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实用的数据表打印程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安童舒[1](2020)在《四川移动公司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各行各业都已经融合了网络信息技术,电子政务得以普及,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作为电子政务的一种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密切相关。虽然现在工作中经常使用计算机网络,但主要应用方面是通过它进行数据的传输,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工作高效进行。目前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已经非常广泛的应用到了数据库技术中,因此当前基层党组织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应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管理技术来实现党组织系统的管理,该方案的优势在于有利于信息的长期保存,同时浏览器和服务器模式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成熟的技术,可以实时更新数据,优化现代技术水平的管理。本课题主要根据四川移动公司基层党组织管理的现状,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来开发一套高效、快速的党组织管理系统平台。结合党务组织管理系统现有技术缺点,紧密围绕党组织管理工作流程,创新应用系统平台开展党组织管理。本课题分析了系统所涉及的基本要求,并根据人事组织部门的业务需求进行了系统设计,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和开发要求,设计了系统的网络构架、功能构架以及系统的数据库结构,节省成本,节约时间,提升了工作的规范性和灵活性,提高了党组织管理的效率并降低了党组织管理的错误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本文在开发过程中使用了B/S开发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便于系统用户的访问。Vs2010是应用程序开发的首选工具,利用当前流行的ASP.NET技术进行动态网页设计,数据库则选用了SQL Server 2012版,这也是一款性能稳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本文在系统设计完成后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调试,最终达到了高效快速管理基层党组织的需要。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符坤[3](2020)在《基于Red5流媒体服务器的视频无线传输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基于Red5流媒体服务器的视频无线传输系统设计问题,同时也是网络摄像机的应用程序设计。本系统的设计是解决用户在移动端观看网络摄像机直播、点播视频的问题,其中主要工作分成客户端和服务器设计两部分。客户端包括推流端和微信小程序设计。推流端是推送直播视频流的硬件平台,主要负责推送摄像头采集的视频流数据。推流端使用海思平台Hi3518E网络摄像机,在与服务器建立Socket通信连接及定义好的的通信协议的基础上实现将视频流推送给服务器。微信小程序是一个运行在微信平台的程序应用,它体积小、样式丰富、功能强大能满足用户管理设备、观看直播和点播视频的需要;服务器指对其他机器提供某些服务的计算机系统,本系统的服务器在原有的Tomcat基础上引入Red5流媒体服务器,除了提供基本的用户管理、基本业务流程处理、数据存储与管理等功能外,还增加了 Red5的直播推流服务。同时服务器引入Spring框架简化开发难度,使用MyBatis框架处理数据库中各种数据操作。在系统中推流端负责将采集的视频流数据推送给Red5服务器,小程序则先向服务器发送观看直播请求,服务器收到请求并将直播流转给小程序。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不可分割。此外,服务器端与推流端和小程序端都做了相对详尽的协议规定,保证了三方能有条不紊的正常通信和推流处理。从项目的整体开发进度和效果来看,系统基本实现了直播和点播功能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中系统的优势在于可扩展能力和负载较强,直播的延时时间短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使用免费开源Red5流媒体服务器作为系统设计的基础,其次是将直播和点播的理念引入网络摄像机的应用程序设计之中,同时系统被布置并运行在云服务器端,提升了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本文对于服务端和客户端进行了详细的搭建和介绍,而且对系统设计进行了划分,形成了基本框架和功能模块。
王轩[4](2020)在《基于FPGA的全光谱工业相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机器视觉的高速发展,视频和图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图像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工业相机作为机器视觉的基石和核心部分,负责将被检测的对象转换成数字或者模拟图像信号,根本上决定了图像质量的优劣。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涌现出种类丰富的工业相机。现有的工业相机系统大多针对可见光范围的应用,以国外的图像传感器为主,价格昂贵,功能简单,同时图像传感器在未来还可能受到国外出口的限制,因此本论文采用国产图像传感器芯片研制出基于FPGA的全光谱工业相机系统。本系统硬件上可以兼容长光辰芯光电技术公司生产的GSENSE2020BSI和GSENSE400BSI两款背照式面阵CMOS芯片,采用灵活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作为主控芯片和数据处理核心,高速、大容量的DDR3作为图像高速缓存中心,高带宽的USB3.0作为FPGA和PC之间数据传输接口,可以实现420万像素43fps的视频流显示。通过程序控制电动滤镜轮切换特定波长范围的滤光片,相机可用于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工业或科学级检测,实现一机多用。