而是存在于社会矛盾之中。现代生产力在展示、引发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矛盾时,它本身就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或物质手段是:商品经济是适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这个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但它却是以人类共同创造的现代化生产力为其产生的物质前提的,因此,它充分体现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高速度发展的现代生产力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迫切地要求人类自觉认识并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及其客观历史作用,以排除人类社会的盲目性所造成的干扰和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对这一要求的确认。

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生产力的这一物质属性要求人们不仅在理论上承认它的历史作用,更要在实践中把它作为社会的物质基础去构建它,发展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确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正是体现了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地位的发展要求。

第三,生产力具有发展阶段不可逾越性的特点。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前人创造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生产力由低起点到比较发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生产力发展的继承性和渐进性使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规划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继承性、渐进性和发展阶段不可逾越性的特点和要求。

第四,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采用现代的经济手段和方法,否则经济将难以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改革为动力,变革产品经济发展模式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模式;变革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变革闭关锁国为对外开放,吸引或借鉴国外的资金、技术、资源、人才、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使经济走向国际化,等等,正是反映了发展现代生产力必须采用现代经济手段和方法的要求,从而使生产力获得了再一次的解放和新的发展。

第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将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求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等,这些正是反映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现代生产力需要科学技术优先发展的要求。

第六,现代生产力要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是互为条件的。一方面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社会的全面进步又为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发展目标;要求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相适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以及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等等,正是体现了现代生产力需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发展到当代理论的第一个系统、完整、成熟的理论形式,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随着现代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由于生产力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反映现代生产力发展基本要求的内容,将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还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4页。

〔2〕同上,第323页。

标签:;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物质前提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