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斌 湖北省利川市沙溪乡建设小学 445425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初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对于孩子身心教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地普及,这一课程在初级教育过程有了一定的地位和作用,极大限度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新课程观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8-081-01
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这两本书,涵盖的知识面太广了,学校、家庭、班级、个人、国家、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通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和参加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有很多感悟和体会,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收获颇多,现作如下反思。
一、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标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 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教育理念的转变,也体现在课前的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中。课堂中的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如在《幅员辽阔的祖国》这一课,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卡片,并让他们自己拼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记住了各省区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炼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在学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现问题,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
1、坚持学习。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
2、勇于反思。老师不但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用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品社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如:不迟到,不早退等。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逐步完善"读、议、讲、演、评"的有效教学方法,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小学品社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有组织地去校外调查、采访、参观、询问,然后作汇报交流。
五、活用新教材,让课堂教学体现新教育理念,灵活而高效
教师应该不断地了解和钻研教材,应该从教材出发,把教学的内容生活化,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愿望。倘若只是单一的教学生节俭,则也只是在说教和空谈,这样的话减少了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利用互动式教学、实践活动等手段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如,节俭这一话题,若只是不断地灌输如何节俭,不断地说教让孩子们难以接受。不如把节俭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相结合,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应该如何节俭。而教师这个时候便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孩子们自己感悟浪费和节俭的差别以及正确的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让孩子们自行管管家,管理一个星期或者几天的生活费,了解自己的家庭收支,懂得钱的来之不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精打细算的好习惯。新教科书更改了过去绝对的编写理念,当中包含的科学知识以及道德、审美观念不再是以“告诉”这一单一方式,更多的是让孩子们对于周遭的一切用眼睛去看、去感悟,把孩子们培养成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这包含了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让孩子们乐于接受。
而研究性学习即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选择部分觉得比较有意思的课题,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教学方式。如,《做地球卫士》一课,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首先让孩子们根据兴趣自主独立地思考、讨论制定自己的方案,再把这些方案统一和整理,进入实施的阶段。各小组的成员们把那些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概括。通过小组的成员得出最后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参考文献
[1]王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活动新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1(10):100-102.
[2]徐莺歌.《通情动情智慧课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加强情感教育的探索考试周刊》,2011(9):139-140.
[3]李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
[4]刘萍.《浅谈〈品德与社会〉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9).
论文作者:肖永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们论文; 社会论文; 品德论文; 课堂论文; 节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