此外相机还预留7pin航空头I/O接口,一方面实现GPIO或者光耦隔离的外部信号触发,另一方面可作为外部供电接口。软件上首先用FPGA进行可编程逻辑开发,依次实现接口协议转换、图像传感器驱动、高速数据接收、数据处理及转发功能。然后基于DDR3的高速帧缓存功能,实现图像的上下翻转,并有效改善在兼容USB2.0接口传输时带宽不足引起的丢帧现象,此外还在USB3.0传输接口下,提出基于DDR3的帧重传机制,丰富了 DDR3的功能。然后对USB3.0进行固件开发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最后基于C++开发易于使用的上位机软件,实时控制和显示视频流,实现分辨率切换、图像有效位深度切换、多档帧率调节、曝光调节、增益调节、ROI、外部触发控制等功能。最后基于硬件与软件系统,进行板级的联调和整体性能测试,达到工业级相机的标准,实现了量产,检验了设计的可靠性,对于其在现代工业和科研领域的应用,本论文也展示了优良的效果。
刘涛[5](2019)在《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特征造型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BIM技术已完全融入整个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对建筑设计、工程建造和运营维护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模式在近几来年受到大力推广,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之下,日趋成为现代建筑行业的下一个风口。因此将BIM技术引入到装配式建筑领域中,实现装配式构件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的集成,同时设计人员、生产现场、施工单位等各方部门可以通过BIM提供的信息平台协同工作,大力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由于目前没有用于装配式构件的三维参数化造型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为了提高装配式构件生产效率、节省资源、降低成本,本文提出了装配式预制构件特征造型系统的实现方法。在对预制构件设计、生产、施工和运行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对参数化造型和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应用模块化的概念将系统划分为不同功能模块并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有:(1)阐述了研究BIM技术的重要意义,并对国内外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2)将特征的概念应用到装配式建筑结构,对预制构件的设计信息和管理信息进行特征的提取,并对特征信息模型进行分层表达,建立特征编码体系来完成特征的建模。(3)结合装配式建筑实际生产施工过程对预制构件参数化造型和生产管理系统要实现的功能进行设计规划,并对实现系统的关键技术——数据结构的设计进行研究。BIM模型信息的数据结构是实现信息共享和传递的基础,鉴于特征信息的分层表达,本文BIM模型信息数据结构拟采用二叉树结构。(4)实现预制构件的参数化造型,对三维控件EWdraw进行二次开发,借用控件的实体图形建立预制构件三维模型,并嵌入各参数间关联性,实现改变主参数产生相应参数模型的设计目标。(5)在Access系统上建立预制构件几何参数数据库,实现预制构件几何信息的存储。
郭宇明[6](2019)在《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节能降耗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水作为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同样面临着短缺和被污染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提高能源与水的利用效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废热,这些废热会影响设备的运行效率以及使用寿命,进而影响正常的生产和产品的质量,而循环冷却水系统对维持主生产过程的安全以及延长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所设计的循环冷却水系统,一般都能够满足主生产过程的冷却需求,但仍然存在优化的空间,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进。因此,在保证主生产过程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能源和水的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采用数学规划的方法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高效设计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为了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进一步优化以实现节能节水的目的,本文根据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在深入分析系统特点的基础上,首先对系统的核心设备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单个核心设备以及整个系统的优化设计问题,最后开发了一套软件,用于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归纳如下:1.循环冷却水系统结构复杂,涉及部件众多,其中的核心设备包括水泵、板式换热器以及机械通风冷却塔。由于在系统中不仅要进行热量的传递还要实现水的循环流动,所以对于换热器和冷却塔,分别建立了它们的热力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对于水泵,则建立了描述其流量与扬程之间关系的数据驱动模型。这些模型为单个核心设备的优化设计以及整个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2.针对系统设计以及对已有系统进行改造的需求,研究了系统中各个核心设备单独优化设计的方法。在对水泵进行选型优化时,通过将定频水泵和变频水泵进行组合,同时考虑不同工况下水泵的运行情况,从而使水泵组在不同工况下都能高效运行,降低了水泵的综合成本。在对冷却塔设计优化时,考虑了冷却塔的运行工况变化,这些工况变化既包括冷却塔热负荷的变化,也包括外界气象条件的变化,从而在降低系统设计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成本。3.针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优化设计问题,给出了更具一般意义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超结构,其中包括由定频泵和变频泵组成的水泵组、由多个冷却塔组成的冷却塔组以及由换热器以不同连接方式构成的换热器网络,基于上述超结构,建立了用于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的优化模型,并且在系统设计优化时考虑其以后的运行情况。4.循环冷却水系统整体设计优化模型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非凸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针对该模型求解困难的问题,提出将该模型首先按照所对应的实际设备划分为多个子系统设计优化模型,然后按照协同优化的思想构造系统级优化器以及子系统级优化器,子优化器之间的协调由系统级优化器来完成,从而在降低求解难度的同时找到更优的解。5.在循环冷却水系统机理模型、设计优化模型以及优化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库技术、接口技术及Matlab语言编程等关键技术,开发了一套循环冷却水系统优化设计软件,该软件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能够实现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高效设计,对缩短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周期,找到更优的系统结构和设备参数,从而实现节能节水具有重要意义。
芦飞[7](2017)在《舞台驱动及数字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发》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文娱活动及大型会展对于现代多功能的智能舞台技术需求十分迫切,其应用量非常巨大。另一方面,伴随着多媒体技术、机械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现代技术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研发综合上述先进技术的舞台数字化控制系统已具备了充分的技术基础,因此对其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国内某厂家的舞台机械设备作为研究背景,旨在研发并设计一种现代智能舞台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伺服驱动系统和监控系统两大部分。本论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了工作:1、针对本论文研究的舞台数字化控制系统搭建了运动控制硬件系统。综合考虑了舞台高精度定位,实时性以及网络多节点控制等需求,对伺服驱动器和通讯总线进行了选型对比,采用基于CANopen总线,伺服驱动器和多轴运动控制器相结合的驱动控制方式。2、设计完成了基于运动控制器与PLC协同控制的运动控制程序。通过深入分析与测试验证运动控制器程序的运行机理,编写出严格符合其执行逻辑与轮训扫描的控制程序。该程序采用模块化设计的理念,其主要包括:协议拆分解析、通讯数据处理、运动命令控制、PLC辅助程序、以及相关初始化等程序模块。3、提出了基于时间要素的舞台运动操作指令实时调度处理算法。首先定义舞台运动曲目的时间节点;其次依据驱动电机运动时序的先后顺序,在实时数据库中生成基于时间节点的指令数据表;最终调用系统时钟查找数据表对应时间节点,将命令数据按标准的自定义协议格式发送给控制器,调度底层标准的驱动器,确保舞台整体运动的实时性、有序性、完整性。4、设计完成了采用形参混合输入方式的人机交互监控系统。为了适应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本论文设计的监控程序采用两种曲目编排方式:形参混合输入编排方式和全参数化输入编排方式。同时为了更好地辅助用户进行曲目编排,本论文还设计了基于示教模式的曲目编排模式。上述三种编排方式均是基于同一数据库的动态分组编排算法而设计实现的,通过该模式用户能够动态地针对伺服分组进行拆分与组合,解决了用户在不同时刻对多台伺服统一控制的问题。
周文斌[8](2016)在《机车遮断阀试验检测装置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遮断阀是机车制动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司机制动阀的切除,通常应用于机车重联功能。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开行重载列车越来越普遍,对机车制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双机或者多机重联牵引时,遮断阀的作用日益显得重要,一旦发生问题,将会波及到重载列车的行车安全。因此,很有必要对遮断阀及其试验检测装置进行研究。机车遮断阀试验检测装置,通过对遮断阀进行性能试验测试,获取可靠的试验数据。一方面有利于优化遮断阀的结构设计,降低遮断阀的次品率,提高遮断阀作用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快速检测出遮断阀的故障原因,为遮断阀的运用检修提供便利。本文对该试验检测装置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充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最终完成了遮断阀试验检测装置的设计。首先,系统地研究了遮断阀的功能及其应用,分析了国内外机车遮断阀试验检测装置的研究现状和特点,总结了目前遮断阀试验检测装置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遮断阀试验检测装置的设计新思路。同时基于遮断阀的结构特性以及潜在的失效模式,研究总结出了遮断阀的测试项目。其次,针对遮断阀的测试项目,设计了有效的试验方法。其中,遮断阀的气密性试验,采用了直压测试法;而遮断阀的流量特性试验,则采用了积分计时测试法,这些方法的采用可以有效地缩短了遮断阀的测试时间,提高了试验检测装置的测试效率,有利于试验检测装置的推广。同时根据这些测试方法,设计了遮断阀试验检测装置的气路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遮断阀的试验技术要求,完成了遮断阀的试验规范设计,便于遮断阀试验进行。最后,针对遮断阀的试验数据,运用数据采集技术,完成了试验检测装置的测试系统设计,以便对遮断阀的试验数据进行自动记录、存储和处理。该系统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子系统,其中硬件系统主要由压力传感器、接线盒、屏蔽电缆、数据采集卡以及工控机组成,是测试系统的基础。同时,利用VB编程技术,完成了测试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结合硬件系统的功能,测试系统便具备了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和打印输出的功能,实现了遮断阀试验检测装置的预期效果。
池艳羽[9](2016)在《跨平台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并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管理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已经逐渐适应各种管理系统的帮助,管理系统在发展上也越来越成熟,任何一个大型的单位,都离不开各种管理系统的帮助,单位要高效地将各种复杂的内部活动有机的组织起来,就需要相适应的管理系统。本系统主要用于对用户的政务信息管理,完成对用户资料个人信息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采用PHP+Apache+php My Admin+My SQL5.0实现,集成开发环境采用Zend Studio和Appserv两种软件,Appserv迅速构建底层开发环境,Zend Studio可以建立较为完整的开发环境;用户资料管理工作任务系统要求建立高速、一致地数据库,所以采用简单易操作的My SQL数据库;为了程序功能的完善,采用了phpdesigner与Dreamweaver相结合的开发编译工具。软件开发遵循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模块设计、网站发布等主要阶段,主要包含了三个功能模块:个人中心模块、共享协作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分别实现对个人业务信息的管理、协同业务任务的发布、文件共享、通讯录。本系统在原有的电子政务系统,增添了业务流程的特点,不仅方便用户之间的交流,还结合政府业务办理的特点,做到业务从发布到处理到跟踪收尾都有人进行参与,审核的流程更加完善详尽。充分发挥了移动前端框架bootstrap的特点,做到手机端,电脑端,平板电脑端,电视端均可以方便使用,从而提升了用户体验,让电子政务平台变得更加方便实用。
张松晓[10](2016)在《基于J2EE的高校教师岗位考核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高校人事制度不断改革,岗位考核制成为高校职称评审的基本考核制度,因此高校教师的岗位考核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如何利用计算机完成所有教师岗位考核的繁重任务,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岗位考核体系,设计出高校教师岗位考核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本系统是为了适应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工作的需要,专门为高校教师岗位考核部门开发的。本系统以MyEcplise和Dreamweaver作为开发工具,运用了 Jsp、JavaBean、JDBC等技术,并用SQLServer 2008完成后台数据库的设计。由于本系统采用了基于B/S模式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因此,数据库服务、Web服务可以运行于多重操作系统平台上。本系统中的用户账户管理采用非对称加密技术对其进行系统安全保护,实现对高校教师岗位考核信息化管理,系统根据教师考核情况自动审核,以及自动计算最终教师岗位考核得分,学院领导可以根据提供的数据掌握师资队伍考核情况。本系统实现教工查询、审核管理、业务管理等主要功能。其中,对于考核教师实现了岗位考核、考核之查看打印、用户管理功能;对于审核人员实现了审核信息、统计得分、查询明细、用户管理功能;对于系统管理员实现了角色管理、数据维护、时间管理、权限管理功能。程序员可以根据提供的教师队伍考核功能需求,采用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并运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实现。基于J2EE的高校教师岗位考核系统不仅解决了教师岗位考核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高校教师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在技术上采用了目前比较先进的客户端技术使数据传输效率宽等优点,实现高校教师岗位考核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及正规化,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一个实用的数据表打印程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实用的数据表打印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移动公司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依据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技术基础 |
2.1 系统B/S构架 |
2.2 开发平台及工具 |
2.2.1 ASP.NET技术 |
2.2.2 MVC模式 |
2.3 JAVA语言 |
2.4 统一建模语言UML技术 |
2.5 SQL数据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开发目标与原则 |
3.1.1 开发目标 |
3.1.2 开发原则 |
3.2 系统的用户需求分析 |
3.2.1 用户角色 |
3.2.2 用户的用例需求分析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4 系统功能用例分析 |
3.5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5.1 性能需求分析 |
3.5.2 静态页面处理时间 |
3.5.3 事务处理时间 |
3.5.4 在线查询响应时间 |
3.5.5 在线统计响应时间 |
3.6 可行性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的设计思路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架构设计 |
4.2.2 系统网络构架设计 |
4.2.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3 系统功能设计 |
4.3.1 党组织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
4.3.2 党员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
4.3.3 党员发展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
4.3.4 报表材料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
4.3.5 系统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
4.4 系统数据库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环境配置 |
5.2 系统登录 |
5.2.1 党员注册 |
5.2.2 党员登录 |
5.2.3 管理员登录 |
5.3 党组织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5.4 党员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5.5 党员发展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5.6 报表材料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5.7 系统管理功能的实现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软件测试概述 |
6.2 系统测试环境 |
6.3 系统功能测试管理 |
6.3.1 数据的恢复、备份 |
6.3.2 角色、用户、权限、测评指标、测评方案的管理 |
6.3.3 测评数据添加 |
6.3.4 数据统计、查询、打印 |
6.4 系统功能用例测试 |
6.5 系统性能测试 |
6.5.1 连接速度测试 |
6.5.2 压力测试 |
6.5.3 负载测试 |
6.6 系统安全性测试 |
6.7 测试结论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Red5流媒体服务器的视频无线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理论介绍和相关技术说明 |
2.1 引言 |
2.2 流媒体服务器Red5 |
2.2.1 Red5主要类和接口介绍 |
2.2.2 配置文件介绍 |
2.3 Spring框架简介 |
2.3.1 Spring的体系结构 |
2.4 MyBatis简介 |
2.4.1 MyBatis的使用配置 |
2.5 小程序介绍 |
2.5.1 小程序框架特点 |
2.5.2 小程序的组成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整体框架 |
3.1 引言 |
3.2 系统框架 |
3.3 模块的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
4.1 引言 |
4.2 注册登录流程的实现 |
4.2.1 设计分析 |
4.2.2 具体实现 |
4.3 WiFi信息获取和设备绑定 |
4.3.1 设计分析 |
4.3.2 具体实现 |
4.4 小程序与服务器的HTTP通信 |
4.4.1 设计分析 |
4.4.2 具体实现 |
4.5 视频流链接处理 |
4.5.1 设计分析 |
4.5.2 具体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 |
5.1 引言 |
5.2 系统的技术创新点 |
5.3 Reds服务器对于视频流的管理 |
5.4 摄像机与服务器交互细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引言 |
6.2 系统测试介绍 |
6.3 测试环境配置 |
6.4 测试内容及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FPGA的全光谱工业相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全光谱工业相机系统的设计 |
2.1 设计的目标与难点 |
2.2 系统方案设计 |
2.2.1 硬件系统方案 |
2.2.2 软件系统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3 全光谱工业相机硬件系统的设计 |
3.1 硬件电路框架 |
3.2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
3.2.1 系统电源拓扑结构 |
3.2.2 外部电源供电 |
3.3 传感器外围电路设计 |
3.4 FPGA外围电路设计 |
3.4.1 FPGA启动电路 |
3.4.2 FPGA程序配置电路 |
3.4.3 FPGA程序远程更新 |
3.5 片外DDR3高速存储电路设计 |
3.6 USB传输接口电路设计 |
3.7 外部触发电路设计 |
3.7.1 光耦隔离电路 |
3.7.2 非隔离可配置GPIO电路 |
3.8 电动滤镜轮电路设计 |
3.9 硬件PCB成果展示 |
3.10 本章小结 |
4 全光谱工业相机软件系统设计 |
4.1 FPGA开发环境介绍 |
4.1.1 FPGA开发语言 |
4.1.2 FPGA开发工具 |
4.2 FPGA中逻辑功能模块的划分 |
4.3 FPGA与PC通信模块 |
4.4 图像传感器的配置模块 |
4.4.1 传感器的上电启动 |
4.4.2 FPGA与传感器的通信 |
4.4.3 传感器工作时序驱动 |
4.5 数据处理模块 |
4.5.1 串行数据解析 |
4.5.2 数据的训练过程 |
4.5.3 帧标志信号和行标志信号的解析 |
4.5.4 数据的通道拼接 |
4.5.5 ROI和数字Binning |
4.6 DDR3高速存储控制 |
4.6.1 数据通道转换 |
4.6.2 数据的乒乓操作 |
4.6.3 帧信息和时间戳的添加 |
4.6.4 读写状态机的控制 |
4.6.5 图像的上下翻转 |
4.6.6 触发模式下的帧重传机制 |
4.7 FPGA与PC数据传输接口设计 |
4.8 外部触发模块 |
4.8.1 输入信号消抖功能 |
4.8.2 触发源的选择 |
4.8.3 采集模式的选择 |
4.8.4 相机的触发控制 |
4.8.5 触发输出模式的选择 |
4.9 滤镜轮控制程序设计 |
4.10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10.1 上位机软件设计框架 |
4.10.2 上位机软件界面设计 |
4.10.3 上位机软件模型层设计 |
4.10.4 上位机软件控制层设计 |
4.11 本章小结 |
5 全光谱工业相机系统测试及应用 |
5.1 系统测试平台及环境 |
5.2 相机驱动时序波形 |
5.3 帧有效与和行有效信号解析波形 |
5.4 Binning处理后的数据波形 |
5.5 DDR3读写状态机控制波形 |
5.6 外触发功能的测试 |
5.7 全光谱工业相机的应用 |
5.7.1 紫外波段的应用 |
5.7.2 生物检测应用 |
5.7.3 红外波段的应用 |
5.8 本章小结 |
6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特征造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预制构件特征建模 |
2.1 BIM建筑信息模型 |
2.1.1 BIM技术的概念 |
2.1.2 BIM技术的原理 |
2.2 特征模型构建 |
2.2.1 特征技术简介 |
2.2.2 特征定义 |
2.2.3 特征提取 |
2.2.4 特征编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构件BIM生产管理系统设计 |
3.1 预制构件BIM生产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 预制构件BIM生产管理系统的总体规划 |
3.2.1 系统的总体规划 |
3.2.2 模型的功能设计 |
3.3 关键技术——建立数据结构 |
3.3.1 特征树状结构 |
3.3.2 特征二叉树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预制构件的参数化造型 |
4.1 参数化建模概述 |
4.1.1 参数化造型的概念 |
4.1.2 参数化设计 |
4.1.3 参数化模型建立的步骤 |
4.2 实体建模 |
4.3 叠合板参数化设计实例 |
4.3.1 叠合板参数化设计目标及思路 |
4.3.2 几何模型参数化 |
4.3.3 叠合板模型参数化 |
4.3.4 参数化程序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IM信息模型数据库的构建 |
5.1 ACCESS数据库介绍 |
5.2 数据库的需求与分析 |
5.3 几何参数数据库设计 |
5.3.1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模型 |
5.3.2 数据库表字段结构设计 |
5.3.3 数据库表的建立 |
5.3.4 数据库表间的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预制构件参数化造型和生产管理系统应用实例 |
6.1 预制构件参数化造型系统应用实例 |
6.1.1 叠合板底板建模界面 |
6.1.2 叠合板桁架筋建模界面 |
6.1.3 叠合板底筋建模界面 |
6.1.4 叠合板参数信息界面 |
6.2 预制构件生产管理系统应用实例 |
6.2.1 系统管理 |
6.2.2 项目管理 |
6.2.3 预制构件管理 |
6.2.4 堆场管理 |
6.2.5 制造执行系统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表 |
(6)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循环冷却水系统概述 |
1.2.1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组成 |
1.2.2 水的冷却原理 |
1.3 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3.1 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
1.3.2 循环冷却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关键设备建模研究 |
2.1 引言 |
2.2 水泵模型的建立 |
2.2.1 水泵的工作原理 |
2.2.2 水泵模型 |
2.2.3 管网特性曲线和水泵工作点 |
2.2.4 变频水泵以及水泵的并联 |
2.3 板式换热器模型的建立 |
2.3.1 板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
2.3.2 板式换热器的热力学模型 |
2.3.3 板式换热器的动力学模型 |
2.4 逆流式机械通风冷却塔模型的建立 |
2.4.1 逆流式机械通风冷却塔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4.2 冷却塔的热力学模型 |
2.4.3 冷却塔的动力学模型 |
2.5 其它相关模型的建立 |
2.5.1 各支路冷却水混合后的温度计算模型 |
2.5.2 水损失计算模型 |
2.6 模型验证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关键设备优化设计研究 |
3.1 引言 |
3.2 水泵选型优化 |
3.2.1 决策变量的选取 |
3.2.2 目标函数 |
3.2.3 约束条件 |
3.2.4 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 |
3.2.5 设计实例 |
3.3 板式换热器优化设计 |
3.3.1 决策变量的选取 |
3.3.2 目标函数 |
3.3.3 约束条件 |
3.3.4 设计实例 |
3.4 逆流式机械通风冷却塔优化设计 |
3.4.1 决策变量的选取 |
3.4.2 目标函数 |
3.4.3 约束条件 |
3.4.4 设计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整体设计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循环冷却水系统整体设计优化模型的建立 |
4.2.1 问题描述 |
4.2.2 基于超结构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 |
4.3 基于协同优化算法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 |
4.3.1 协同优化算法的原理 |
4.3.2 基于协同优化方法的优化问题描述 |
4.4 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求解 |
4.4.1 设计变量初始化 |
4.4.2 松弛变量的确定 |
4.4.3 基于协同优化方法的系统优化模型求解 |
4.5 设计实例及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优化软件开发 |
5.1 引言 |
5.2 软件整体架构 |
5.3 软件开发关键技术 |
5.3.1 开发环境 |
5.3.2 Delphi与Matlab混合编程 |
5.3.3 Delphi与MySQL通信连接 |
5.3.4 Delphi调用EPANET包含的动态链接库 |
5.3.5 数据库设计 |
5.4 软件主界面及功能开发 |
5.5 优化设计示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
(7)舞台驱动及数字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发展历史 |
1.2.2 舞台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舞台数字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舞台数字化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舞台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 |
2.2 舞台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3 舞台驱动控制系统 |
2.3.1 舞台驱动控制方式的选择 |
2.3.2 舞台驱动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2.4 舞台监控系统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舞台数字化控制系统通讯模块设计 |
3.1 舞台通讯的主体结构 |
3.2 CANopen总线 |
3.3 通讯程序设计 |
3.3.1 Modbus协议规范 |
3.3.2 ASCII传输模式 |
3.3.3 自定义通讯协议的设计 |
3.4 RS232串口总线通讯 |
3.5 本章小结 |
4 舞台驱动控制系统设计 |
4.1 舞台伺服驱动选型 |
4.2 舞台伺服驱动器 |
4.2.1 伺服驱动器的组成部分 |
4.2.2 伺服驱动器的控制功能 |
4.2.3 伺服驱动器控制模式 |
4.2.4 伺服驱动器参数设定 |
4.3 多轴运动控制器模块 |
4.3.1 多轴运动控制器 |
4.3.2 PLC和MC数据交换 |
4.4 可编程逻辑控制PLC模块 |
4.4.1 PLC程序扫描方法 |
4.4.2 PLC模块程序设计 |
4.5 MC运动控制模块 |
4.5.1 MC运动控制模块功能 |
4.5.2 MC运动控制器工作原理 |
4.5.2.1 MC运动控制器轴参数设置 |
4.5.2.2 运动程序执行原理 |
4.5.3 MC运动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舞台监控系统设计 |
5.1 监控系统软件开发工具 |
5.2 舞台数据库的设计 |
5.2.1 舞台数据库的组成 |
5.2.2 舞台实时数据库设计 |
5.2.3 舞台数据表 |
5.2.4 舞台数据库的访问与操作 |
5.3 舞台监控系统设计 |
5.3.1 舞台控制调度算法设计 |
5.3.2 舞台控制系统反馈机制 |
5.3.3 舞台控制系统的通讯接口 |
5.4 舞台节目编排系统 |
5.4.1 舞台设备的参数设置 |
5.4.2 舞台设备的曲目编排 |
5.4.3 舞台曲目的播放与预览 |
5.5 本章小结 |
6 调试与分析 |
6.1 驱动系统的调试与分析 |
6.2 系统通讯调试与分析 |
6.3 监控系统的调试与分析 |
6.4 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机车遮断阀试验检测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试验检测装置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机车遮断阀理论分析 |
2.1 遮断阀功能分析 |
2.2 遮断阀结构及失效模式分析 |
2.2.1 遮断阀结构分析 |
2.2.2 遮断阀失效模式分析 |
2.3 遮断阀的测试项目分析 |
2.3.1 遮断阀气密性测试项目 |
2.3.2 遮断阀电气连接检查测试项目 |
2.3.3 遮断阀流量测试项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遮断阀试验检测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3.1 试验检测装置的预期效果 |
3.1.1 气路控制柜设计原则 |
3.1.2 被试件安装板组件设计原则 |
3.1.3 气路系统设计原则 |
3.1.4 测试系统设计原则 |
3.2 试验方法分析与选择 |
3.2.1 耐压试验方法 |
3.2.2 气密性试验方法 |
3.2.3 电气连接性能试验方法 |
3.2.4 流量特性试验方法 |
3.3 遮断阀试验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验检测装置气路系统设计 |
4.1 气密性试验气路设计 |
4.1.1 预控组件的气密性试验气路设计 |
4.1.2 供气腔室气密性试验气路设计 |
4.1.3 输出腔室气密性试验气路设计 |
4.1.4 气密性测试理论分析 |
4.2 流量特性试验气路设计 |
4.3 试验检测装置的气路系统方案 |
4.4 遮断阀试验技术要求 |
4.4.1 气密性技术要求 |
4.4.2 流量特性技术要求 |
4.4.3 遮断阀试验规范 |
4.5 气路系统的元器件选型 |
4.5.1 空气过滤器F的选型 |
4.5.2 压力表的选型 |
4.5.3 精密调压阀的选型 |
4.5.4 球阀的选型 |
4.5.5 风缸的选型 |
4.5.6 消音器的选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检测装置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5.1 数据采集模块方案设计 |
5.1.1 采集信号类型分析 |
5.1.2 数据采集模块方案选择 |
5.1.3 数据采集原理分析 |
5.1.4 数据采集模块性能影响因素 |
5.1.5 数据采集模块元件选型 |
5.2 电源模块方案设计 |
5.3 测试系统硬件电气连接设计 |
5.4 试验检测装置操作柜台设计 |
5.4.1 气路控制柜的设计 |
5.4.2 被试件安装板组件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试验检测装置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6.1 测试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6.2 测试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 |
6.2.1 数据采集程序的设计 |
6.2.2 数据库选择及程序设计 |
6.2.3 压力传感器标定的程序设计 |
6.2.4 试验程序的设计 |
6.2.5 试验数据存储的程序设计 |
6.2.6 试验数据打印的程序设计 |
6.2.7 应用程序的其他程序设计 |
6.2.8 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跨平台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开发技术及软件 |
2.1 系统开发技术 |
2.2 系统开发环境 |
2.2.1 开发环境软件介绍 |
2.2.2 开发环境搭建 |
2.3 集成开发工具介绍 |
2.4 系统开发语言 |
第三章 系统分析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3 系统目标分析 |
3.4 系统流程概述 |
3.5 系统流程设计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设计概述 |
4.1.1 数据库概述 |
4.1.2 数据库的发展 |
4.1.3 系统数据库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概念结构分析 |
4.2.2 局部实体E-R图 |
4.2.3 逻辑结构分析 |
4.2.4 逻辑结构设计 |
4.2.5 数据库创建 |
4.3 模块实现 |
4.3.1 登陆模块 |
4.3.2 用户管理模块 |
4.3.3 网站首页 |
4.3.4 工作任务模块 |
4.3.5 留言模块 |
4.3.6 后台页面 |
4.4 发布与测试 |
4.4.1 系统发布 |
4.4.2 系统测试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J2EE的高校教师岗位考核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开发背景 |
1.2 开发目的 |
1.3 开发方法 |
第二章 技术分析与开发环境设计 |
2.1 语言选择 |
2.2 Dreamweaver开发工具 |
2.2.1 Dreamweaver简介 |
2.2.2 Dreamweaver特点 |
2.3 MyEclipse开发工具 |
2.4 JDBC技术 |
2.5 数据库连接池 |
2.6 SQL Server技术 |
2.7 开发环境配置 |
第三章 系统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经济可行性算 |
3.1.2 技术可行性 |
3.1.3 社会可行性 |
3.2 需求分析 |
3.2.1 教工查询子系统 |
3.2.2 审核管理子系统 |
3.2.3 业务管理子系统 |
3.2.4 用户角色 |
3.2.5 开发与运行环境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设计的目标 |
4.2 系统设计的总体规则 |
4.3 系统具体设计 |
4.3.1 系统用例模型设计 |
4.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的分析 |
4.4.2 概念结构设计 |
4.4.3 逻辑结构设计 |
第五章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1 创建数据库连接 |
5.1.1 连接数据库步骤 |
5.1.2 连接数据库配置 |
5.2 登录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1 登录界面设计 |
5.2.2 登录处理流程 |
5.3 教工查询子系统主界面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1 岗位考核模块界面设计 |
5.3.2 考核之查看打印模块界面设计 |
5.3.3 用户管理模块界面设计 |
5.4 审核管理子系统主界面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1 审核信息模块界面设计 |
5.4.2 打印上报模块界面设计 |
5.4.3 统计得分模块界面设计 |
5.4.4 用户管理模块界面设计 |
5.4.5 审核人员之人事处模块界面设计 |
5.4.6 审核人员之教务处模块界面设计 |
5.4.7 审核人员之学科处模块界面设计 |
5.4.8 审核人员之科技处模块界面设计 |
5.4.9 审核人员之打印模块界面设计 |
5.5 业务管理子系统主界面详细设计与实现 |
5.5.1 角色管理模块界面设计 |
5.5.2 数据维护模块界面设计 |
5.5.3 权限维护模块界面设计 |
5.5.4 时间管理模块界面设计 |
5.5.5 业务管理员之学院领导模块界面设计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一个实用的数据表打印程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移动公司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安童舒.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基于Red5流媒体服务器的视频无线传输系统设计[D]. 符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4]基于FPGA的全光谱工业相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轩. 浙江大学, 2020(02)
- [5]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特征造型应用研究[D]. 刘涛.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6]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 郭宇明. 东北大学, 2019(01)
- [7]舞台驱动及数字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发[D]. 芦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8]机车遮断阀试验检测装置研制[D]. 周文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9]跨平台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池艳羽. 吉林大学, 2016(11)
- [10]基于J2EE的高校教师岗位考核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松晓.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4)